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蓉 盛友兴
(重庆科技学院,重庆 401331)
高校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模式实践研究
曾 蓉 盛友兴
(重庆科技学院,重庆 401331)
生涯规划是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一种重要教育方式,通过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建立知识、能力、素质提升机制,增强学生成长成才的主动性,
高校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模式
生涯规划是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一种重要教育方式,当前各高等学校都在不同程度地重视和关注这一教育方式。重庆科技学院近年来围绕培养高级应用人才这一目标,通过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并建立知识、能力、素质提升机制,增强学生成长成才的主动性,将全面发展教育与个性发展教育相结,逐渐探索出了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模式,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生涯是个人通过从事工作所创造出的一个有目的的、延续一定时间的生活模式。该定义是由美国国家生涯发展协会(National Career Development Association)提出,是生涯领域中最被广泛使用的一个观念。生涯规划理论主要有两大类,一是结构取向理论,它把生涯问题和决策看作是在一个时间点上发生的事件,即在个人生活当中某一时刻所发生的事,强调选择什么以及将个人与环境相匹配,以舒伯的生涯发展论、克鲁姆波尔茨的社会学习理论和克内菲尔坎姆的认知发展理论为代表;二是过程取向理论,它把生涯问题和决策看作是各种事件和选择在一生中的发展过程,这一发展过程随个人年龄增长变得逐渐复杂,它强调最先的选择,然后是指向某一目标的一系列事件或任务,以帕森斯的特质因素理论、霍兰德的人格类型理论、明尼苏达的工作适应理论和罗伊的亲子影响理论为代表。
我们认为,生涯规划是对影响我们生涯发展的经济、社会、心理、教育、生理等各种因素的选择和创造,它通常建立在个体对自我全面、深刻的认识的基础之上,需要结合职业发展的一般性特点。开展大学生生涯规划指导,需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校实际情况,社会和行业实际情况,才能帮助大学生成为一个真正意义的生涯信息使用者,从而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重庆科技学院在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中,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具有自身特点的生涯规划模式。
生涯规划教育模式,简单地说,就是学校首先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然后学校根据学生需求提供教育资源,促进学生生涯目标实现这一过程。具体做法是:在大学一年级学生中开展生涯规划理论教育,培养学生的生涯意识,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职业环境、社会环境、自我特征,作出生涯决策,确定自己的生涯方向,建立大学期的阶段目标,激发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动力;在大学一至三年级学生中,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为目标,通过设置基础知识教育体系、专业知识教育体系、文化素质培养体系、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体系、创新与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等等,搭建系列成长平台,开展菜单式自主学习,使学生全面提升自己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在大学四年级,一方面努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学生科学进行就业定位,并顺利实现从校园到社会的转变,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通过这样一种生涯规划教育模式的实施,学生从一进校就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来进行自我发展的探索,明确发展目标,形成发展动力,取得发展成果,为社会发展作贡献,并引领学生的事业发展。
1.成长成才由被动转化为主动。青年大学生由于缺乏对社会的了解,不知道自己将来应该做什么,自己适合做什么,自己想要做且适合自己从事的职业对知识有哪些要求,对能力和素质又有哪些要求,这种盲目性使大学生的学习活动十分被动;加之大学生已经经历了12年左右的学习时间,对学习活动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厌倦心理;特别是高考的紧张学习后,学生更是渴望得到放松,如果学生没有得到积极的心理调节,他们进入大学时,更是对学习感到厌倦。在这样一种前提下,如果大学的第一课没有生涯规划教育,学生显然是被动和盲目的。反之,开展生涯规划教育,以重庆科技学院为例,学校通过辅导员给学生讲生涯理论,进行生涯唤醒,指导学生进行生涯探索,介绍石油、冶金、机械、电子等行业的职业环境,引导学生进行生涯决策,告诉学生相关职业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学生通过制定生涯规划设计书,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明确了在大学期间应该做哪些准备,在学习活动中,就容易由被动转化为主动。
2.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提供的是以全面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教育体系,包括基础知识教育体系、专业知识教育体系、文化素质培养体系、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体系、创新与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等等,在每一体系的教学内容中,分必修的内容和选修的内容。必修的内容主要围绕德、智、体全面发展,带有强制性,它是积极促进和保障学生的全面发展。选修的内容则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涯规划设计,按照自己的目标去选择自己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并开展学习活动。特别是在文化素质培养体系、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体系、创新与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中,大多数内容都是菜单式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目标和兴趣进行自由选择,这必将有利于培养个性丰富的学生。
