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区化时期的美国城市特点与政党发展格局变化探析

2011-04-13 05:45:59
关键词:非裔族裔民主党

武 文 霞

(华东师范大学 城市与区域经济系,上海 200062)

郊区化时期的美国城市特点与政党发展格局变化探析

武 文 霞

(华东师范大学 城市与区域经济系,上海 200062)

美国郊区化时期,中心城市人口逐渐减少,郊区人口迅速增加,同时中心城市的非裔比例不断提高,郊区也出现了族裔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这对政党的发展格局产生了很大影响。郊区的繁荣发展和人口的增多,促进了以郊区为发展地域的共和党实力不断壮大,助推了共和党对20世纪下半期美国大选格局的控制局面。同时,中心城市人口的减少,使得以中心城市为主要发展地域的民主党在大选格局中明显处于劣势,直到20世纪末期,民主党才扭转了大选的颓势局面,此后郊区成为共和党与民主党竞争的战略要地。

郊区化;城市特点;政党发展格局

20世纪中期,美国进入大规模郊区化发展时期,郊区人口和产业活动逐渐增多,城市发展随之出现了新的变化。中心城市逐渐衰落,郊区蓬勃发展并吸引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发展趋势的新变化和人口的变迁,必然引发以赢得选举为最终目的的政党不断调整策略,以便获得更多地区和选民的支持,进而影响了民主党与共和党的发展格局。

一、郊区化时期的城市发展特点

郊区化时代,很多城市产业相继迁往周边地区,随着中心城市产业逐渐转移到郊区,中心城市的人口不断减少,郊区人口迅速增长。同时,大量非裔涌入中心城市,在城市人口中所占比例逐渐提高,郊区也呈现了族裔多元化发展特点。

(一)中心城市不断衰落

中心城市服务业和制造业相继外迁,导致人口随之流向郊区,中心城市人口增长速度逐渐放缓,人口数量不断减少。以芝加哥和纽约为例,1950年,芝加哥市中心人口约占全市的69.5%,1990年,这一数字下降到31.9%,纽约市中心的人口也从1950年的81.1%下降到1990年的63.9%[1]141。东北部和中西部很多城市发展越来越慢,甚至陷入停滞状态,如底特律、布法罗和克利夫兰等城市都出现大批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和生产发展渐趋衰落的局面。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密歇根州弗林特(Flint),弗林特所提供的工作岗位从1978年的76000个下降到1986年的62000个,2002年只能提供19000个工作岗位。2004年,弗林特的失业率达到16%,是全国平均失业率的3倍[2],中心城市提供的工作岗位越来越少,意味着大量人口不断流失。随着越来越多的富裕阶层迁往郊区,中心城市丧失很大一部分税收来源,很多城市出现财政危机。由此导致了一些中心城市的市政基础设施严重落后,道路、桥梁和水利设施等年久失修,城市住房拥挤。不仅如此,越来越多白人迁往郊区,促使中心城市的非裔比例逐渐提高。

(二)中心城市非裔比例上升

中心城市人口的减少促进了南方地区大量非裔迁往北部等中心城市,20世纪初就有三四百万非裔从南部迁徙到东北部和中西部工业城市。城市的非裔比例逐渐上升,一些城市甚至超过3/4,如1910至1920年,纽约市的非裔人口从91709增长到152467(增长66%),1920年至1930年,增长到327706(增长115%),曼哈顿的白人人口在1920年代下降18%,非裔人口增加106%[3]。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这一趋势更加明显,非裔在中心城市人口比例的上升,促使白人竞相迁往郊区。20世纪90年代以前,只要城市的非裔比例达到20%-30%,大量白人就往郊区迁徙;90年代以后,非裔人口只要占到城市人口的10%,就会有大量的白人迁出中心城市[4]。可见,中心城市非裔比例的上升进一步加速了郊区化发展进程,越来越多的人口迁往郊区,郊区人口不断增加。

(三)郊区人口迅速增多

大量制造业等产业相继转移到郊区,郊区人口不断增加,同时中心城市人口密度增大、污染严重以及非裔逐渐增多引发的族裔冲突等因素导致城市居住环境不断恶化,促使越来越多的白人迁往郊区。郊区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宽敞的生活空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市民,郊区人口迅速增长。起初,迁往郊区的人口只是少数富人和中产阶级,郊区化的速度比较缓慢,洲际高速公路的发展、私人汽车的普及和联邦政府鼓励在郊区建设小城市以及提供住宅抵押贷款等措施均有力推动了郊区化发展进程。1920年郊区人口仅占全国的14.8%,1940年郊区人口达19.5%[5]。1970年,郊区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为37.2%,市区人口和农村人口各占31.4%,美国郊区人口首次超过市区人口[6],郊区人口不断增加,并在美国人口中的比例不断提升。

