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芝, 高俊丽
(石家庄铁道大学外语系,河北 石家庄 050043)
礼貌语言是语言使用者用来达到交际目的的一种(或者一系列)策略——诸如用来达到促进或者维护和谐关系的目的[1]。礼貌是普遍性现象,但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人们表达礼貌的方式及其所遵循的原则也不尽相同。在一个文化中非常有礼貌的语言和行为,可能在另一文化中被认为是不礼貌,甚至是粗鲁的。因此,要确保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必须认识礼貌的文化差异性。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而且是一种文化中的交际行为在另一文化中的再现。通过具体例析发现,如果不考虑译语文化的礼貌原则,而直接翻译句子的表面意义,原文在源语文化中体现的礼貌在译文与译语文化中可能与礼貌毫无关联,更无法达到原定的交际目的。
对于礼貌现象研究,国外比较著名的是Leech[2]提出的礼貌原则,即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扬准则、谦虚准则、赞同准则和同情准则。中国学者顾曰国[3]提出了中国式的礼貌准则,即“自卑而尊人”与贬己尊人准则、“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序”与称呼准则、“彬彬有礼”与文雅准则、“脸”“面子”与求同准则和“有德者必有言”与德、言、行准则。
顾曰国(1992)指出Leech的赞扬准则和赞同准则与我们的求同准则有相似之处。他的谦虚准则相当于贬己尊人准则的一部分。贬己尊人准则可以说是最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中国人在听到赞美之词时,往往是否定对方的赞美之词,贬低自己一番,以示自谦。欧洲人在这种情况下往往因他们的话被直接否决而感到中国人不礼貌。称呼准则的中国特色不在于其他文化里没有这个准则,而在于用作称呼语的词项上。汉语里的很礼貌的称呼语在英语文化里却可能是很不礼貌的。例如“小+姓”在汉语里是个亲切的称呼语,但若如此称呼一位英国人,却是不礼貌的。汉语中的文雅准则在英语里也属礼貌现象。汉语里的雅言与秽语基本上能找到对应的英语的雅言与秽语。委婉语情形有所不同。在汉语里需要用委婉语的地方在英语里不一定要用。
许多学者对于礼貌在翻译中的再现问题有过探讨。House[4]认为礼貌是衡量翻译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但她的研究限于英德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而且她认为显性翻译中文化差异对礼貌的再现没有任何影响。Hatim and Mason[5]对银幕翻译这一特殊翻译方式中礼貌问题的再现作了研究,他们的结论是原影片中的礼貌并未完全在译文中得到再现。孙志祥[6]也对汉英翻译中的礼貌对等作了探讨,他认为礼貌对等是相对的。
许多学者(如Wierzbicka[7], Mey[8])都曾指出,礼貌这一概念具有相对性,不同语言表达礼貌的规范和方式不尽相同。因此,在翻译中,需要考虑到译入语的礼貌规范,避免使用侮辱、轻慢译文读者的表达方式。换言之,在翻译过程中,有时礼貌重于精确。译者应该尊重译文读者的感情和期待,在译文中可以考虑忽略或者替换某个对译文读者不礼貌的表达式或禁忌语[9]。
何自然提出了语用翻译这一概念[10-11],即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翻译问题,运用语用学理论去解决诸如翻译所涉及的理解过程和重构过程,语用和文化因素在译文中的处理方法,以及原作的语用意义的传达及其在译作中的得失等问题。何自然指出语用翻译应该使原作和译作在语用语言和社交语用两个层面上达到等值效果或称之为语用等值。所谓语用语言等效,指的是在理解原作的语言信息(包括字、词、句等层次传达的信息)的明示意义(explicit meaning)和暗含意义(implicit meaning)的基础上将它们完全复制到译作中。
所谓社交语用等效,指社会文化层次上的等效,要求译者对翻译所涉及的两种文化有深入的了解。文化的差异导致中西文化对礼貌的理解、各自遵循的礼貌原则及表达礼貌的策略有所不同,交际过程中使用的礼貌用语也必然有所不同。
上述关于语用对等的阐述对礼貌用语的翻译能够起到指导作用,而且为礼貌用语的翻译提供了理论支持。