3.成才目标与成才行动相结合。在生涯规划式教育过程,学生既有自己的人生总目标,又有大学阶段的成长目标,甚至细化到每学年、每学期,这就使得学生在每一阶段都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并引导其学习行为,每一阶段结束,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实际情况与目标对照,以促进自己的学习行为。目标的实现,对学生的行为还可以产生心理激励。这样的目标与行动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在深入开展生涯教育后,充分地激发了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动力,学生表现出了较强紧迫感和求知欲,在这样的情况下,最重要的是学校要建立适合学生需要的成长平台,除了系统的课堂教学体系外,要具备丰富的课外教学体系,以有力地促进学生生涯目标的实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基于这样的认识,重庆科技学院采取了许多有力措施,构建了基础知识教育体系、专业知识教育体系、文化素质培养体系、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体系、创新与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等等,本文在此主要介绍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创新与创业能力的培养、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学校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主渠道,深入开展教学改革,通过大量地收集生动、富有教育哲理的案例融入到教学中,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生动性,使全体学生能够掌握思想政治理论。在课堂外,采取学生喜欢的课外活动方式,积极开展系列主题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课堂的学习是每一名学生都必须参加,课外的教育活动中,有一部分内容要求每一名学生都要参加,有一部分内容则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涯规划选择性参加。
在学生的生涯规划中,不少学生树立了培养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目标,为此,学校建立了培养这两大能力的工作机制。一是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制定了《重庆科技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设立了博学大讲坛,广泛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学者来校为学生讲学。二是深入开展创业能力培养,学校成立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中心,指派了10余名教师为学生作专门指导,每年给予了必备的工作经费保障。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中心定期为学生讲授创业应该具备的管理知识、法律知识、经济学知识,并组织学生开展户外拓展训练,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在此基础上,学校还注入100余万资金和资产,成立了大学生创业基地,在校园内设有科技服务中心、校园超市、环保回收中心、报刊亭等,在校园外,在重庆西永微电子工业园设立了创业中心,在重庆两江新区设立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目前,学校每年有200余名在校学生进入创业基地开展创业体验活动。这一举措使得在校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生涯规划需求参与到创新或创业能力培养活动中。
学校深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精神,认真落实重庆市委提出了以“六个一”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体做法有六点。一是建设校企合作培养机制,开展“学工”活动,学校与石油、冶金行业的企业建立人才合作培养机制,每年定期将学生送到企业开展“学工”活动,同时与学生的毕业实习、生产实习相结合,在学工活动中,学校和企业都要指派专门教师或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并学习企业的工作作风,学习企业的创新精神,可以说是在教学生学习专业的过程中,也教学生如何做人,同时也增进了学生对国情、市情、民情的了解。二是组织学生先进分子进入农村,开展“学农”活动,学生深入农民家中,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三是开展军政结合的军训教育,开展“学军”活动,进校新生参加为期15天的军训,并在第一年参加《军事理论》学习,增强学生国防意识。四是开展种树活动,学生参加在大学林和学校周边进行的种树活动。五是开展带薪实习活动,学生参加在重庆市各企事业机关进行的带薪实习活动,每年约40天。六是开展社会调研活动,学生进入高年级后,参加一次以上社会调研活动,并撰写一篇调研报告。“六个一”的教育活动有的要求每名学生参加,有的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参加。
大学生社团是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阵地,学校设立了大学生社团联合会,下设100多个各种各样的社团,共计会员10000余人次,学校鼓励各社团自主开展活动,并为每一个社团都配备了专门的指导教师。青年志愿者协会影响最大,该协会的活动内容包括关注留守儿童、关注环境保护、关注空巢老人等,每名学生都可以参加这一协会。学生社团的参与原则是来去自由,所以对学生生涯目标的实现很有帮助。
D64
]A < class="emphasis_bold">[文章编号]1
1003-4145[2011]专辑-0245-02
2011-12-13
曾 蓉,重庆科技学院思想政治教育讲师;盛友兴,重庆科技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宋绪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