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对新时期艰苦奋斗的新诠释

2011-04-12 02:27王琴华彭海堂
关键词:现代化干部群众

王琴华,彭海堂

(江汉大学 文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6)

艰苦奋斗是我们党和军队的优良传统。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邓小平结合新的时代特点、新的形势和任务,赋予了艰苦奋斗新的内涵、新的意义和新的要求,使艰苦奋斗这个老传统具有与时俱进的新内容。邓小平对艰苦奋斗的新见解、新认识,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一、新时期艰苦奋斗的新内涵

艰苦奋斗是一个“老”口号。在传统观点看来,它是指在物质条件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向命运抗争的一种生存和精神状态。那么,在物质生活条件有了较大改观的新时期,为什么还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如果局限于传统认识,就会使人们陷入认识误区,导致对重提艰苦奋斗精神的逆反心理。邓小平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只有赋予艰苦奋斗以新的时代内涵,才能克服对艰苦奋斗的简单化、片面化理解,使老传统在新时期充分发挥凝聚、激励和导向作用。

首先,艰苦奋斗是一种不畏困难、乐观向上的新风貌。邓小平认为,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斗争中,尤其是劳动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艰苦奋斗就是一种不怕一切困难、敢于在挫折中奋起的精神风貌。他将这种精神风貌概括为“五种革命精神”,即“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1]368。这五种精神不仅是战争年代战胜一切敌人的法宝,也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克服一切困难、战胜一切风险和挑战,夺取胜利的力量源泉。

其次,艰苦奋斗是一种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新境界。邓小平认为,艰苦奋斗表现在思想上,就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要坚持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在实践中取得发言权;要一切从实际效果出发,坚决反对主观主义、经验主义、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要开动脑筋,善于思考,不迷信权威,不满足现状,克服保守僵化、无所作为的懒汉懦夫思想,在不断开拓进取中追求更新更高的目标。他所强调的“要放下包袱,开动机器。要提高我们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没有一点创造性不行,……大大小小的干部都要开动机器,不要当懒汉,头脑僵化”[1]131。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的。

其三,艰苦奋斗是一种埋头苦干、乐于奉献的新姿态。在工作上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脚踏实地,刻苦钻研,埋头苦干,乐于奉献,知难而进,勇挑重担,是艰苦奋斗在新形势下的重要表现。在邓小平看来,艰苦奋斗就是要落实到一个“干”字上,不干,半点马列主义也没有。他在讲到科技人员要把最大的精力放到工作上时指出:“如果为了科学上和工作上的需要,有人连续奋战七天七夜,那正是他们热爱社会主义事业的忘我精神的崇高表现,我们对于他们只能够学习、表扬和鼓励。无数的事实说明,只有把全副身心投入进去,专心致志,精益求精,不畏劳苦,百折不回,才有可能攀登科学的高峰。”[1]94这虽然是针对科技人员讲的,但其精神适用于各行各业。不论从事何种工作,只要发扬埋头苦干、乐于奉献的精神,就能创造不俗的业绩。

其四,艰苦奋斗是一种吃苦耐劳、朴实节俭的新风尚。邓小平指出,从生活作风上讲,艰苦奋斗就是要提倡富日子当穷日子过,要力戒奢侈,杜绝浪费。在生活条件好的时候应该富而不忘穷,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时刻保持敢于吃苦、乐于吃苦的精神状态。他反复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不能脱离群众,不能搞特殊化,要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他严厉批评了有的干部斗志衰退,追求舒适生活,房子越住越宽敞、越漂亮、越高级的现象。提出要同各种奢侈浪费现象作斗争,大力倡导节俭为荣、浪费可耻的社会新风尚。

二、新时期艰苦奋斗的新要求

邓小平在论证了新时期艰苦奋斗丰富内涵的基础上,还提出了新时期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新要求。他认为,时代变了,条件不同了,讲艰苦奋斗不能只停留在要求人们节衣缩食、控制消费上,而要顺应时代发展,反映时代要求,着重在发展生产、艰苦创业、推动社会进步上下功夫,使艰苦奋斗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要求。