东西方的许多风俗习惯是很不相同的。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碰面打招呼的话语表达方式。在汉语文化中。常用“吃饭了吗?” 、“去哪儿呀?”、“出去呀?”或“下班啦?”等等来招呼对方。如果将这些招呼语直译成英文:“Have you had breakfast/lunch/supper?”, “Where are you going?”,“Are you going out?”, or “Are you back from work?” 必然令英美人感到疑惑或者觉得隐私受到了侵犯,甚至可能会引起不快,从而无法达到交际目的。那么作为译者,应当考虑当时的交际语境及听话人的文化背景,使用听话人文化中相应的招呼语表达方式。可根据交际发生的语境译为 “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 或者如果交际双方是特别熟识的朋友,可直接用 “Hello/Hi” 进行传译。对于这种高度程式化的套话,即说话内容并不一定是说话人的真实思想,翻译时可直接用译语文化中的套话来代替,以确保交际顺利进行。
贬己尊人准则可以说是最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即指谓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时要“贬”,要“谦”;指谓听者或与听者有关联的事物时要“抬”,要“尊”。如果说话者把他称词语用于自称,听起来就 “傲慢”、“自大”;如果把自称词语用于他称,听起来就“不懂礼貌”、“瞧不起人”[3]11。请看下面的例子:
A:您贵姓?B:敝姓张。A:有暇请到敝舍一叙。B:一定拜望。译文一:What’s your noble family name?My humble family name is Zhang.When you have time, please come to my shabby house to have a chat.Surely I will see you respectfully.译文二:What’s your family name?My family name is Zhang.When you are free, please come to my house for a chat.Surely.
该对话中,他称用“贵姓”,去别人家做客用“拜望”,而称呼自己和与自己相关的事物则用“敝姓”,“敝舍”。而在美国或其他西方社会,因为其文化取向、社会格局、人际关系与东方截然不同,对相互“称呼语”的使用和对其意义的解释也自然相差悬殊,至少不像中国社会中的“称呼语”那样纷繁复杂[12]。译文一是对原文字面意义绝对“忠实”的再现,分别用 “noble”, “respectfully”, “humble” 和 “shabby” 翻译原文中汉语文化特有的礼貌用语。但是,这种译文在不了解汉语文化特色的西方人看来是很令人费解的。译文二则顺应英语表达习惯,再现了说话者的真实意图,做到了语用对等。下例是从《散文佳作108篇》[13]中的一篇《夜间来客——名人被访实录》中节选的一段对话及英文:
他拿出一张名片:“我是S文艺报社记者,由X同志介绍来的。来京开会,兼带访问在京名人的使命,已拜访过Z老、J老。”“我算什么名人,哪能比他们两老。既来之,则安之。那就请坐,不知要谈点什么,请提吧!”“您叫什么名字?”
He took out a calling card from his pocket and said:“I’m a reporter of the Literature and Arts Gazette of S city and I’m here to see you on Mr. X’s recommendation. I’ve come to attend a symposium in Beijing and in the meantime I’m visiting some celebrities here. I’ve had the honor of visiting with Respected Mr. Z and Mr. J.”“I’m not much of a celebrity though. How can I be lined up with them? However, since you’ve come, come on in and take a seat. Whatever you want to talk about, please go ahead.”“What’s your name?”
