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的历史沿革看心理测试技术理论的演变

2011-04-12 06:42张军宏齐典鹏
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行为主义测试法心理学

张军宏 齐典鹏

(1.甘肃政法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2.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 100038)

从心理学的历史沿革看心理测试技术理论的演变

张军宏1齐典鹏2

(1.甘肃政法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2.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 100038)

心理测试技术作为应用心理学的一门发展中技术,受到整个心理学科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从行为主义学派到认知心理学派,这门技术的理论无不被深深打上每个时代的烙印。从准绳问题测试法到犯罪情景测试法,再到认知综合检测法清晰地反映出了心理学发展与心理测试技术理论演变之间的关系。

心理学;历史沿革;心理测试技术;演变

心理测试技术(Polygraph Technology)俗称“测谎”,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其经过近一百年的发展,已成为一项新型的鉴定技术,广泛应用于司法、人员筛查、国家保卫等工作中。心理学是心理测试技术的理论基础学科,因此,心理测试技术理论与方法的发展与整个心理学科的发展关系密切,研究清楚二者之间的关系,对进一步完善心理测试技术测试理论与方法是有一定价值的。

一、20世纪以来心理学的历史沿革

20世纪以前,真正意义上的心理测试技术还没有产生。1921年,相关/不相关测试法创立,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心理测试技术的诞生。所以,本部分主要将20世纪以来心理学的历史沿革作为研究对象。

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Watson)在哥伦比亚大学做了演讲《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认为“在行为主义者看来,心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纯客观的实验分支。它的理论目标是对行为进行预测和控制”。这篇演讲稿1931年发表在由华生担任编辑的《心理学评论》上,通常被作为行为主义正式创立的标志。华生把大脑称为一个“神秘的箱子”,只有当不知道行为的真正原因的时候,才用它来解释行为。华生在他的主要著作《行为主义心理学》(1919)中,详尽地阐述了刺激-反应(S-R笔者注)的心理学。在对情绪的解释上,华生认为情绪有三个重要的方面,即引发情绪的刺激、内部反应和外部反应。他认为每一种基本的情绪有一种适当的刺激引起的内脏和内分泌反应的特征模式,而且,每一种基本的情绪都有一种与它相联系的外显的反应模式,而情感和感觉是不重要的。行为主义学派的观点在而后的几十年里对心理学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也波及到了心理测试技术领域。

20世纪50年代中期,行为主义学派的理论已经失去了其影响力,以美国心理学家米勒(Miller)为代表的认知心理学派活跃起来,米勒和布鲁纳(Bruner)于1960年创建了哈佛认知研究中心,以改进认知过程的研究。心理学重新开始步入揭示人类大脑内部秘密的正轨。认知心理学派主张,人的认知过程被看成是信息通道的输入、编码、存储、提取、输出等处理信息的过程。在研究对象方面,认知心理学运用信息加工观点来研究认知活动,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感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逻辑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或认知过程,以及儿童的认知发展和人工智能(计算机模拟)。可见,认知心理学的实质就在于它主张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过程,核心是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取、贮存、加工和使用的。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推动了整个心理学科的发展,也推动了情绪理论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初期,阿诺德(Arnold)发表了他的两卷巨著《情绪与人格》,首次代表性地提出了影响深远的情绪评价理论——“情绪评价-兴奋理论”。该理论认为情绪产生于评价过程。情绪的体验是有机体对刺激事件的意义被觉知后产生的,而刺激事件的意义来自评价。阿诺德把情绪的产生与高级认知活动联系起来,倡导了一条全新的理论路线,为情绪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此后,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情绪评价-兴奋理论有了很大的演变,并分为了两大支派:以沙赫特(Schacter)为代表的认知-激活理论和以拉扎勒斯(Lazarus)为代表的“纯”认知理论。前者更多地研究生理激活变量和认知的关系,后者更多地从环境、认知和行为方面阐述认知对情绪的影响,但二者具有共同的特点,就是更加注重情绪与认知之间的关系。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为情绪心理学乃至整个心理学科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近年来,功能性磁共振(FMRI)、正电子断层扫描(PET)、脑电图(EEG)、事件相关电位(ERP)等技术的出现,为人类研究大脑、研究心理提供了最前沿的技术支持,对研究人类的认知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可见,对大脑内部活动进行深入的研究,试图揭开大脑内部的秘密成为五十多年来认知心理学乃至整个心理学界的主题。中国对于认知的研究起步晚但发展快。1982年,制订五年滚动计划,首次提出对认知过程的研究。1983年,由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特邀认知科学创始人之一、诺贝尔奖获得人、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Simon教授来北京讲学3个月,系统介绍了认知科学的理论与最新进展,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认知科学的研究。此后的近二十年里,中国的认知心理学也有了很大的进步。而在这种背景与趋势下,心理测试技术这门研究人心理的技术,在理论与方法上进行翻天覆地的改革成为历史的必然要求。

