黄鳝的营养需求研究及其配合饲料质量评价

2011-04-13 08:44许洁陈威艾春香
饲料工业 2011年4期
关键词:黄鳝脂肪蛋白质

许洁 陈威 艾春香

黄鳝(Monopteras albus)俗称鳝鱼、长鱼、罗鳝、田鳗、无鳞公主等,属于鱼纲(Osteichthyes)、辐鳍亚纲(Actinopterygii)、合鳃目(Synbranchiformes)、合鳃科(Synbranchidae)、黄鳝属(Monopterus Lacepede),呈蛇形,体无鳞,无偶鳍,奇鳍退化仅留下不明显的皮褶,为温热带的淡水底栖生活鱼类,常栖息于河道、湖泊、沟渠、塘堰及稻田中,穴居,日间潜伏于洞穴中,夜间出穴觅食,肉食性,幼鳝主要摄食蚯蚓、轮虫、枝角类,成鳝主要摄食沙蚌、蚯蚓、小鱼、杂虾等,有时兼食小浮萍、丝状藻等植物,人工养殖条件下也摄食配合饲料。小网箱养鳝模式的推广,加快了黄鳝健康养殖的发展,迫切需要产业化开发其安全高效环境友好型配合饲料。开展黄鳝营养生理与营养需求研究及其配合饲料质量评价体系建立,旨在为安全高效环境友好型黄鳝配合饲料的产业化研发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就黄鳝营养需求及其配合饲料质量评价体系做一简要概述,以期为今后相关研究积累资料,推进“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黄鳝健康养殖产业的发展。

1 黄鳝的营养需求

1.1 蛋白质及氨基酸的需要量

蛋白质是维持黄鳝正常生长、繁殖和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和主要能源物质之一,在黄鳝营养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和特殊地位,是其它营养素所无法替代的,必须由饲料供给。黄鳝蛋白质营养需求研究是开发其优质配合饲料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研究表明,黄鳝对蛋白质的营养需求主要由蛋白质品质决定,同时也受到黄鳝生长阶段、生理状况、养殖密度、养殖模式、水温、池塘中天然食物的多少、日投饲量、饲料中非蛋白质能量的数量等因素的影响。迄今,有关黄鳝蛋白质营养需求已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并取得了具有应用价值的成果。在饲料蛋白质含量适宜的条件下,黄鳝能够对蛋白质充分加以利用,但若饲料中蛋白质含量低于或超过适宜范围,都会影响其对饲料的蛋白质利用率,从而限制黄鳝的生长。当饲料中蛋白质含量不足时,首先是肠道黏膜及其消化腺体细胞更新受到影响,肝脏和胰脏不能维持正常结构和生理功能,引起消化机能障碍,降低饲料利用率。若长期不足,鱼类生长发育受阻,增重率下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减弱,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高。当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过高时,不仅不经济,而且还会增加黄鳝的负担,造成蛋白质中毒,采食量降低,过量的蛋白分解排泄耗能而降低生长速度;同时过量的氨氮被排入周围水体,造成水质恶化,使水体富营养化,也不利于黄鳝的生长。影响黄鳝生长的主要因素是蛋白质和总能。黄鳝在不同生长阶段对蛋白质需求量各异。有关黄鳝蛋白质营养需求研究较多,但不同的研究者得出的结论存在差异。已有研究表明,黄鳝饲料最适蛋白质需要量为34.9%左右 (徐旭阳等,1988);当日粮粗蛋白为37.3%时,幼鳝的增重率最高,饵料系数最低,饲料蛋白质利用率最好,经济效益最佳(王育锋等,1996);体重约为25 g的黄鳝饲料中蛋白质为37.18%时,黄鳝的增重率和成活率高(陈芳等,1998);体重为50~70 g的黄鳝饲料蛋白质适宜需求量为35.7%(杨代勤等,2000);体重为27.8 g的黄鳝饲料中蛋白质含量为46.3%(舒妙安等,2000);幼鳝对蛋白质的需要为40%,而且当动物性蛋白含量为70%时,幼鳝的生长最快,日增重最高,对饲料的利用效率也最好 (李瑾等,2001);体重为25 g左右的幼鳝饲料中的适宜蛋白质含量为 45%(郑必锦等,2003);体重为(32.5±4.3)g 的黄鳝饲料中蛋白质含量为35.9%~40.7%(陈芳等,2005);体重为(24.3±0.01)g的黄鳝饲料中蛋白质含量为35%~45%时,黄鳝生长速度快,饵料系数低,但黄鳝的终体重、相对增重率和相对增长率以饲料蛋白质含量为45%时最好;采用55%的蛋白质饲料组投喂黄鳝时,黄鳝的生长速度缓慢,可能是饲料的蛋白质含量过高反而抑制了黄鳝的生长,因此,只有蛋白质含量适宜的饲料才能实现黄鳝的最佳养殖效果 (闫建林等,2009)。体重为37.83~39.75 g的黄鳝饲料中蛋白质适宜含量为42%,实际配合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建议以40.5%~41.5%为佳,动物和植物蛋白原料比例不低于55~60:45~40(程玉冰等,2009)。随着黄鳝饲料中蛋白质水平的升高,雌鳝个体绝对繁殖力、产卵量、孵化率以及仔鱼增重和成活率显著升高(P<0.05),40%蛋白质水平能促进卵巢发育,促进卵子成熟(张国辉,2005)。尽管在有关黄鳝对蛋白质需求量的问题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但对于从蛋白质的生理功能及其代谢调控以及不同养殖模式下黄鳝蛋白质营养需求、适宜蛋白源等方面仍有待于开展更为深入、系统地研究。