在这里,正打算洗脸泡脚然后上床睡觉,却有客人来说要采访的是老黄,因为老了,人称“黄老”。记者介绍称自己已拜访过其他两位名人:Z老和J老。“姓+老”是对德高望重的老者的尊称,在知识界比较流行,也是汉文化中特有的表示礼貌的称呼语。译文将这一称呼语译为“Respected Mr. Z and Mr. J”,传达了原文中表达的对长者的尊重,遵循的是汉语的礼貌原则。当老黄听完记者介绍,得知自己与Z老和J老一样,作为在京名人接受采访,必然要自谦一番:“我算什么名人,哪能比他们两老”,体现的是“贬己”原则。译者将之译为“I’m not much of a celebrity though. How can I be lined up with them?”,遵循的是汉语的礼貌原则。
再看下面从经典文学作品《红楼梦》[14]中选取的一段对话及其英文译文:
凤姐儿笑道:“亲戚们不大走动,都疏远了。知道的呢,说你们弃厌我们,不肯常来;不知道的那起小人,还只当我们眼里没人似的。”刘姥姥忙念佛道:“我们家道艰难,走不起,来了这里,没的给姑奶奶打嘴,就是管家爷们看着也不像。”凤姐儿笑道:“这话没的叫人恶心。不过赖着祖父虚名,作了穷官儿,谁家有什么,不过是个旧日的空架子。俗语说,‘朝廷还有三门子穷亲戚 ’呢,何况你我。”说着,又问周瑞家的回了太太了没有。周瑞家的道:“如今等奶奶的示下。” 凤姐道:“你去瞧瞧,要是有人有事就罢,得闲儿呢就回,看怎么说。”
(《红楼梦》第六回)
“Relations don’t come to see us much nowadays,” said Xi-feng affably. “We are getting to be quite strangers with everybody. People who know us realize that it is because you are tired of us that you don’t visit us oftener; but some spiteful people who don’t know us so well think it’s our fault, because we have grown too proud.”
Grannie Liu invoked the Lord Buddha in pious disavowal of so shocking a view.
“It’s hard times that keeps us away. We can’t afford to visit. We are afraid that if we came to see you looking the way we are, you would disown us; and even the people at the gate might think we were tramps!”
“Now you are really being too hard on us! What if Grandfather did make a little bit of a name for himself and we do hold some miserable little appointment? What does it all amount to? It’s all empty show, really. You know what they say: “Even the emperor has poor relations.” It would be strange indeed if we didn’t have a few!”
She turned to Zhou Rui’s wife.
“Have you told her ladyship yet?”
“No, ma’am. I was waiting for your instructions.”
“Go and have a look, then. If she has anyone with her, you had better leave it; but if she is free, tell her about their visit and see what she says.”
(Vol 1 Hawks: 160-161)[15]
这段话是刘姥姥第一次进大观园时王熙凤和刘姥姥及周瑞家的之间的对话。在中国等级社会中,王熙凤是主子,周瑞家的是仆人,刘姥姥则是又穷又没地位的老农妇。“尊卑有别,上下有分”体现在文中王熙凤对王夫人的称呼“太太”、周瑞家的对王熙凤的称呼“奶奶”、刘姥姥对王熙凤的称呼“姑奶奶”及刘姥姥对贾府看门人的称呼“管家爷们”。这些都是汉语文化中特有的称呼语。在英语译文中,“太太”翻译成了“her ladyship”,保留了原文暗含的礼貌。“如今等奶奶的示下”中的“奶奶”被译为“your…”,但是有前面的称呼语“ma’am”进行补充,再现了原文中所表现出的礼貌。而刘姥姥对王熙凤的称呼“姑奶奶”在译文中成了 “you”, 对贾府看门人的称呼“管家爷们” 成了 “people at the gate”, 刘姥姥所表现出的礼貌未能得到再现。王熙凤用“虚名” 、“穷官儿”和 “旧日的空架子”等词表示谦虚,这也是汉语文化中礼貌的表现。在译文中分别译为“did make a little bit of a name”,“some miserable little appointment”和“all empty show”,遵循了汉语文化的贬己尊人原则,再现了其中体现的礼貌。
礼貌现象是普遍现象,但是礼貌又具有相对性。话语“受语境社会因素的制约,在一定的语境中显得礼貌的话语,在另一语境中可能显得不够礼貌,也可能显得过分礼貌。不够礼貌固然使话语不能被接受,但过分礼貌也同样会使话语不能被接受”[16]。同理,在一种文化语境中的礼貌用语在另一文化语境中未必如此。作为跨文化交流桥梁的译者应当充分了解源语与译语文化中礼貌原则及礼貌用语的差异。在翻译之前对译文读者的认知状况和对所涉及到的礼貌现象或礼貌用语进行评估,认真识别说话人或者原作者的意图,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听话人或译文读者的接受能力,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完成交际任务。礼貌用语的翻译是个复杂的问题,也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限于篇幅,本文研究仅是对这一问题的浅显探讨,日后会做更多的后续研究,希望能在此领域有更多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