二、心理测试技术理论与方法的发展

1921年,美国的心理学家和警官拉森(Larson)、基勒(Keeler)提出了相关/不相关测试法(R/IR),并应用于实践,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心理测试技术的诞生。1931年,基勒在相关/不相关测试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紧张峰测试法(POT),在编题上,增加了无关问题的数量,并将相关问题放在几个无关问题的中间,从而加强了相关问题与无关问题的可比性。该测试理论与方法是对相关/不相关测试法的进一步延伸发展,其与相关/不相关测试法有着相同的理论基础和背景,因此在原理上并无大的差异,大脑内部的心理活动并不是其研究的对象。

1947年,芝加哥警察局的约翰·里德(Reid)提出了准绳问题测试法,检测被测人在回答某些问题上是否说谎。这种测试理论与方法与以往的测试理论与方法不同,其在编题过程中引入了准绳问题,旨在检测被测人有无说谎。这种方法的难点和成败的关键在于准绳问题的正确选定。准绳问题测试法与相关/不相关测试法一样,也强调刺激与反应的关系,忽略大脑内部,尤其是高级中枢神经系统对刺激的分析、加工过程;忽略人的个体差异等,更是将行为主义学派的理论观点体现得淋漓尽致,在测试理论及编题方法上深深地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

1958年,美国明尼苏达州医学院的一位心理学教授莱克肯(Lykken)提出了一种新的测试方法——犯罪情景测试法(GKT)。犯罪情景测试法是在紧张峰测试法(POT)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在测试题的编制上,情景测试法增加了犯罪情节的数量,提高了测试的准确性。该测试理论与方法对准绳问题测试法进行了一定的冲击,使心理测试技术从行为主义观念的桎梏中逐渐开始摆脱出来,转向对人大脑内部认知活动的研究,从而检测被测人对案件某些情节有无认知,而不是在某些问题上是否说谎。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认知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情绪心理学等心理学科的日趋成熟,对心理测试技术赋予新的内涵,对心理测试技术理论与方法重新予以研创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犯罪心理学家武伯欣教授等人顺应时代的要求,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结合实案测试经验,自主研创出了认知综合检测法,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乃至整个心理测试技术领域的发展,结束了心理测试技术行为主义的“测谎”时代,迎来了认知心理学背景下的“测真”时代。认知综合检测法在编题上遵循心理学的原理、方法和规律,从自我认知、违法犯罪认知及现实心理状态认知三个角度来检测被测人大脑中有无违法犯罪心理痕迹,进而判断被测人是无辜、涉案还是知情,而不是检测被测人有无说谎或有无欺骗。认知综合检测法的编题综合了多学科的知识,博采众长,借鉴了传统编题方法的优点,题目简单明了,通俗易懂,摈弃了准绳问题编题法的“测谎模式”,克服了情景测试法易受“情节扩散”影响的缺陷,是中国心理测试技术领域的主流测试方法,代表着中国乃至世界心理测试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方向。

三、讨论

相关/不相关测试法与紧张峰测试法产生时,行为主义心理学开始盛行起来,因此,其理论与方法在此时必然会受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相关/不相关测试理论与方法通过检测被测人对相关问题与无关问题的压力差异来判断被测人是否涉案,而忽略被测人在受到言语刺激后大脑内部的心理活动,将重点放在对外部刺激的设计,也就是问题的编制上和被测人的生理反应强度上,符合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S-R)心理学研究模式;紧张峰测试法与相关/不相关测试法并无本质区别,只是增加了无关问题的数量,在原理上并无大的差异,大脑内部的心理活动并不是其研究的对象,这与当时心理学研究的大背景不无关系。

