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彦,许艳霞
(临邑县人民医院,山东临邑251500)
2004年5月~2010年5月,我院通过宫腔镜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73例,临床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选择我院收治的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73例,年龄28~52岁,病程0.5~4年,均经我院超声及宫腔镜检查确诊,并排除子宫恶性疾病者。共发现黏膜下肌瘤123个,均行宫腔镜黏膜下肌瘤切除术。其中,合并不同程度的贫血者54例,有异常子宫出血者67例,伴有多发性子宫肌瘤者5例,伴有痛经者12例,伴有不孕者8例。
方法:术前1 d口服米非司酮150 mg,术前4 h口服米索前列醇600 μg,扩张宫颈。术中采用腰硬联合或复合静脉麻醉,取膀胱截石位,常规消毒铺巾,扩张宫颈,如肌瘤已脱出宫颈口,先用止血钳夹住瘤蒂,边电凝边电切;如肌瘤过大,可先切除部分瘤组织,再钳夹瘤蒂,切除剩余瘤组织。不能夹住者则用巾钳或宫颈钳夹住瘤体,并向同一方向旋转,摘下瘤体。如瘤蒂较粗或瘤体位于宫颈管切除困难,则先切开瘤体包膜,剥除瘤核,再放入宫腔镜切除瘤蒂组织。如有出血,则电凝止血。如宫口过松,可用宫颈钳钳夹宫颈上下唇,减少或阻止膨宫液溢出。对宫腔内带蒂肌瘤,用半环形电极切断瘤蒂,用小卵圆钳夹住取出,对较大的瘤体,可于瘤体中间切开,再分别用卵圆钳夹取,对无蒂或部分位于肌壁间的肌瘤,可先切开包膜,同时静滴缩宫素,促使瘤体向宫腔突出,以便切除。
结果:73例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72例一次宫腔镜手术完成。所有患者术后常规抗生素预防感染,阴道出血多者给予缩宫素静滴,并口服药物避免宫腔粘连,所有患者随访半年月经恢复正常,贫血纠正,除1例半年后再次手术外,均恢复良好。此1例因肌瘤多发,且肌瘤部分位于肌壁间,恐发生子宫穿孔,术后口服米非司酮3个月,并进行随诊,无月经过多及痛经等表现,半年后行第2次手术,并获得妊娠。
讨论:宫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的最好方法,具有不开腹、无切口、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使许多不愿开腹手术和希望保留子宫及要求生育的患者避免了开腹手术的并发症,减轻了患者的痛苦。采用宫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术后随访6年,宫腔镜手术治疗黏膜下肌瘤的术后满意率达95%,其中0型与Ⅰ型黏膜下肌瘤术后满意率达100%。术前要严格地选择手术适应证,尤其对于直径超过5cm的宫腔内肌瘤切除,特别是部分位于肌壁间的肌瘤,易出现子宫收缩乏力,肌瘤不能向宫腔内突出,故手术中应适时静脉点滴缩宫素,使肌壁间肌瘤不断随子宫收缩被挤向宫腔,有利于手术操作,保证手术尽可能切除瘤体,但要注意避免子宫穿孔、术中出血、感染及低钠血症、脑水肿等并发症的发生。对手术时间较长的患者,要严格计算膨宫液的出入量,监测血糖及电解质,避免过度水化综合征。此外,宫腔镜手术还可诊断和治疗多种疾病,如妇女的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黏膜下肌瘤、子宫内膜息肉、宫内节育环和流产后胚胎组织残留等。经宫腔镜治疗后不仅使原来靠传统方法需切除子宫的患者避免了开腹手术,同时还可保留子宫,对伴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如血小板减少症、血友病及白血病等宫腔镜手术也是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