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长征,徐炎华,张定富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荆州医院,湖北荆州434020)
2007年11月~2009年11月,我院采用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放疗治疗骨转移癌疼痛患者4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择在我院确诊的恶性肿瘤骨转移癌患者92例,均取得原发病灶病理诊断,且经X线、CT、MRI、全身骨ECT或PET等检查明确诊断骨转移发生部位,并排除近2周内接受化疗或观察部位有放疗史、KPS评分≤50分、预计生存期≤3个月及肝肾功能严重不全者。其中,男65例、女27例,年龄31~78岁、平均52岁;原发病灶:肺癌50例、乳腺癌4例、鼻咽癌24例、前列腺癌4例、结肠癌10例。随机分为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三维适形放疗组(治疗组)、单纯三维适形放疗组(对照组),每组46例。两组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为骨转移部位局部给予三维适形放疗(医科达公司Precise医用直线加速器,TPS治疗计划系统);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复方苦参注射液20 ml溶于生理盐水250 ml静滴、1次/d,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4个疗程。两组放疗均行CTsim,勾画GTV、CTV、PTV,椎体转移癌包括上、下椎体的1/2;其余部位以GTV外放1.0cm为CTV,CTV外放0.5cm为 PTV,95%等剂量曲线包括 PTV、6MV-X 线,300 cGy/次、5 次/周,共 10 次。在治疗过程中观察两组患者的疼痛缓解情况、KPS评分变化、镇痛药的使用情况及不良反应情况。疗效评定标准:完全缓解为治疗后完全无疼痛;部分缓解为较治疗前明显减轻,睡眠基本未受干扰;无效为疼痛与治疗前无变化或加重。有效率为完全缓解率和部分缓解率的总和。生活质量以KPS评分计算,治疗后增加10分的为KPS评分提高。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结果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止痛效果比较 治疗组完全缓解16例,部分缓解2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7.0%;对照组分别为5、26、15例,总有效率为67.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
2.2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治疗组KPS评分增加38例,对照组26例,两组比较P<0.01。
2.3 两组止痛起效时间比较 对照组为(6.91±1.04)d,治疗组为(3.18 ±0.86)d,两组比较 P <0.05。
2.4 不良反应 两组主要不良反应为白细胞减少和恶心、呕吐、骨痛一过性加重、食欲减退等。但程度均较轻,经处理后不影响继续治疗,未见药物过敏反应发生。
恶性肿瘤骨转移的发生率较高,以椎体、骨盆发生最多,以40~60岁者居多,临床上以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较常见。目前对骨转移癌的治疗目标是减轻因骨转移所导致的疼痛。常用的治疗方法有镇痛药物治疗、局部放射治疗、全身化学治疗和中医药治疗,单一治疗方法效果不佳,多采取综合性治疗措施。首选的治疗方法是放射治疗,其特点是止痛作用迅速且维持时间长[1],并且可减少骨相关事件发生。其机制是可以直接杀灭肿瘤细胞使肿瘤缩小,使其对周围组织的压迫症状明显减轻;抑制破骨细胞释放化学性致痛介质;促使胶原蛋白合成增加,血管纤维基质大量产生,成骨细胞活性增加而形成新骨。
复方苦参注射液是以中药苦参、白土苓等为主要原料,经现代技术提取分离苦参碱、氧化苦参碱、脱氧苦参碱等多种活性成分配制而成的。经大量动物实验及临床观察证实,复方苦参注射液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影响端粒酶和Bcl-2原癌基因的表达[2],诱导肿瘤细胞分化和凋亡,在抑制肿瘤生长的同时,改善肿瘤脏器的缺血、瘀血情况,还能够改变中枢对疼痛的反应,从而多方位地减轻或消除疼痛[3]。
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治疗癌性疼痛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其止痛起效时间快、KPS评分显著增加(P均<0.05),并且两者毒副作用轻。因此,我们认为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骨转移癌疼痛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1]骆红蕾,陈风.骨转移癌放射治疗的疗效观察[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4,13(4):318.
[2]陈伟忠,林勇,谢渭芬.苦参碱抗肿瘤机制的研究进展[J].肿瘤学杂志,2002,8(1):4.
[3]刘冯,肖丁华,文飞球.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恶性肿瘤的相关研究[J].山东医药,2010,50(45):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