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旅游利益相关者研究进展及展望

2011-04-12 17:55粟路军何学欢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相关者生态旅游旅行社

粟路军 何学欢

(1.厦门大学管理学院,福建厦门 361005;2.湖南农业大学,湖南长沙 410128)

国内旅游利益相关者研究进展及展望

粟路军1何学欢2

(1.厦门大学管理学院,福建厦门 361005;2.湖南农业大学,湖南长沙 410128)

关于旅游利益相关者的研究已成为近年来国内研究热点之一,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旅游利益相关者界定与分类、生态旅游、旅游目的地、旅游规划、旅游景区、旅游产业、旅行社、旅游合作等领域;研究方法以定性分析、规范研究为主,定量研究、实证研究较少。存在创新成份少、研究范围窄、研究手段与方法单一、研究成果的应用性不强等局限性,需要强化基础研究、拓宽研究视野、丰富研究手段与方法和加强应用研究以推进国内旅游利益相关者的研究走上一个新台阶。

旅游;利益相关者;生态旅游;旅游规划

旅游学是一门跨学科、多学科、边缘性学科,一直以来,旅游学研究都渗透与借鉴其他成熟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利益相关者理论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于管理学研究,随后迅速得到了其他学科的关注,如伦理学、法学、社会学等。这一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国外旅游研究领域。我国旅游学界关注利益相关者理论始于本世纪初,随后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发表了大量论文,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笔者通过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系列数据库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有关旅游利益相关者研究文献,对目前国内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各个领域的运用和研究进展作一系统综述与梳理,以期了解国内旅游利益相关者研究概况,发现未来研究的内容与方向。

一、旅游利益相关者界定与分类研究

1、旅游利益相关者界定

“利益相关者 (stakeholder)”是一个来自管理学的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确立于20世纪80年代。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企业不是只为股东而生存,而是为受企业决策影响的诸多利益相关者服务的组织。利益相关者理论不同于只关注所有者、员工、供应商和消费者的传统观念,而是将政府、社区以及相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乃至非人类的因素如自然生态环境等纳入其中,将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管理紧密联系起来,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1]。

国内旅游利益相关者研究始于本世纪初,国内最早引入旅游利益相关者概念的是张广瑞 (2000)翻译世界旅游组织第十三届大会 (1999年10月1日)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通过的《全球旅游伦理规范》,首次在中文期刊上出现“旅游利益相关者”术语[2]。旅游利益相关者界定是研究的基础与前提,自然受到了学者们的重视,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其中代表性的观点有:黄昆 (2003)认为景区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能够影响企业目标达成,或者在企业达成目标中受到影响的个人和群体[3]。郭鲁芳、金慧君 (2006)认为旅行社的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在旅游活动中进行了一定的专用性投资,承担了一定的风险,且其行为能够影响该活动目标的实现或受该活动实现其目标过程影响的个体和群体[4]。张维、郭鲁芳 (2006)将旅游景区的利益相关者定义为“能够影响旅游景区目标的实现,或者被旅游景区目标影响的个人或群体”[5]。唐晓云、赵黎明(2006)认为农村社区生态旅游主要利益相关者是社区、政府部门、投资者、竞争者、顾客和旅游规划师,其中社区 (含居民)是社区旅游发展中的最关键的群体[6]。王维艳、林锦屏、沈琼 (2007),对跨界民族文化景区的核心利益相关者进行了界定,认为其为这样的一些个人和群体,即他们在景区开发、经营和管理过程中拥有直接的经济、法律和道德利益,享有较大权利,或者旅游景区的发展与决策会对他们本身的利益产生较大影响者[7]。阎友兵、肖瑶 (2007)把旅游景区利益相关者界定为与旅游景区有一定利益关系的个人或组织群体,其既可能是旅游区内部的 (如雇员),也可能是旅游区外部的 (如顾客或政府等)[8]。吕宛青 (2007)认为旅游目的地利益相关者是指与旅游目的地经济发展相关的所有个人和组织[9]。

