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建兵
(安徽大学 政治学系,安徽 合肥 230039)
承续数百年的民族主义时至今日风景依旧,众多学者所预言的“民族主义时代的终结”并没有如期而至。相反,随着东欧巨变、苏联解体等震撼性事件的爆发,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以不及掩耳之势席卷而来,犹如“幽灵”弥漫于世界当空。沐浴着这次东风,封存已久的中国民族主义种子再度破土而出,作为有着广泛影响力的政治思潮于20世纪90年代初耀眼登场。
或许有人存有疑惑,或许有人为之不解,继而会有“当代中国民族主义起兴于何时、起兴的成因又是什么”等的疑问。其实,对此问题,已有个别学者作出了尝试性的解答。也正因为如此,类似问题仍有深究之必要。认识和把握当代中国民族主义,需要透过其表现样态推究其起兴成因,需要从历史与现实的矛盾中,从国际国内复杂因素的关联性中去理解和把握。否则,终究难明其理。辩证法认为,只有透过现象才能获其本质。同其理,推究当代中国民族主义起兴的成因,亦可以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表现样态为起点,进行逆向思维。
何谓民族主义?纵览学术界理论界对民族主义的界定,多集中在心理状态或思想观念、思想体系或意识形态以及意识形态指导下的实践运动等三个层面。民族主义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的社会现象,必然以某种样态显现出来,构成人们深入探究的信息源。当代中国民族主义自泛起以来,复杂而多样。
禁锢人们思想的阀门一旦开闸,其结果实难想象。改革开放的起步,犹如镜头的缩放,将资本主义猛然拉到了国人面前。然而,展现在国人面前的却如一头巨象,不论你从哪个侧面看,都会得出别人“庞大”,自己“渺小”的结论。的确,此时人们还没有来得及走出“文化大革命”的阴影,改革开放又打开了人们思想的阀门。过去的一切陡然消失,没了价值,而未来怎样却无人知晓,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除了困惑,就是迷惘。在彷徨的道路上,以短篇小说《伤痕》为代表的“伤痕文学”却将人们引向了对中国政治和制度的反思,引向了人们对过去历史的指责和批判,社会各个角落弥散着对历史、政治的混沌和失望。与此相反,对西方的顶礼膜拜和“蔚蓝色文明”的憧憬和向往却被推向极至,突出地表现在20世纪80年代初人们以不设防的心态去迎接西方、拥抱西方。但亲西方的一厢情愿并没有博得西方的好感,改变西方对社会主义中国的敌视态度。孤立地审视中国是相当痛苦的,一味地亲西方也是不能实现民族复兴的。峰回路转,90年代初,两篇论文的发表驱散了人们脑海中的迷雾,让人们看到国家、民族的希望。
应当怎样看待中国,又应该如何认识西方,闻迪和何新一内一外两位学者以全球化的视野,揭开了对80年代思潮的再反思的帷幕[1]。闻迪以长期旅居“彼岸”的幸运儿的身份在《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一文中以世界眼光、比较研究的视角不仅对新中国的发展之路进行了简要回顾,而且将中国发展道路与发达国家道路进行比较,言辞间充满着对西方国家的批评和流露出对社会主义中国发展的信心。此文表达出海外学者对中华民族利益的维护和本民族发展的期待。与此相呼应,一个更具“轰动效应”的声音也在不久如期到来,1990年12月何新在《人民日报》发表《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经济问题——何新与日本经济学教授S的谈话录》一文,批评了知识界在80年代历史方位感的缺失狭隘观点,纠正了80年代彻底否定自我、力主全盘西化的错误偏向,引导着青年知识分子去正确审视中国历史和中华民族的未来。此文一发表,立即在国内引起了重大反响,很快得了青年学者的积极响应。闻迪与何新撰写的两篇论文不谋而合,倡言社会主义、重视民族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重塑了国人的民族自信,无疑是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发端。
“89政治风波”后,主要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联手对中国进行经济制裁、政治围堵、军事封锁,使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再度恶化。在此期间,中国不时遭受来自西方的恶意冲击:叛逃海外的学术“精英”掀起舆论攻势,恶毒攻击中国政府及现行制度;美国破例允许台湾“总统”李登辉入境,阻挠中国入世、申奥;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歪曲历史真相,制造“钓鱼台”事端,恣意挑衅中国等等。凡此种种,引起了国人政治心理的变化,一方面激活了国人封存已久的屈辱记忆,另一方面提升了国人追求民族利益、维护民族尊严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绪。民族情绪的高涨、民族情感的宣泄,完全可以从《中国可以说不》等书籍的畅销中折射出来。
