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雪 飞
(大连艺术学院 基础部, 辽宁 大连 116600)
高等院校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对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具有重要价值,在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品质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高等院校的学生在中学时期就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积累,教师要让学生对《纲要》课充满兴趣与热情,并且学有所得是一个难题。要解决这个难题,可以从下文的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邓小平同志说过:“要懂得一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纲要》课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以中华民族从衰落走向复兴的历史征程为基本脉络,着重探讨了中国近现代一百多年来所经历的重大事件。高等院校开设《纲要》课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要解决《纲要》课程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必须要以科学理论作为指导,还要有宽阔的视野作为依托。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一部中国近现代历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长卷。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民族精神的感召下,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不断地进行着反侵略斗争,探索着国家的出路。通过《纲要》的学习,可以了解我们的先辈是如何奋发进取、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让学生们在解读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中,感悟我们的民族精神形成和升华的历史轨迹,可激发他们对民族精神的情感认同和理性追求,潜移默化地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素质。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既是当前中国高校实施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代中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自身属性和教学特点。[1]学习贵在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是《纲要》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学会质疑、释疑。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可利用历史素材强化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热情。历史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创新人才。从洋务派的大臣们、维新变法中的维新派、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者到共产党人都是创新的代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能用权威的观点束缚学生的头脑,不能强调某些问题评价的一致性,而要鼓励独特新颖的观点。
人文的回归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焦点问题之一。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21世纪中国人才培养的模式。人文教育就是引导人们去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去追求人的完美化。人文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发展人性、完善人格,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品格,提升人的精神境界。通过人文素养教育,可以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青年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纲要》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在学生以前知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横向与纵向的比较,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人文知识的丰富。更重要的是:在《纲要》课上,学生可以与历史伟人近距离接触,并从这些人身上学到许多优良品质。《纲要》还可以让学生广泛汲取历史人物的精神资源,从而确立自己的信仰和生活目标。例如:林则徐睁眼看世界的开拓精神,维新派人物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孙中山先生为革命百折不挠以及“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坚忍不拔的精神,邹容的大义凛然,詹天佑的认真严谨,顾维钧的一身正气,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宏图大志等等,都可以成为学生的励志信条。
《纲要》课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如果在课堂上仅采用单一的理论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很容易使课程变得枯燥乏味,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为了使该课程变得让学生喜闻乐见并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创新该课程的教学方式。
胡锦涛同志曾指出:“历史是一面反映现实的明镜,也是一本最富哲理的教科书。回顾历史、总结经验,是为了加深对客观事物规律性的认识,是为了更好地面对现实、立足现实、指导现实。”《纲要》课所讲述的是中国近百年来的屈辱史、奋发史、振兴史。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发展,只有把历史的中国与现实的中国结合起来进行对比研究,突出教学内容的时代感,才能更好地打动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的一次影响深远的爱国运动,这次运动中爱国青年身上表现出来的忧国忧民、不畏强暴的精神称为“五四”精神。“五四”运动的青年以爱国为己任,他们的行为都是以爱国为目的,以维护国家尊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的。把“五四”精神延伸到今天,有人提出了一个新概念——“新五四精神”。它主张现在的青年人要和当年的先辈们一样,在祖国遇到困难的时候挺身而出,走上街头为祖国摇旗呐喊,甚至还可以采取一些极端方式。这种观点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对“五四”精神的真正继承,才是真正体现爱国精神。但是,实际的情况却是:当我们的大使馆被炸时,当火炬传递受阻时,当国内掀起抵制家乐福活动时,这种 “新五四精神”并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学生们往往会听到另一个声音——理性。学生们困惑了——难道我们学习前辈爱国也错了吗?所以,在讲授“五四”运动的时候,教师可以把这两个问题结合起来向学生提问:1919年的中国和当今的中国有什么不同?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应该怎样发扬“五四”精神?这样的比较既能让学生明白1919年“五四”运动的先进性,也能让学生明白今天为什么要呼唤理性爱国。
与中学时期的历史课相比,大学阶段《纲要》课程的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纲要》课程的教学内容对中学基础知识进行了重新整合。在描述历史事件的同时更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使大学生了解国情民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从而提高大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让大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可以在教学中引入事例或利用逆向分析的方法,帮助学生自己分析、自己解决。例如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了,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也彻底宣告失败。中国资产阶级为什么不能带领中国人民赶走侵略者,改变中国人民的命运呢?这个问题是教师必然要涉及到的,因为它是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的佐证。在讲授这个问题的时候变换一种方式,可能会取得很好的效果:把问题变成“假如没有袁世凯的话,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有没有成功的可能?”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并且为了恢复帝制出卖国家利益,因此,他是民族的罪人。在这里,假设历史上没有袁世凯这个人物,孙中山当上了中华民国的大总统。在这种情况下,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心中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能建立起来吗?中国会变强盛吗?同学们对这个问题展开了非常激烈的讨论。最后大家达成了共识:即使没有袁世凯,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也是不会成功的。中国资产阶级本身的缺陷和中华民国成立后的种种迹象表明了这一点。中国资产阶级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也不能建立一个坚强的革命政党来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中华民国成立后,资产阶级领导人为了得到列强国家的承认,继续承认列强与清政府签订的条约和其享有的特权。而且,当时的资产阶级领导层内又夹杂着太多的改头换面的旧权贵。而新生的政权对于老百姓来说也只是一次普通的政权更迭,老百姓的生活依然困苦,他们的境遇并没有改变。对于民主革命先驱者的这些缺点要从历史条件中加以说明,不能苛求于前人。通过这样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问题。类似这样的问题还有“北洋水师为什么会失败?”“帝国主义侵略是有功的吗?”等等。通过以上分析得出的结论,会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无数的爱国志士为了抵御外来侵略,追求和平与独立,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民族气节和牺牲精神的赞歌。他们的艰辛探索、执著追求、可歌可泣的壮举,为民族救亡图存、为祖国独立而献身的人格力量,抵御外侮和寻求中国近代化道路的高尚民族情怀,深深地感染着大学生。[2]《纲要》描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奋起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描述了仁人志士们苦苦求索国家出路、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描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指引下,历尽艰辛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建成为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中国。在《纲要》讲授的过程中,可以把这些有血有肉的鲜活形象充分地融合在教学内容中。这样,既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事件,又能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情感性,从而改变思政课冷冰冰的说教形象。例如,巴黎和会上第一次挺起胸膛向列强说“不”的中国人顾维钧,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列强分赃的巴黎和会上,年轻的中国代表顾维钧不惧日美英法勾结欺侮弱国的淫威,为维护中国山东权益大义凛然,挺身而出,怒斥列强,拒签和约。他的这一壮举在当时震惊了世界。尤其是他演讲中的“中国不能没有山东,就像西方不能没有耶路撒冷”,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留下了抹不去的印记。列举了这个例子后,很多学生在课后主动观看了电影《我的1919》。可见,情感的冲击不仅能在课堂上提升教学内容的感染力,更能促使学生课后主动学习和自我教育。
参考文献:
[1] 李 妍.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浅谈高等院校近现代史教育的立足点[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2).
[2] 郑又成.灌输 体验 对话----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方法的探讨[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