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怡
(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山东济南 250021)
公允价值计量在美国的实践、不足与启示
冯 怡
(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山东济南 250021)
公允价值计量在美国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前进的过程。虽然它并非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但金融危机凸显了它的不足。公允价值计量具有“双刃剑”的作用,一方面它的确能够反映企业的价值与风险,为投资者的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另一方面,当市场高涨时它容易出现对金融资产价值的高估,而市场低迷时又容易出现对金融资产价值的低估,造成顺周期效应,加剧金融形势的恶化。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经济虚拟化、不确定性越来越强的背景下,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定应该以原则为基础并辅之以必要的规则,使二者匹配使用,最大限度地避免信息不对称可能带来的恶果。美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更多地体现了美国经济社会生活的特点——众多利益集团对会计准则制定施加压力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使得美国会计准则的修订更多地体现为一个政治过程。对中国而言,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同时也应保持本国特色、符合本国国情。
公允价值计量;规则导向;原则导向;会计准则
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一般来说,在存在市场价格的情况下,公允价值通常指的就是市价。公允价值会计又称市值会计,是指以市场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资产和负债的主要计量属性的会计模式。在美国,公允价值计量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前进的过程。
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大危机过后,会计界大刀阔斧地改革了放任自流的会计实务,并在1937年由美国会计程序委员会(CAP)发表第1号会计研究公告,由此开始确定了一套普遍公认的会计原则(GAAP),以引导会计实务界。1933年的《证券法》和1934年的《证券交易法》赋予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确立报告和公开规定的权力,此后SEC一直在会计实务中推行稳健政策,在会计计量中贯彻历史成本原则,停止与公允价值相关的会计实务。在此后的三、四十年中,金融工具计量主要使用基于成本的会计方法。①于永生:《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公允价值会计问题研究》,《会计研究》2009年第9期。
20世纪80年代爆发的“储蓄和贷款危机”暴露了历史成本应用于金融工具计量的缺陷和不足,各方强烈要求采用公允价值会计对金融工具进行计量。基于此,1990年9月,SEC时任主席布雷登首次提出了应当以公允价值作为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SFAS52、SFAS80和SFAS107应运而生。20世纪90年代,衍生金融工具的迅速发展从根本上动摇了历史成本在金融工具计量实务中的应用基础。在美国虚拟经济的迅猛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介入衍生工具应用,但历史成本模式无法反映这些工具价值的真实情况,这也使得FASB坚信“公允价值是金融工具最相关的计量属性,也是衍生工具唯一相关的计量属性”,甚至在2007年,FASB将扩大公允价值应用确定为金融工具会计的长期目标。
但是,公允价值计量具有“双刃剑”的作用,一方面它的确能够反映企业的价值与风险,为投资者的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另一方面,当市场高涨时它容易出现对金融资产价值的高估,而市场低迷时又容易出现对金融资产价值的低估,造成顺周期效应,加剧金融形势的恶化。也正是因为公允价值计量的这些负面效应,使得它在危机中饱受批评。不过,客观地看“顺周期效应”应当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公允价值会计并不是直接诱因。金融危机之后,无论是IASB、FASB、SEC还是IMF,都表达了类似的意见。IASB认为,在当前各种计量基础中,公允价值是最优的,因为它满足财务报告信息有用性特征并且是唯一具有综合性和内在一致性的计量基础(Barth,2006)。FASB也多次强调,公允价值是金融工具最相关的计量基础。2008年12月底,SEC发布《“按市价计值”会计研究报告》,其结论认为,暂停公允价值会计很可能增加市场不确定性并进一步打击投资者信心。而绝大多数投资者也认同该观点,如许多投资者指出,他们不会使用排斥公允价值的金融机构财务报告;还有投资者强调,公允价值会计能提供最透明的投资工具财务信息(SEC,2008)。IMF在2008年10月出版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认为,公允价值会计方法引入了人为的波动和顺周期,因此需要改进,但它仍是金融机构目前最好的会计框架。此次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使得会计界深刻地认识到公允价值本身及其运用环境方面的诸多不足,应当在许多方面对公允价值会计进行改进。
