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运用“补中益气汤”
吴立梅①吴玉国②纪同存②崔慎夫③(①山东省莒县浮来山畜牧兽医站 276500 ②莒县店子集畜牧兽医站 ③莒县峤山畜牧兽医站)
“补中益气汤”是金元四大家中的“补土派”李东垣在《脾胃论》一书中所创制的名方,由黄芪15、人参(党参)15、白术10、炙甘草15、当归10、陈皮6、升麻6、柴胡12、生姜9片、大枣6枚组成,它汲取了《黄帝内经》中“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的旨意,通过临床实验,创制了“补中益气汤”,以甘温之剂来补脾胃、升阳气。
补中参草术归陈,芪得升柴用更神。从歌诀中可看出,“补中益气汤”在中药补气方剂中的地位。照阴阳五行的理论,脾胃(胃肠消化吸收功能之总称)在五行之中属土,肺在五行之中属金,按照“土生金”的五行理论,只要是脾土的功能健全,对于肺金的功能将大有助益,所以李东垣有“脾胃一虚,肺气先绝”之说。而脾胃的机能良好之助益按 “土生万物”而言,身体各个脏腑的功能都须依赖脾胃消化五谷,吸收运输其营养物质至身体的各个部位。消化吸收的功能若是良好,身体的其它器官之功能也将随之提升。
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脾者肺之本,人参、甘草甘温益气,和中泻火,补益脾胃为臣;陈皮理气行滞,白术燥湿强脾,当归补血和营为佐;升麻以升阳明清气,柴胡以升少阳清气。阳升则万物生,清升则阴浊降。升麻、柴胡协同参、芪升举清阳为使。诸药合用,共奏补气升阳、甘温除热之功。
该方除治疗“三脱”有良效外,加减治疗其它其病症,亦多获良效。加减方:(1)减当归、白术,加木香、苍术,名曰“调中益气汤”。出处《脾胃论》,治肠胃虚弱,湿阻气滞,脘腹胀满,不思饮食,身体倦怠,大便泄泻,肢节烦疼者。(2)加白芍、五味子,亦称之谓“调中益气汤”。出处《东垣试效方》卷一。因饥饱劳役,损伤脾胃,元气不足。其脉弦或洪缓而沉,按之无力,中之下,时得一涩。其证身体沉重,四肢倦懒,百节烦疼,胸满短气,膈咽不通,心烦不安,耳鸣耳聋,目有瘀肉,热壅如火,视物昏花,口中沃沫,饮食失味,怠堕嗜卧,忽肥忽瘦,溺色变,或清利而数,或上饮下便,或夏月飧泄,腹中虚痛,不思饮食。(3)减白术,加草蔻、神曲、半夏、黄柏,名曰“升阳顺气汤”。出处《内外伤辨》卷上,主治饮食不节,劳役所伤,腹肋满闷,短气,遇春则口淡无味,遇夏虽热,犹有畏寒,饥则常如饱,不喜食冷物。(4)加生黄芩、炒神曲,名曰“益胃升阳汤”。出处《兰室秘藏)卷中。治妇人经候不调,经来量多,色黑有块,大便水泄,2、3次/d,饮食减少,食罢烦心,身体消瘦。(5)加白芍、细辛、川芎、蔓荆,名曰“顺气和中汤”。出处《卫生宝鉴》卷九。治清阳不升,头痛恶风,不喜饮食,气短,脉弦微细。
目前的研究证实,“补中益气汤”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除传统的益气健脾、甘温除热等作用外,至少还包括保护脏器功能(肝、肺、消化道、骨髓等)、抗不育、抗前列腺增生、抗疲劳、抗衰老以及改善骨代谢等药理作用。这些研究为临床扩大“补中益气汤”的应用范围,以及进一步发展中医补益或扶正理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正确应用“补中益气汤”才能发挥其功效。注意禁忌与不适应之症候,不该“补中”,不应当“益气”的时候,人参、黄芪这些补气药是没有价值的。古人说:“人参杀人无过,大黄救人无功。”常情是:人生病不舒服的时候,总是认为身体虚弱、元气不足,需要补充营养、需要“补”,而服药呢,也以价格昂贵者为时尚,却不知病情的种类众多,相同的疾病并不见得用相同的药物来治疗,这就是常说的同病异治。
“补气”应在“气不足(气虚)”的时候。传统医学里定义的气虚,照《医方集解》一书,“补中益气汤” 在症候上约可看到下列的病状:烦劳内伤,身热心烦,头痛恶寒、懒言恶食(不想吃东西),脉洪大而虚,或喘或渴,或阳虚自汗(白天时汗自出。夜晚睡觉时汗出称“盗汗”),或气虚不能摄血,或疟(疟疾)痢(下痢)脾虚,久不能愈,一切清阳下陷,中气不足,舌质淡、苔薄白等证。
综上所述,“补中益气汤”所治疾病虽然众多,但其所治之病症的本质都是属虚,并非是治疗所有病症的“医王汤”。
S853.92
B
1007-1733(2011)01-0042-01
(2010–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