传统养殖主要以鱼粉作为饲料蛋白源,但是世界鱼粉市场供需不平衡,鱼粉价格不断攀升,使养殖成本相应提高,大大制约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用植物性饲料组分替代鱼粉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并成为日后配合饲料研发的趋势。植物性饲料主要有豆粕、菜籽粕、芝麻粕、花生粕、棉籽粕等。近年来,很多专家开始研究这些替代实验,以不同含量的肉骨粉或豆粕替代鱼粉,结果表明,黄鳝的生长速度随饲料中肉骨粉或豆粕添加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肉骨粉替代鱼粉22.5%以内,豆粕替代鱼粉量在15%以内,且黄鳝配合饲料中鱼粉含量不应低于30%,黄鳝增重率和蛋白质利用率下降得比较缓慢,对黄鳝的生长影响不大,但如果豆粕替代鱼粉的量超过15%,增重率和蛋白质利用率则迅速下降(曹志华等,2007)。

黄鳝对蛋白质利用率的高低取决于蛋白质中各种氨基酸的比例。黄鳝也需要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苯丙氨酸、精氨酸、组氨酸等10种必需氨基酸。目前有关黄鳝氨基酸营养需求研究较少,采用肌肉氨基酸组成和含量分析,可以为黄鳝配合饲料中氨基酸的组成和含量确定提供科学指导。分析黄鳝肌肉中氨基酸的组成结果表明,黄鳝肌肉中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占氨基酸总量的40.98%,黄鳝肌肉氨基酸总量的平均值为85.29%,变异系数为1.07%,其中谷氨酸含量最高,在黄鳝肌肉中的平均含量为14.46%,占氨基酸总量的16.95%,胱氨酸含量最低为0.6%。通过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黄鳝血清和体表粘液蛋白的氨基酸种类和含量,将二者的氨基酸组成变化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二者都含有17种氨基酸,血清的氨基酸总量为397.11 mg/100 ml,体表粘液蛋白的氨基酸总量为259.29 mg/100 ml,血清与粘液蛋白中氨基酸含量差异最大的是蛋氨酸、半胱氨酸。氨基酸不仅是维持黄鳝正常生长、健康所必需的,而且具有良好的诱食性。黄鳝饲料中的精氨酸、丙氨酸添加量从0.5%增加到10.0%,其对黄鳝摄食的影响从微弱抑制作用转为促进摄食,且促摄作用随着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强,这表明此类氨基酸的添加量对黄鳝的诱食作用效果起决定作用,然而同一添加量的不同氨基酸对黄鳝的促摄作用不同,如饵料中添加1.0%的苯丙氨酸,对黄鳝有强烈的促摄作用,而相同添加量的精氨酸和丙氨酸则表现一定的抑制作用。用不同种类的氨基酸组合、氨基酸和香味物质组合进行引诱黄鳝摄食试验,在添加量均为1.0%时,甘氨酸+丙氨酸、丙氨酸+精氨酸表现显著的促摄作用,而单独使用效果不明显。在对幼鳝进行诱食时,可用猪肝代替蚯蚓,效果良好(杨带勤等,2002)。

