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梅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编辑部,江苏南京211816)
科技创新背景下高校学报功能的定位思考
张爱梅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编辑部,江苏南京211816)
长期以来由于非学术因素的影响,高校学报功能定位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偏差,学报的学术性功能有弱化的趋势。在加强科技创新、推进社会进步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学报应该对其功能进行匡正:高校学报应该成为科技创新信息的“感应器”、科技创新成果的“孵化器”、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培养的“助推器”。
科技创新;高校学报;功能定位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加快了科技创新的步伐,近年来,更是把科技创新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2006年1月9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宣布:“到2020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1]2010年10月份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进一步指出,“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方面,特别提出:要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增强共性、核心技术突破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要完善科技创新的体制和机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建设国家创新体系……”;要增强科研院所与高校的创新动力,“发挥企业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何为科技创新?所谓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科技创新可以被分成三种类型: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科技创新涉及政府、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国际组织、中介服务机构、社会公众等多个主体,包括人才、资金、科技基础、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创新氛围等多个要素,是各创新主体、创新要素交互复杂作用下的一种复杂涌现现象,是一类开放的复杂巨系统。[2]在科技创新体系中,高校以其人才集聚、科研基础雄厚、创新学术氛围浓郁而成为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统计数据显示,“十五”期间,我国高校承担的973计划项目占立项总数的54.5%;承担的863计划项目数和经费额始终保持在全国总数的40%左右;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占立项总数的77.9%;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占立项总数的56.2%;获准创新研究群体占立项总数的52.5%。[3]“十一五”期间,高校重大科技成果对我国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那么,高校学报作为高校展示科研成果、提供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学科建设、推进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为也能够为科技创新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实际情况却是不尽人意,其功能定位出现了偏差。
高校学报的“学术”身份是其名中自有之义,教育部对高校学报的总体要求是:高校学报是反映高校教学和科研成果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在如此清晰的内涵要求下,高校学报的功能、作用应该是十分明确的。关于学报的功能,学界的研究也相当深入,大致可以概括如下。
第一,关于高校学报功能的总体性研究。这类研究认为高校学报功能定位于反映高校的教学科研成果,推动学校学科建设,推动学术理论创新,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树立学校形象等。有的认为“高校学报应该充分发挥其展示科研实力、塑造学术形象,传播科研信息、培养学术人才,引导学术潮流、推动学科建设三个方面的功能”。[4]有的认为高校学报内容应“反映学校的学科特色,在教育创新中起到传播知识媒介的作用,推动学校的学科建设”。[5]有的认为“高校学校具有导向、培养、宣传、储存四方面的功能,应该与学校的学科建设结合起来考虑”。[6]
第二,关于高校学报功能的分类性研究。这类研究将高校学报具体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或将学报功能与学校其他方面的特质联系起来进行研究。有的认为“应用型大学学报除了学报的通用功能外,应该自觉定位于反映本校的科研和教学成果,围绕培养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开展工作,在组稿和用稿时特别注重文章的应用性和实践性”。[7]有的认为“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在为本校师生和科研人员提供一个快捷地进行校内外、国内外学术交流的园地,引导学术研究的潮流、促进学校科研工作的开展,向国内外展示、宣传学校科研成果和综合学术实力,促进高校重点学科和新学科的建设,发现、扶持、培育新人,记载学校科研教学的发展历史等方面具有其他社会性科技期刊不具备或具备但不突出的特殊功能”。[8]还有其他研究主要是针对专科型学校的学报进行的,都强调了学报和学校科研、教学工作的契合度,强调了学报对服务教学、科研及培养相关人才的功能的发挥。