2、旅游利益相关者的分类

旅游利益相关者的分类是旅游利益相关者研究的另一基础,国内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旅游利益相关者进行了分类。夏赞才 (2003)将旅行社核心利益相关者分为投资者、职工、旅游者、供应商、代理商、旅游局6类[10]。宋瑞 (2004,2005)对我国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进行了分类,主要包括政府、保护地、当地社区、旅游企业、旅游者、非政府组织、学术界及相关机构、媒体、其他国际组织及其在 华 机 构、社 会 公 众[11][12]。郭 鲁 芳、金 慧 君(2006)把旅游者、导游、旅游供应商、旅游当局、导游服务中心 (以下简称导服中心,部分地方也称导游服务公司)、旅游协会、旅游市场竞争者、政府部门、旅行社链式产品延伸服务企业及媒体组织为当前我国旅行社的关键利益相关者。其中导游、旅游者、旅游供应商为核心利益相关者,旅游当局、导服中心、旅游协会及旅游市场竞争者为代表的蛰伏利益相关者,政府部门、旅行社链式产品延伸服务企业及媒体组织为边缘利益相关者[4]。张维、郭鲁芳 (2006)归纳出旅游景区主要利益相关者有旅游景区经营者、旅游景区管理委员会、当地居民、旅游者、旅行社、其他供应商、景区员工、竞争者[5]。阎友兵、肖瑶 (2007)认为,旅游景区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所有者和股东、银行和其他债权人、旅行社、旅游者、广告商、管理人员、雇员、竞争对手、国家及地方政府、媒体、公众利益群体、政党和宗教群体,旅游景区利益相关者可进一步分为直接利益相关者和间接利益相关者,直接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经营者、职工、债权人、旅游者、旅行社等,间接利益相关者包括社区、政府、新闻媒介、社会团体等[8]。郑仕华 (2007)将石林风景区的利益相关者分为核心层、战略层和外围层三个基本层次,核心层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旅游企业、当地居民、石林县政府、景区管理局、景区员工、旅游者、石林研究中心,战略层利益相关者包括金融机构和投资者、非政府组织、竞争者、昆明市政府、非旅游企业、旅行社、媒体、景区周边社区等,背景层利益相关者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以及自然环境因素等[13]。另外,姚国荣,陆林 (2007)以安徽九华山旅游集团有限公司为例,运用专家评分法对安徽九华山旅游集团公司核心利益相关者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员工、居民/经营户、游客、僧尼和九华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为该公司的核心利益相关者[14]。

二、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研究

生态旅游涉及多利益主体,是国内旅游利益相关者重要研究领域。宋瑞在这方面研究成果最为突出。宋瑞 (2003)博士学位论文详细分析了几个主要利益相关者在参与生态旅游时自身所面临的追求和约束的双重性,以及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另外,还就生态旅游的核心主体——当地社区及其参与生态旅游的方式、效果等进行了分析,认为发展生态旅游,要实现多重性的目标,获得一个协调的共生系统,需要对共生单元之间的共生条件、共生界面、组织模式和行为模式进行调整,需要通过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让渡、“讨价还价”、相互妥协、共同协作建立一个新的利益获得和分配机制[15];随后,她认为发展生态旅游需要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建立一个合理的利益协调和分配机制,而利益相关者角色的错位、缺位,其间关系的交叉、矛盾是制约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关键;为了确保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对现有的利益相关者角色和关系进行调整,真正使政府、当地社区、旅游企业、保护地、旅游者、非政府组织、学术界及相关机构、媒体分别扮演好调控者、参与和受益者、执行者、执行监督者、实践者、协助者、研究指导者、宣传监督者的角色[11][12]。刘静艳 (2006)从系统学角度透视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结构关系,从系统动力学著名的“内生”理论角度分析,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就是要建立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均衡机制,从而形成一体化的共生系统。将政府、社区、保护区、旅游企业和生态旅游者五个主要利益相关者作为生态旅游系统中的内生变量,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分析协调利益获取和分配、权利和义务、生态耗损和补偿等问题,初步构建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结构关系,为建立协调各方利益的参与机制提供理论参考[16]。程励 (2006)博士学位论文针对西南山地生态旅游脆弱区中广泛存在的利益冲突和矛盾,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研究区域生态旅游的和谐发展,通过对相关利益主体的公平利益均衡与和谐因子的揭示,讨论生态旅游脆弱区和谐发展的途径与模式[17]。谭红杨、朱永杰 (2007)依据对生态旅游活动的影响程度,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利益相关者形成了三个层次的层次结构,即核心层、紧密层和松散层[18]。牛江 (2007)硕士学位论文将旅游利益相关者理论引入到北京松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管理中,在对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四个主要利益相关者—管理者、经营者、旅游者和当地社区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之上,解析松山自然保护区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提出协调、优化措施,为松山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19]。