1.2 脂肪的需要量

脂肪是鱼类生长所必需的营养物质,鱼类对脂肪利用率较高,加之鱼类对碳水化合物利用率较低,因此,脂肪就成为鱼类的重要能量来源。饲料中的脂肪含量适宜,黄鳝就能充分利用;饲料中脂肪含量不足或缺乏,黄鳝摄取的饲料中蛋白质就会有一部分作为能量被消耗掉,饲料蛋白利用率下降;同时还可发生脂溶性维生素和必需脂肪酸缺乏症,从而影响生长,造成蛋白质浪费和饵料系数升高。然而饲料中脂肪含量过高时,虽短时间内可以促进黄鳝的生长,降低饲料系数,但长期摄食高脂肪饲料会使黄鳝产生代谢系统紊乱,增加体内脂肪含量,导致鱼体脂肪沉积过多,内脏尤其是肝脏脂肪过度聚集,产生脂肪肝,进而影响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并导致机体抗病力下降。此外,饲料脂肪含量过高也不利于饲料的贮藏和成型加工,因此,只有使用脂肪和蛋白质含量均适宜的饲料才能实现黄鳝养殖的最佳效果。

研究表明,影响黄鳝饲料中脂肪营养需求的主要因素有鱼体大小、黄鳝的生理状态、脂肪源、饲料组成(特别是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比值)、水温和水体中饵料生物的种类与含量、摄食时间等。体重为50~70 g的黄鳝饲料蛋白质含量为35.7%时,其脂肪适宜需求量为 3%~5%(杨代勤等,2000);体重(26.96±10.27)g的黄鳝饲料中的蛋白质为35%时,其饲料中适宜脂肪含量为10%(王松等,2008)。脂肪内的不饱和脂肪酸(unsaturated fatty acid,UFA)是鱼类生长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对机体具有重要的生理调控功能,对免疫系统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不同脂肪酸对黄鳝的生长影响不同。在不含脂肪酸的黄鳝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亚油酸(C18:2n-6)、亚麻酸(C18:3n-3)、二十碳五稀酸(C20:5n-3,EPA)和二十二碳六稀酸 (C22:6n-3,DHA)的饲养试验结果表明,C18:3n-3是黄鳝增重率和增长率的第一限制因子,其次是C18:2n-6和EPA+DHA;C18:2n-6是影响黄鳝肥满度的主要因子;EPA+DHA对黄鳝肝体指数产生一定的影响;饲料中添加这4种脂肪酸对黄鳝成活率影响不显著,但显著提高黄鳝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并由此得到黄鳝饲料中不饱和脂肪酸C18:2n-6、C18:3n-3和EPA+DHA的最佳含量分别为1.30%、1.55%和0.25%(杨鸢劼等,2008)。