第三,关于高校学报功能反思的研究。近年来,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由于科研体制和机制的不断调整,再加之科研队伍的建设、科技成果的统计和评价等对学报功能的内涵有了更多、更个性化的要求,鉴此,一些学者和学报编辑对学报功能定位进行了反思。有研究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报与学校的科研工作相互依存,应该发挥学报对本校科研的导向作用,在学校‘窗口’功能基础上,提出‘名片’与‘文化市场’的功能定位”。[9]有的认为高校学报反映本校教学与科研的功能定位与学报要反映的学术性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矛盾,“应该主动加强学报的文化传播功能,反映本校教学与科研成果不能以牺牲学术刊物的质量为代价”。[10]有研究认为“由于非学术因素对高校学报特别是地方高校学报的影响,导致了学报功能的弱化和异化,要改变这一状况就必须在坚持学报学术性这一基本属性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学报求真求是的鉴审评价功能,对学术活动的正确导向功能,对优秀成果的及时传播转化功能以及对学术研究的全面服务功能”。[11]有研究认为“综合性高校学报的定位问题至今未能得到认真对待和解决,由此带来了读者对象不明确、主办者自身优势难以发挥、学报功能异化等诸多矛盾和问题,高校学报在繁荣背后隐藏着危机”。[12]
学报乃“天下之公器”,当前学报功能的实际体现确实存在着偏差,这种偏差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高校学报栏目设置片面追求宽、大、全。自然科学类的学报在栏目设置方面的表现略好,因各办刊单位的学科分布、专业特色有较显著的行业特征和历史沉淀,因而,学报刊用的文章即便在同一大学科下也还能保证其不同方向的独特内质;而社科类学报就难以做到有较强的“自我”了,导致学科特色不明显,同质化倾向十分严重。随着近几年高校的兼并重组,很多高校本着“做大”的目标狂奔,新专业纷纷上马。科研方向、科研水平和成果是需要长期累积的,厚积才能够薄发,才能够有所突破。新设专业的师资力量、科研特色等软件要素难如人意。特别是原来偏理工农医类的高校,为了戴上“综合”的帽子,几乎采用大跃进的手段发展文科,把原先的承担公共基础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的部门整合扩充成文科学院。进而,学校为了扶持这些新设专业,往往会要求学报设置与这些专业相关的栏目。有的理工类高校学报社会科学版设置了文、史、哲、政、经、法等传统大文科栏目,还有外语、体育、高等教育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栏目,杂志很快陷入“千刊一面”的同质化的局面,平庸之作与克隆之作不时出现。这种情况下,学报本初的“学术”要求就逐日被稀释掉了。
第二,对学术追求的淡化。近几年,现行科技体制下的科研评价机制亦显现出浮躁和冒进,对科学本质的追求演变成了“计件工作”,用简单的量化指标的衡量来代替对科研人员科研能力的认定。传统的“板凳要做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十年磨一剑、不敢试锋芒”的严谨学风被逼而异化了。各高校及科研单位对不同职级的教师、科研人员有非常具体的成果要求,不同的水平成果间还有具体的兑换计算方法,尤其是,这一切都与工作业绩考核、职称晋升相联系,与经济收益、奖励等挂钩。更有甚者,科研成果被明码标价:发表在核心期刊、发表在被各单位认可的著名数据库收录的期刊、发表在国际国内著名期刊的文章,相应的得分不同,相应的奖励不同。如此这般,谁还去“十年磨一剑”?谁还能“十年磨一剑”?剑未磨光,人就要被另册收录了。在胡萝卜和大棒的诱惑与压力下,文章被大量地、急速地生产出来。利益的驱使,人情的压力,编辑部何以、何能、何堪“学术”优先?于是乎用稿质量“三分之一精品、三分之一平庸、三分之一猪头肉”的三分法便成了期刊的“潜规则”,甚至更加等而下之。成果的产出追求急功近利,学术态度的要求日渐淡化。
第三,高校学报成了各自所属院校的自留地。绝大部分高校学报的名称上都冠着自己主办学校的名字,它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办刊经费和相应的办刊条件都由学校“划拨”,这种情况下,高校学报自然摆脱不了被其所属院校“御用”的性质,学校自身资源的配置寻求回报效益也在情理之中,本校的教师也自然而然地把自家的学报当成了自家的自留地。这种与生俱来的身份属性,给高校学报的办刊带来了客观的限制。科研力量很强的学校,这种限制或许不会影响其学报对学术水平的要求,但是,对绝大部分高校来说,这种限制就影响了其办刊的自由度,影响了编辑选稿、用稿的价值取向,惟学术的追求就变成了一种理想甚至梦想。学报传统的展示科研成果的功能正在弱化,学报“天下之公器”的底线岌岌可危。
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的变化与学报功能定位的偏差与迷失,这是一个关于学报生命价值和生命力的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否则,作为纯粹“学术”身份的学报,其办刊的内涵会被日渐异化,办刊的活力会日渐丧失,办刊的路会越走越窄。高校学报应坚持把学术性放在首位,围绕学术研究、科技创新来匡正学报的功能。
第一,学报要成为科技创新信息的“感应器”。信息的把握和萃取是科技创新的前提,学报作为学术性、理论性很强的刊物,通过刊发反映相关领域最新科研成果、方法、理论的文章,可以感知科技创新领域的最新信息,从而为科技创新活动的决策部门、为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和落实环节、为科技创新成果的展示应用提供参考。因此,学报编辑要有敏锐的学术眼光和勇于开拓的精神,在栏目、选题等环节,追踪学术前沿,追踪最新科技方向,追踪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科技领域,组特色稿、约精品稿,使学报真正成为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的、有机的组成部分。
第二,学报应该是科技创新成果的“孵化器”。科技创新成果只有落到实处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虽然近年来产学研合作创新成为一种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手段,但是,学报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中同样起着“孵化器”的作用,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报及时刊登科技创新的最新成果,保障其时效性,同时通过成果的发表,获得相应的知识产权;二是学报提供科技创新成果交流沟通的平台,从而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促进科技创新活动的本质——推动社会进步得以实现。
