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超,张凤霞
(天津商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134)
张闻天对新中国国际问题研究的突出贡献及当代启示
马 超,张凤霞
(天津商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134)
通过对张闻天在国际问题研究方面采取的措施,张闻天从事国际问题研究的治学精神和研究方法,以及张闻天对建国之初国际形势和外交政策独到分析的论述,指出研究国际问题要具备深厚的理论素养和开阔的国际视野;要只“唯实”,敢于突破固有的理论前见;要立足于本国国情,正确借鉴别国经验,为本国服务;要树立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张闻天;国际问题;国际形势;贡献;启示
建国之初,百业待兴。对国际问题研究的基础非常薄弱,人才和资源都很缺乏,尚处于萌芽状态。在这种情况下,革命工作的需要和本身具有的条件,使张闻天毅然承担起了组织领导这一工作的历史重任。张闻天青年时代曾先后去日本、美国、苏联学习和工作过,精通俄文、英文,对国外情况比较熟悉,具有渊博的国际知识和素养,这就为他开展国际问题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开展对国际形式的宣传,40年代初期张闻天在延安创办了我党根据地有史以来第一个外交刊物《中国通讯》,用三种文字出版了六期。”[1]331他组建了各种研究机构,培养了许多专业的研究人员,对国际局势和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见解,他亲自撰写了《关于执行我国和平外交政策中的一些问题》、《对亚非形式中若干问题的看法》等许多文章,为建国初期我国外交工作指明了正确的方向,这使他成为新中国国际问题研究的一位重要的开拓者,也形成了自己富有特色的外交思想体系,为开创新中国的国际问题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张闻天对国际问题研究所形成的珍贵的精神财富值得认真地发掘和总结,这对于当代我国国际问题研究和外交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和价值意义。
(一)注重团队的学习
在奉调出任联合国代表团团长后,张闻天便利用闲余时间把代表团的同志组织起来,学习外交业务和外交知识。对于国际问题的研究,他根据各人的实际情况分配任务,和有关单位及研究机构建立联系,进行合作。不少同志通过认真学习和研究,写出了一批论文和小册子,发表了他们对新中国面临的国际问题和外交策略上的见解,很好地指导了我国外交工作。
(二)首倡以使馆作为研究国际问题的基地
1951年4月,张闻天出任驻苏大使,他上任之后,立即成立了我国驻外使馆第一个研究室,指明研究驻在国的情况和国际关系是驻外使馆的一项根本任务,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他对研究工作亲自领导,具体指导,使馆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当朝鲜战争正在激烈进行时,使馆研究送回的第一篇调研报告就是《关于朝鲜停战和谈问题》,受到中央和外交部的重视和赞扬。他在使馆成立研究室,是我国驻外使馆中的一大创举,“使大使馆这部机器的各个部件灵活地运转起来,使每个部门、每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都调动起来”[2]。
(三)建立相关研究机构进行新中国的国际问题研究
1954年底,张闻天任外交部副部长时,就认为过去中国国际问题方面的研究基础太差,必须先建立4个专业机构即:一个研究所、一个学校、一个出版社、一个图书馆。为了筹建国际关系研究所(后改名国际问题研究所),他多次与中央领导协商,亲自选调研究员,进行业务指导。同时倡导创办了《国际问题研究》和《国际问题译纵》两个刊物。在创办研究所的同时,他提出以人民大学的外交系为基础,创立一个专门培养外交、外文和国际问题研究的干部学校,在得到周恩来总理的支持后就立即付诸实施。他关于建立专业出版社的愿望,经过努力也得以实现,中央决定将人民出版社负责编辑国际问题的书刊部分独立出来,创建了世界知识出版社。针对当时我国国际问题研究的成果和论著少的状况,张闻天主张先翻译出版外国有关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知识的书籍,让研究人员熟悉工作流程。在张闻天的努力下,开展国际问题研究的三个新生事物:国际问题研究所,外交学院,世界知识出版社陆续建立起来。“只有建立专业图书馆的计划,由于各种原因一时没能实现,主要是短期内无法收集到大量的藏书和资料。但他并没有放弃这个计划,要求先把研究所的图书馆办好,让它逐步发挥全国性国际问题研究图书资料中心的作用”[3]627。
(四)把国际问题研究提高到学术研究的高度
张闻天在抓组织建设的同时,非常重视对国际问题开展学术研究。他主张国际问题研究不仅要注重国际形式变化,而且要对国际关系进行系统研究,并且强调研究人员之间实行分工协调,根据单位和各人的具体情况,确定不同的研究方向和重点。如1958年,他组织了两大课题的研究,一是主持关于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研究,编辑出版了《列宁论战争与和平》一书,对战争与和平问题进行了明确的阐述;另一个是组织关于国际法基本理论的研讨,对西方和苏联国际法理论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就建立新中国自己的国际法体系提出了各种设想。
(一)张闻天从事国际问题研究的治学精神