《中国可以说不》并非资深专家所著,而是出自普通职员之手,既非学术性的理论著作,而是普通的政治评论书籍,却在短短的时间内销量突破300万册,这不能不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然而人们试着要问,此书如此畅销,究竟为什么呢?其实,道理很简单。此书所表达的情感和观念得到了许多国人的认可,给予国人以情感寄托,满足了国人的心理需要,激发了国内一部分人,特别是热血青年对亲西方思想的反思。中国青年“都曾经是西方价值观不加鉴别的‘吸纳器’和真诚的鼓吹者,他们曾像许多年轻学生一样反对正统说教并以此为时髦”[2],然而这本书却让他们清醒地认识到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制裁不仅伤害到我们的政府,也伤害到中华民族和每一个中国人,这种制裁不可能赢得人们的尊敬。此书的畅销也表明国人的心理状态、民族情感发生了深刻变化。另一部充满民族情感的书籍《妖魔化中国的背后》则以西方人文化心理为切入点,揭开了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厚重面纱,让中国与西方的真实场景走到读者面前。此书以美国或西方其他国家的事实撑起民族自信的蓝天,使国人的心灵受到强烈震撼。《全球化阴影下的中国之路》客观地分析了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面临的处境和问题,站在全球化浪潮中展望未来,斥责了西方国家意图分割中国的险恶野心。此书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也给意欲觉醒的国人上了精彩一课。而此时正值驻南使馆被炸不久,挨打的教训将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由空泛议论推到了实践运动的前沿。
《中国可以说不》(宋强、张小波、乔边、古清生等著,1996年版)与《妖魔化中国的背后》(李希光、刘康等著,1996年版)、《全球化阴影下的中国之路》(房宁、王小东、宋强等著,1999年版)等书籍,构成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三部书曲,受到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和人们的普遍欢迎,标志着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勃兴。
改革开放之初,在美英等西方国家的眼中,中国犹如尚未站起的孩子,仍在艰难爬行。然而,待他们推行“和平演变”的凌厉攻势在东欧、苏联得手后,再回过头来看到的中国却使他们感到惊讶和不安,站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个拥有十亿人口的潜在的大国正在迅速崛起。西方有的人士认为,像中国这样的大国一旦崛起,必然要求重新调整目前的世界资源分配格局,以致影响到西方大国的既得利益,因而得出中国将是西方国家的最大威胁的结论。在这种政治利益思维的影响下,西方国家认为中国作为抑制和制衡苏联扩张主义的法码已失去原初价值,所以急迫从遏制苏联的事务中腾出手来,将矛头对准中国,加紧实施遏制战略。
出于遏制中国的目的,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开始针对中国不时制造种种事端,恶意挑衅中国。1993年7月,美国竟然无中生有地指控中国货轮“银河号”装载有制造化学武器的原料,并意图运往伊朗,因此拦截“银河号”停靠达曼港,滞留达33天之久。在此期间,美国海军强行登船检查,结果却没有查获任何违禁货物,但对此行为美国并未做任何解释,也不曾道歉。这件事始称“银河号”事件。紧接着美国国会又提议向西藏派驻“大使”,大肆攻击中国人权;1995年6月制造李登辉赴美秘辛事件,酿成台海紧张局势;1999年5月制造驻南使馆被炸事件,无视中国主权;2000年国会通过阻挠中国申奥决议,打击国人自信;2001年4月中美侦察机撞击事件,践踏中国主权。在美国的授意和怂恿下,日本也伺机制造种种事端,如修改历史教科书、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挑起数起“钓鱼台”事件等等。法国与新中国一向交往密切,竟然也在2008年4月酿成奥运圣火被抢事件和授予达赖“巴黎荣誉市民”事件等等。西方国家意图遏制中国崛起而制造的种种事件,既是对中国国家主权的严重侵犯,也是对中国内政的公然干涉,无疑是对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莫大羞辱。压迫愈大,反抗愈强。西方国家可耻的行径必然激起中国人民,甚至包括海外侨胞的愤慨和抗议。为抗议西方国家的暴行,义愤填膺的青年学生和人民群众不约而同地走上街头或来到当地相关国家的驻华使馆前举行示威游行,高呼“中华民族不可欺!”、“中国人民不可辱!”的口号,向此类西方国家表达了中国人民最强烈的抗议。
