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解再到“ 理解”
——对一些卫视“ 电视剧频道”定位正确性的哲学思考

2011-04-12 12:11杨晓玲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卢汉讯息麦克

□杨晓玲

(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大同分校,山西 大同 037006)

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下,各地卫视都在寻求突破。广告的限播迫使卫视在运营中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因此树立卫视的品牌形象,为观众提供特色服务势在必行。“电视剧频道”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台。为了佐证这一提法,我们需要借助加拿大著名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的一些著名的论断:媒介即讯息﹑冷热媒介的区分。

想要运用麦氏理论,不仅要很好的理解,更要能消化吸收。但麦氏理论向来以晦涩艰深闻名。虽然早在1964年他在《理解媒介:人体的延伸》一书中就已经提出了他主要的观点,然而时至今日人们还在为他的理论争论不休。事实似乎在应验着杰姆·乔伊的话:“批评家得花300年的时间理解麦克卢汉。”好在我们没有生活在麦克卢汉所说的“长期习惯于将一切事物分裂和切割,以此作为控制事物的手段”的文化里,而是通过古老的《易经》哲学窥见了麦氏理论的精神。

一、《易经》对立于阴阳,统一于太极(运动过程)

《易经》从占卜上升到哲学从孔子始,孔子及其弟子作《十翼》,真正为《易经》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众所周知,《易经》中阴、阳是最基础的概念,但这只是开始。正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一阴一阳是谓两仪,这两仪的相互消长、转化的过程是谓太极,也就是“道”。“ 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是说诸善(仁义礼智)皆继道而起者,诸性(万物)皆因道而成并使道有成。从中自然地引出了对立的阴阳与统一阴阳的太极。

1.一分为二。一分为二,是我们熟悉的哲学思维。无论是古老的阴、阳,还是马克思的物质、意识,都是得到认可的。因为辩证法的深入人心是以对立为前提的。但它并不等于完整的思维。“作为黑格尔‘对立同一’思想中,最重要的同一性一节总是被当做大师的梦呓,被悄悄的隐藏起来。我们习惯于只强调相互联系、相互转化两方面。因为联系与转化,是以对立的存在与确认为条件的;而‘直接同一’一条,则势在消解这种对立,趋向合而为一;所以它之遭到偏爱对立斗争者的刀斧,原是命中注定之事。”要知道“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所说的‘统一物之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以及它们之间的互相关联,是辩证法的实质’一语,也完整地列出了三个重要的因素:统一物,互相排斥的对立面,以及互相关联的对立面。首先是统一物,它意味着任一事物既是一,又是多,是由不同成分(多)统合而成的一物(一);这些不同成分,原是两个对立着的方面;而这两个对立面,既互相排斥,又互相关联。这三个因素及其关系,便构成了辩证法的实质。”《易经》中的阴阳是符合这一辩证法的。只是这阴阳是由太极分而生成的,太极又寓于阴阳之中。没有太极何来阴阳,没有阴阳运动何来太极之相。如果用一分为二来概括,那一便是太极,它既是一,又是多。那二就是阴阳,它们既对立,又同一。至于分,则意味着合,既然一分为二,就意味着二曾经合为一,或将要合为一,正在合为一。

2.统一于太极(运动的过程)。二曾经合为一,或将要合为一,正在合为一,形象地说明了太极运动的过程。“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说的就是物质的永恒动相。太极图中,阴阳是向对方流动的水滴状,而且阴阳内部本来就有对方的圆点。阴阳逆时针运动的相就是太极,太极是存在于运动过程中的。所以世界统一于“运动过程”就是孔子的哲学思想。科学越发展越证明世界万事万物的存在形式统一于过程。“质能互换定律e=mc2 就是易经物极必反,反者道之动。质是易经上的阴,阴极而生阳,即阴变阳。能是易经上的阳,阳极而生阴,即阳变阴。代表质的原子弹以少量的铀(质)在广岛上空爆炸之后,就变成巨大工作的能,把生物变成死物,把建筑物变成无数的微尘,把一变为多。”物质在爆炸这样的条件下就可以变作能,能在不同的条件下自然也可以变作物质,也就是多也可以合为一。“能是力和距离的乘积,力是物体行动的表现,因物体的行动必有时间,因此物体行动生生不息,时间亦无始无终永恒不已。”世界是“运动过程”已不言而喻。

