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正明, 杨新宇
(1.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092;2.阜阳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组织资源开发的挑战与回应
蒯正明1, 杨新宇2
(1.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092;2.阜阳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新形势下党组织资源开发所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党组织成员的素质有待提升,组织资源安全隐患值得警惕;党组织网络“结点”松动,组织资源维护的难度加大以及党基层组织建设还面临诸多问题,组织资源开发的基础不牢固。提出了相应的措施:提升党组织成员的素质,强化组织资源安全观;积极拓展党的组织网络,丰富组织资源;加强党基层组织建设,夯实党组织资源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组织;资源
组织资源理论认为,组织生存的关键是获取和维持资源的能力,政党也不例外。政党作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组织类型之一,有着与其他一般组织的特征,从而决定政党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其所处环境的约束,需要从环境中获取资源。“一个政党必须具备必需的资源才能体现自己的存在价值。”[1]对于执政党而言,政党潜在的和现实的执政资源的数量、质量、开发利用的方式、利用的程度与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政党的执政能力和长期执政的前景。如果执政党缺乏这种能力,就可能面临丢失政权的危险。
作为客体,当政党组织能够“被利用”而产生价值关系进而为执政党提供支持的时候,它就自然成为了执政党的“资源”。“组织资源是党的执政资源赖以存在的载体和依托,其要素包含党员队伍、组织机构和组织方式等。”[2]政党组织资源的丰厚程度,直接关系到其他执政资源的获得效果。中国共产党有坚强有力的中央领导集体,有一大批靠得住有能力的干部队伍,还可以通过各个层级的组织,可以有效地联系其成员,把党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其成员和社会民众中。通过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作用的发挥来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全社会各条战线、各个领域的贯彻落实,这些都是党的组织资源。[2]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迁,党的组织资源在新经济、新社会领域呈现出复杂化发展态势,遇到了新的挑战、新的问题,组织资源开发的“应然”(目标状态)与“实然”(起始状态)之间存在着巨大反差。提高新时期党组织资源开发的能力,成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提升自身执政能力过程中面临的崭新课题。
新形势下党组织资源开发所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党组织成员的素质还有待提升,组织资源安全隐患值得警惕;党组织网络“结点”松动,组织资源维护的难度加大以及党基层组织建设还面临诸多问题,组织资源开发的基础不牢固。
(一)党组织成员的素质有待提升,组织资源安全隐患值得警惕
任何一个政党都需要一定数量的政党组成人员。如果把政党组织比喻为人体的话,那么党员相当于人体的206块骨头,组织机构就相当于人的骨架,而组织的功能则相当于人的消化、呼吸、循环等生理系统。人的各种活动都离不开骨骼在其中的作用,如果人的骨头出现了问题,人就无法活动,就无法汲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源,人的生命安全也就理所当然地会受到严重威胁。同样, 对政党的组织资源建设来说,政党在努力增加党员数量的同时,更要注重提高党员的质量。如果党组织成员的质量不高,政党的形象、战斗力就无从谈起,政党组织资源的安全也必然要受到威胁。以英国工党为例,1979年工党拥有的集体党员达到历史最高峰,但工党的战斗力并没有得到相应的体现,相反工党却在1979年失去执政地位,一直到1997年工党才重新获得执政地位,在野时间长达18年。在其他国家,如苏联共产党、日本自民党、印度国大党、墨西哥革命制度党等都是在其政党规模达到最高顶峰时陷入衰落的。
中国共产党有七千八百多万党员,但中国共产党党员素质状况如何也直接关系到党组织资源的安全。从当前看,我们党的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总体上是好的,战斗力是强的,先进性作用的发挥也是比较好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从而对党组织资源安全构成隐患。
第一,部分党员宗旨观念不强,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有的党员认为“市场经济就是利益经济”,抱着“无利的事不做、无名的事不干”的想法,思考问题往往从本位主义出发,以自我为中心。有的党员思想意识不纯,没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有的党员领导干部“主仆错位”,高高在上,当老爷官,把为群众办实事当成是自己的恩赐,把贯彻中央精神习惯于发文件、开会议、喊口号,没有具体可行的措施,没有实际的行动;有的对上级虚报浮夸,报喜不报忧,对群众敷衍塞责。有些领导干部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讲原则、不负责任;言行不一,弄虚作假;铺张浪费,奢靡享乐,个人主义突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一些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中发生的腐败案件影响恶劣,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这些问题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实现,必须引起全党警醒,抓紧加以解决。