第一,新时期艰苦奋斗精神必须体现在发展生产,增强社会主义综合国力上。邓小平认为,在战争年代,艰苦奋斗就是要克服一切困难,战胜一切敌人,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艰苦奋斗必须与发展生产,摆脱贫穷,为社会主义创造强大的物质基础联系起来。他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探索了中国怎么搞社会主义。归根结底,就是要发展生产力,逐步发展中国的经济。”[2]117既然我们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那么,提倡艰苦奋斗,就必须体现在发展生产力上,把艰苦奋斗精神与强烈的生产力意识有机地统一起来。也就是说,在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提倡艰苦奋斗,就是要树雄心,立大志,鼓实劲,排除万难,埋头苦干,想方设法把经济搞上去。因为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民族的振兴与繁荣,就是要实现四个现代化。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要求“每一个党员、团员,每一个爱国的公民,都必须在党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克服一切困难,千方百计地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贡献出一切力量”[1]163。可见,在新时期离开发展生产力讲艰苦奋斗是没有意义的。

第二,新时期艰苦奋斗必须体现在大胆探索,推进社会主义改革事业上。中国要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离开了改革开放就是一句空话。因为旧的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不改革,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就会被葬送。邓小平明确指出:“我是主张改革的,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2]237而改革是一项极其艰难复杂的事业,既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供借鉴,也不能在马列的书中找到现成的答案,只能靠我们解放思想,大胆探索,闯出一条新路来。这就需要我们发扬敢冒风险,知难而上,百折不回的精神,即艰苦奋斗精神。在改革开放年代讲艰苦奋斗,就是要与大胆改革,勇于创新结合起来,要是没有勇气和锐气,没有不怕失败和敢为人先的精神,艰苦奋斗就失去了时代的光采。因此,邓小平多次指出,要克服一个怕字,大胆地闯,大胆地试,“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2]372

第三,新时期艰苦奋斗必须体现在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社会主义的全面进步上。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的突出特征就是要提高效益,减少浪费。所谓效益,简单地讲,就是符合社会需要的结果。提高效益,不但是对经济生活的要求,也是社会各行各业的共同准则。只有每个人都牢固树立了效益观念,整个社会才能高效率的运转。因此,效益问题实质上关系到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但提高效益决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它要求全体人民立足本职,顾全大局,勤奋工作,厉行节约,尊重科学,严格按客观规律办事。正如邓小平所说:“要解决一个提高工作效率的问题。要雷厉风行,艰苦奋斗,紧张快干。不能慢慢吞吞,拖拖拉拉,议而不决,决而不行。”[1]123由此可见,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提倡艰苦奋斗与提高效益是一致的。只知苦干,不讲效益,也与时代精神格格不入。

三、新时期艰苦奋斗的新意义

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物质条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为了战胜强大的敌人而提出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被逼无奈。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物质生活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还有必要?邓小平明确回答,新时期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具有新的背景、新的根据和新的意义。

第一,艰苦奋斗是实现民族复兴,再创辉煌的必由之路。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革命战争年代相比,物质条件确实好多了。但以此而否定艰苦奋斗精神,就大错特错了。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的辉煌是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再创辉煌同样需要以艰苦奋斗作为强大精神动力。他早在1957年就指出:“我们的国家还是一个贫穷的国家,落后的国家。要把这么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建设成社会主义的先进的工业国家,需要长期的刻苦的努力。”[3]26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又多次指出:“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落后,这就决定了我们还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1]257

经过艰苦奋斗改变中国近代以来的落后面貌,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体现了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精神。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进程,是不断地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国要从落后状态进入现代化行列,必须以生产力的量的积累为前提。而生产力的任何进步,都是艰苦创业的结果。邓小平首先承认我国生产力落后,然后提出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进而论证实现现代化必须艰苦奋斗,这就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一种脚踏实地的行动和一个艰苦创业的过程,从而给了人们一种正确的振兴中华民族的价值引导。

第二,艰苦奋斗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内在要求。邓小平不仅论证了作为贫穷落后的中国实现现代化要经过艰苦奋斗,而且从社会制度的区别上阐明了艰苦奋斗的必要性。他多次强调,我国进行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如果忘记了事物的这种特殊的质的规定性,就不可能找到正确的发展道路。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能走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道路。世界上不论哪一个国家要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这是一个共性的矛盾。但社会制度不同,解决这一矛盾的方式也不同。从世界经济发展史来看,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积累资金主要依靠对本国人民的剥削和对外国人民的掠夺。可以说,他们的现代化历史是一部充满野蛮和暴力的血腥的历史。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不能走这条路。