准绳问题测试法提出时行为主义心理学已经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因此,在这种大环境下,准绳问题测试法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体现得淋漓尽致。准绳问题测试是基于一种假设而提出,即假设被测人在听到对自己不利的言语刺激时会本能地说谎,说谎时会产生恐惧紧张心理,而恐惧紧张心理会引起人生理活动的变化,生理活动的变化可以通过仪器测量,因此测谎人员可以通过测量到的生理反应变化来反推被测人在某些问题上说谎。这种假设似乎与行为主义的观点有点出入,其实不然。该假设只是没有否认大脑在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将大脑内部的活动作为重点来考虑,在实质上依然强调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该假设抹杀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与生理差异,并且将人在受到外界对自己不利的刺激后大脑内的活动,简单地归结为是由于被测人说谎所引起的恐惧紧张情绪导致的植物神经系统的活动,既否认了大脑高级中枢系统的认知活动,也不重视大脑内部真实的情绪活动等心理活动,并忽略了人的个性特征、心理差异等心理方面的内容,这一点与行为主义学派的观点不谋而合。其二,准绳问题测试法将准绳问题引入并作为关键的题目,更体现了其产生深受行为主义学派刺激-反应(S-R)公式的影响。研究测谎的原理不难发现,准绳问题测试法在测谎的过程中存在两个对应关系:一是问题刺激强度与说谎强度的一一对应关系。即测试问题对被测人产生的刺激性强,则被测人必然会产生一个强的说谎行为;反之,则必然产生一个弱的说谎行为;如果没有刺激性,如中性问题,或对被测人无意义的问题等,则必然不会产生说谎行为(变态被测人除外)。对于作案人来说,相关问题与准绳问题都会对其产生刺激性,且相关问题的刺激性要强于准绳问题,因此,作案人对两种问题都会产生说谎行为,而且对于相关问题的说谎强度要高于准绳问题;对于无辜者来说,相关问题对其没有刺激性,而准绳问题却对其有刺激性,因此,其只有在准绳问题上说谎,而在相关问题上不说谎。二是说谎强度与生理反应之间的对应关系。即说谎行为必然产生生理反应,包括呼吸、心率、内脏活动等生理指标发生异常。而且说谎的强度大则产生的生理反应则强,反之就弱,如果不说谎,自然不会产生异常的生理反应。作案人对相关问题的说谎强度要高于准绳问题,所以其在相关问题上的生理反应强度要高于准绳问题;无辜者只对准绳问题说谎,对相关问题不说谎,必然只对准绳问题产生较为强烈的生理反应。从以上两个对应关系,可以清晰地看出,测谎的原理其实质就是两个简单反射活动的组合,即:问题刺激——说谎行为;说谎行为——生理反应。将二者可以合并得到:问题刺激——说谎行为——生理反应。这个公式诠释了准绳问题测试法进行测试时的基本原理,似乎合情合理,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这个公式正是行为主义学派刺激-反应(S-R)公式的二级应用,我们可以将其简写为S1-R1(S2)-R2(S1代表问题刺激;R1与S2代表说谎行为;R2代表生理反应)。它与S-R公式一样,忽略被测人的心理活动、心理状态以及个性特征等内容。当然,准绳问题测试理论认为人的恐惧心理产生于低级中枢,通过植物神经系统转化成生理反应。这似乎注意到了刺激(S)与反应(R)之间存在着中间环节,但其并没有深入地去展开探讨,在方法论上滑入了新行为主义学派的深渊。

犯罪情景测试法提出时,行为主义心理学已经开始衰落,其统治地位已经受到动摇。莱克肯意识到了准绳问题测试法存在的种种弊端,在理论上开始逐渐转型,试图去研究大脑内部的东西。正如莱克肯所说,“刺激越强,被测人的唤醒值越大,皮肤电反应越大”,因此,犯罪情景测试法的测试原理可以理解为一种唤醒理论,心理测试技术的目的在于通过有关刺激激发作案人大脑内部的唤醒,而不是恐惧假设理论。当然,犯罪情景测试法创立时,认知心理学才刚刚起步,莱克肯虽然认识到了被测人的生理反应是由于被测人大脑内部的某种“唤醒”所致,但其并没有对大脑内部的这种“唤醒”予以重视和探索,只从心理测量学的角度来研究测试题目(刺激)与生理反应(反应)之间的关系,无可否认,在理论方法上,带有浓厚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色彩。

上世纪90年代认知心理学科已经发展起来并影响了心理测试技术的发展方向,认知综合检测法于该时期创立并开始成功频繁应用于中国司法实践活动中。测试理论与方法无论从理论上还是方法上,都完全摆脱了行为主义理论观点的束缚和限制,其注重测试过程中被测人大脑中发生的活动与变化;重视心理过程中被测人大脑中发生的活动与变化;重视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人格特征的实际存在的差异;重视心理活动及各心理过程之间的关系。在测试题目的编制上应用认知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情绪心理学等心理学科的知识,注重对知觉特性、言语思维规律、联想规律、个体自我认知、记忆规律、反应时间等的遵循和把握;从自我认知,违法、犯罪认知以及现实心理状态认知三个角度,检测被测人对案件相关情况有无认知,而不是像准绳问题测试法一样检测被测人有无说谎。