“推动当代民族主义运动前进的矛盾是纵横交错的,动因也是复杂多样的。由于矛盾性质的不同和动因的差异,规定了当代民族主义的‘质’也是不同的,发展和嬗变的方向也是有别的,其所起的历史作用也是相异的,充分显示了它的复杂性。”[3]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是多种因素复杂媾和的结果。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改革开放序幕徐徐拉开,从此新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从某种意义上讲,改革开放初期与“五四运动”时期有某种惊人的相似,新旧观念、中外思想乃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处在不断交汇、冲突、震荡之中,各种价值观念、思想体系依附某种社会力量,形成了色彩斑斓的种种社会思潮犹如雨后春笋,喷薄而出。各种社会思潮时而交叉、时而碰撞,引起人们思绪激动起伏、变化不定。其间“自省”思潮、“伤痕”文学思潮、虚无主义思潮、全盘西化思潮更具代表性和影响力。这些具广泛影响力的社会思潮,或以怀疑和批判精神,对民族传统文化或现行制度、体制等进行分析,甚至以否定态度主导他人思考,影响着人们,特别是青年对历史传统、社会未来的正确判断,使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发生扭曲、变形,表现出对国家与民族发展的怀疑和缺乏自信;或以推崇和崇尚精神,极力宣扬西方“蔚蓝色文明”的美好,甚至以媚外态度影响他人思维,崇洋媚外言论的扩散,一方面弱化了国人的自信心、自豪感,另一方面强化了国人的民族落后观、民族自卑感,全国上下、大江南北,到处弥散着悲观失望的情绪和气息。然而,既便是在沉闷的气氛中,有志之士仍在探索、思考,一种立足民族实际、迎接严峻挑战、着眼未来发展的具有时代感的民族主义思潮正在悄然孕育、逐步发酵。
突如其来的“89政治风波”如平地一声巨雷,几乎所有的人都为之震撼,人们抑制不住内心的冲动,思绪为之激荡;90年初的两篇论文则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两文对80年代政治精英们的思想倾向提出深深质疑,批判和否定西方“蔚蓝色文明”,痛斥新殖民体系对中国的“荼毒”,以全球化的视野重树民族自信、关注民族利益。两文不仅抚平了人们遭致撕裂的心境,而且为其注入了新的基因,刺激着社会各界对80年代思潮和西方“蔚蓝色文明”的再反思。
在西方“和平演变”的凌厉攻势下,东欧巨变、苏联解体,冷战后形成的以美苏为首的两极对峙格局宣告终结。社会主阵营的土崩瓦解,使得国际力量对比再次失衡,苏联作为夕日社会主义的“带头大哥”已风光不在,超级大国的地位和作用严重削弱,再也没有往日的凌人气势,因而冷战期间对其他民族国家或其他民族展现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迅速消退。在这种形势下,长期遭受压抑的民族矛盾急速抬升成为突出问题,引发民族冲突此起彼伏,暗藏的民族主义情绪也急剧涌动,最终导致在前苏联势力范围内涌起一股势如狂飙的民族分离主义浪潮[4]。受到民族分离主义浪潮的冲击,不仅东欧巨变导致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整个巴尔干半岛的民族矛盾也更加尖锐化,各民族力量在冲突中或分裂或重组,而且原苏联也被迫解体,15个加盟共和国退出苏维埃共和国联盟,纷纷宣布独立。这种态势迅速扩散到前苏联势力范围内的其他地区。苏东剧变导致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再次上演,转而迅速蔓延到整个世界。中国属于紧临苏联的社会主义国家,理所当然是这次民族主义浪潮冲击的重灾区。埋藏在肥沃土壤中的中国民族主义种子遇到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的适宜气候,悄然生根、发芽。