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建立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又决定了我们不能走某些小国和地区的发展道路。如中东一些小国靠出卖特有的自然资源来获得资金,亚洲一些小国和地区凭借特殊的国际条件,以出口加工为主要模式,获得了经济的较快增长。这些都是我们难以仿效的。正如邓小平所说:“过去,一些比较小的工资很低的国家和地区,由于有些发达的大国为了自己的利益在资金技术等方面支持了它们,它们的廉价新产品在一定时期的国际市场上也比较容易钻空子。资本家把高额利润分一点给这些地方的劳动者,劳动者的生活就显得改善很快了。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大国,不可能走‘捷径’。我们要利用外国的资金和技术,也要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但是必然要以自力更生为主。”[1]257

从当前我们所处的国际环境来看,由于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世界的主题,各国都把主要精力用于发展经济,这为我们充分利用国外的资金和技术,加快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但同时也应看到,当代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国为了占领科学技术的制高点而展开了激烈的角逐。我国的科技水平还比较落后,这是我们面临的严峻挑战。另外,我们所搞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然会遇到西方国家的阻扰和破坏,尽管我们想方设法要从外国取得资金和技术,但依赖别人决不能实现现代化。所以,不论从什么意义上讲,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下长期奋斗的决心,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不能不提倡和实行艰苦创业。”[1]260

第三,艰苦奋斗是克服腐败现象,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有效法宝。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现代化的组织保证。但党的核心领导作用是以党的纯洁性和群众对党的信任拥护为前提的。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党内的腐败问题,不仅会挫伤群众建设现代化的积极性,而且会动摇党的执政地位。正是基于这种因果关系,邓小平提出了艰苦奋斗是克服党内腐败问题的有效法宝的重要思想。他说:“应该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坚持这个传统,才能抗住腐败现象。”[2]290

为什么提倡艰苦奋斗能够抗住腐败现象?这是因为:1.腐败现象的滋生与艰苦奋斗精神的淡化有密切关系。在艰苦奋斗口号叫得响的年代里,干部们想的是如何奋斗,怎样创业,而不是怎样享受,艰苦奋斗是好干部的一条普遍的价值准则。不讲艰苦奋斗,甚至盲目提倡高消费,必然引发腐败现象。邓小平说得好:“建国以来我们一直讲艰苦创业,后来日子稍微好一点,就提倡高消费,于是各方面的浪费现象蔓延,加上思想政治工作薄弱,法制不健全,什么违法乱纪和腐败现象等等,都出来了。”[2]3062.艰苦奋斗是密切干群关系的纽带。有的干部之所以热衷于搞特殊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把自己摆在了群众之上,忘记了自己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正如邓小平所指出:“他们把党和人民的关系颠倒过来,完全不是为人民服务,而是在人民中间滥用权力,做种种违法乱纪的坏事。”[3]222如果干部能够艰苦奋斗,与群众同甘共苦,就能得到群众有效的监督,从而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3.艰苦奋斗是抗住腐败现象的重要思想防线。邓小平认为,追求享乐是滋生腐败现象的思想根源。享乐主义是走向腐败的思想缺口,艰苦奋斗是堵塞腐败的思想防线。正因为如此,他反复要求选拔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一定要选艰苦奋斗的或比较艰苦奋斗的,年轻干部接班主要应该接好艰苦奋斗的班,所有的干部都应该在艰苦奋斗上为人表率,“把我们党的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的传统很好地恢复起来,坚持下去。”[1]230这不失为一种反腐倡廉的战略性思考。由此可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是扩大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举措。

四、新时期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的新思路

邓小平认为,既然新时期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具有新的内涵、新的要求和新的意义,那么,要使艰苦奋斗传统真正发扬光大,落到实处,就必须有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

第一,要抓好艰苦奋斗的思想教育,使艰苦奋斗成为全民族的精神支柱。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能不能在新时期发扬光大,首先在于能否抓好思想教育。如果长期不提艰苦奋斗,有的人特别是一些年轻人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都不知道,艰苦奋斗的传统就会失传。而且思想领域里的斗争有一条规律,正确思想不去占领,错误思想必然乘虚而入。因此,邓小平反复强调要进行艰苦奋斗教育。特别是“在经济得到可喜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的情况下”,要“告诉人民,包括共产党员在内,应该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2]290。“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一直要抓六十至七十年。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2]306