第二,党员政治素质有待提升。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其一,政治参与冷漠型。这种情况在普通党员身上表现最为突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其二,政治人格缺损型。“人云亦云,不知所云”是其真实写照。其三,政治投机型。惟我独尊,惟利是图是其普遍心态。他们往往出于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以及个人好恶,对事物作出评价和决策,而不是从他人或全局出发。在决策过程中,片面强调集中,或者不按规定程序议事,使得常委会或党委会成了摆设,委员们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第三,党员队伍知识能力素质有待提高。应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党员队伍的总体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正是这样一支向“四化”迈进的党员干部队伍,使中国30多年来,成为历史上发展最快、群众生活改善最大的时期,从没有任何政党能如此造福于中国人民,这是时代的主流,也是举世公认的事实。而另一方面,也必须看到,当前党员队伍知识能力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还普遍存在。特别在广大农村,有的党员干部虽然在主观上有带头发展生产力和带动周围群众共同致富的愿望,但是由于缺乏必备的科学技术知识,无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也难以保证其先进性作用的发挥。
(二)党组织网络“结点”松动,组织资源维护的难度加大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组织资源的开发主要是通过组织网络体系的构建加以实现的。这种组织体系的建立主要通过两个方面展开:第一,在国家政权中建立党的组织体系。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就依据党的章程着手在政府机构内设立党的组织。这种组织有两类,一是为组织和管理中央政府机构内党员而设立的党委会。二是为加强党中央对中央人民政府的领导而在中央政府内设立的党组。这样,从中央人民政府到各基层政权都设立了党的各级委员会和党组,前者拥有对相应的各级政府官员的人事任免权或任免建议权,后者通过党组的党员直接掌握国家政权来实现党的领导,从而为党领导国家政权,并通过国家政权实现对社会的整合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使党的基层组织散布到社会的角角落落,从而形成了以基层组织为轴心,以经济生产单位为基础,以计划体制为构架的社会整合模式。通过以上的举措,形成严密而完备的党的组织网络体系。从纵向上看,从中央到地方,各个社会层次的各个角落都有党的基层组织(支部);从横向上看,不仅在各级行政区建立地方党委,而且在城市的各种“单位”和农村都有党的基层组织。从实践看,这种组织整合能够把建国之初“一盘散沙”的中国社会凝聚成一个整合,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贯彻党的各种方针政策都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展开了被称为“第二次革命”的全面的体制改革。这场改革的任务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旧的计划经济体制,而代之以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诸多变化。这种变化给党对社会的组织资源开发带来深层次的挑战,其最大的问题是党组织网络“结点”的松动和损坏。在所有制方面,单一的国有制发展成为公有制占优势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局面,新产生的个体劳动者群体和私营企业主群体以及合资、外资经济呈现出快速扩张的趋势。“2000-2005年,全国登记的私营企业户数由176.2万户增加到430.1万户,同期,全国登记的私营企业主人数从395.3万人增加到1109.9万人。2006年底的统计数据表明,私营企业数量占全国各类企业总数的比重达57.4%”[2]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大量的民间自发组织不断涌现,先是在经济领域,一些个人和企业自发建立互助互利的帮扶组织,如酒业行业协会、农业协会、商业团体等,随后发展到各种学术团体、专业论坛、舆论媒体等。“据民政部门的统计,到2007年底,全国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总数达38.69万家。另据我们的调查估计,目前实际开展活动的各类社会组织中,包括大量无法按照现行法规登记注册的草根组织、境外在华社会组织、社区社会组织、农村社会组织及各种网络型、松散型的社会组织等,其总量约为300万家。且近年来更以年均增长30%以上的速度递增。”[3]而这些组织当前还没有被纳入到党的组织体系中来。可以这么说,新的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出现使党在建国以后所编制的组织网络出现了“结点”松动,加大了组织资源维护的难度。
(三)党基层组织建设还面临诸多问题,组织资源开发的基础不牢固
“政党一端架在社会之上,另一端架在国家之上,它‘形’在政权体制外,‘魂’在政权体系中。”[4]“若缺少政党,国家与社会之间就缺少了必要的‘调节器’和‘连动带’。”[4]而政党的基层组织则是政党联系民众的中介、桥梁和纽带,承担了向民众传播政治信息、宣传党的政策主张、反映民众要求等功能。因此政党基层组织建设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政党组织资源开发的基础牢固与否。党的十六大以来,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按照“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功能定位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取得了许多重大的理论与实践创新成果,但同时也存在和暴露出一些急需抓紧研究解决的问题。