1.公允价值概念模糊。
公允(Fair)没有明确地在美国财务会计公告第2号中被列为一个信息质量特征。不过,SFAC2在“中立性”中提到不公允就是不中立。所以,公允可以视为中立的同义词。①葛家澍、陈朝琳:《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相关问题——兼为“公允价值”正名》,《财会通讯·综合版》2009年第11期。但是,在公允价值的确定上则并不一致。不过,国际上就如何确定公允价值提供了指南,具体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资产或负债存在活跃市场的,应当以资产或负债的市场价格为基础,确定其公允价值;二是资产或负债本身不存在活跃市场,但同类或类似资产或负债存在活跃市场的,应当以调整后类似资产或负债的市场价格为基础,确定其公允价值;三是不存在同类或类似资产或负债可比市场交易的,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其公允价值。
然而,这三个层次的判断是否科学值得怀疑。首先,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的资产和负债的价格并非估计价格,这些价格的来源可以从市场上直接或者间接获得,但是估计的价格能否成为公允价值?在市场已不活跃,交易变成无序时坚持三级估计,并把企业主观估计、不可观察、难以稽核的定价,称之为“公允价值”是否合理?其次,即便是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的价格可以从市场上公开获得,那么在与金融工具风险相关的泡沫明显高涨的情况下,这种公开报价还能否作为公允价值?如果将它作为公允价值,是否违背了会计谨慎性原则?再者,如果此时人们认可这一价值,那么为什么在市场低迷时又对暴跌的公允价值进行谴责呢?
显然,公允价值在定义上是模糊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不足,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不足。
2.公允价值计量的方法不足。
SEC在其2008年12月30日的报告中承认: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确实有待完善。特别是在不活跃、不流动市场下应用公允价值应提供进一步的指引。2008年SEC调查发现,在美国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上只有45%资产和15%负债按公允价值计量,金融机构的多数资产和负债是按摊余成本核算的。根据SFAS115,会计主体可以选择将某一证券划分为交易性的、持有待售的或持有到期的,从而选择对其使用不同的计量属性进行计量。在摊余成本模式下,金融机构可在每一会计期间随意进行利润操纵,这就使摊余成本会计成为它们进行盈余管理或掩盖管理疏漏的有效手段。
3.公允价值计量透明度不足。
Barth和Schipper(2008)认为,财务报告透明度是财务报告以使用者容易理解的形式反映主体内在经济状况的程度。②陈旭东、逯东:《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会计:源起、争论与思考》,《会计研究》2009年第10期。也就是说,财务报告透明度的高低一方面取决于财务报告是否如实反映了某一主体的真实经济状况,另一方面还取决于投资者是否理解这些信息所传达的意义。当前金融工具的披露在这两方面都存在问题:一是由于“混合计量模式”存在的不足,财务报告未必能够如实反映真实情况;二是即便能够如实反映,信息使用者也未必全部能够读得懂。因而,提高透明度和改进计量模式等问题,同样应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
4.公允价值计量运用的环境不足。
引进公允价值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问题,因为目前的金融市场并不完备,表现在市场环境不完善,市场主体并非完全理性等方面。
第一,市场环境方面。会计的技术性属性,要求它应对经济现象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而经济现象是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反映,所以会计又具有社会性,即会计的经济后果。Stephen A.Zeff(1978)指出,经济后果是会计报告对企业、政府、工会、投资者和债权人决策行为的影响。③财政部会计司编:《会计准则制定理论与实践:斯蒂芬·A·泽夫教授论文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29页。美国会计学会也认为,社会和经济后果“已经成为当今会计的中心问题”。由此,作为一种技术规范的会计,其效果中性的假设失效了。既然环境变化了,作为技术规范的会计准则是否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次贷危机表明,市场的不确定性是一个谁都无法否认和必须面对的客观存在。在危机中,CDO和CDS由于信贷萎缩大都变成了流动性缺失的金融资产,④押化债务债券(CDO)和信誉违约掉期(CDS),前者是把不同类别的信用债务打包组合在一起,以这些债务的现金收入为支撑,通过内部信用增级,重新分割投资风险和回报以整体发行的债券;后者可被视为对于存在风险的资产的一份保险,这些违约资产可以使贷款、债权或其他衍生品。此时的市场处于非活跃状态。因而,公允价值的确定,要么根据调整后类似资产或负债的市场价格为基础来确定其公允价值,要么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其公允价值。
