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涛
(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丽水 323000)
区域民俗音乐像一条川流不息的江河,从古代奔腾而来,向着未来滚滚而去。既具有民俗稳定的传承性,又具有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提升的创新性,既似乎古老、深沉,又感觉年轻、挺拔。区域民俗音乐是民族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民间音乐发展的基础要素。本文正是通过对浙江省丽水区域“观庙庆典”民俗音乐活动的调查、收集、整理和分析,梳理、鉴别出流行该区域“观庙庆典”民俗音乐活动的状况及其民俗音乐和表现形态,并做出客观的说明论证,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丽水区域民俗音乐的来龙去脉动与深层文化现象,揭示民俗音乐在人民群众中是如何被创造和欣赏的社会现象,以及为专家学者与同行们,提供一份具有现实的、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民俗音乐具有民族艺术长期艺术传承活动过程中所积淀的鲜明的民族特色,它的音乐真实、朴素地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一些以原生态形态现状存在于民俗音乐活动当中的音乐元素,以其传统的、毫无夸张的表现方法,以其个性鲜明的、优美动听的艺术形象,给人们带来民族民间音乐的浓厚情趣,构成民俗音乐鲜明的艺术特色。
丽水区域的民俗音乐资源丰富,具有区域特色的民俗音乐资源不少。这些民俗音乐的品种或音乐文化元素各具特色,有的是市内、省内甚至是全国范围内稀少的珍品或精品。长期以来,由于受丽水区域人文因素的影响,构成当地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音乐表现风格。那些从古代流传至今依然保持区域地方特色的民俗音乐活动和民俗音乐表现形态,至今仍在人民群众中散发出无限的清香。许多民间艺人,能很自然地把握这些流传千古民俗音乐活动的程序和掌握民俗音乐艺术的真情实感,从他们身上,让人们感悟到民俗音乐具有无限的民族艺术魅力。这些民俗音乐活动最能集中充分展现民俗音乐表现形式的是“观庙庆典”民俗活动中的音乐活动。
所谓“观庙庆典”,指的是在道观、佛庙及其它殿庙所举行的具有区域或更大范围的影响、大型的民俗庆典活动。而“民俗音乐活动”,指在观、庙、殿举行“观庙庆典”民俗活动中的音乐活动。“观庙庆典”民俗活动在丽水区域各县市区流传已久,相沿成习,而且都有历史文献记载。如《松阳县志》中记载:“迷信神佛,浙人皆知,不独我松也。唯松则无论城乡,多设神会。凡有一方之神,必有一方之会。”又“上元各街市,架棚悬灯,神祠宗庙结灯彩,设祭,鼓乐喧阗,火爆竹竞响,自十四夜起至十六夜而止。”[1]这些记载清晰地说明了丽水区域民俗活动及其民俗音乐活动的历史久远。葛洪、叶法善等道教宗师甚至被人们尊为神的化身,在一些道观或殿庙里建立起他们的神座。每逢吉佳日或他们的生日等,各地就会举行“观庙庆典”民俗音乐活动。
“观庙庆典”民俗音乐活动传承、衍变、发展至当代,已形成不同的表现形态,经笔者多年的调查、收集、整理、分析与鉴别,“观庙庆典”民俗音乐的表现形式可划分为民俗器乐、道教音乐和佛教音乐三种类型。
其一,“观庙庆典”民俗音乐活动中的民俗器乐。在丽水市区域的许多山乡,都建有观、庙、殿,设立神佛,以供人们的民俗活动,或点缀旅游景点,或作添置民族民间大文化的宗教色彩。如缙云县水口村的二月二庙会,沈宅村狮子山的三月三庙会;莲都区太平乡的太平殿庙会等,虽塑的不是道教或佛教所表现的神佛,但都是当地百姓有史以来所崇拜的偶像。也有的山村,在观、庙、殿里既塑有道教的神座,也塑有佛教的神座,这可能与当地人们对宗教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关,认为塑神佛就好。当然,更多的观、庙、殿很讲究宗教色彩,有的渗透着浓厚的道教风格,有的具有淳朴的佛教形象。
