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艺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2)
高等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授课面临诸多新情况和新变化,其授课规律的探讨和研究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均有一系列研究论文和课题给予高度关注。目前对高等艺术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授课规律的研究和关注相对较少,也没有引起诸多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授课教师的关注。本文以广西艺术学院文化基础课中国现当代文学授课作为研究对象,探讨高等艺术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授课规律。
高等艺术院校开设中国现当代文学主要教学目的是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这是高等艺术院校各个专业开设文化基础课的基本教学目的。艺术类高校各个专业的学生文化基础成绩普遍低于综合性院校的专业学生,大部分缺乏基础的文学知识。这个现实决定了艺术院校开设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授课内容选择上就以课程基础知识作为主要的授课内容。为此,在广西艺术学院开设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授课中,就选择了五四运动以来现当代重要的作家作品作为授课的主要内容,如诗歌方面,重点选择了郭沫若、李金发、闻一多、徐志摩、艾青、戴望舒、穆旦、郑敏、臧克家、卞之琳等新诗史上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重点讲授作家人生经历和作品风格,在这个基础上,再针对重点的作品深入阅读和分析。
艺术类高等院校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作为文化基础课开设的,授课内容需要分析学生的喜好,有选择地讲解作家的经历和作品思想内涵。一方面借助学生感兴趣的文学事件和作家逸闻轶事,重点讲授对美术、音乐、影视、设计等领域有着重要影响的作家作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各个知识点,阅读感兴趣的作家作品,顺利实现教学目的。如在讲授徐志摩的诗歌时,我首先将梁启超对徐志摩、陆小曼的证婚词作为导语:“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你们两人都是过来人,离过婚又重新结婚,都是用情不专。以后痛自悔悟,重新做人!愿你们这次是最后一次结婚!”这个导语引发了学生对这位“风流才子型”诗人的兴趣,接下来讲述徐志摩的人生经历,重点讲述徐志摩的爱情,以及爱情对他诗歌创作的影响。进而详细解读《雪花》等经典诗歌作品。学生在兴趣引导下,以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完成了对徐志摩诗歌的学习。
艺术类高等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授课内容需要与学生所学的各艺术专业挂钩,授课内容要以文学与艺术的交叉性作为授课的出彩点,从文学艺术的相关性出发来调整授课内容,让学生明确:中国现当代文学与自己所学的专业有密切的关系,文学对学好艺术有重大帮助。因此,文学与艺术的交叉性和相关性的内容就成为授课的重点。相关性成为高等艺术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课授课内容基本调整原则。“从历史与现实交汇点上重新阐释和激活文学史和文学形象,使作家主体、形象主体、研究者主体等与师生一同在课堂教学的特定空间中平等交流、对话协商……因此,现代文学教学也即在场的教师主体、学生主体与不在场的人物主体、作家主体和研究者主体等众多主体穿越时空的审美交流、心灵互动、精神承传与意义发现过程。”[1]为此,在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授课中,第一个课时“绪论”的第一个重点内容就是“文学和艺术的关系”,具体分为:文学与美术的关系;文学与音乐的关系;文学与影视的关系;文学与舞蹈的关系,结合在美术、音乐、舞蹈等方面有着突出成就的文学家,引导学生形成“文学和艺术是一家”,文学可以成就艺术专业才能的观念。让学生从心理上认可和接受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课,认清这门课的重要性。从而引领学生进入课程各项内容的学习,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授课中,文学和艺术的交叉性内容成为重点讲授的内容,历史与现实交汇点上重新阐释和激活文学。如讲授五四运动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五四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思想解放运动,一场“人”的发现和觉醒的运动这个本质,在课堂上,我专门将大众瞩目的“湖北大学生舍身救人事件‘船主数钱’照片曝光”,“河北大学校园车祸:我爸是李刚”等热点新闻引入课堂,让学生首先谈谈对新闻的看法,然后,再仔细讲解新闻中对社会现实批判时所坚持的价值准则。深入分析新闻反映的人和事后,进而指出新闻坚守的价值准则恰恰是五四运动提倡的民主科学精神。最终深刻说明,五四运动不仅仅是一场历史运动,而且是与我们当下每个人生活和生命息息相关的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其精神奠定了整个现代中国社会价值体系。通过这样的实例讲解,不仅激起了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浓厚的兴趣,更关键的是无形中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明白中国现当代文学强烈的现实关怀特点。
高等艺术类院校的专业,技能性教育功能强,作为文化基础课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就具有不同于综合性高等院校的独特规律。其中,授课方式和教学方法就有不同于其他类型高校的独特性。当然,在授课中,我们采取了“现代文学课堂教学、讨论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2]100-101等教学方法,然后结合艺术类高等院校各个专业学生特点,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形成艺术类高校特点的授课方式和教学方法。