饲料中卵磷脂含量对黄鳝生长速度、饲料系数、肌肉及肝脏脂肪含量均有影响。随着饲料中卵磷脂含量的添加,黄鳝生长加快、饲料系数降低。卵磷脂最适添加量为5%时,黄鳝生长率较高,饲料系数较低,肝脏脂肪含量较少(袁汉文等,2007)。黄鳝的最适合脂肪是鱼油,其次为大豆油和玉米油。鱼油等脂肪相对蛋白质而言价格较低廉,在不影响黄鳝生长的情况下,可以适当提高脂肪含量来降低成本。

1.3 碳水化合物的需要量

碳水化合物 (Carbohydrates)也称糖类(saccharides),是生物界三大基础物质之一,也是自然界含量最丰富、分布极广的有机物。它是一类重要的营养素,在鱼类机体中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是鱼类的脑、鳃组织和红细胞等必需的代谢供能底物之一,与鱼体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和存活能力密切相关 (Nakano等,1998)。鱼类主要以蛋白质和脂肪作为能量来源,对糖的利用能力较低,饲料中糖水平超过一定限度会引发鱼类抗病力低、生长缓慢、死亡率高等现象(Dixon等,1981),因而鱼类被认为具有先天性的“糖尿病体质”(Wilson,1994)。鱼类营养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便是如何提高其对饲料碳水化合物的利用(Kirchner等,2003)。鱼类配合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充分发挥其供能功能,降低蛋白质作为能量消耗,增加脂肪的积累,不但可以缓解目前水产配合饲料行业对鱼粉的过分依赖,减轻氮排泄对养殖水体的污染,还可以降低饲料成本,且有助于配合饲料的制粒。鱼类对不同来源和种类的碳水化合物利用率各异。鱼类对单、双糖的消化率较高,淀粉次之,纤维素最差,有不少鱼类不能利用纤维素。饲料中碳水化合物含量过高,对鱼类的生长和健康不利。

有关黄鳝饲料适宜碳水化合物营养需求的研究较少。体重为50~70 g的黄鳝饲料蛋白质含量为35.7%,最适能量蛋白比(E/P=kJ/g)为31.6~38.9时,其饲料中碳水化合物适宜需求量为24%~33%(杨代勤等,2000)。碳水化合物不仅对维持黄鳝正常的生长具有显著的意义,某些种类的碳水化合物对提高黄鳝机体免疫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表明,在体重为(53.7±3.25)g的黄鳝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的免疫多糖(酵母细胞壁),连续投喂经注射接种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的黄鳝28 d后的结果表明,用添加100.0 mg/kg免疫多糖的饲料投喂受免黄鳝,不仅可以提高受免黄鳝对A.hydrophila LPS的免疫应答水平,也可以增强黄鳝的非特异性免疫力和抵抗A.hydrophila人工感染的能力,且在饲料中添加免疫多糖对黄鳝的生长速度和肝脏功能均未产生不良影响(肖志猛等,2006;徐海华等,2007)。

1.4 维生素和无机盐的需要量

维生素是鱼类机体营养素代谢重要的调节和控制因子,是一类含量微小作用却极大的微量营养素,对维持黄鳝的正常生长、健康和繁殖是必需的。然而黄鳝体内几乎不能合成任何维生素,都必须从食物中摄取。黄鳝所需的维生素主要是维生素A(Vitamin A,VA)、维生素 D(Vitamin D,VD)、维生素 E(Vitamin E,VE)和维生素K(Vitamin K,VK)等脂溶性维生素及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Vitamin C,VC)等水溶性维生素等。研究表明,黄鳝对饲料中维生素的需要量受个体大小、生长阶段、生理状态、水质状况、饵料生物和养殖模式等因素的影响,维生素缺乏时,除导致鱼厌食、新陈代谢受阻、鱼体增重减慢、鱼的抗病力下降外,还会出现一系列缺乏症。