张闻天强调,从事国际问题研究应重视治学精神的培养。首先,应该有马列主义基本理论的武装,有广泛的基础知识,有一定文字表达能力。他指出要具备这些能力,唯一的办法是刻苦学习,因此他把学习规定为研究者的首要任务。张闻天以身作责,认真阅读马列原著,复习已掌握的几种外语,坚持阅读报刊培养自己研究国际问题的习惯。他认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其次,他认为对国际问题研究应该态度严谨。张闻天强调无论发言还是写文章,都必须慎重,每一个论点都要有充分的材料为依据,特别是写外交方面的文摘,要多次修改,反复推敲。张闻天坚决反对在文章上的粗制滥造,认为那是缺乏责任心的表现;最后,张闻天认为对国际问题的研究必须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坚持真理。他认为,研究国际问题,就是对大量材料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看法。他坚决反对那种对问题没有自己的看法,人云亦云,模棱两可的研究。他强调研究必须务实,“以理性的精神看待中国,看待别人,看待世界,自觉地反对‘左倾错误’的影响”[4]。张闻天同时指出,在国际问题研究中,应大力提倡不同意见的发表,这样可以形成不同的方案,供领导进行比较和选择,确定最优的方案。在科研上,他坚持既不唯上,也不唯书,敢于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打破过去经典作家某些过时的论断。例如,他在50年代提出:列宁关于“帝国主义战争不可避免”的观点需要修改;斯大林认为“民族独立运动已经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并不符合二次大战后的实际情况。
(二)张闻天从事国际问题研究的方法
对于国际问题研究的方法,张闻天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第一,要重视积累资料,在充分掌握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研究。为此他经常阅读原著和外文书刊,做好读书笔记,并且时常浏览,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第二,他认为研究国际问题要突出一个“新”字。就是要多开拓新视野,注意新问题,发现新动向,提出新见解。他提倡观察国际形势,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复杂的情况中发现新的趋向。1951年在关于朝鲜战争发展前途的讨论上,张闻天经过全面研究,分析了整个世界格局和交战双方的情况,得出了不同的观点,否认了当时国内认为朝鲜战争可能长期拖下去的观点,他认为“当时苏联不愿介入,美国不敢也无力扩大战火,在经过一段时间较量之后,会寻求双方可以接受的办法,战争不会拖得太久,也不至于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3]586。事实证明,他的见解是正确的。张闻天强调科学研究务必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样才会有所突破,发现新的事物;第三,张闻天指出在对国际问题研究上应充分发挥集体力量,集思广益。他每研究一个问题,总是善于听取大家意见,找人酝酿,有了初步的方案,就组织集体讨论,听取不同意见,反复修改。1955年夏,他组织研究美国战略演变趋势的课题,坚持同其他同志一起看材料,进行讨论。写成调研报告后,普遍征求大家意见,集思广益,得出了更切合实际的研究成果。
(一)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科学论断,认为胜利一定属于人民
50年代,对战争与和平的估计,是一个有争议的大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张闻天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历史和现状的分析,根据国际国内形式的发展变化,提出了列宁关于“帝国主义战争不可避免”的观点需要修改。1956年8月,张闻天在写的《论和平共处》的文章中指出,和平共处成为当前国际上的主要趋势。他认为和平共处不是偶然现象,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的,社会主义国家执行的和平政策,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实现和平共处的重要保证,世界人民的和平运动和反战斗争,对战争势力也是个极大的制约。美国统治集团也害怕战争,要求同社会主义国家和平共处。张闻天还就1956年发生的重大国际事件来分析世界形势,多次论述了他对世界的和平与战争问题的看法。在《战争是不可能避免的》一文中,他强调指出,“世界的基本趋势是和平与进步,战争是有可能避免的。尽管局部的紧张、局部的战争可能发生,但目前总的局势仍是趋向缓和。我们如果搞得好,十年、二十年的和平是可能的”[5]257。
张闻天通过对国际形势的认真分析研究,总结得出和平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他在肯定世界总的趋势是和平与进步的同时,也强调了对帝国主义发动战争要保持警惕,因为美国在50年代大力奉行“冷战”和“实力”外交政策,妄图称霸全球,这种罪恶行径必将遭到世界各国爱好和平的人民的反对。张闻天指出:“我们的政策就要有两条,争取和平,准备应战,也就是要用两条腿走路。”[6]
张闻天对于战争与和平的问题,始终坚持两点论,要求做好两方面准备,但又有重点论,指出和平的可能性大于战争。1958年7月在布拉格召开的驻欧洲使节会议上他就说过:“对战争与和平的可能都应估计到,但不能看成半斤八两,一半对一半。二者的比例应该是三七开、二八开,最少也是四六开。总之,看起来争取和平10年的可能性很大,如果10年打不起来,以后就更不容易打起来了。”[1]343-344
(二)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张闻天主张建立广泛的国际和平统一战线,孤立美国一小撮战争势力。新中国建立初期,外交上基本上处于“闭门”状态,只同苏联等少数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中国政府当时采取“善于等待,增进往来,多做工作,水到渠成,达成外交的方针”[7]。在美苏对峙的世界格局面前,根据中国政治形势的需要,中苏结成战略同盟,共同反对以美国为首的世界帝国主义阵营。