三、旅游目的地利益相关者研究

1、旅游目的地利益相关者利益分配研究

旅游利益相关者核心内容是利益分配问题,因此,旅游目的地利益分配研究亦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黄昆 (2004)就旅游地的规划、开发和管理各阶段,针对“利益相关者有哪些?各自的利益是什么?如何实现他们的利益要求?”等问题进行了研究[20]。吕宛青 (2007)从泸沽湖家庭旅馆产生发展历程出发,认为社会的转型势必带来社会群体利益的变化,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如果这些利益不能实现均衡或相对均衡,由利益相关者引发的矛盾和冲突就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9]。韦复生 (2007)以大型桂林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为例,结合利益主体理论和社区参与理论,探讨旅游社区居民与相关利益相关者的博弈关系,分析多方利益主体间的冲突类型和引发冲突的因素,提出了冲突的解决范式和实施步骤[21]。胡北明 (2007)在引入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遗产旅游地的利益相关者的主要利益诉求,并提出了划分利益相关者的方法——管理目标二维划分法,以及主要利益相关者的确定方法——专家评分法;并通过两个具体案例分析了在不同管理目标下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的变化,指出在不同管理目标下,主要利益相关者的诉求不同,管理制度的设计应不同[22]。

2、旅游目的地营销利益相关者研究

旅游目的地营销利益相关者研究是另一个重点。高静 (2004)界定了旅游目的地网络营销利益相关者,分析了旅游目的地网络营销利益相关者的类型,并研究了旅游目的地网络营销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与权利[23]。何彪,马勇 (2004)把关系营销的相关理论借鉴运用到旅游目的地利益相关者管理过程中,并提出了旅游目的地利益相关者管理的BCB方案和相应的管理策略措施[24]。

四、旅游规划与开发利益相关者研究

旅游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近年来,旅游规划师们十分注重规划过程中不同利益主体利益关系问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张伟、吴必虎 (2002)以四川省乐山市为例,将利益主体理论应用到四川省乐山市旅游发展战略规划过程中,并对不同利益主体的旅游意识和利益表达进行了定性与定量分析;讨论并提出了“利益主体”理论在我国区域旅游发展规划中的应用途径[25]。郭丽华 (2006)认为目前中国多数旅游规划不重视或不能解决旅游利益相关者间的厉害关系,导致旅游规划中有许多不协调的内容,可操作性不强。并针对目前我国旅游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旅游规划优化模式的措施[26]。曹红枝 (2007)以利益相关者利益为基础,研究了民俗旅游开发问题,以期实现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27]。曹红枝、赵勤 (2007)以《印象刘三姐》为案例,研究了民俗旅游中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开发策略[28]。张舒 (2007)硕士学位论文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框架,结合农业旅游的特点,把农业旅游发展划分为规划的编制、开发、管理三个阶段。他对农业旅游利益相关者进行了界定,分析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表现与利益相关者的主要矛盾,得出农业旅游发展的共同参与模式,并构建了共同参与模式的运行机制和实现方式[29]。郭华 (2007)博士学位论文以江西省婆源县为案例,着重探讨了其内部的各乡村旅游社区利益相关者的多重利益博弈过程及此过程中形成的不同制度阶段、权力关系模式,认为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均衡是推动旅游目的地及相关社区制度变迁的重要动力;并进一步指出,乡村旅游社区制度变迁过程中出现的不同阶段实质上反映了利益相关者之间不同的权力关系模式,主要包括社区居民自主经营模式、政府主导模式、市场化运作模式等;为实现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的相对均衡,提出了“协调利益、保障权利”的总原则,指出以“政府主导、居民赋权、市场参与、多方协作”为特点的多中心治理模式是现阶段适合乡村旅游社区的理想治理模式[30]。