第一,党基层组织的作用没有得到较好的发挥。党的十七大对基层组织的设置与功能作了新的表述,指出:“要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全面推进农村、企业、城市社区和机关、学校、新社会组织等的基层党组织建设,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再次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这是对党的基层组织作用的高度概括,也是根据新的形势任务对发挥党的基层组织作用提出的新要求。但从当前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现状而言,党基层组织应有的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有许多党的基层组织对自身的功能定位不明确、对自己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模糊不清,更对如何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功能感到无所适从。例如一些社区党组织对于应以服务社区为重点体现自身价值认识不清,处处以领导者自居,对社区党建工作的开展带来了阻力;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将“推动发展”理解为推动单纯的经济发展和增加物质财富的积累过程,没有将其与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含全面发展指标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机结合起来;一些非公有制企业的党组织认为“促进和谐”就是要一味地以损害职工利益为代价对企业主迁就退让,而不是去努力寻找党组织、职工群众和企业主三方利益的结合点等。
第二,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管理的难度加大。流动党员是指由于就业或居住地变化等原因,在较长时间内无法正常参加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活动的党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择业更加自由,劳动力在产业之间转移和地区间流动日益广泛和频繁,外出务工经商和人才流动中的党员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已成为党员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难题,一些流动党员党组织关系长期滞留在原单位,成为 “挂名党员”、“口袋党员”。过去党员管理工作存在的单一化,共性化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党员队伍流动量大、流动速度快的状况。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所指出的:“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为此,“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全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十七届四中全会在这里实质上提出了组织资源开发的迫切性问题,这也要求我们要采取有效措施拓展新形势下党的组织资源。
(一)提升党组织成员的素质,强化组织资源安全观
第一,在构建学习型政党的过程中提升党员干部素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通过构建学习型组织对党员素质提高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帮助广大党员树立正确的党员宗旨观念,帮助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党的宗旨,不断完善自身的社会道德修养,尽快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水平,学会观察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变化,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其二,提高广大党员的政治素质。通过学习型政党的构建,可以使广大党员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增强自身的组织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自己对党组织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从而有利于自身政治素质的提高。其三,提高广大党员的知识素质。通过学习型政党的构建,可以帮助广大党员掌握工作中的现代科学知识,拓宽知识领域,注重管理科学、信息科学、法律法规等方面知识的学习更新,了解掌握市场经济运行的特点、规律,以提高自身的知识能力素质。
第二,要加强党员的管理与监督。严格监督和管理,是对党员干部的最大关心和爱护,也是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提高素质的客观需要。当前,要按照 “进口”要严、“出口”要畅、中间环节要加强的指导思想,积极探索加强党员监督管理,以提高党员素质:其一,要严把“入口”关,保证发展党员的质量。发展党员是保障党员队伍质量的第一道关口。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发展党员的规章制度,建立和完善发展党员两推荐(党员推荐、群众推荐)一公示制度、组织员谈话制度、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制度,把好培养考察关、推荐选拔关、组织谈话关以及转正关,推进发展党员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其二,要畅通“出口”关,严肃处置不合格党员。对那些缺乏革命意志、不履行党员义务,不符合党员条件的党员,要根据相关原则及时进行处置。其三,要加强对党员的管理。各级党组织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积极探索新时期党员管理的新举措。当前,重点要建立和完善三个制度:一是建立和完善目标管理制度,把党员的职责、任务纳入年度目标考核,把完成目标情况作为评选表彰先进的依据;二是建立和完善表彰激励制度,对优秀党员进行表彰和奖励;三是建立和完善监督约束制度,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共产党员只有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才能受到党的教育和党内生活的锻炼,不断增强党性观念和组织纪律观念,做一个合格党员。同时要加强对流动党员和下岗党员的管理,不断加强和规范对流动党员的管理,积极探索加强下岗职工党员、解除劳动关系和失业党员的管理办法。
(二)积极拓展党的组织网络,丰富组织资源