(四)郊区族裔的多元化发展

郊区人口不仅增加迅速,而且种族构成明显趋向多元化。非裔、西班牙裔、亚裔等少数族裔居住在郊区的人口都在不断增长,1980到1998年,郊区少数族裔人口占其总人口的比例从13%提升到23%,几乎翻了一番。大都市区郊区的少数族裔比例也逐渐上升,从1980年的13.1%增长到1990年的17.6%。全国102个人口超过50万的大型大都市区中,郊区人口中少数族裔人口所占比率由1990年的19.3%上升到2000年的27.3%(超过1/4)[7]。郊区少数族裔人口逐渐增多,促进了郊区族裔的多元化发展。

总之,郊区化时代,中心城市逐渐衰落,郊区繁荣发展,人口不断增加,并呈现族裔多元发展的态势,这对美国政党的发展格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郊区化对政党地域发展格局的影响

郊区化发展时期,中心城市的衰落、郊区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的变化特点对政党地域发展格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以中心城市为主要地域的民主党发展不断受到挑战,共和党以郊区为主要发展地盘,形成了较强的社会基础,并在20世纪下半期处于发展优势。

(一)共和党与民主党地域格局的变化

城市化发展时期,民主党与共和党的发展已经呈现了相对稳定的地域发展格局,郊区化推动了美国政党传统的地域发展格局的变化,民主党逐渐在中心城市赢得广泛社会基础,共和党也开始了向郊区发展的战略计划。

1.民主党形成以中心城市为主的发展地盘

20世纪30年代,美国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工业生产急剧下降,城市经济萧条,失业人口不断增加。在地方经济逐渐崩溃而无力应对经济危机的时候,罗斯福新政不仅振兴了城市经济,而且解决了数百万人的工作问题。所以,民主党政府赢得了很多美国民众的支持,城市中的工薪族、工会成员、天主教徒和少数族裔等成为民主党的重要社会支持基础,民主党稳固的城市联盟逐渐形成,这为民主党长时间执政开辟了重要发展路径。

罗斯福新政以后,联邦政府逐渐开始干预城市发展,并在城市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角色。从20世纪30年代的罗斯福新政到20世纪60年代约翰逊的伟大社会,民主党政府实施了一系列促进城市发展的政策,如防止种族歧视、反对城市贫困、解决住房问题和提高社会福利政策等,极大地促进了城市的改革与进步,也进一步巩固民主党的社会发展基础,民主党形成了以中心城市为主要地域的发展格局。

2.共和党向郊区转移发展的地域特点

美国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1860-1920年),共和党依托东北部地区等城市的支持,成功主导了这一时期的大选格局。20世纪中期以来,共和党的支持地域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中心城市逐渐转移到郊区。

随着中心城市产业活动和人口的外迁,郊区日趋繁荣,成为城市发展的又一增长极,共和党也将发展的主要地域转入郊区,积极争取郊区的支持力量。共和党政府将联邦资助计划倾向于郊区,并围绕郊区和大都市区的发展制定城市政策,如《联邦资助高速公路法案》和《城市大型运输援助法案》等,主要是为了加强各个地区的联系,促进大都市区和郊区的发展,进而达到巩固和发展这一地区社会基础的目的。共和党的发展重心逐渐脱离中心城市而转战郊区,乡村和小城镇已经成为共和党的发展基础。同时,郊区人口逐渐增加也意味着共和党的社会基础不断增强。20世纪70年代以来,郊区人口已超过中心城市人口,某种程度上表明共和党的社会支持基础比民主党的支持基础更加坚实。

3.共和党与民主党发展格局的变化

美国城市郊区化发展时期,不仅城市与郊区发展差距不断增大,而且西部和南部地区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东北部和中西部地区,美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西部和南部地区,这对政党发展格局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1.郊区化引发了民主党与共和党的力量此消彼长。随着中心城市产业和人口外迁入郊区,以郊区为主要发展基础的政党实力大增,而以中心城市为发展基地的政党力量则不断削弱。20世纪以来,共和党的发展重心逐渐转向郊区,以小城镇和乡间为主要发展基地,特别关注新英格兰地区、中部大西洋各州和中西部以及太平洋沿岸地区,其社会基础不断扩大。而民主党依然主要依靠城市政治联盟,未及时把触角深入到郊区,虽在大城市继续占据优势,但在郊区竞争中处于劣势,最终导致整体力量相对弱化,失去了对政局的主导地位。