五、旅游景区利益相关者研究

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牵涉到许多利益主体,从而使得旅游利益相关者理论在这方面的应用大有可为。姚国荣 (2005)使用问卷调查法、实地访谈法、统计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从九华山风景区众多利益相关者中界定其核心利益相关者并对他们的利益要求及其实现方式进行系统研究;在此基础上,阐述九华山风景区利益相关者治理的基本原则,初步构建九华山风景区共同治理机制模型[31]。张安民等 (2007)以博弈均衡理论为基础,以平顶上清水河景区为案例,通过对“人系统”中各利益相关者的实地调研和走访,从博弈论的角度探讨了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行为及其博弈均衡,认为只有顾全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追求和利益最优化,保证多方利益的协调才是旅游新景区开发的最佳途径[32]。阎友兵、肖瑶 (2007)对旅游景区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经济型治理模式进行了研究,认为选择在旅游景区管理中实施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经济型治理模式,有利于旅游景区内部制衡和约束、有利于对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形成有效保护,也有利于旅游区社会责任的实现。实现这一模式的途径包括界定旅游景区利益相关者、重构旅游景区内部治理结构、优化旅游景区管理外部环境[8]。王维艳等(2007)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并协同共生理论的分析方法,对跨界民族文化景区的核心利益相关者作了界定,并就其共生关系、共生模式进行了模型建构;结合泸沽湖景区典型案例,构建了该类景区核心利益相关者共生博弈框架[7]。

六、旅行社利益相关者研究

旅行社的中间商属性势必与许多利益主体相联系,因此,旅行社利益相关者自然受学者们重视。国内最早把利益相关者理论引入旅行社领域的是湖南师范大学夏赞才,夏赞才 (2003)描绘了旅行社利益相关者;基本图谱,认为旅行社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首先要确定谁是利益相关者,旅行社利益相关者基本图谱分为核心层、战略层和外围,每一部分都包含着不同类型的利益相关者;旅行社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运用基本图谱来构建模型,并进而根据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基本原则进行有效的管理,旅行社的所有经营管理活动必须考虑到他们的利益[10]。这方面研究成果最为突出的为浙江工商大学郭鲁芳,她指导硕士研究生金慧君的学位论文对旅行社利益相关者进行了系统研究,指出目前我国旅行社共有十个关键利益相关主体,认为旅行社及其核心利益相关者间的利益格局是否均衡直接关系到旅行社的生死存亡,并通过两两关系分析得出目前我国旅行社及其核心利益相关者间的关系格局正呈现严重的多角动态失衡,导致旅行社核心利益相关者间利益失衡关系的出现;她们认为,政府转型滞后、角色定位不准和制度安排不当是目前我国旅行社及其核心利益相关者间利益关系失衡的产生根源,要从政府转型、角色转换及制度完善三个维度调整失衡关系、实现旅行社业持续发展[33]。金慧君等 (2005)描绘了当前国内旅游团利益相关者关系图,构建了国内旅游团利益均衡发展模式[34]。郭鲁芳、金慧君 (2006)基于和谐社会的视角,提出旅行社及核心利益相关者均衡机制:政府转型是实现利益均衡的根本;角色转换是实现利益均衡的关键;制度完善是实现利益均衡的保障[4]。另外,郑永贤、薛菲 (2005)提出了利益相关者价值导向的旅行社核心能力的概念,并提出了培育利益相关者价值导向旅行社核心能力的相关战略[35]。

七、旅游合作利益相关者研究

旅游合作利益相关者研究方面,张文雅有较多研究。张文雅 (2005)结合我国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现状以及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合作的实际情况,引入了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利益相关者理论,视区域旅游合作为利益主体多元化的综合系统,考察参与人之间的利益格局及互动行为,探讨了如何通过有效的磋商及协调实现各利益方的平衡治理,从而使区域旅游合作得到更为长足的发展[36]。张文雅 (2007)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从旅游资源整合机制、行为约束机制、利益分配和补偿机制、共享机制四个方面构建利益相关者参与的区域合作机制[37]。

