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科研软环境,提升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能力*

2011-04-13 08:17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重点学术实验室

陈 一 女

(浙江万里学院 科技部, 浙江 宁波 315100)

重点实验室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组织开展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高级科研人才、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随着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重点实验室在建设与管理过程中仍不时地暴露出一些问题,它们制约了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影响了高校科技创新潜能的发挥,而科研管理的根本任务是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1](P2)。近几年来政府对重点实验室加大了投入和建设,仪器设备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个别实验室设备已处在国内领先水平,硬件环境已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然而在硬件设备优势的情况下,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科技创新有赖于科研软环境的改善,建设软环境已成为当前最迫切、最根本的任务。为此,不断优化“软环境”,将是现阶段进行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任务。本文拟从优化科研软环境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入手,依据现阶段重点实验室运行现状,提出优化科研软环境提升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

一、优化科研软环境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实践中常常把科研环境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是指工作条件、设备、资金等客观的因素;软环境是相对硬环境而言的一个概念,是指以人为因素为主的诸多人文环境因素之和,具体是指价值观念、科学精神、道德与学风、工作氛围、管理文化等方面的因素[2](P250)。硬件建设和软环境建设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硬件是软环境的载体和支撑,软环境依赖硬件而存在;软环境对硬件具有能动作用,既可以促进硬件建设,又可以带动硬件建设,还可以弥补硬件建设的不足。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硬环境得到普遍改善,而相比之下缺乏对软环境建设的关注度。因此,加强软环境建设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一)优化科研软环境是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

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是中国应对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要求。科技创新将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的第一竞争力,也是推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要动力之一。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副主任李志民指出:不断优化科研软环境,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逐步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科研创新和转化机制,是中国科研工作的必由之路。中国科协副主席、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院士在2009中国科协学术建设发布会上表示,努力建设和改善中国科技工作的软环境,是当前中国科学技术行政管理部门、每个科研单位乃至科技界共同的责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认为:创新人才培养不仅需要构建多层次的创新人才体系、需要良好的创新教育生态,最重要的是需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创新人才生存的软环境。优化科研软环境将是创新思想不断涌现的基础,能有效地支持和推动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优化科研软环境是高层次人才成长和发展的决定性条件

科技的竞争首先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既是一种无形资源,又是一种无限资源。纵观国际国内的人才大战,人才资源开发已经成为各国各行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在有形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要使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必须发挥人才的无形资源。胡锦涛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尤其在创新型科技人才。谁能够培养、吸引、凝聚、用好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谁就抓住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战略主动、实现发展目标的第一资源。优化科研环境为的是能够留住、引进人才,让他们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不断促进学术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软环境就是吸引力、感召力、生产力和竞争力,有利于人才的成长和作用发挥。因此,要有积极做好人才工作的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提到战略高度上来加以考虑。

(三)优化科研软环境有助于激活科研人员进行科研的内在动力

软环境既是激活科研人员进行科研的内在动力,又是促进科研人员开展科研的外在压力。人才的创造活力取决于人才的内心状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科研环境可以激发科研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地运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相同的硬环境下创造出更多的科技成果。长期以来,各级科研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把科研的人员当作自己的服务对象,而是当作管理对象,抑制每一位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现在科技创造力低的主要因素并不是硬件投入不够,而是没有建立能够激发所有人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创新环境。好的软环境,能集聚人气和财气,促使“硬环境”产生最大效益, 促进各学术组织内所有成员的彼此合作, 有助于拓宽研究者的思路,有助于加强和提升研究成果的质量,为最终形成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提供有力依靠。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集体的力量, 集体的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目前重点实验室运行现状

当前科研软环境建设滞后, 制约了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影响了高校科技创新潜能的发挥,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重物不重人

知识与人才是现代经济最重要的资本,是科技创新的关键,科技创新及成果的产生,更多地依赖于人才思想火花的迸发。然而,当前实验室在管理中“重物轻人”,重视实验设备和仪器的拥有和配置,轻视人才使用,致使科技人才的作用没得到很好地发挥,人才流失较为严重。另外,政策导向要求大家快出成果,多出成果。如大多数高校都硬性规定每位科研人员一年之内要发表多少论文,取得多少科研分等等,这既不利于研究的积累,也不利于承担大项目、产生大成果,从而制约了重点实验室功能的有效发挥。重物轻人的管理理念即使有最先进的设备,也不会产生出什么像样的研究成果。