2.西部和南部区域的发展促进了政党社会基础的变化。随着产业活动从东北部、中西部向南部和西南部的“阳光地带”迁移,西部地区发展特别快,很多中产阶级也不断迁往这一地区。共和党顺应这种城市发展趋势,不仅广泛深入郊区,而且注意争取发展较快的西部地区的支持。早在1972年,尼克松参加大选的时候,共和党就不仅仅拉拢“阳光地带”的政治保守势力,而且趁机在南部地区发展支持力量,如迎合南部白人选民的种族主义情绪,反对用校车接送学生的方式消除学校中的种族隔离等。所以,1972年大选,尼克松赢得除马萨诸塞与哥伦比亚特区以外南部11个州的支持,打破了民主党垄断南方地区长达百年的历史。同一时期,民主党的社会基础却不断萎缩,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与经济转型发展,东北部和中西部很多中心城市不断衰落,同时,传统产业发展空间日益受限,高科技产业逐渐兴起,产业工人越来越少,高知识群体逐渐扩大,并涌现很多高薪阶层,从而使得民主党的社会基础不断弱化。

(二)郊区政治话语权的增强

郊区的发展变化对政党大选格局的影响日益凸显,人口的变化在政治选票上也体现出来,郊区人口的增加,使得郊区在大选中所占的分量越来越重,郊区因此成为政党力量角逐的新战场。

最初,共和党在郊区运动中取得关键性突破,1952年和1956年,艾森豪威尔的当选就是郊区力量在全国政治中初露锋芒的表现。伴随郊区在大选中地位的逐渐上升,郊区议员的人数也不断增多,中心城市议员人数逐渐减少。1950-1970年间,中心城市的议员由133人减少到121人,郊区议员则由84人增加到160人。在众议院的20个重要职位中,1950年,中心城市占6席,郊区有9个席位,1990年,没有来自大城市的代表,郊区增加到16个席位;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会众议院中,代表城市的议员减少了21%,而郊区却增加127%[8]。郊区在议会中席位的逐渐增多,进而增强了郊区的政治话语权,而中心城市则失去往日的辉煌,财政困难、城区衰败,经济发展步履维艰,在议会中的地位也是日薄西山。有学者对此作恰如其分的诠释,即“郊区神话”取代“城市神话”[9],是郊区控制着国家政治和经济体系,而不是中心城市[10]。所以,无论是在经济发展中,而是政治影响上,郊区的地位日益凸显。

(三)民主党在郊区地位的上升

郊区少数族裔人口的增加必然影响郊区选票的流向。一般而言,郊区人口倾向于支持共和党,而少数族裔倾向于支持民主党,非裔支持民主党的比例一直占民主党选票的很大一部分,西班牙裔也倾向于支持民主党,约有2/3的西班牙裔选民投民主党的选票[11]。随着郊区族裔的多元化发展和少数族裔人口的增多,大选中的郊区选票也会发生变化,不再集中于共和党,而是逐步转向民主党。

1980、1984和1988年的大选中,共和党候选人平均获得约55%-61%的郊区选票,这一比例高于全国平均得票率的4-10个百分点。然而,在1992、1996和2000年的大选中,共和党候选人获得的郊区选票比全国平均得票率低1-3个百分点。1992年,克林顿在郊区的得票率高出共和党候选人得票率2个百分点,1996年大选中,民主党候选人比共和党高出5个百分点[12]。所以,少数族裔在郊区的比例逐渐增加,民主党在郊区的社会基础逐渐占据优势。这也是民主党候选人能够赢得1992年和1996年两次大选的关键原因。1992年大选,在郊区选民中,民主党人克林顿以微弱比例战胜共和党人布什,41比39。1996年大选,加利福尼亚和佛罗里达等14各州的郊区人口已经超过城市人口,克林顿赢得其中13个州的支持,甚至包括1960年之前民主党从未赢得的郊区力量,克林顿获得郊区47%的选票,多尔赢得郊区42%选票[1]140。可见,郊区的选票支持是民主党赢得大选的重要因素。所以,近年来美国大选更加关注郊区力量,如美国2004年大选,布什将宣传的重点集中在广大的乡村,主要争取农村和郊区的支持;2008年,奥巴马阵营动员全国超过150万名义工,设立770个办公室,渗透每个城镇乡村进行拉票,规模之大史无前例。