八、旅游产业利益相关者研究

在旅游产业利益相关者研究方面,武汉大学熊元斌研究成果最突出。熊元斌、龚箭 (2006)从利益相关者视角,分析了我国旅游产业不同阶段的利益相关者,把旅游产业利益相关者分为四类,分析了中国旅游产业发展历程与利益相关者关系,提出了促进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38][39]。

九、结论与展望

1、结论

通过对国内旅游利益相关者研究文献全面考察,可以得出国内旅游利益相关者研究始于本世纪初,大致可分两个阶段,即2001-2005年为缓慢成长阶段,2006年以后为快速发展阶段;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旅游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旅游目的地、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景区、旅游产业、旅行社、旅游合作等领域。在旅游利益相关者界定及分类等基础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主要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研究较少,规范研究为主、实证研究较少。具体而言,表现在以下方面:

(1)研究的继承色彩浓厚,创新成份较少

国内旅游领域对利益相关者的研究大多沿袭了传统利益相关者理论已有的研究基础,集中在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利益和关系等几个方面,概念体系的嫁接痕迹明显。

(2)研究范围相对较窄

如遗产旅游、环境伦理、旅游交通、旅游政策制定等方面还鲜有涉及,尤其是作为旅游业三大支柱——酒店,到目前为止,还未见到一篇关于其利益相关者研究的论文。

(3)研究手段与方法单一

目前主要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研究的论文非常有限;规范研究占主导地位,实证研究成果少之又少。

(4)研究成果的应用性尚不够

旅游利益相关者理论最根本的作用在于其应用价值,但目前国内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基本停留在认知层面,离实际应用还有一段距离。

2、展望

根据国内旅游利益相关者研究成果及存在的不足,未来应加强以下方面的研究:

(1)强化基础研究,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利益相关者概念体系

主要应从不同角度对旅游利益相关者进行界定并分类,并形成较为统一的认识,如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社区等等不同主体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及分类。

(2)拓宽研究视野,在现有的范围上大力拓展,形成百花齐放的研究局面

如遗产旅游、环境伦理、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旅游政策制定等方面的研究,尤其是要加强酒店利益相关者研究。

(3)丰富研究手段与方法,在坚持定性研究、规范研究的同时,加强定量研究、实证研究力度

定量研究与实证研究应成为主要研究手段与方法,特别是在旅游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影响因素等方面,需要进行大量的定量与实证研究。

(4)增强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在注重理论研究的同时,加强应用研究

研究者应多注重研究对象与内容的实际价值,让内容直接与实践接轨,并在实践中检验研究成果的真实性与价值。

(编辑:惠斌;校对:朱恒)

[1]贾生华,陈宏辉.利益相关者的界定方法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5):13-18.

[2]张广瑞.全球旅游伦理规范 [J].旅游学刊,2000,(3):71-74.

[3]黄 昆.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景区环境管理模式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3,(9):81-82.

[4]郭鲁芳,金慧君.旅行社及其核心利益相关者均衡发展机制探究——基于和谐社会的视角 [J].旅游学刊,2006,(12):58-64.

[5]张 维,郭鲁芳.旅游景区门票价格调整的经济学分析——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44- -48.

[6]唐晓云,赵黎明.农村社区生态旅游发展分析——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6,(2):93-97.

[7]王维艳,林锦屏,沈琼.跨界民族文化景区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共生整合机制——以泸沽湖景区为例 [J].地理研究,2007,(4):673-684.

[8]阎友兵,肖 瑶.旅游景区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经济型治理模式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7,(3):108-112.

[9]吕宛青.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民族地区家庭旅馆经营及管理模式研究[J].思想战线,2007,(5):35-42.

[10]夏赞才.利益相关者理论及旅行社利益相关者基本图谱[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3):72-77.

[11]宋 瑞.我国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36-41.

[12]宋 瑞.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利益相关者视角分析 [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4,(5):74-80.

[13]郑仕华.石林风景区主要利益相关者及其关系分析 [J].技术与市场,2007,(10):86-88.