(二)队伍不稳定,梯队力量薄弱

人才是重点实验室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由于实验室管理体制和建设投资体制不合理,使得许多有较高学术水准的人在实验室留不住,又加上环境、待遇、设备等诸因素的影响,实验室难以引进比较优秀的人才,以致无法形成合理的梯队结构,人才断层现象比较明显,后备力量不足,高素质、具有良好组织能力的学科带头人相对匮乏,学科带头人的数量与质量均不能适应重点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三)团队精神不强

团队精神既是科学实践的产物,也是从事科学活动的基本要求。然而,近年来,科研人员普遍处于单兵作战状态,团队精神不强、科研力量分散,“单打一”现象普遍,联合攻关意识淡薄。个别实验室内部学术氛围不浓,缺乏民主团结精神,互助合作不够,真正宽松、自由而又规范的环境尚未形成。某些团体的一些人宁作“鸡头”,不作“凤尾”,只注重个人利益;“短期团队”多,“长寿团队”少,许多团队都是项目导向型团队,是项目负责人根据项目申请的需要,临时组建而成团队,只是短期行为;研究规模偏小,模仿跟踪多,创新突破少,缺乏主动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实验室的功能发挥。

(四)评价制度的缺失

长期以来,无论是社会对高校科研水平的评价,还是高校对教师职称的评定,通常是以论文和著作的数量及科研经费的多少作为衡量教师科研水平的重要条件,忽视质量评价,结果导致学术浮躁和急功近利,许多教师为了数量达标,东拼西凑或将一篇高质量的文章分成数篇来发表,甚至伪造成果、抄袭剽窃,制造出大量学术垃圾。注重短期效益,使科研人员乐于从事短平快的小项目的研究与开发,致使有影响力的高水平科研成果越来越少。他们多数时间不搞科研,如果搞科研,也不是搞科技创新,而片面追求论文论著数量,忽视社会经济效益。这样的评价准则与科学研究的精神相悖,不利于科技创新及重大科技成果的产生。

三、实验室“软环境”建设的相应对策

就某种意义而言,硬环境的创造是科学研究的必要条件,但绝不是充分条件,更重要的是软环境的建设,硬件作用的真正发挥必须依靠先进的软件。为此,必须高度重视并加强实验室软环境的建设。

(一)转变观念,创新制度

观念决定行动,只有解决了认识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加强对科研软环境建设的重视程度。加强机制创新,加大对重点实验室的投入,进一步明确重点实验室的地位,在经费投入、人才引进和培养等方面引入竞争机制,要对重点实验室建设、队伍、经费、评估等方面制定规范性的管理制度,为了稳定和引进人才,有必要对原有的一些人才管理制度进行创新,以人为本地设定可行的具体目标。如:制定一些能使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建立能力、水平、贡献与奖惩相适应的灵活有效的激励机制,从政策上加大支持力度,创造宽松的科研环境,在运行、保障与激励措施等方面形成一定的体系,使重点实验室的运行具有稳定性和有序性。建立有关的内部管理制度,实行目标管理;要弱化行政计划,强化学术自由与市场机制;在管理方式上要以人为本,要提倡贴心式的服务,要密切关注实验室人员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切实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要能够及时与管理者和实验室人员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解决他们的问题[3](P49)。