第二,交易主体方面。交易主体包括两类,一类是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公司管理当局),一类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投资者、债权人、税务部门等)。很显然,信息的提供者在交易过程中占据信息优势而使用者处于劣势。在市场发育不充分尤其是监管不足的条件下,信息不对称往往导致败德行为,表现在信息披露过程中的“选择性不实财务披露”倾向。即便信息提供者没有提供虚假信息进行盈余操纵的主观故意,但他们在面临复杂多样的经济业务时也会不得不大量运用主观判断来选择会计政策,而这些政策方法之间的差异又会导致对某一经济业务的反映出现不同甚至迥异的结果,更不用说这些政策本身还可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
1.重新厘定公允价值的内涵。
前已述及,公允价值就是市场价值或可变现净值,其计算所依托的是市场价格。但是,这个市场价格一定会反映其市场价值吗?虽然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市场的规律,但在市场不完善,市场主体普遍缺乏理性(比如投机盛行)的情况下,价格对价值的背离将会是巨大的,而且不同市场主体的预期也未必一致。那么,公允价值的确定到底以哪一个主体的判断为准呢?显而易见,对职业会计师作出的判断的信任是一个重要前提,即职业会计师是能够保持职业操守和有专业胜任能力的。然而,这毕竟只是假设中的理想状态。
另一方面,谨慎性作为会计信息的一个重要质量特征,在公允价值计量的条件下似乎失去了效力。在资产减值的情况下确认损失似乎无可厚非,但在资产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尤其是在狂热的投机盛行的情况下,仍然以公允价值来反映,则与谨慎性的要求相悖。因而,我们应该重新审视会计的基本假设以及其隐含的一些假设,尤其是要注意概念框架的内在矛盾性及其可能的后果。当然,这需要会计理论界的深刻反思和精细探究。
2.改进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
金融工具在市场流动性较低,或金融工具的持有者主要是机构投资者的情况下,即在市场无效或弱式有效的环境中,其市场价格的公允性是值得怀疑的。因此,对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第三个层次的价值评估模型应予以充分关注:一是构建切实可行的评估模型;二是要合理运用各种评估模型。①盖地、杜静然:《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会计的理论透视》,《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美国GAAP要求不同的金融工具使用不同的计量属性进行核算,这一混合计量模式为金融机构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因而是不足取的;而采用公允价值这一单一计量基础不但符合会计上的一贯性原则要求,而且能够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更为有用的会计信息。另外,计量方法的改进还应进一步吸收数学、金融学的相关知识,不断完备估价模型,这也是会计学科发展的大势所趋。
3.促进市场配套环境的发育。
在估值技术尚不完备的情况下,促进市场的发育是尤为必要和紧迫的。IMF在2008年10月出版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认为,资本缓冲、基于预期的前瞻性的拨备制度和更加详细的披露,有助于减轻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这些措施的实施,除了需要会计标准的配合,更需要将会计标准、监管政策、风险管理相协调。只有市场得到了完善,信息不对称的现象才能得到缓解以致消除,公允价值才可以对资产和负债的价值进行客观、可靠的计量。
4.提高公允价值的透明度。
目前许多国际组织都对提高公允价值计量下财务报告的透明度给予高度重视。如G20峰会报告要求提高金融机构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国际金融协会(IIF)和国际稳定论坛(FSF)也认为当前金融机构财务报告透明度不足问题亟待解决。2009年4月,FASB正式发布工作人员立场报告,旨在对公允价值的计量和证券减值进行指引和强化披露。