有关黄鳝维生素营养需求及其营养生理研究较少。在水温23~25℃条件下,采用维生素C磷酸酯为VC源,在不含VC的基础饲料中外源添加VC量从0~800.0 mg/kg的配合饲料饲喂体重16.8~24.3 g的黄鳝14 d,结果表明,添加量在400.0~800.0 mg/kg时,黄鳝能获得最好的非特异性免疫(曹志华等,2008)。随后,探讨了在(22.0±3.0)℃水温下,在不含VC的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含量为 0、50.0、100.0、200.0、400.0、600.0、800.0 mg/kg的维生素C磷酸酯配制成7种饲料饲喂均重为21.3 g的黄鳝60 d,结果表明,黄鳝饲料中的VC添加量为50.0 mg/kg时,其4周和8周时黄鳝的存活率与未添加VC组间差异显著,但与其它添加组间差异不显著;饲料系数和蛋白质效率各组间差异均不显著,但黄鳝肝胰脏中VC的含量随着饲料中VC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从VC对非特异性免疫因子的影响看,饲料中VC最佳添加量在150.0~200.0 mg/kg之间(曹志华等,2009)。饲料中缺乏胆碱引起鱼类脂肪代谢障碍和诱发脂肪肝病变的生化机理已被证实,胆碱缺乏使合成脂蛋白的重要物质磷脂酰胆碱合成量不足,进而引起肝脏蛋白合成减少,影响脂肪向血液中转运,导致肝脏中脂肪积累。研究均重为(40.8±5.5)g的黄鳝配合饲料中分别添加0、0.1%、0.3%、0.5%、0.8%、1.0%、1.2%、1.5%和2.0%的胆碱对黄鳝生长、饲料利用效率、肌肉和肝脏脂肪含量、肝体指数及消化器官4种消化酶(蛋白酶、胰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影响的结果表明,黄鳝饲料中胆碱缺乏或含量较低,黄鳝肝脏脂肪含量均较高,呈现典型的脂肪肝症状。当添加适宜的胆碱,则可有效降低肝脏的脂肪含量,且当添加量达到1.0%以上时,黄鳝个体肝脏脂肪含量呈现正常的状态;当胆碱量缺乏或饲料中不足时,其生长、肌肉中脂肪含量、肝脏脂肪含量都受到影响。胆碱含量低于0.8%会显著影响黄鳝的生长和对饲料的利用效率,胆碱含量低于1.0%则其肝脏脂肪含量会明显升高。饲料中胆碱添加量在0~2.0%内,随着胆碱添加量的提高,黄鳝的生长速度加快,饲料系数逐步降低,肌肉、肝脏的脂肪含量及肝体指数降低,前肠、后肠和肝脏的蛋白酶、胰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性均会相应地提高,而且饲料中的添加量为0.8%~1.0%时,这些变化显著,表明胆碱对黄鳝是不可缺少的,黄鳝饲料中胆碱的适宜添加量为0.8%~1.0%(杨代勤等,2006),而同样的试验采用不同的评价指标得出,黄鳝饲料中适宜的胆碱含量为0.8%~1.2%(陈芳等,2004)。维生素对黄鳝的生殖性能影响显著。VE、VC和高不饱和脂肪酸 (High Unsaturated Fatty Acid,HUFA)都是黄鳝保持良好的生殖性能的必需营养成分,二氢吡啶不仅可以促进性腺发育,而且能改善鳝卵的质量和提高鳝卵孵化率(张燕萍等,2007)。雌鳝饲料中添加维生素E,能有效地改善雌鳝的繁殖性能,其最适添加量为200 mg/kg(张国辉等,2006)。饲料中VE、VA、VC能促进黄鳝性腺发育,提高其抗氧化应激能力。随着饲料中VC含量的增加,黄鳝血清中IgM含量显著升高,而VD3、VA含量增加则能显著促进骨钙含量的增加,而对骨磷含量影响不显著(Tan等,2007)。

