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娟,王慧君,鲍学斌
(1郑州人民医院,郑州 450053;2河南省人民医院)
肾上腺偶发瘤(AI)亦称为肾上腺意外瘤,是指在临床上无内分泌症状和体征,而在其他原因检查时被偶然发现的肾上腺占位病变。1999~2010年,我院共收治59例AI患者。现将其诊治方法回顾如下。
临床资料:本文患者59例,男33例、女26例,年龄23~66岁、平均44.4岁;左侧肾上腺24例、右侧35例;以腰痛、腰酸就诊发现者27例,以高血压就诊发现者8例,其余24例为健康体检时发现。血、尿检查显示:血、尿儿茶酚胺升高6例,血皮质醇升高2例,血醛固酮升高3例,血糖升高和糖耐量异常3例,低血钾伴低血钠1例,低血钾1例,其余患者内分泌检查在正常范围;B超检查发现肾上腺占位43例,CT检查发现14例,MRI检查发现2例;肿瘤大小1.0~12.0 cm、平均5.3 cm;直径<3 cm者12例,3~6 cm者24例,>6 cm者23例。53例行肾上腺肿瘤切除或患侧肾上腺切除治疗,6例随访观察。手术病例中开放手术47例,腹腔镜手术6例。术中出现血压波动3例,处理后恢复平稳。所有病例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切除的肿瘤直径1.5~12.0 cm、平均5.5 cm。1例转移癌后确认为肺癌转移。
结果:53例手术患者术后病理检查显示:皮质腺瘤35例,嗜铬细胞瘤6例,原发性醛固酮瘤4例,肾上腺囊肿3例,皮质癌2例,腹膜后原发淋巴瘤1例,肾上腺髓性脂肪瘤1例,转移癌1例。其中,46例患者术后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34月、平均22月;2例肾上腺皮质癌患者,1例术后2个月发现肺转移,7个月后死亡,1例术后5月发现肺、骨转移,1年后死亡;肺转移癌患者术后9个月死于原发病;其余患者在随访期间均未见肿瘤复发。6例未手术患者,2例随访6~12月,3例随访12~24月,1例随访26月,肿瘤无明显增大。
讨论:AI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多在健康体检或其他与肾上腺无关疾病进行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其病理类型中,最多见的为皮质腺瘤,其次为髓质肿瘤。影像学检查能为AI的临床评价提供重要信息。目前,AI的定位诊断多依靠B超或CT。B超具有简便易行,无创且费用低等优点,在健康体检或门诊检查时可作为首选。本文中B超首先发现者43例,但B超对于1~2 cm,尤其是<1 cm的AI以及左侧的AI易漏诊。CT是检查肾上腺的最基本的影像学手段,具有快速准确、结构分辨力强等优点。MRI对于肾上腺偶发瘤的定位并不优于CT,但可获得矢状面图像,对体积较大的肿瘤(5 cm以上)能更好地显示解剖关系和组织生化信息,对明确肾上腺肿瘤的性质和来源、判断腔静脉内有无癌栓及浸润范围有一定的帮助。
AI的治疗方法的选择取决于肿瘤的良恶性、功能和大小,目前认为对于功能性肾上腺肿瘤、恶性肾上腺肿瘤(无论原发还是转移瘤)以及直径>6 cm的无功能肿瘤,均应行手术切除。对于直径3~6 cm的无功能肾上腺偶发瘤亦应手术切除,而对于直径<3 cm的肿瘤则可行随访。目前常用的手术方法包括开放性手术及腹腔镜手术。肾上腺腹腔镜手术有创伤小、恢复快等特点,日益普及,效果不低于传统手术。但腹腔镜肾上腺手术对术者要求较高,我们认为技术不成熟的医院以开放手术为宜。因肾上腺属内分泌器官,术前必须充分准备,怀疑为嗜铬细胞瘤或定性不明确而需手术治疗者应按嗜铬细胞瘤进行术前准备,对疑为库欣综合征的患者,在于围手术期应用皮质激素替代疗法。本组中有3例(均为嗜铬细胞瘤)术中出现血压波动,但因术前准备充分,未发生死亡。
总之,AI诊断并不困难,治疗方案多以手术切除,预后一般较好。但目前技术尚无法解决如何鉴别AI的良恶性,治疗时应采取积极地手术态度和密切地术后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