郊区人口迅速增加和中心城区人口的减少,使得郊区在大选中的地位逐渐超过中心城区,由此导致双方政治话语权的强弱天平逐渐倾向郊区。为适应这一变化,美国共和党和民主党先后把政治选举的重心转向郊区,率先转变的共和党先拔头筹,受益颇多,主导了20世纪下半期的美国政局。后来,随着郊区族裔的多元化发展和郊区移民的大量增加,民主党开始获得郊区和西部等一些州的支持,并开始与共和党展开旗鼓相当的竞争。

三、结论

20世纪中期,随着郊区化的快速发展,中心城市人口不断流失,郊区人口迅速增多。同时,郊区化的发展特点和地区发展重心的转移也在政治发展上体现出来,即郊区的政治话语权增强,在大选中所占的分量越来越重。这直接影响了政党的发展格局,以中心城市为主要支持基础的民主党力量逐渐削弱,以郊区为主要发展地域的共和党力量不断壮大。20世纪末,随着郊区族裔的多元化发展,民主党逐渐赢得了郊区的支持力量,并与共和党形成激烈竞争局面,郊区成为两大政党积极争取的战略要地。

[1]Bruce Stine Brickner.State and local government[M].Guilford,Connecticut:Sluice Dock,2009.

[2] Stanley D. Brunn, etc. Cities of the World——World Regional Urban Development[M].Lanham,Maryland: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Inc.2003:61-62.

[3]保罗·约翰逊.美国人的历史(中)[M].秦传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0:237.

[4] Andrew Hacker. Black and White, Separate, Hostile, Unequal[M]. New York: Ballantine Books, 1992:35-38.

[5] William M. Dobriner. The Suburban Community[M]. New York: G.P. Putnam’s Sons, 1958:24.

[6] Car Abbott. The New Urban America: Growth and Politics in Sunbelt Cities[M]. Chapel Hill, NC: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1987:60.

[7] 王旭. 美国城市经纬[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21.

[8]Senate Committee on Banking Housing and Urban Affairs: Hearings, U. 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93:108.

[9] William Schneider. The Suburban Century Begins[J]. The Atlantic Monthly, 1992(7).

[10] G. Scott Thomas. The United States of Suburbia: How the Suburbs Took Control of America and What They Plan to Do With It[M].Amherst:Prometheus Books,1998,93.

[12]Stephen J. Wayne, etc. Presidential leadership: Politics and policy making [M].Belmont:Wadsworth Publishing,1985:80.

[责任编辑孙景峰]

AnAnalysisofFeaturesofAmericanCitiesandDevelopmentPatternofPoliticalPartiesduringSuburbanization

WU Wen-xia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062,China)

The population of urban cities decreased and that of suburban cities increased rapidly during American Suburbaniz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population of African American increased in urban cities, the trend of ethnic diversities had emerged in suburb areas, which made a great difference on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of political parties. The prosperity of suburb areas and the increased population promoted the growing strength of Republican Party which regarded suburb area as its development area, boosting the controlling situation of Republican Party to U.S. presidential election in second half of 20th century. Meanwhile, the population decline in urban cities made the Democratic Party which regarded urban cities as its development area in a weak situation. Democratic Party reversed the decline situation of general election till the end of 20th century,then the suburban area became the strategic competition land between Republican Party and Democratic Party.

suburbanization;features of American cities;development pattern of political parties

K712.54

A

1000-2359(2011)03-0070-04

武文霞(1982-),女,山东临沂人,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系博士生,主要从事城市文化与经济研究。

2011-02-26

猜你喜欢
非裔族裔民主党
“英国多族裔未来”理念:缘起、困境及其理论启示
族裔性的空间建构:《拉罗斯》的叙事策略
论美国非裔诗人C.S.吉斯科姆的“拖延”诗学及其族裔诉求
祖籍国与离散族裔的关系:比较与理论的视角
东南亚研究(2015年4期)2015-02-27 08:31:32
人民是否有权决定废除对少数族裔的优待?(上)——密歇根州诉捍卫平等权联盟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