矿物质的营养作用是多方面的,如作为渗透压的调节物质、作为酶的辅助因子参与酶的作用、作为生物电子传递物质、作为骨骼的主要组成物质等。综合分析,其主要表现为作为生理活性物质、结构组织物质参与鱼体的正常生理活动而起作用。在实施鱼类健康养殖和营养平衡的要求下,对于养殖鱼类应该在满足快速生长、提高对饲料利用率的条件下,鱼体能够保持正常的生理状态,具有正常的抗病和抗应激能力,鱼体各部位协调生长发育而保持正常的体型。因此,对不同矿物质的营养需求主要应包括矿物质元素种类的满足,每种矿物质元素量的满足和各种矿物质元素之间比例的平衡,即种类、量和平衡比例的需要。黄鳝所需的矿物质有常量元素钙、磷、钠、硫、钾、镁、和微量元素铁、铜、锌、锰、钴、钼、硒等。一般饲料中矿物质含量为3%左右,但需注意各种矿物质的配合比例,迄今对黄鳝各种矿物质的需要量所知甚少。

2 黄鳝配合饲料质量评价

配合饲料是推进“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和产业化”黄鳝养殖业的物质基础,其质量决定了黄鳝养殖效益和黄鳝产品质量与安全。配合饲料不仅要满足黄鳝的营养需求和摄食习性,实现其高效利用,而且更要达到对人类、黄鳝和环境的安全与友好,以推进黄鳝健康养殖的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已研发出了黄鳝系列配合饲料,并取得了良好的养殖效果,建立黄鳝配合饲料质量评价体系对指导优质黄鳝配合饲料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2.1 黄鳝配合饲料的安全质量

饲料的安全性关系到黄鳝产品的安全,进而影响人类的食品安全。黄鳝配合饲料的安全质量评价应执行《饲料卫生标准》(GB13078)和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NY5072—2002),依据《配合饲料企业卫生规范》(GB/T 16764—2006),农业部1224号公告(2009)《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安全使用规范》,结合企业实际建立完善的《卫生标准操作规范》(Sanitation 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SSOP)管理体系,以规范和提高黄鳝配合饲料生产卫生管理水平。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是否添加了违禁药物与添加剂;饲料原料中是否存在天然的有毒有害物质及其含量;是否含有有害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 (如黄曲霉毒素是否超标);饲料中的铅、汞、无机砷、镉、铬等重金属含量超标,限量的营养素是否超过限制,如铜、锌、锰、碘、钴、硒等微量元素。

2.2 黄鳝配合饲料的营养质量评价标准

评价黄鳝配合饲料营养质量的直观指标就是正常养殖生产条件下的养殖生产效果及其配合饲料养殖成本。饲料营养素要均衡充足,要达到营养素的平衡,首先就要对黄鳝的营养素需求量有一个全面和正确的了解。考察黄鳝配合饲料营养价值时具体从如下几方面考察:配合饲料营养素含量是否达到黄鳝营养标准,是否能满足黄鳝各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是否能促进黄鳝的生理健康,是否有助于提高养殖黄鳝的免疫力、抗病力、抗应激力;饲料的诱食性和消化利用率如何;是否能满足各养殖模式、不同季节、地区养殖黄鳝的营养需求。

2.3 黄鳝配合饲料的加工质量评价标准

从颗粒大小、色泽、切口和表面、浮水率等方面来评价黄鳝配合饲料的加工质量。优质的黄鳝配合饲料应该是颗粒均匀、色泽均匀、切口整齐、膨化适度、耐水时间适中(大于2 h)、软化时间合适(15~30 min)、含粉率低、浮水率高。一般来说,饲料颜色不均匀与熟化和烘干过程相关;长短不一的饲料颗粒除影响黄鳝饲料的整体外观外,还会导致饲料不能充分被黄鳝利用,造成浪费;外表毛糙不仅仅影响黄鳝饲料的外观,而且还会导致饲料粉料多,同时也会影响饲料的浮水率。