张闻天作为当时我国外交战线的重要一员,通过对国际趋势深入的研究,得出中苏两大国的巩固团结和友好同盟,是持久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的可靠支柱。他主张建立国际和平统一战线,为世界和平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张闻天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指出:“我们主张同一切愿意和平共处的国家进行合作,为世界和平做出努力,中国人民密切关注着欧洲局势的发展,坚决同各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站在一起,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各国为保卫世界和平所进行的共同斗争,是符合一切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因此会得到各国人民的坚决拥护。”[8]这就明确地提出了国际和平统一战线的旗帜,表明了我国在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上的立场。在20世纪50年代那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张闻天始终贯彻执行毛泽东制定的“一边倒”外交方略,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维护了我国主权和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利益。
(三)对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坚持和深化
1956年3月,张闻天为提供使节会议讨论,写了一篇《关于执行我国和平外交政策中的一些问题》的文章,对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作了全面的论述,他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不但是我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而且我们还要努力争取让五项基本原则成为国际关系的普遍准则。他在国际关系史上,第一个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不但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为了实现国家间的和平共处,张闻天提出了一系列应该坚持的原则,如“和平共处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不必强求一致。要同不同思想体系的国家内不同思想观点的人物,寻找思想上的接触点和共同点”[3]635。“承认一切国家和民族不论大小,都一律平等,坚决反对大国主义。在处理国家间实际问题时,必须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既要考虑到自己利益,也要照顾到对方利益。”[1]344等等。这些论述说明了张闻天在外交工作上,坚持和平共处,求同存异;在外交策略上,主张力求灵活,争取主动的方针。深化了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表明了他在国际问题研究和外交政策上的远见卓识。
(四)对世界范围内民族独立运动和民族主义国家问题的深刻分析论述
20世纪50年代,张闻天还重点研究了世界范围的民族主义国家问题。在1956年3月的使节会议上,他就这个问题所做的报告中,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特别是阶级分析法,对民族主义国家的社会性质,政权性质,外交政策等作了精辟的分析,他认为亚非拉广大地区民族独立运动的空前发展,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上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张闻天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战后具体历史相结合,明确表明:斯大林关于“民族问题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的理论,“民族独立运动只能由无产阶级领导,独立后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观点已不符合世界历史发展的客观条件。“正是出于对马列主义基本原理的坚持和对战后实际历史条件的透彻分析,张闻天坚决反对进行‘革命输出’,不同意把中国的革命看成一切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样板,不同意支援已经取得民族独立的国家继续武装斗争和进行人民民主革命。”[1]346
张闻天分析了一些民族主义国家的政策,指出“和平中立”政策目前在亚非拉国家已成为一个主要趋势,因为这些国家独立后,民族资产阶级仍然坚持他们的领导地位,执行自己的“中间路线”政策。在对内政策上,主要是用改良主义的办法发展民族经济;在对外政策上,主要是实行和平中立,奉行“不结盟政策”。张闻天从变化了的客观实际出发,突破了理论上的框架,对世界范围内民族独立运动和民族主义国家的问题做出了切合实际的分析,他认为:“反对殖民主义,走民族独立,和平中立和发展经济的道路,已经成为亚非各国普遍需求,成为亚非各国当前形势发展的总趋势。”[3]636所以,他指出我们应该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支持和平中立国家,推动和平中立趋势的发展。张闻天对世界民族独立运动和民族主义国际问题的精辟论述,体现出了他坚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学者风范。