针对透明度问题,第一,可以通过全面有效的公允价值会计透明地反映金融机构的内在经济状况来降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降低管理层“道德风险”机会的可能性。比如,FASB多次强调,金融工具全部按公允价值计量是提高金融机构财务报告透明度、改革当前金融工具财务报告问题的最有效途径。第二,提高信息使用者对报表信息的认知水平。提高信息使用者的认知能力,首先必须降低报表的复杂性,除了披露公允价值,还要同时披露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使得被传递的信息能够被理解和被正确使用。第三,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通信技术,对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采用频率高的简短报告来进行风险披露,也有利于信息使用者尽快做出判断。在降低报表复杂性,提高透明度的同时,采取某种措施提高信息使用者准确读取和正确运用会计信息的能力是必要的。最可行的手段就是将会计培训教育贯穿于报表信息的读取过程中。如不仅在表内披露公允价值,还在报表附注中披露该公允价值的估价模型。
FASB制订的财务会计准则公告(SFAS)是规则导向的。所谓规则导向,是指除了给出某一对象或交易、事项的会计处理、财务报告所必须遵循的原则外,还应考虑到原则适用的所有可能情况(既包括适用准则的情况,也包括不适用准则的有关例外),并将这些情况对原则的运用具体化为可操作的规则。②蔡宁:《会计准则制定——以规则为基础,还是以原则为基础?》,《财务与会计》2003年第10期。规则导向的优点是能够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同时也为监管提供了依据。缺点是制定、实施成本高,容易使会计人员忽视职业判断,经济业务越复杂,规则导向下的准则就越容易出现漏洞,更容易导致钻空子、打擦边球。
国际会计准则(IAS)、英国财务报告准则(FRs)是原则导向的。所谓原则导向,是指仅针对某一对象或交易、事项的会计处理、财务报告提出应循原则,可能包括以原则为基础的一些规则,但并不力图回答所有问题或对每种可能情况均提供详细规则。较之规则,原则更具有广泛的适应性。现实中不存在对基本原则的例外,因此原则导向会计准则也就不可能出现规则导向下的大量例外。对准则没有提及的企业、行业的特有情况,将倚重会计职业人员的职业判断。职业判断有赖于高素质的职业人士,但也可能诱发职业人士滥用职业判断,因此必须在此加以监管。
美国安然事件等一系列大公司丑闻发生后,索罗斯曾经比较过美国会计制度和欧洲会计制度,他发现美国的会计制度容易导致规避行为,而欧洲的会计制度则不会有这种系统问题。
对于我国而言,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经济虚拟化、不确定性越来越强的背景下,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定应该以原则为基础并辅之以必要的规则,使二者匹配使用,最大限度地避免信息不对称可能带来的恶果。
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信息提供者通过财务信息与信息使用者进行沟通。管理学家罗宾斯认为,沟通是指意义的传递和理解,良好的沟通常常被错误地解释为沟通双方达成一致。很显然,会计信息中包含着某种“意义”。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是现代会计的基础,根据受托责任,企业的管理当局必须“传递”会计信息,而如果信息不被理解,则沟通无效,“决策有用”也就失去了意义。但是,现实的情况是无论在信息的传递、信息的理解,还是对沟通的认识上都存在问题。
在信息传递方面,会计并不一定能够传递所有有意义的信息。因为,会计作为一个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技术系统,不可避免地滞后于客观现实,并且难以做到及时、准确地反映瞬息万变的经济环境的变化。从信息提供者的主观角度来看,由于承担着受托责任,必然导致过量披露的问题,似乎信息披露的越多就越是尽到了受托责任;而如果信息提供者存在“选择性不实财务披露”的主观故意,则信息所包含的意义就无从谈起了。无论是历史成本还是公允价值计量基础所提供的信息都不能保证所传递的信息具包含“意义”。在对信息的理解方面,同样难以尽如人意。面对海量的信息,大多数信息使用者要么会觉得无所适从,根本不知该挑选哪些信息;要么出于对沟通的错误理解,“主动”和信息提供者达成一致,即信赖报表的编制者。总而言之,这都是对信息的理解出现了问题,人们失去了自己的判断,实际上也意味着人们对会计做出了错误的认识。
面对信息传递、信息理解以及沟通认识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当从管理沟通的角度对会计重新认识。首先,要把会计看做是一个技术系统,并且承认这个技术系统自身存在的不足(包括历史成本、公允价值计量本身存在的不足等),明确信息提供方的责任(如实反映,言之有据,有喜报喜,有忧报忧,提高财务报告的透明度),避免将沟通视为达成一致的错误。这也是会计界树立形象,避免纠纷,在危机到来时保护自己的必要手段。作为会计计量的主要手段,无论是历史成本还是公允价值,其应用价值是相对的,尤其是当市场存在不完美时,公允价值会计与历史成本会计的优势就不再是明确的。在金融市场中,不充分的流动性是市场不完备的主要因素。当流动性不足时,公允价值可能导致资产负债表的变化难以合理反映其基本面的状况,历史成本则可以避免这样的问题;而当价格变化反映了基本面的状况时,历史成本则劣于公允价值的计量。因此,每一种计量属性,在某些情况下优于其它属性,但在某些情形下又出现相反的情况(Allen and Carlett,2008a)。因而,我们必须结合我国的实际,一方面强化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要求,使会计回归“本真”,①王爱国、石贵泉:《关于财务会计问题的若干思考——在美国次贷危机背景》,《会计之友》2009年第11期。另一方面,充分而科学地评估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的经济环境,使公允价值计量充分发挥作用。