2.4 渔用配合饲料的质量控制

2.4.1 优质原料

饲料原料质量是黄鳝配合饲料品质的基础。饲料原料质量的好坏是决定饲料产品质量的基础,只有合格的原料,方能生产出合格的饲料产品;有合格的饲料产品,才能有动物健康的物质基础,因此,各种原料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其相关标准的规定。筛选合适的原料应该考虑的基本要素为:原料营养价值及营养成分的稳定性、安全性、新鲜度、原料的养殖效果、原料是否掺假、原料的加工特性、饲料配方效果、原料的价格性能比与市场供求的稳定性。

2.4.2 科学配方

黄鳝饲料配方是研发其安全高效环境友好型配合饲料的关键。一个良好的黄鳝配合饲料配方,一方面能满足黄鳝消化生理的特点、营养需求;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各种原料营养特性和加工工艺的要求。饲料配方应以黄鳝营养标准为理论依据,灵活运用黄鳝营养调控理论与技术,选择消化率高、适口性好、加工性能优良的饲料原料,编制营养平衡的系列饲料配方,以充分满足不同生长阶段、养殖模式、季节和地区黄鳝养殖的需求,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营养物质排出率,增进健康、预防疾病,以开发出安全高效环境友好型黄鳝配合饲料。

2.4.3 精细加工

黄鳝体型小、消化道短(为体长的1/2~2/3),口径小。为此,要制定科学的饲料加工工艺,实现黄鳝配合饲料的耐水性好、饲料中营养物质在水中的溶失率低、营养物质的利用率高、饲料系数低、营养物质的加工损失小等目标。一般黄鳝配合饲料加工工艺是根据黄鳝的消化生理特点,黄鳝配合饲料对原料粉碎的要求比较高,应采用超微粉碎工艺,稚鳝、幼鳝配合饲料原料95%通过100目筛,成鳝饲料95%通过80目筛;混合均匀度应从混合时间和混合均匀度综合考量,混合时间不宜过短也不宜过长,混合均匀度要求小于5%;调质应从调质温度、水分添加量、蒸汽质量和调质时间等方面考虑,由于黄鳝对淀粉糊化度和耐水性要求高,需要有更强的调质措施,应对方法是在制粒后增加后熟化工序,即改变以往颗粒饲料制成后马上进入冷却器冷却,而在制粒机与冷却器之间增加后熟化器,使颗粒饲料进一步保温完全熟化,可避免外熟内生现象,大大增加黄鳝饲料利用率及水中稳定性。

3 展望

研发出黄鳝系列配合饲料是标准化、规模化生产黄鳝苗种和商品鳝的物质基础。然而迄今,有关黄鳝的营养生理、代谢规律、营养需求及有害物质的危害量等研究及其系列配合饲料研发尚不完善。今后应在加强对黄鳝摄食行为学、营养需求、代谢生理、原料营养特性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高效饲料配方的研究,以提高饲料的转化率,减轻养殖水体环境的污染,以推进黄鳝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

3.1 研究黄鳝各生长发育阶段的消化生理、营养生理,探讨其最佳的质能代谢的模式以及各营养素的适宜营养需求量;确定有害物质的危害量,以明确黄鳝饲料的安全卫生指标,为制订符合我国国情,适合各养殖区域,各种养殖模式的黄鳝饲料标准提供基础资料。

3.2 加强黄鳝营养相互作用以及营养免疫学、营养生态学、营养品质学、营养内分泌学、生殖营养学和分子营养学等分支学科的研究,以期通过营养手段提高黄鳝的免疫力,改善黄鳝的营养品质。

3.3 系统开展黄鳝幼体生物饵料营养强化研究工作,并积极开发黄鳝幼体微粒饵料、微膜饵料、微囊饵料,以推进黄鳝育苗产业化发展。

3.4 加强饲料原料营养价值的研究,不仅要开发利用率高的原料,而且要研究黄鳝配合饲料先进的生产加工工艺,从而研发出营养全面、安全高效环境友好型的成本较低配合饲料。同时,开展黄鳝配合饲料科学投喂技术体系研究。

3.5 建立黄鳝配合饲料质量评价体系,在完成其营养需求、加工质量、安全卫生评价的基础上,开发高能量、低蛋白、高利用率、低污染的绿色环保型饲料。

[1]王松,储张杰,龚世园,等.饲料中脂肪含量对黄鳝生长的影响[J].水利渔业,2008,28(3):67-68.