[14]姚国荣,陆 林.旅游风景区核心利益相关者界定——以安徽九华山旅游集团有限公司为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102-105.

[15]宋 瑞.生态旅游:多目标多主体的共生[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3.

[16]刘静艳.从系统学角度透视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结构关系[J].旅游学刊,2006,(5):17-21.

[17]程 励.生态旅游脆弱区利益相关者和谐发展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18]谭红杨,朱永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结构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6(3):45-49.

[19]牛 江.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的利益相关者分析[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0]黄 昆.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旅游地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21]韦复生.旅游社区居民与利益相关者博弈关系分析——以大型桂林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为例[J].广西民族研究,2007,(3):197-205.

[22]胡北明.基于利益相关者角度剖析我国遗产旅游地管理体制的改革[D].成都: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3]高 静.旅游目的地网络营销利益相关者分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6):87-90.

[24]何 彪,马 勇.基于关系营销的旅游目的地利益相关者管理策略研究 [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41-44.

[25]张 伟,吴必虎.利益主体 (Stakeholder)理论在区域旅游规划中的应用——以四川省乐山市为例 [J].旅游学刊,2002,(4):63-68.

[26]郭丽华.基于利益相关者的旅游规划优化模式研究 [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6,(5):56-61.

[27]曹红枝.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民俗旅游开发探讨 [J].改革与战略,2007,(9):112-115.

[28]曹红枝,赵 勤.民俗旅游中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开发策略研究——以桂林阳朔《印象·刘三姐》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07,(7):84-87.

[29]张 舒.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农业旅游共同参与模式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0]郭 华.制度变迁视角的乡村旅游社会利益相关者管理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31]姚国荣.九华山风景区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实证研究[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32]张安民,梁留科,李永文.旅游新景区开发的利益相关者博弈分析——以平顶上清水河景区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23(11):1041-1044.

[33]金慧君.旅行社及其核心利益相羡者均衡发展探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34]金慧君,郭鲁芳,吴理俊.国内旅游团利益相关者利益格局均衡发展模式探究[J].旅游科学,2005,(5):21-27.

[35]郑永贤,薛 菲.利益相关者价值导向的旅行社核心能力构建[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5,(5):41-43.

[36]张文雅.区域旅游合作中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协调研究——以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合作为典型案例[D].武汉: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37]张文雅.我国区域旅游利益相关者合作机制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报 (人文社科版),2007,(6):51-52.

[38]熊元斌,龚 箭.我国旅游产业促进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利益相关者视角分析[J].学习与实践,2006,(5):32-37.

[39]熊元斌,龚 箭.旅游产业利益相关者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1):47-50.

Research Progress and Inspiration of Domestic Tourism Stakeholder

SU Lu-jun1HE Xue-huan2
(1.Management School of Xiamen University,Xiamen Fujian 361005;2.Hunan Agriculture University,Changsha Hunan 410128)

The research on tourism stakeholder has been a hot spot in China and has made the rich achievement in recent years.The paper mainly focuses on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tourism stakeholders,eco-tourism,tourism destination,tourism planning,tourism industry,tourism agency and tourism cooperation.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normative research are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s,but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empirical research are little.There are some questions,such as less innovative results,narrow scope of the study,single tools and methods,weak application of research findings,and other limitations.So we need to strength basic research,expand research horizons,enrich and strengthen the study means and methods,and take great efforts to apply research to promote domestic tourism stakeholders onto a new level

tourism;stakeholder;eco-tourism;travel planning

F719

A

2095-1361(2011)02-0067-06

2010-11-01

粟路军 (1979- ),男,湖南邵阳人,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旅游市场理论、休闲经济与管理

猜你喜欢
相关者生态旅游旅行社
出国游走错机场 旅行社依法担责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本科教学中教师调课现象审视
旅行社人才开发机制探讨
宁都积极创建钩刀咀生态旅游型清洁小流域
生态旅游对野生鸟类行为的影响探讨
生态旅游产品设计与规划研究
旅行社内部财务管理与监督分析
利益相关者逻辑下相互作用大学共同治理机制研究
XBRL的传播对利益相关者参与程度的影响研究
旅行社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