2.1.1 教师主讲
作为艺术类院校的文化基础课,中国现当代文学授课仍然采取传统教师主讲的授课方式。这种授课方式有一定的适应性。首先,作为艺术类高等院校的公共文化基础课,大多数学生基础知识薄弱,没有一定知识储备,加上很多时间都在参加专业技能训练和各种校内外的比赛、表演等文体活动,学生没有太多的时间主动复习中国现当代文学,同时本身对文化课就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对课程学习的期望也低。正是由于这些原因,艺术类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传统教师主讲授课方式仍然有其合理性。通过教师主讲,发挥教师的主体引导学习的作用,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本门课程,使学生把知识点学透,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广西艺术学院将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多开设在大一和大二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也基本需要教师主讲的授课方式。美中不足的是,这种授课方式容易变成满堂灌,这需要教师认真负责地备课,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本人在给舞蹈学院编导专业授课时,为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将诗歌《雨巷》、《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花的快乐》等优秀诗歌,以多媒体朗诵,让学生根据诗歌的思想现场编舞,并现场表演,结果学生兴致勃发,大大提高了对文学课的兴趣,也间接地明白了文学课对他们专业的价值。
这种授课方式还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用教师熔铸于作品的情感来感染每位同学。如对五四运动的讲解,学生都知道是一场革命运动。我就结合最新电影《新少林寺》,分析曹蛮这个小军阀头目。通过同学们分析,以龙袍、龙座等作为具体事例,指出他虽然是使用现代武器的军人,身上却镌刻着太多地封建思想。最后让学生明白,每个中国人身上都有专制等可怕的落后国民性格,这种性格成为我们今天仍然需要用五四精神加以批判和否定的。这种借助具体例证的解析,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违背民主科学的现象,进而确立现代民主意识。
2.1.2 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讨论、试讲等授课方式
作为艺术类高校,学生大多只对形象文学事件和故事感兴趣,对于专业性的评论和讲解多不理解。因此,课堂讨论成为艺术类高校文学课经常采用的方式。这种授课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点的讨论中来,实现主动学习。我在人文学院媒体创意专业的课上,专门举行了讨论课,确定了题目“报刊等纸面媒体发展与文学传播关系”。媒体创意的同学,分成两组,围绕“纸面媒体发展”、“文学传播的媒介是什么”、“报刊等媒体对文学传播作用”等几个方面作了深入的讨论。这样的讨论课,一方面学生借此熟悉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也明白了文学与媒体发展的关系,同时,对当前文学的发展和媒体的关系作了详细的思考,教学效果良好。可见,艺术类院校现代文学课需要课堂讨论这样体现师生和同学之间平等的授课方式。这种授课方式建立是在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肯定基础上的,“‘学生是主体’已成为现代教育教学的重要理念。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取得预期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创造能力。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尤其如此”[1]102。
通过课堂讨论的形式,甚至还有其他方式如学生试讲、辩论赛等形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只有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变被动为主动,深入理解文学故事背后的精神价值、审美旨趣及作家主体的文化人格和理想情操,才能改变过去局限于知识获取的被动学习状况(即课上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试一过全忘记),使现代文学教学真正成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创造发现及人格塑造于一体的实践过程。”[2]102
艺术类院校因为各个专业特点不同,以培养专业技能为重点的艺术专业,决定了在授课方式上具有灵活性和实践性特征。中国现当代文学授课中,就积极结合各个专业的特点开展灵活性授课。如音乐类则侧重文学作品的朗诵、诗歌与歌词关系,如国画和书法专业,重点讲授文学思想与绘画、书法的关系,以闻一多、鲁迅等与绘画、书法的亲密关系,讲述文学作品与艺术创作的关系。进而让学生能够在自己专业领域内联想起文学内容,消除对文学课程的排斥心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007年初教育部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在“实践教学环节”方面加大改革力度。这个要求决定了在艺术类院校里文学课授课具有实践性特点,即文学学习与学生所学专业的社会发展方向有关。我在授课中,就积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社会就业取向作了文学意义上的讲解,例如,在欣赏鲁迅的散文诗《枣树》时候,就专门讲解了什么是独立批判意识,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人是否要做一个具有独立批判意识、坚持真理的人?让学生在思考中实现对鲁迅作品独立人格意识的切身体认。这就将学生专业就业取向和文学作品的思想结合起来,具有了一定实践性特点。