二、《易经》的方法论——时的把握

“执两用中”历来被看做是儒家中庸之道,皋陶曰:“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彰厥有常,吉哉!”所谓“宽而栗”,也就是绵里藏针;宽宏是一端,栗是另一端,所要用的就是两者之中。但这并不是中庸之道的全部。荀子说过:“与时屈伸,柔从若蒲苇,非摄怯也;刚强猛毅,靡所不信(伸),非骄暴也。义以应变,知当曲直故也。《诗》曰:‘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此言君子能以义屈信变应故也”荀子允许偏柔偏刚,忽左忽右,只要适时合义,柔从并不是摄怯,刚强并不是骄暴;左并不是过激,右也绝非保守。这里荀子提出一个重要的概念“时”,为啥左也对,右也对,中还对?一切在于是否合于“时”。“时”就是小过程与大过程的切合点,或小过程与另一小过程的切合点。左、中、右都是运动过程中的不同的点,只要切合就是合理的。

那么什么是小过程、什么是大过程?我们个体生命、思维这样的过程可以看做小过程,而自然、历史、社会这些制约我们这个小过程的过程可以看做大过程。孟子赞孔子为圣之时者也,就在于他不一味地“清”,也不因“和”而流;所谓的“可以速则速,可以久则久;可以处则处,可以仕则仕”。孔子对“时”的理解与把握是我们望尘莫及的。但这是“时”作为方法论有力的例证。可见它是一种更理性、更科学、更人性的方法论,这样的方法论可以帮助我们在面对“小过程”与“小过程”,“小过程”与“大过程”在平行或交融问题上,懂的进取与敬畏。

三、用“运动过程”分析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

依据上文得出的世界统一于“运动过程”这一结论,媒介自身可以被理解为一个过程,新旧媒介的更迭是一个过程,这显而易见。

1.媒介借助讯息规定自己的过程。麦克卢汉认为“任何媒介或技术的‘讯息’是由它引入的人间事物的尺度变化、速度变化和模式变化…” 也就是说媒介带给人的影响比讯息本身的意义大的多,这种变化是由媒介规定着的。但麦克卢汉也说:“直到电光被用来打出商标广告,人们才注意到它是一种媒介。”这么看来讯息和媒介的结合造就了媒介,只有当信息从媒介中流过时,媒介作为信息的载体才真正存在。否则它作为媒介只能是自在的存在。也就是说某物质是否被认定为媒介,是以它是否参与到人的生命、思维这样的“小过程”为基本依据的。当然一旦它以讯息装点了自己,进入了我们的“小过程”,就不可能只局限于小过程。它本身就会成为一个“大过程”存在,回头来影响我们的“小过程”。

2.新旧媒介的更迭就是旧媒介作为内容进入新媒介。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得出一种物质或一种技术要成为一种媒介,首先得有讯息来叩“小过程”的门。这个时候它对讯息是不敢挑剔的。可一旦它进来了,讯息就得无条件的接受它的改造。“媒介的‘内容’好比是一片滋味鲜美的肉,破门而入的窃贼用它来换撒和转移看门狗的注意力。”麦克卢汉这句历来令人费解的话,在这里正好给我们做注释:麦氏的“内容”就是讯息,“强盗”就是媒介,“看门狗”就是“小过程”。

四、运用麦克卢汉理论考量电视的媒介特性

麦克卢汉说:“媒介的影响之所以非常强烈,恰恰是另一种媒介变成了它的‘内容’。一部电影的内容是一本小说、一个剧本或是一场歌剧。电影这个形式与它的节目内容没有关系。文字或印刷的‘内容’是言语,但是读者几乎完全没有意识到印刷这个媒介形式,也没有意识到言语这个媒介”。他明确的告诉我们,新媒介以我们最熟悉的旧媒介作为内容(我们所乐意接受的只是媒介的内容,或媒介的技术以内容的形式被我们接受)进入我们的“小过程”。我们不需要了解,也从不主动了解新媒介本身。因为它给我们的远比它本身有吸引力。但我们却日益依赖它,它加速了我们“小过程”运动的进程。

“冷媒介”电视,以“热媒介”电影为内容。电视相对于电影来说,是新媒介。它是继电影产生百年之后才出现的。电影从最初借用照相的技术,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技术语言。这样的技术语言和它构成的画面内容共同构成了电影的内容。电视完全借用电影媒介的内容,成为用音画符合体系进行传播的新媒介。为了更好的理解电视内容,我们需要引入语言学家索绪尔的“所指”与“能指”的概念。在其语言学和符号学中,符号的形式被称为“能指”,符号的内容被称为“所指”。对应于电视,技术语言就是“所指”,技术组织的画面意义就是“能指”。美国学者A·S·伯格认为镜头的景别、镜头的运动、剪辑都是电视的“能指”。电视运用这些“能指”组织画面内容构成“所指”。

麦克卢汉认为,“热媒介只延伸人的某一种感官,提供喧闹、明亮、高清晰度的信息,受众无需用太多的感官和想象力去参与和理解信息;反之冷媒介则提供模糊、舒缓、低清晰度的信息,要求受众调动感官,发挥想象力去填充信息的空白,要求的参与度较高。”他说:“电影是热媒介,电视是冷媒介。”不管人们对这一说法有多少质疑。它对指导电视的实践是很有针对性的。