(二)以人为本,加强实验室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队伍建设是重点实验室建设的根本任务,要把人才建设,特别是创造性学科带头人的建设工作列为首要任务,采取近期目标和长远规划相结合的办法,培养一支好的实验室工作人员队伍。切实做到以人为本、以人为先,除了要有优厚的物质待遇外,更重要的是要为人才提供优良的、宽松的环境。全力创造一个有利于人才成长、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使重点实验室的创新研究尽快与国际前沿学科接轨。要让具有学术造诣深、治学严谨、富有开创精神和科学管理能力的高级人才作为学术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应与实验室学科基础相匹配,与实验室研究方向相一致,直接负责实验室的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及相关学位点、学科的建设;要加强实验技术员队伍建设,充实实验室技术力量,让一些学有专长的青年硕士、博士进入实验技术员队伍,提高学历层次,改善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创建一支素质高、能力强、懂技术、善管理、乐于奉献、勇于创新的稳定的学术梯队,鼓励他们继续学习和进修,不断更新知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进行高水平的学术研究和承担科研项目,成为重点实验室科学研究和科技产业化的专门技术人才[4](P132)。

(三)要营造一个宽松的学术环境

科学是一个高度探索性的工作,它最大的特点是高度的不确定性。必须在重视物质环境的同时,更要重视营造宽松和谐、自由民主的学术氛围[5](P94)。要理解科技活动的特殊性,积极倡导鼓励冒险、敢于创新、宽容失败、追求成功、开放包容、崇尚竞争的创业文化,对科技人员的科技活动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既要尊重人才创新实践的成功,也要理解人才创新活动的曲折乃至失败。让他们卸掉“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包袱,要充分尊重研究人员的创造性劳动,创造一个有助于创新思想出现和创新人才成长的宽松政策环境,给研究人员提供一个集思广益、互相启迪、激烈碰撞、产生灵感的良好氛围,要淡化成果数量的要求以及提供相对宽松的研究期限,不宜用过于机械的指标进行与科研周期相比期限太短的考核,因重大的研究成果是在长期研究基础上才能产生的,故适当延长阶段评估考核的时间跨度,应倡导厚积薄发,提倡“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创造研究者心无旁骛的学术环境,引导并鼓励研究者把学术研究作为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使之能够甘于寂寞,专注于知识的探索与创新,要创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环境,形成一种规范、踏实、认真和尊重事实的学术风气;同时给予学术创新者充分的学术自由,让研究者在自由探索和碰撞中产生新的思想,形成新的理论。

(四)建立评估与绩效考核机制

“需要”是创造佳绩的原动力,建立有效的评估与绩效考核机制能激励能调动人的潜能、唤起人的创造性,为此,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科技激励制度,以充分激发教师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制定有利于推进科技创新、调动科技工作者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逐步形成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重要岗位倾斜的分配机制;改革现行评价标准,提高学术评价的科学化程度,逐步从成果数量的考核转向成果质量的考核,从期刊等级的考核转向成果内容的考核。既要大力推进高校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也要在知识应用和科技成果转化上起到示范作用,加大科技创新表彰和奖励力度,加大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奖励力度[6](P55),重奖有重大贡献的科技创新项目和个人,重奖为科技成果产业化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并进行表彰和宣传。要改变“官本位”观念,真正做到把爱护、重用与尊重人才落实到每个部门、单位与个人。为促进科技创新,在评价时要少一些急功近利行为(规定每年发表论文、课题、经费数量);尊重科技创新的内在规律,使科技评价不仅关注直接的、近期的和显性的价值,更要关注间接的、长远的、隐性的价值形态。

综上所述,软环境是不能用量化指标和物质空间来衡量,只能用心去感受、去体会的精神环境和人文环境,优化科研软环境提升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能力是一项复杂、长期、艰巨的任务,只有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科研管理工作中的人与事、人与制度、人与时等关系,真正发挥软环境的作用,才能使重点实验室产生更大的绩效。

参考文献:

[1] 张保生.论高校科研组织与科研发动[J].中国政法大学人文论坛,2005.

[2] 周兴和,于 正,李一军.科研管理创新的新视角----科研软环境建设[J].中国科学基金,2002,16,(4).

[3] 王 亮,孙绍荣,李世珣.区域科研软环境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05,(2).

[4] 蒋红花,王焕斌.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3.

[5] 李 伟.美国高等学校科研软环境探析[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06,(1).

[6] 贺赛龙.重点实验室建设与发展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3).

猜你喜欢
重点学术实验室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电竞实验室
重点推荐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电竞实验室
这些是今年要重点做的事
重点报道
重点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