第一,推进“两新组织”党建的工作,拓展党的组织网络。如上所述,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新的经济组织和新的社会组织的出现和发展,给原有的党对社会的组织整合带来挑战。如何处理党的基层组织与“两新组织”的关系,如何不断扩大党的工作的覆盖面,以增强党对社会整合能力,已成为新时期提高党对社会整合能力的重大课题。为此,江泽民同志2000年5月14日在江苏、浙江、上海党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时所指出的:“抓紧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开展党的工作,加强党的建设,是我们党确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5]13
为此,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思想上正确认识“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作用和重要性。针对“两新”组织决策层对“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心存疑虑,怕影响“两新”组织发展思想,党组织要做好教育引导工作,积极团结好和引导好包括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业主在内的“两新”组织代表人士。二是要以服务为突破口,不断扩大党组织的影响力。首先,服务群众,保护职工利益。服务群众,保护职工利益是党团结凝聚“两新”组织广大群众的必然要求,党组织只有坚定地维护两新组织当中的广大职工的利益,才能把他们团结在周围,引导两新组织健康发展。其次,要以服务为切入点,赢得两新组织决策层和业主的支持。要确立围绕“两新”组织中心任务和中心工作开展党建工作的工作思路。三是要创新“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提高“两新”组织党建的实效性。“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是党建领域的新事物,必须有新的观念、思路、方式和方法。它要求我们坚持把党建工作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注重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根据“两新”组织的实际情况开展党建工作。党组织活动的安排应以小型、分散、灵活、业余等形式为主,做到时间不要太长,费用不要太多,规模不要太大,内容不宜过多,活动主体不要单调,形成“活动时间业余化、活动内容多样化、活动形式灵活化,组织生活正常化”的话动机制,以创新“两新”组织工作的方式、方法。
第二,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丰富党的组织资源。建国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党的阶级基础主要是传统意义上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组成。“工人阶级是党的阶级基础,工人、农民、政府官员和解放军是党社会基础的主体。但这些社会阶层或者团体的比例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呈下降趋势。”[6]71特别是在我国逐步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时期,非公有制经济已从原来的数量性扩张的阶段进入了加快发展、持续发展和大力发展阶段,私营业主、个体工商户和雇佣劳动者(含管理和技术人员)“三大群体”将不断地产生出来,并且长期存在下去,使我国社会的阶级阶层结构、社会结构发生极大的变化,也使党的社会基础构成发生重大的改变。这就要求我们“在着眼依靠工人阶级并相应做好有关工作的同时,党必须把团结新兴阶层、拓展群众基础进一步突出出来。”[1]正如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所指出的:“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那么怎样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呢?其中重要的举措就是把社会阶层中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这不仅有利于更好地调动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有利提高党组织对社会整合效力。我们应当看到,“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三大群体’是随经济体制的转换,自觉或不自觉地就业于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他们的政治取向基本上是健康的,对这样一支力量,我们没有理由不予关注,只有把新社会阶层中那些经过长期考验、符合条件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才能使我们党执政的组织基础日益巩固。”[6]72反之,如果我们不将非公有制企业中的广大职工群众看作党的组织资源之源,而把具有较强的参政议政意识的业主阶层排除在“体制外”,那么,中国共产党所依托的社会基础将日渐式微,党在非公有制领域的阶级基础就会萎缩,从而从根本上动摇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基本立场,也必然使党对社会组织整合的效应大打折扣。
(三)加强党基层组织建设,夯实党组织资源的基础
第一,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和作用。即要按照十七届四中全会所提出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一是在推动发展方面。党的各类基层组织必须学习、掌握现代经济发展的基本知识,以有效推动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带领群众发家致富。二是在服务群众、凝聚人心方面。要增强党员干部为群众服务的意识,善于把握群众的脉搏,了解群众的疾苦,及时反映群众的要求,从而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更能体现群众的意愿、维护群众的利益,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向心力和感召力,把广大群众吸引和团结在党的周围,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三是在促进和谐方面。其一,要建立解决矛盾的各种机制。如基层党组织化解预防矛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公共帮助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体系等;其二,要拓展民众利益表达渠道。最主要的就是要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民众的利益诉求提供更多的渠道。要按照党的十七大要求的,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激发民众的民主参与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政治话语权,充分发挥其主人翁精神。
