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志勇 (青海省民和县古鄯畜牧兽医站 810800)
家畜风邪证的临床分型及辩证论治
宁志勇 (青海省民和县古鄯畜牧兽医站 810800)
风邪是心经受邪,邪热上注于脑,致使神明失常而出现神志昏迷,精神反常而无所知的一种症候。中兽医认为本病系火盛痰多,攻注上焦,致使心经闭塞而引起或为心肾虚弱,肾阴不足,命火偏旺,火灼津液,酿成痰涎,阴虚火升,痰气上攻于心而发,本证临床主要有心热风邪、脾虚湿邪和痌症三大类型之分。
1.1 病因病机 心经积热多因天气炎热,劳役过度,暑热积于胸中炼液为痰,痰火郁结,迷乱心窍,干扰神明,而发癫狂。
1.2 主要症状 发病急速,狂躁不安,眼急惊狂,啃胸咬臆或咬物伤人,狂奔乱走,不避障碍,冲墙撞壁,或左右转圈,脉象洪数有力。
1.3 治疗方法 以清心安神、化痰熄风为治则。针灸:血针鹘脉、太阳、王堂、蹄头穴;火针风门、百会穴。治疗:安神镇惊散加味:朱砂10g、远志25g、茯神30g、胆南星15g、酸枣仁20g、麦冬25g、大黄30g、菖蒲20g、黄连20g、枝子20g、郁金20g、青皮20g、甘草15g,共为细末,开水冲待凉后加蛋清6个,蜂蜜250g,混合灌服。典型病例:2004年9月10日,到本镇菜子湾村一社畜主家出诊。畜主饲养1匹8岁母马,称5天前该马因炎热天使役过度而发病,民间兽医初诊为“脑炎”,但经治疗数次未见好转,反而日益加重。临床检查患马食欲废绝,惊愰不安,转圈斜走,有时狂越前冲,时而后退,呼吸较快,心跳增数,体温升高到40.2℃,口色赤红。确诊为心经积热引起的风邪证,遂按上方安神镇惊散加味内服配合针灸疗法治疗3d,症状缓解,病情好转;再隔日服药1次,共服9剂而痊愈。
2.1 病因病机 脾虚湿邪多因老弱和幼畜脾虚,正气不足,又感受湿邪,阻滞经络,气血运行受阻而发。
2.2 主要症状 发病缓慢,病程较长,患畜表现偏头直劲,口眼歪斜,上唇松弛,下唇下垂,或歪向一侧,舌垂口外,眼目无神,半闭半睁,反应迟钝,行如醉酒,站立入痴或两前肢交叉站立,行走不避障碍,采食吞咽困难,口流涎水,口色青黄,体温不高。
2.3 治疗方法 以祛湿安神,熄风通络为治则。针灸:火烙天门,火针风门、百会、牙关穴。治疗:天麻熄风散:天麻20g、党参30g、黄芪30g、川芎25g、防风25g、荆芥25g、薄荷25g、虫退25g、茯苓20g、首乌25g、甘草15g,共为细末,开水冲待凉后加蜂蜜100g混合灌服。典型病例:2006年2月15日到阳山村张某家出诊。主诉:饲养的1头17岁母骡,已发病半月有余,病情逐渐加重。症见食欲减退,口眼歪斜,站立不稳,行如酒醉,不避障碍,口流清涎,口色青黄,呼吸、心跳稍快,体温不高。遂按脾虚湿邪之风邪证治疗,用以上治疗方法连用6日后诸证渐消而痊愈。
3.1 病因病机 痌证多是机体阴虚不能制火,水湿停而化痰的结果,或素来脾湿过盛,聚为痰涎,一旦肝气失调,则气逆痰壅,蒙蔽清窍。
3.2 主要症状 常阵法性痉挛,角弓反张,倒地抽慉,眼球振颤,咬牙挫齿,口吐白沫,或头偏向一侧,呼吸急促,发作时间有数分钟至数10min,醒后精神疲倦,其他如常,发无定时,反复发作,口干色红,脉象洪数。
3.3 治疗方法 以熄风解痉为治则。针灸:可针刺山根、耳尖、尾尖、锁口、百会穴。治疗:镇痌散:全虫3g、蜈蚣1g、僵蚕5g、钩丁5g、当归5g、川芎、白芍5g、朱砂3g、麝香1g,共研细加黄酒少许灌服。典型病例:2009年4月5日,委家庄鲁某饲养1头8月龄牦牛发病随前往诊治。主诉:该牦牛从4月开始病发,初期每10d左右发作1次,最近发作次数增加,每3~5d发作1次,且病情加重。症见牦牛全身肌肉振颤,咬牙挫齿,口吐白沫,倒地后抽搐不定,头向一侧反张,呼吸急促,数分钟后渐安站立,但精神特别疲倦,不愿走动,食欲不振,逐渐消瘦。确诊为幼畜抽风之邪证。按上述治疗方法,服药3d(结合针灸)病情有所缓解,继用药3次后停为静养。1个月后追访无复发。
(1)风邪病的治疗一定按分型对病治疗,且宜早不宜迟,要有耐心。(2)对患畜应加强护理,并应疗养于安静畜舍,夏季注意通风凉爽,冬季注意温暖干燥;避免惊吓,给以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饲料,给足饮水。(3)对成畜要避免突然打、吓和过热、过劳,对幼畜应给以营养丰富的饲料,补充一些微量元素,是预防本病发生的关键。
(2011–05–05)
S856.6
B
1007-1733(2011)08-003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