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爱梅 李 杰 任日群 孙振师 (山东省莱西市畜牧兽医局 266600)
为了查清莱西市奶牛蹄底溃疡的发病情况,探索有效的防治方法,笔者于2009~2010年对不同饲养管理条件,不同年龄的2527头奶牛进行了现场调查,对其中416头健康奶牛进行了综合预防试验,对56头病牛进行了治疗试验。
1.1 调查对象和方法 调查的黑白花奶牛包括奶牛场的960头,户养的1567头,共计2525头,年龄1.5~8岁。采取现场调查的方法,了解各奶牛场和养牛户的床地面结构、牛舍卫生状况、奶牛年龄、产奶量、不同季节的发病情况、发病肢蹄与部位、主要临床表现等。
1.2 预防和治疗试验设计 (1)综合预防试验。调查后将健康的416头奶牛按年龄、产奶量搭配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8头、预防试验中按标准日粮饲喂,牛床为三合土建筑,牛舍保持通风、干燥,每日清扫2次,并在牛床垫以干净细沙。将预防试验对照牛又分为2个小组,一组是水泥地面牛床的奶牛场,另一组为户养牛,2小组各为104头。试验期为1a,观察2组奶牛蹄底溃疡的发病情况。(2)治疗试验。将56头患蹄底溃疡的奶牛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8头。对照组用传统疗法(局部处理和注射抗生素);试验组在传统疗法基础上,每日每头奶牛在日粮中添加0.5%硫酸锌和0.3%亚硝酸钠,统计2个小组的治愈率。
2.1 发病情况 调查结果,户养奶牛蹄底溃疡的发病率为8.7%,奶牛场奶牛蹄底溃疡的发病率为4.6%,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其原因一是户养奶牛的饲料配合不合理,未按饲养标准合理搭配日粮;二是牛舍卫生条件差,牛床结构不合理。奶牛蹄底溃疡以夏、冬季发病较多,夏季为41.1%,冬季为37.2;春秋两季发病率为21.7%。这主要是夏、冬季牛床湿度过大,甚至积水或结冰,牛舍通风不良造成的。该病的发病率与奶牛的年龄呈正相关,即大龄奶牛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小龄奶牛,4岁以上的奶牛发病率89.0%。这是因为大龄奶牛多发生蹄底变形,导致蹄损伤造成的。该病的发生以后肢较前肢高,其中后肢发病率达92.6%。其原因主要是后肢长期负重,使蹄易发生变形,且影响局部循环障碍所致。
2.2 临床症状 患蹄底溃疡的奶牛,由于蹄底病变,卧地时间多,站立时患肢外展,用内侧趾负重。有的用趾尖负重,使蹄底悬空,患肢抖动,迈步时有轻度跛行。触诊蹄温升高。清洁蹄底后检查,早期可见底球结合部角质发红或黄色,角质变软,触压有痛感。疾病进一步发展,角质缺损,真皮暴露,并出现菜花样肉芽组织,严重者可引起化脓。随着病程延长,产奶量下降。
2.3 预防试验结果 试验组的奶牛采取标准日粮饲喂,三合土牛床,保持牛舍通风卫生等综合预防措施后,奶牛蹄底溃疡的发病率明显减少,发病率仅为1.92%(4/208);而对照组发病率为6.75%(14/208);其中个体户饲养的104头奶牛发病率为7.7%(8/104),奶牛场饲养的104头奶牛发病率为5.8%(6/104),与试验组相比,其发病率显著增高(p<0.01)。
2.4 治疗试验结果 传统疗法与补锌补硒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对奶牛蹄底溃疡的治愈率(以蹄底清洁检查完全康复为标准)为89.3%(25/28),平均疗程为12.7d±3.9d;而传统疗法组治愈率71.5%(20/28),疗程为17.1d±5.3d,两者治愈率及疗程差异均极显著(p<0.01)
(1)该病的发生与牛舍通风不良、卫生条件差,牛床地面坚硬粗糙,牛舍运动场潮湿或积水,饲养管理粗放等因素有关。以4岁以上的大龄和老龄奶牛易发,主要侵害后肢蹄。(2)采取综合预防措施是防止该病发生的有效途径,重点应加强牛舍卫生管理,牛床及运动场地面要合理,奶牛应按饲养标准饲喂。调查结果显示,过多的饲喂精料可导致其发病率的上升。(3)采取传统疗法与口服补锌、硒相结合的方法治疗该病,其疗效较单纯用传统疗法有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