第二,建立健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针对当前流动党员增多,流动党员管理难等问题,基层党组织必须有着力探索建立健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为此,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各级党组织要强化主动作为的工作意识。即党组织要增强工作的主动性,不断完善流动党员登记制度和建立健全联系、汇报制度。基层党组织要加强与外出党员之间的联系,对流出的流动党员要及时进行登记,以实现党员离乡不离党。相应的,对于符合流动党员有关条件的流入党员,要准确、及时地建立资料库,做好党组织转移相关工作。二是建立健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对流动党员的教育和管理要坚持从流动党员的实际情况出发,要因人、因地制宜,也可以通过远程教育等方式,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对有困难的流动党员,党组织应该及时伸出援助之手,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使流动党员能够切身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针对少数流动党员中出现的组织观念淡薄,长期故意不参加党组织活动、不履行党员义务、拒不交纳党费的党员,要严格按照“坚持标准,立足教育,区别对待,综合治理”的原则,以教育为主、处分为辅。经教育后还不合格党员,要严格按照党的纪律进行处置,以保持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
[1]周多刚,邵云瑞.论党的执政资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85-91.
[2]庾莉萍.我国私营企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中国乡镇企业,2007(6):40-42.
[3]王名.走向公民社会—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历史及趋势[J].吉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5-12.
[4]刘红凛.政党的民主功能及其中西差异[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16-21.
[5]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6]李少斐. 经济制度变迁与党的组织资源开发[M].上海:三联书店,2008.
Challenges to Organizations Resources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Under New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KUAI Zheng-ming1, YANG Xin-yu2
(1.Marxism Institute of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2.Institute of Politics and Law of Fuyang Teachers College, Fuyang 236041, China)
The Challenges to the organizations resources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are as the follows: the quality of party members is to be improved; the security of organizational resources should be watched out; party network “nodes” are getting loose; the maintaining of organizational resources is getting more difficult; the building of the party's grass-roots organizations still faces many problems; the basis for organization resources development is not solid. It requires us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party members, strengthen security concept of organizational resources, actively expand the party's organizational network, enrich resources of the organization, strengthen the party’s grassroots organizations and reinforce the basis for party resources.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Organization; Resources
2010-09-26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09ygc710010)
蒯正明(1977-),男,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党的建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095-0365(2011)01-0001-06
D267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