认知综合检测法的基本原理是认知唤醒理论。该理论认为,在案件发生的整个过程中(包括案前、案中和案后),在涉案人的大脑中会留下客观存在的违法犯罪心理痕迹,犯罪心理痕迹以内隐与外显的形式存在,并以内隐为主,记录着作案人的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以及个性心理特征等内容。犯罪心理痕迹只有经历过案件过程的人才有,无辜者不会形成犯罪心理痕迹,因此,被测人大脑内部有无犯罪心理痕迹是心理测试区分无辜与涉案的唯一标准。心理测试技术是测试人员在对案件情况进行心理痕迹动态分析的基础上,编制标准测试题目,并以言语刺激的形式作用于被测人,被测人在接收到言语刺激后,其中枢神经系统会对刺激进行认知信息的加工、比较、评价等活动,此时,如果是涉案人,其大脑内部的犯罪心理痕迹会被唤醒,这种唤醒会引起涉案人情绪活动的产生,近而激发涉案人身体产生与其大脑内部犯罪心理痕迹相对应的特异心理生理反映和外显表情;相反,无辜者大脑内部无犯罪心理痕迹,所以不会被唤醒,不会产生相关特异心理生理反应和外显表情、测试人员通过观察被测人的外显表情,同步记录、评价被测人的心理生理反应图谱来认定涉案人并区分其在案件中的角色、排除无辜者。

四、结论

综上所述,相关/不相关测试法、准绳问题测试法、犯罪情景测试法与认知综合检测法的心理学背景不同,导致其在理论与方法上完全不同。相关/不相关测试法与准绳问题测试法以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观点作为其理论和方法论的来源,忽略了人内部的心理活动、心理状态、个性差异等;犯罪情景测试法虽然在测试理论上较准绳问题测试法有很大的改进,但并没有完全摆脱行为主义思想的束缚,在方法论上又陷入了行为主义的深渊中;认知综合检测编题方法以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为理论基础,重视人内部的心理活动、心理状态以及个性特征,重视心理学的规律,是与心理学的发展方向相一致的。目前,心理学已经进入了脑认知研究的新阶段,认知心理学科的飞速发展必将推进认知综合检测理论与方法的进一步完善,随着脑电研究的进一步推进和成熟,心理测试技术必将迎来一场新的革命!

[1]B·R·赫根汉.心理学史导论[M].郭本禹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刘水平.认知心理学[M].北京:远方出版社,2005.

[3]孟昭兰.情绪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魏景汉,罗跃嘉主编.认知事件相关脑电位教程[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

[5]王补编译.犯罪情景测试法[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

[6]武伯欣主编.中国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应用教程纲要[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

[7]范海鹰,付有志,王学博.解析“测谎”的奥秘[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

[8]武伯欣主编.中国心理测试技术——实践与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

[9]J·H·弗拉维尔,P·H·米勒,S·A·米勒.认知发展[M].邓赐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0]傅根跃,陈昌凯.传统测谎技术研究现状与趋势[J].心理科学进展,2003,(1).

[11]David T.Lykken The GSR in the Detection of Guilt[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Vol.43,No.6,1959.

[12]Norman Ansley.Question Formulation[J].Polygraph,1998,(3).

On Theoretical Evolution of Polygraph Technology in Light of the History of Psychology

Zhang Junhong1Qi Dianpeng2
(1.Gansu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Lanzhou,Gansu,730070;2.Chinese People's Public Security University,Beijing,100038)

As a subject in development under the applied psychology,polygraph technology is influenced and restricted by the clevelopment of psychology.From the behaviorism school to the cognitive psychological school,each theory has been marked with the times.The test methods of criterion questions and crime scenes and the synthetical examination of cognition clearly refle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psychology and the theoretical evolution of polygraph technology.

psychology;history;polygraph technology;evolution

D917

A

1672-6405(2011)01-0019-04

张军宏,男,甘肃政法学院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研究中心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犯罪心理分析、测试技术。

齐典鹏,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9级国内安全保卫方向硕士研究生。

2011-02-21

王凤玲]

猜你喜欢
行为主义测试法心理学
论行为主义视野下幼儿学习行为的矫正
行为主义的兴起与转变
伊士曼展示其耐受医用消毒剂的新一代聚酯——四步测试法显示伊士曼MXF221共聚酯具有出色的耐化学性
新型混合材料咀嚼效率测试法
民事法律行为类型化的创新与完善
电气化铁路轨道电路绝缘电压测试法的研究
基于D-最优化理论的陀螺仪力矩反馈测试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