(五)张闻天主张“停止输出革命”
通过从1989年~2011年,2012年~2017年两个不同时段对我国信息素养主题研究论文进行统计分析,特别是近6年来的研究现状,可以发现以下几点。
在中国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背景下,张闻天同志一直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坚决“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提出了“革命决不能输出”的著名论断。他认为革命决不能输出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本质要求,同时革命与否,如何革命,都是各国人民自己的事情。从外部输入革命代替那些国家的人民去思维和行动,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观点。张闻天指出这只会败坏革命的声誉,不会对革命起到任何的积极作用。“尤其要正确对待民族主义国家,认为我国外交不仅要做各国人民的工作,更主要的是要做各国当权派的工作,以建立广泛的国际和平统一战线,争取他们同我们长期和平共处,而不是去搞‘革命输出’,推动世界革命。”[9]张闻天关于停止革命输出活动的主张符合和平共处基本原则和国际准则的规定,是为各民族主义国家人民利益着想的。张闻天“强烈反对机械地将一国的革命经验强加给别国,这是因为中国的革命是依靠中国人民的努力取得胜利的,绝不是从国外输入的,这一点连不喜欢中国革命胜利的人也不能否认。中国古语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0]。张闻天“停止输出革命”的主张体现出了他一切从实际出发,主动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从长远着想,重在务实的外交方针。
张闻天对建国初期面临的国际问题的深入研究和精辟见解,对我国的外交事业有着重大的开创性贡献。他通过研究所形成的外交思想为新中国外交战略的建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对新中国外交事务的开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这对于当代我国国际问题的研究和外交工作具有很好的启示和现实意义:
(一)要具备深厚的理论素养和开阔的国际视野
张闻天喜欢读书,平时广泛阅读了马列原著及国内外其它著作,加之青年时代丰富的留学经历,这使他形成了很高的理论水平和开阔的国际视野,以及对国际问题的深刻洞察力,增强了对世界格局的分析和预测能力。因此,当代国际问题研究者应该广泛阅读理论原著,经常浏览各种著作和报刊等,培养自己对国际问题研究的极大兴趣,具有国外学习、工作阅历的人员更适于担任国际问题研究工作。国际问题研究者不仅要熟悉本国基本情况和外交政策,更要了解所研究的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基本国情和外交方针。只有这样,研究工作才能得出准确、真实的成果,达到为我国外交工作服务的宗旨。
(二)要只“唯实”,敢于突破固有的理论前见
(三)要立足于本国国情,正确借鉴别国经验,为本国服务
张闻天始终强调对于国际问题研究应以本国的国情为出发点,不能盲目地照搬别国的做法,他指出:“每一个国家的经验,对别国只有参考价值,机械搬用是完全错误的。”[5]191在对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认识上,他强调我们要正确地利用苏联在实现国家工业化、农业合作化上的历史经验,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因此,从事国际问题研究,应该要有鉴别地对待、吸收别国的成功经验,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以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为基点,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外交政策和策略,使我国政府在变化莫测的国际趋势中能够维护好本国利益。
(四)要树立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张闻天对研究工作的态度,他的治学精神和研究方法,都值得我国国际问题研究者认真学习。张闻天始终坚持学习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扩展自己的基础知识。他强调了研究者必须努力学习,丰富自己的专业基础知识,对于国际问题研究,态度要严谨,对新问题、新观点的论述必须慎重和认真,以“求实”为原则,切忌不可虚假。独立思考,坚持真理是张闻天从事国际问题研究最突出的特点,他认为,研究国际问题就是对大量材料分析综合的基础上,要得出自己的观点,不能人云亦云,科学研究力求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这样才会得出符合本国国情的研究成果。张闻天指出研究人员之间应该互相合作,发挥集体力量,创造一种良好、协作的气氛。“张闻天对外交工作所做的这些总结,显示了他深厚的马克思理论修养。他既是我国外交工作的杰出改进者和领导者,又是一位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家,这两者在他身上是合二为一的。”[12]作为当代国际问题研究者,更要有严谨的治学精神和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端正学术研究的态度,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在国际问题研究中要重视发挥集体力量,集思广益,研究人员之间需要相互协作,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勉励,以此来调动研究者们的积极性,创造出一种良好、相对宽松、和谐的研究氛围。