为了提高教育效果,邓小平主张在新的条件下教育应该有新特点、新内容、新形式。首先要讲清基本道理。要向群众说明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是由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所决定的。从而正确认识艰苦奋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自觉自愿地为现代化事业拼搏创业。其次,要紧密联系实际。邓小平一贯反对教育搞空对空的说教,要求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群众思想实际,使教育具有针对性和说服力。他指出,教育一定要联系实际,对一部分干部和群众的思想认识问题要经过充分调查研究,进行有说明力的教育,防止简单化和主观武断的做法。再次,在教育中要坚持辩证法的观点。要讲清艰苦与奋斗、革命精神与物质利益、艰苦创业与改善生活等各种辩证关系,防止片面性。邓小平说得好:“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1]146

第二,要抓好各级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使他们在艰苦奋斗方面身体力行。邓小平认为,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能否在新时期发扬光大,关键在于各级领导干部能否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这是因为:一是领导干部的行为对群众是一种无声的命令。领导带头艰苦奋斗,就能带出好的党风和民风。如果领导者意志衰退,追求享乐,害怕艰苦,就会上行下效,把社会风气带坏。因此,“克服特殊化,只要高级干部带头,这个事情就好办了。”[1]216二是解决艰苦奋斗方面存在的问题,对领导干部和一般群众应有不同的要求,而且只有解决了领导干部存在的问题,才能解决好一般干部和群众中存在的问题。正如邓小平所说:“如果我们高级干部首先把这方面的问题解决了,就能理直气壮地解决全国在其他方面存在的这类问题。上面的问题不解决,我们就没有讲话的权利,人们会问,你们自己怎样呢?”[1]218三是领导干部能否艰苦奋斗,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由于领导干部所处的地位不同,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和党风、社会风气联系在一起。如果领导者不能廉洁奉公,艰苦奋斗,就直接影响着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兴衰成败。所以,邓小平严肃地告诫全党,如果不坚决刹住腐败之风,“那么,我们的党和国家确实要发生会不会‘改变面貌’的问题。这不是危言耸听。”[1]403正是基于这些考虑,邓小平指出:“艰苦创业,首先是我们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带头。……一定要努力恢复延安的光荣传统,努力学习周恩来同志的榜样,在艰苦创业方面起模范作用。”[1]260

抓好领导干部带头艰苦奋斗的问题,邓小平主张一方面要加强教育,启发自觉;另一方面要建立规章制度,加强监督检查。根据他的思想,中央制定了许多关于领导干部政治、生活待遇的规定。邓小平要求严格遵守这些规定,“对于违反中央规定的党员干部,一定要进行认真的教育,教育无效的就要实行组织措施以至纪律处分。”[1]260为了使中央的规定落到实处,必须有完善的监督机制,“让群众和党员监督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凡是搞特权、特殊化,经过批评教育又不改的,人民就有权进行检举、控告、弹劾、撤换、罢免,要求他们在经济上退赔,并使他们受到法律、纪律处分。”[1]332

第三,要正确处理提倡艰苦奋斗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关系,使艰苦奋斗在新形势下具有新的内容和形式。邓小平一贯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搞改革开放,发展生产,就是为了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因此,他要求“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作为衡量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2]23。这实际上阐明了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辩证关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前提是发展生产。发展生产就必须艰苦创业。而艰苦奋斗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是让人民受穷。邓小平说得好:“发展生产,而不改善生活,是不对的;同样,不发展生产,要改善生活,也是不对的,而且是不可能的。”[1]257-258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处理好提倡艰苦奋斗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辩证关系,最重要的就是引导人民去战天斗地,克服困难,艰苦创业,发展生产,不断创造和积累物质财富,增强和壮大社会主义的综合国力。同时,也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努力帮助群众解决一些能够解决的困难,暂时无法解决的困难,要耐心恳切地向群众解释清楚。”[1]368决不允许以艰苦奋斗为借口对群众的困难和疾苦视而不见,撒手不管,决不允许以艰苦奋斗为幌子而掩盖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只有把提倡艰苦奋斗与改善人民生活有机地统一起来,群众才会既深刻认识艰苦奋斗的意义,又充分享受艰苦奋斗的成果和喜悦,从而自觉地艰苦奋斗。如果只讲艰苦奋斗,不讲改善生活,把艰苦奋斗等同于吃苦受穷,甚至把艰苦奋斗与改善民生对立起来,群众就体会不到艰苦奋斗的实际意义,就会产生逆反情绪,最终我们只能吞下由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结出的苦果。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现代化干部群众
边疆治理现代化
多让群众咧嘴笑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