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真胃变位的防治
刘纯朋(山东省临沂市种畜场 276000)袁 力(山东省临沂市畜牧局 276000)姜德峰 刘占国(山东盛能奶牛胚胎工程有限公司)
随着奶牛业的迅猛发展,奶牛的品质和产奶量不断提升。但是由于科学的饲养管理跟不上,有的奶农单纯的为了提高奶产量,大量饲喂精料导致许多疾病发生,特别是真胃变位。
通过对近几年真胃变位的80例临床病例综合分析,发病时期主要集中在产后1月左右,平均发病天数为28d。偶尔也发生在其他泌乳期和妊娠期。本病60%左右发生在头胎奶牛的产后,30%左右发生在2~3胎奶牛产后,其他胎次产后占10%左右。
经过对80余例临床病例统计,其中64头病例为真胃到了左侧(真胃变位),占发病的80%,16头病例真胃在右侧向前或向后扭转(真胃扭转),占发病的20%左右。
真胃变位的发病原因复杂多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生理方面的原因 母畜怀孕时由于子宫变得很大把瘤胃抬高,并使真胃向前向腹腔左侧推移到瘤胃左方,分娩后重力突然解除,瘤胃下降,将游离的真胃挤到瘤胃的左上方,同时真胃内的气体的作用,进一步上移造成。
3.2 饲养管理方面的原因 由于大量饲喂精饲料或日粮中含高水平的酸性成分(啤酒糟、青贮玉米等),导致精粗饲料比例失调,致使瘤胃内容物发酵产生大量的挥发性脂肪酸和气体。
3.3 疾病诱发原因 因奶牛患其他营养代谢病或感染性疾病引起该病的发生,如产后低血钙、奶牛酮病、胎衣不下、子宫炎、乳房炎、网胃炎等疾病,由于疾病引起奶牛的采食量减少和胃肠蠕动迟缓及停滞,造成瘤胃内容物减少和体积变小,同时由于分娩后腹腔空虚,真胃的游离造成该病的发生。
3.4 机械因素 在饲养管理中由于饲养管理不当,饲料中含有泥沙多,长时间沉积于真胃底部,造成真胃下坠,奶牛在跳跃、爬胯等剧烈运动时候导致该病发生。
左方变位的病牛食欲降低,消化紊乱,瘤胃有轻微鼓气,粪便少而呈糊状,右侧腰旁窝下陷,左侧腹部膨大隆起。右侧扭转的病牛突然不吃、喝水、腹泻、严重脱水和碱中毒。慢性病牛少吃、瘤胃稍有蠕动、粪便粘糊状、恶臭、色深暗黑。病牛精神沉郁,不愿运动,开始有腹疼症状。
根据症状结合听诊和穿刺胃内容物的pH值做出正确判断。左侧变位的病例,在左侧第9~13肋骨中部听叩诊、右侧扭转的在右侧第8~13肋骨听叩诊,有不规则的真胃音和高朗的玎玲及流水音,叩诊能听到钢管音。穿刺真胃内容物pH值比正常值升高。
注意和盲肠鼓气扭转、创伤性网胃肠腹膜炎、真胃积食、积沙、真胃膨胀扩张等作鉴别诊断。
对本病做出正确的判断,应尽早的进行治疗,治疗原则就是及早的对变位的真胃进行复位,让其回到自然位置,然后进行对症治疗。
6.1 反转法 对病牛进行仰卧后,向变位侧用力翻转,再背卧式向变位侧翻转,反复几次使病牛呈左侧横卧姿势、然后胸卧式最后站起。此法治愈6例变位病牛,没再复发。
6.2 颠簸法 把病牛牵到车上,固定好后专门走崎岖不平的道路进行颠簸,或者有人在病牛后面拿着鞭子使劲的赶,让病牛快速的跑起来。此法治愈2例。
6.3 手术法 通过以上2种方法不能治愈的应立即进行手术固定。(1)左侧变位的首先进行翻转,确诊复位的,然后进行右侧肷窝部切口,对真胃进行右侧腹壁固定。翻转不能复位的,做左侧肷窝部切口,术者手臂长的,可以先用长一点的缝合线做浆膜层穿过固定真胃,把另一端带有直针的缝合线(术者保护好针),直接紧贴腹壁伸到右侧穿过腹壁后,慢慢的把真胃推到右侧再进行固定。术者手臂短一点的,助手可以在右侧用持针器穿透腹壁,把缝合线拉出体外,再慢慢地把真胃推到右侧腹壁进行固定。(2)右侧扭转的病牛,进行右侧肷窝部切口,慢慢复位,复位困难的进行排液和排气,然后纠正位置,最后进行右侧腹壁固定。
对本病主要是加强饲养管理,合理搭配日粮,做到预防真胃迟缓,就能减少本病的发生。发病后及早发现,及时治疗。术中遇到的水肿、积气、积液、积食、异物等特殊情况的正确处理。术后加强护理,进行消炎、止疼、止血、促反刍和纠正电解质紊乱。这样就会减少本病的死亡数量,降低经济成本,提高养牛效益。
S858.39
B
1007-1733(2011)01-0039-02
(201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