综上所述,张闻天在从事外交工作的十余年间,不仅对新中国外交业务建设贡献良多,而且最可贵之处在于他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国际问题和我国外交战略思想的、富有建树的独到见解,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外交思想体系。他对于我国外交事业和国际问题研究的努力和潜心投入,表明了他无愧于伟大的爱国者和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典范。他对于国际问题的研究,为我国建国初期外交战略的建构提供了主要的理论支撑,对新中国外交工作顺利开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对当代国际问题研究和外交工作具有很好的启示和借鉴价值。因此,张闻天是新中国功绩卓著的外交战略思想家。
[1]张培森.张闻天研究文集:第一集[C].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
[2]周青山.张闻天对新中国驻外使馆建设的贡献[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67-71.
[3]程中原.张闻天传[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
[4]鄂焕成,许 剑.试论张闻天外交工作中的“反左”思想[J].世纪桥,2001(4):30-32.
[5]张闻天.张闻天文集:第四集[C].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
[6]朱莉涛.张闻天关于国际问题与外交政策思想述论[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2):86-89.
[7]韩念龙.当代中国外交[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124.
[8]张士海.张闻天外交思想研究[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2(3):45-47.
[9]王光照,王林兵.2000~2005年张闻天外交思想研究述略[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6-9.
[10]李 俊.张闻天外交思想论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09.
[11]湖南人民出版社编.怀念张闻天同志[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104.
[12]《张闻天选集》编辑组编.回忆张闻天[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256.
Reflection of Zhang Wentian’s Historical Contributions to International Studies in New China and the Present Revelation
Ma Chao,Zhang Fengxia
(College of Marxism,Tianj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Tianjin 300134,China)
Through illustrating the measures taken by Zhang Wentian in the aspect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his spirit of study and research methods,and his unique analysis on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and diplomatic policies at the beginning of founding the nation,the article pointed out that to do research on international studies,one should obtain profound theoretical quality and broad international horizon,he should be practical and brave enough to break through fixed theories and former views,stand on the nation’s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rrectly use other countries’experience for reference and serve his own country,and adopt the spirit of rigorous scholarship and grasp scientific research methods.
Zhang Wentian;international studies;international situation;contribution;enlightenment
D801
A
1672-7991(2011)03-0123-06
2011-06-16;
2011-09-14
马 超(1986-),男,甘肃省庆阳市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