[2]王育锋,彭秀真,周嗣泉,等.黄鳝全价配合饲料的研制[J].饲料研究,1996(4):8-10.

[3]闫建林,储张杰,龚世园,等.饲料蛋白质含量对黄鳝生长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09,48(1):156-158.

[4]李瑾,何瑞国,张世萍,等.不同饲料蛋白源对幼鳝生长和饲料利用的影响初探[J].饲料工业,2001a,22(8):11-14.

[5]李瑾,何瑞国,张世萍,等.黄鳝幼鱼饲料蛋白源氨基酸平衡的研究[J].饲料广角,2001b,(22):18-20.

[6]杨代勤,陈芳,李道霞,等.黄鳝的营养素需要量及饲料最适能量蛋白比[J].水产学报,2000,24(3):259-262.

[7]杨代勤,严安生,陈芳.几种氨基酸及香味物质对黄鳝诱食活性的初步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2002,26(2):205-208.

[8]杨代勤,陈芳,阮国良.饲料中添加胆碱对黄鳝生长、组织脂肪含量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J].水产学报,2006,30(5):676-682.

[9]杨鸢劼,邴旭文,徐增洪.不饱和脂肪酸对黄鳝部分非特异性免疫和代谢指标的影响[J].中国水产科学,2008,15(4):600-606.

[10]肖志猛,姚鹃,汪成竹,等.免疫多糖(酵母细胞壁)对黄鳝免疫保护力的增强作用 [J].长江大学学报 (自科版)农学卷,2006,3(2):155-160.

[11]陈芳,杨代勤,阮国良,等.黄鳝对饲料中胆碱的需要量[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2004,19(4):268-270.

[12]陈芳,刘百韬,杨代勤,等.黄鳝配合饲料的研制及饲养试验[J].饲料工业,1998,19(3):36-37.

[13]郑必锦.黄鳝配合饲料的试验研究[J].广东饲料,2003(12):21-23.

[14]柯玉清,胡武波,陈会兰,等.不同饲料对黄鳝生长和肌肉营养组成的影响[J].长江大学学报,2010,7(1):25-26.

[15]徐海华,李兆文,汪成竹,等.免疫多糖对受免黄鳝免疫保护力的增强作用[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7,26(1):80-84.

[16]袁汉文,杨代勤.卵磷脂对黄鳝生长及肝脏与肌肉脂肪含量的影响[J].水利渔业,2007,27(4):102-103.

[17]曹志华,罗静波,文华,等.肉骨粉、豆粕替代鱼粉水平对黄鳝生长的影响[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农学卷,2007,4(1):28-33.

[18]程玉冰,夏伦志,张新,等.不同蛋白质和添加剂水平对黄鳝生长性能及肉品质的研究[J].饲料研究,2009(11):58-63.

[19]舒妙安,朱炳全.黄鳝人工配合饲料网箱养殖试验[J].淡水渔业,2000,30(4):25-26.

[20]Tan Q S,He R G,Xie S Q,et al.Effect of Dietary Supplementation of Vitamins A,D3,E,and C on Yearling Rice Field Eel,Monopterus albus:Serum Indices,Gonad Development,and Metabolism of Calcium and Phosphorus[J].Journal of the World Aquaculture Society,2007,38(1):146-153.

猜你喜欢
黄鳝脂肪蛋白质
减肥后脂肪去哪儿了
蛋白质自由
脂肪竟有“好坏”之分
人工智能与蛋白质结构
脂肪的前世今生
反派脂肪要逆袭
黄鳝料占全国的70%,今年特种料将激增40%,看这家企业如何再造辉煌?
抠黄鳝
池塘小网箱养殖黄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