第三,学报是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的“助推器”。科技创新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是各科技创新主体的重要职能,学报在其中可以起到“助推器”的作用。在科技创新成果形成文章到学报正式刊用这个过程中,编辑和作者之间、编辑和审稿专家之间、作者和审稿专家之间会形成多方良性的互动关系,这种互动会培养研究者严谨的作风、会拓展编辑的知识面,既鼓励了作者从事科技创新工作的热情,提高了他们科技创新的能力,又使得期刊为科技创新服务更为直接和具体,从而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起到了推动作用。诚如《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委会主任柳百成院士所感:学报在培养研究生的严谨科学作风、学术表达能力等方面成效显著,在学校教书育人工作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成为清华大学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13]
学报功能定位的匡正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不断探索的、不断纠偏的、不断修正的过程,并且学报的功能亦不是一层不变的,它必定具有强烈的时代性,是与社会的进步水平和文明水平紧密相关的,因此,所谓的“匡正”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是一种无穷接近的追求,不可能寄希望于一蹴而就,更不可能借助于行政手段。“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学报编辑要努力把握学报学术内涵的要求,以客观严谨的作风、实事求是的态度、逻辑的力量和理性的精神去办刊,惟其如此才能使学报显现出其独特的科学魅力,才能使其存在具有独特的、不容替代的价值。
[1] 胡锦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EB/OL].人民网,2006-01-10.
[2] 宋刚.钱学森开放复杂巨系统理论视角下的科技创新体系:以城市管理创新科技创新体系构建为例[J].科学管理研究,2009,(6).
[3] 国家创新体系(大学)框架基本形成高等学校日益成为国家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高新技术研究重要力量[N].中国教育报,2006-01-09.
[4] 苗相甫.充分发挥学报功能,促进教学科研工作[J].南都学坛,2006,(4).
[5] 吕淑珍.高校学报的功能定位与办刊策略[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6] 高莉丽.论高校学报的功能及其与学科建设的基本向度[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7] 孙俊青.应用型大学学报的功能定位分析[J].编辑学报,2006,(增刊).
[8] 陈浩元,郑进保,李兴昌,颜帅,赵大良.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的功能及实现措施建议[J].编辑学报,2006,(5).
[9] 樊霞.高校学报功能再认识[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5).
[10] 周少华.对高校学报功能定位的反思[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11] 孟繁治.学报功能的匡正与学术风气的改造[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12] 吴定勇.定位偏离功能异化生存危机——直面综合性高校学报当下文化传播的问题和窘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
[13] 柳百成.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服务[N].新清华,2005-12-12(2).
The Functional Orientation of College Journal in the Background of Sci-tech Innovation
Zhang Aimei
(The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School Journal,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Nanjing 211816,China)
Comparatively serious deviation concerning functional orientation of college journal has existed because of the long-time’s non-academic influence and then academic function of college journal tends to get weak.In the era background of enhancing sci-tech innovation and promoting social progress,college journal should rectify its function and become“transducer”of sci-tech innovation information,“incubator”of sci-tech innovation achievements,and“booster”of sci-tech talents training.
sci-tech innovation;college journal;functional orientation
G23
A
1672-0040(2011)06-0083-04
2011-09-09
张爱梅(1964—),女,江苏姜堰人,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副编审,主要从事编辑学研究。
(责任编辑 李逢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