1.电视在选择电影的镜头景别时,很自然的照顾到自己冷媒介的特点。它较少运用远景镜头、全景镜头、大广角镜头,而更多的运用中景镜头、近景镜头、中近景镜头、特写镜头。远景镜头、全景镜头、大广角镜头,能够容纳广袤宏大的空间,提供开阔纵深的视野。它不仅给观者提供丰富的信息量,而且通过镜头感烘托了画面的气氛,创造审美的意境。体现编辑者的主观意图,并赋予镜头象征意义。它更适合电影这样极具导演个人艺术感觉和艺术表现力的媒介。中景镜头、近景镜头、中近景镜头、特写镜头,长于突出主要场景和人物,通过细腻的画面转化,人物之间感情的微妙变化,吸引观者深入剧情,移情于角色。它与观众之间更多的体现为一种人文关怀,平等对话的精神。

2.在镜头的运动、剪辑方面,电视媒介也少用移动镜头,而多采用剪辑的手法。长时间的移动镜头以丰富的信息量、在镜头长时间不间断的延续中,产生出真实的力量,它震撼人,感染人。在这种人为突出的自然力面前,人是仰视的。它在感官上吸引观众,心里上排斥观众。剪辑是电影、电视制作基本的手法,在电影发展早期,剪辑技术在苏联电影人手里,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出现了以爱森斯坦为代表的一批“蒙太奇”高手。著名的“熬得萨阶梯”片段,爱森斯坦就通过对镜头的重复剪辑,深入的揭示了阶梯上慌乱,恐惧人群的心里,同时造成了观者在物理时间和心里时间的双重延宕。随着电影艺术的成熟,“蒙太奇”在电影中失去了昔日的光辉地位。然而正因为它在表意上的含蓄、间接、深入,恰恰增强了电视在挖掘观众情感共鸣方面的力度。

五、“时”对电视剧制作的指导作用

电视剧制作过程,就是制作团队掌握媒介特性,选择适合的技术语言来组织对观众有吸引力的画面内容的过程。因此它相对于观众来说是个“大过程”。它存在的意义就是找到和观众这个“小过程”的切合点,来影响、引导“小过程”。如果它不能和观众的“小过程”交融,不能进入观众的过程,它对于观众来说是不存在的,没意义的。因此“时”是电视剧制作这个“大过程”能否进入观众的“小过程”的关键。电视剧的制作过程相对于社会、文化、政治来说,它又是小过程。它不仅要找到和观众那个“小过程”的切合点,还要找到和社会、文化、政治这些“大过程”的切合点。换句话说就是得把握时代的脉搏。电视剧制作过程,终归是在“大过程”的制约、影响下进行的,要想找到和这个大过程的切合点,电视剧的制作就必须统一思想、行动,具体地说,即包括编、导、演、发行等方面的协作。比起电影来,电视剧制作更是集体行为,只有所有的环节,都为电视剧制作的适时、适效服务,电视剧才能真正成为观众的“小过程”与时代“大过程”的“红娘”。

总之,媒介在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小过程的同时,也加速了我们小过程的进程。上文我们提出世界统一于“运动过程”。虽然我们个体连生老病死,喜怒哀乐这个“小过程”都无法逃避,可是我们完全有能力控制它的进程。生病是在提醒我们注意养生,痛苦是教我们学会快乐,明智是让我们适时愚讷。媒介在缩短了我们悟的时间与机会的同时,它也给了我们“神谕”,如电视剧这样的媒介内容,就完全可以通过它的媒介优势,直观而生动的、细致而有力的告诉观众,什么是我们的选择——好像那位亲历过苦难的母亲对女儿的告诫:“孩子,这条路充满荆棘,千万不要再走下去…”

参考文献:

[1]陆双梅.中外传播学名著导读[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马歇尔·麦克卢汉,何道宽译.理解媒介:人体的延伸[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0.

[3]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4]庞朴,一分为三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5]孔子.论语·子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0.

[6]应鼎成.中国文化之本源[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

[7]孔子.尚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0.

[8]荀子.荀子·不苟[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0.

[9]孟子.孟子·万章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0.

猜你喜欢
卢汉讯息麦克
生活很艰难,但你被爱着
解放昆明:起义义举中有憾事
生命的讯息
卢汉与云南起义
口腔医学讯息
口腔医学讯息
口腔医学讯息
2017年西麦克展览公司展览计划
还原·拼接·延伸——保罗·莱文森的《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千纪指南(第2版)》的新阐释
对麦克卢汉“技术决定论”思想的再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