艺术类高等院校各专业的学生具有自身的特点,因此,中国现当代文学授课上必然根据艺术类学生的主体性特点,采取不同的授课方式和授课内容。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艺术类高等院校各专业的学生具有哪些主体特点,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艺术类院校文学课独特的授课规律。
当下大部分艺术类大学生均为90后,他们的特点就是“基本上是在市场经济时代长大的,更重视个体而偏废群体,高度关注自我……从社会学角度而言,他们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多是与老人、父母辈一起长大,成长经历决定了其思想特征偏向于成年化、理性化,浪漫与激情相对来说比较缺乏,因而天生地与建国前期文学中的理想主义和激情主义不合拍”[3]109-110。作为艺术类学生,他们的知识基础普遍差,学生们受到就业的压力,从他们一入校门,就被各种证书与考试所吸引,专业意识淡薄。普遍的厌倦读书让授业者们头痛。学习被动、创新能力低。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学生喜欢的方式开展中国现当代文学授课,提高教学质量。通过了解学生这个主体特点,也可以更好地把握艺术类高校中国现当代文学授课规律和特点。
艺术类高等院校面向所有专业的学生开设公共基础课中国现当代文学,基本教学目的就是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因而在教学目标上与其他综合性院校的文学院的课程教学目标具有巨大的不同。我们结合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的具体教学目标,深入论述艺术类高等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目标和定位。
“文学是人学”,这就决定了高等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担负了一个重要的教学职能,即对学生现代人文精神的教育和培养。培养学生的非功利的人文情操。虽然,学生主体变了,但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对学生现代人文精神的教育和培养的教学职能没有变。高等艺术院校讲授现代文学课更应从人文素质培养这个教学目标出发,认真开展教学。“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就是一部记录现代中国人情感、心态和灵魂的历史。因此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不仅要面对学生主体,还要面对许许多多有生命、情感和灵魂的人物主体及其背后的作家主体和研究者主体。要引导学生进入现代文学殿堂,与作家、人物及其背后的研究者等多重主体进行对话、交流,发掘文学史及文学作品中的人性、人情及人格信仰,以美好的思想情感、优美的语言修辞及形象,激发学生一起释放自我的主体性,自由地翱翔于文学审美天地里,感受人性美的温馨……同时,更要让他们在审美欣赏、情感愉悦和知识获取中,得到人格精神的陶冶和提升。简言之,中国现代文学教学融知识传授、审美欣赏、能力培养及人格铸造等于一体。”[1]100
为了实现提升学生人文修养的教学目标,艺术类高校在讲授现代文学课的时候,需要突出授课内容和过程的“人文性”和“人本性”,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素养的培养。这里所说的人文精神,是一种关注人生真谛和人类命运的理性态度,它包括对人格、个性和主体精神的高扬,对自由、平等和做人尊严的渴望,对理想、信仰和自我实现的执著,对生命、死亡和生存意义的探索等。如何引导实现文学学习中人文素养的培养,关键点是结合学生实用性的学习目的,在文学与现实人生的关系上作文章。打通文学与现实人生的关系,以现代文学的思想资源来辅助、引领学生介入现实、观察现实和批判现实,是现代文学课培养学生良好人文修养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强调沟通文学与人生之关系,对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价值不可低估,其意义不只在文学,也在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3]。为此,现代文学授课中,专门围绕提升学生人文修养这个目标开展教学。如讲授郭沫若的诗歌时,专门讲授了郭沫若的爱情和婚姻,让学生感受封建礼教对人的压迫,也反思爱情是自由还是责任,进而思考人的解放与道德这个矛盾,让学生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一个独立的思考过程。
文学的作用,说到底是与人的心灵相对接,通过情感的触发引起共鸣,从而将作品中蕴含的作家对人生的思考传递给读者,提升人的精神,塑造人的品格。与当代人距离最近、情感最为贴近的现当代文学,必须当仁不让地承担起这个责任。我们在教学中,力求在坚持本科教学学理性的基础上突出情感教育,不仅要对文本内涵作出阐释和解说,更要诉诸学生的情感和心灵,以质朴的方式唤起学生的情感记忆,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融入文学的世界,从而达到塑造灵魂的目的。笔者特别注意这一学科特点,有意识地在教学中适当对学生进行思想人格的教育。如通过对胡适的散文《我的母亲》的讲解,让学生心灵受到震动,激发对母亲的爱。这样,通过对人物的评价,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和生活。这种结合学科特点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一定会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以及世界观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
[1]陈娇华.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中的多重主体性初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0(5).
[2]田青.新世纪十年中国现代文学教学研究述评[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0(6).
[3]张全之.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研究和实践的反思[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3):3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