当这些观、庙、殿开展庆典活动时,都要请当地的民间乐师演奏民俗器乐,人们也都会挑选那些曲名比较吉利的器乐曲。如龙泉市乡村的人们就会采用丝竹乐《赏月光》、丝竹锣鼓乐《一支香》、吹打乐《满堂红》等;景宁县乡村的人们就会采用丝竹锣鼓乐《万年青》、吹打乐《万年欢》以及《得胜会》等;云和县山乡的人们就用《满门贤》、《浪淘沙》、《水龙岭》、《状元游街》等器乐曲及花鼓调来进行民俗音乐活动;青田县山乡的人们就会用吹打乐《大梅红》、《一枝花》、丝竹乐《望乡台》、《百凤来》等来满足人们民俗活动中的音乐需求;庆元县山乡的人们以丝竹锣鼓乐《凤庄台》、吹打乐《山坡羊》、《小得胜》等器乐曲来庆典民俗活动;松阳、遂昌的人们不仅用当地流传的吹打乐、丝竹锣鼓乐《十香》,并用《花头台》等人们很熟悉的器乐曲来喧染“观庙庆典”民俗音乐活动的气氛;莲都区的人们常用《柳乐经》、《将军令》等吹打乐;缙云县的人们不仅有许多常用丝竹乐、丝竹锣鼓乐、吹打乐、锣鼓乐的器乐曲调,而且还将婺剧中的许多文武场曲牌及唱腔的曲调都搬进“观庙庆典”民俗活动之中。
从丽水市区域各县市区山乡举行的“观庙庆典”民俗音乐活动中多数都有音乐活动的参与,而且,这些音乐活动绝大多数都是以当地民族民间器乐曲中具有代表性的,长期在当地流行的,人们熟知和喜欢的,能与民俗“观庙庆典”活动相适宜的器乐名曲来进行的。在这类型庆典活动中,多以器乐来烘托,少有演唱的表演机会。当然,这些器乐曲也会用于其它的民俗活动。可见,民族民间器乐曲在“观庙庆典”民俗活动和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地位与作用,这是民族民间音乐存活于民间、作用于民间的必然反映。
其二,“观庙庆典”民俗音乐活动中的道教音乐。 在遂昌县云峰镇与武义县宣平镇交界的牛头山的两侧分别建有天师殿(庙),松阳县古市镇的卯山也有天师殿,缙云县的仙都是黄帝庙,还有一些县的乡镇建有道观,这些殿、观、庙的“观庙庆典”民俗活动中运用的大都是道教音乐,尤其是牛头山的叶法善天师殿、卯山叶法善天师殿,以及仙都的黄帝庙,采用的是清一色的道教音乐。
根据史籍记载与田野调查了解,古时,松阳县辖现丽水市各县市区并辖武义县的宣平镇(以前曾属县制),松阳县是这些县市区镇的母县,亦即这些县市区镇是当时松阳县的某个乡镇。松阳自东汉建安四年(199)置县,虽地域历次变更,但深厚的历史积淀孕育和造就了繁荣的民族民间文化和杰出的历史文化名人,其中道教音乐的宫廷音乐及其代表人物唐代的著名道教法师叶法善就出身松阳。据松阳县民间传说,叶法善晚年曾回家乡,带回宫廷道教音乐,其中《月宫调》已编入《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浙江卷》(1985年刘建超收集整理),据说还有几首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以口述形式收集的,由于收集者当初记载于曲艺艺人方面的笔记本中,且字迹模糊,并且曲调不完整,未被编入任何的集成志书中。民间的艺人认为《月宫调》是宫廷道教音乐的母调,松阳境内流传道教音乐的一部分是它的子调,大部分民间器乐曲被当地的道士用于法事。
仙居的黄帝庙用的是道教全真派的音乐,如《澄清韵》、《举王遵》、《中堂赞》等等曲调,充满了道教全真派音乐的色彩。法师们时而在演奏中念经文,时而唱诵经文。宣平牛头山天师殿的“开光大典”于今年农历六月初三举行。这里既是旅游景点,又是道教宗师叶法善的娘家。据调查了解到,该天师殿将长期采用叶法善的道教宫廷音乐《月宫调》、《起鼓调》、《宣平调》等。从天师殿的筹备工作中发现,采购了大量应用于道教音乐的法器,如木鱼、鼓、音磬、铛子、手铃、大铜磬、开锣、冬锣等。还邀请了叶法善的后裔第54代孙叶建生道教法师为天师殿的道长,进行“观庙庆典”民俗音乐活动。届时,法师们依据道教的传统,将在演奏或演唱中诵经文。
其三,“观庙庆典”民俗音乐活动的佛教音乐。这种类型的民俗音乐活动在丽水区域的“观庙庆典”民俗活动并不多见。多年前,遂昌县城妙高山的佛庙里曾听到演奏《仙家乐》、《早课》等的佛教音乐。
从丽水区域“观庙庆典”民俗音乐活动的搜寻与鉴别过程中可以得出结论:大量运用于“观庙庆典”民俗活动中的音乐是流行于当地的民族民间器乐曲。道教音乐在“观庙庆典”民俗音乐活动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且具有一定民俗音乐品位和层次。佛教音乐点缀在某些“观庙庆典”民俗活动之中,成为这类型民俗音乐活动的组成部分。
(责任编辑 远 扬)
[参考文献]
[1] 吴关烽,叶永萱. 《松阳县志》人物卷[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