通过简要回顾美国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会计发展历史,人们不难发现,财务会计的发展经历了从放任无序到有章可循,从对可靠性的重视到对相关性的重视,再到对二者的兼顾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体现出了事物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规律。在此过程中,会计界不断地调整、改进会计理念和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社会环境。可以说,每一次经济危机都成为了会计改革的契机。
实际上,我国的会计改革也体现出一种对于经济环境的不断调适的策略,国际国内的重大事件对于会计的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②详见刘玉廷:《中国会计改革30年》。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我国会计准则目前并未作出相应调整,这也是切合我国当前实际的。由于市场发育程度和关联度的不同,我国并没有像欧盟等国家或地区那样,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强烈影响,因而并无马上修改会计准则的必要。同时,由于交易性金融资产所占比重很小,对金融资产进行重新分类也并无多少实际意义。
通用的会计语言可以带来交易费用的大量节约。然而,由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民族的文化习俗也存在较大差异,从而各国在推进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时都重视保持本国特色。如前文所述,美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更多地体现了美国经济社会生活的特点——众多利益集团对会计准则制定施加压力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使得美国会计准则的修订更多地体现为一个政治过程。对中国而言,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同时也应保持本国特色、符合本国国情。
一方面积极推进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有利于实现国家利益,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本,提高本国在国际上的金融地位,减少筹资或编制财务报告的成本,减少投资风险,提升投资者信心以及便于监管。另一方面,国际会计准则主要是基于发达的资本市场与资源要素市场的,对于我国这样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很难具备。金融危机暴露出美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重大缺陷,这提醒我们首先不应盲目遵从这些准则,而且应该把握这次机会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与修改,提高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在国际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的话语权,让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充分考虑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实际。如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在2009年8月正式批准对《国际会计准则第 24号——关联方披露》(IAS24)的修改,修改后的IAS24考虑了我国的实际情况,消除了差异;2009年8月,IASB在其年度改进项目中通过修订《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号——首次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承诺对我国企业改制资产评估的会计处理问题进行修改。因此,在国际会计准则改革的情况下,了解国际会计动向,争取话语权,不但有利于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彼此互动、取长补短,实现国家利益,也有利于总结和推广我国的有效经验,为其他经济转型国家提供借鉴和参考。
F276
A
1003-4145[2011]10-0096-04
2011-01-20
冯 怡,女,管理学博士,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反洗钱处会计师。
(责任编辑:栾晓平E-mail:luanxiaopi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