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彼此隔离的区域日益连结成为一个整体,逐渐形成统一的世界体系,各民族或主动或被动地融入其中。然而,当今世界体系是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到处充满欺诈、剥削和压迫,对弱小民族或国家而言,不是理想社会的彼岸。
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完成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任务,建立了新中国。“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确让人欢心鼓舞。然而,持强凌弱的世界殖民体系和不合理的国际利益格局却给欣喜中的人们当头浇了一瓢冷水,使头脑发热的人们逐渐清醒过来。如果对30年来的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稍加梳理就会发现,西方国家扼杀社会主义中国的图谋从来就没有放弃过,始终坚持推行“和平演变”的凌厉攻势。这种攻势在东欧巨变、苏联解体后更具针对性。20世纪90年代以来,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只要“新帝国主义”、“新殖民主义”霸权思维依然存在,必然遏制日益崛起的国家。随着中国的发展强大、迅速崛起,在西方国家眼中,中国已经由过去模仿的对象,变成了切实的竞争对手。这必然引起西方国家的恐慌,千方百计遏制中国崛起。在此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新帝国主义”国家制造种种事端,意图“围堵中国”。面对如此险境,新的历史体验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当代民族主义具有超越传统意识形态的意味,这倒不是人们有意模糊社会制度方面的差异,而是与现代世界经济体系结构分化演变有关。”[5]从这点来说,当代中国民族主义可以看作是对“新帝国主义”、“新殖民主义”威胁和遏制策略的合理反应。
中华民族作为世界民族的一员,在数千年演进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始终走在其他民族的前列,甚至在一定时期担当“领头羊”的角色。然而,中华民族曾经拥有的骄傲和辉煌却因西方列强的侵略嘎然止步,取而代之的只有无尽的惨痛和屈辱。中华民族被西方列强的压迫和剥削推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以致沦为世界上最苦难最深重的民族之一。西方列强惨烈暴行激起了中华儿女的反抗,催生了中国近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本是舶来品,是在中华民族遭受西方列强凌辱情形下的被动应激反应,但它却作为一种潜在力量推动着中国的民族独立解放运动。民族主义在中国革命中所具有的作用,诚如以余英时为代表的诸多学者所描述的那样,“近百年的中国历史中,凡是能掀起一时人心的政治、社会、文化的运动,分析到最后,殆无不由民族主义的力量或明或暗地支持着。”[6]事实的确如此,不论是辛亥革命、五四运动,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都不能无视民族主义的力量。在民族主义的影响下,各民族人民最终聚集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之下,凝聚成一股巨大的革命洪流,挽救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实现了民族独立。这极大地增强了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然而,中华民族将殖民列强套在脖子上的枷锁彻底打碎了,“新殖民主义”者又打制出新的枷锁,试图重新套在中华民族的脖子之上。借中国改革开放之机,他们一方面积极推行“文化渗透”,用西方的思想体系、价值观念感染青年学生,极力培养亲西方的新生势力,另一方面通过各种外交途径丑化中国的国际形象,制造“中国威胁论”,恶化中国国际环境。这不得不使人联想到近代中国遭受西方列强蹂躏的悲惨情景,人们屈辱的历史记忆再次激活,长期压抑的民族主义走向复活。
“让辉煌历史再现,让中华民族腾飞”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美好夙愿。新中国的成立,似乎让人看到了希望。但新中国是建立在生产力极其落后、物质基础相当薄弱的基础上的,实现中华民族的腾飞谈何容易呢?经过各族人民的10余年的奋斗,“一穷二白”的面貌初步改观,但“文化大革命”却将民族复兴的梦想打的粉碎。“文化大革命”结束、“四人帮”被粉碎,中国依旧在“十字路口”艰难徘徊,中华民族复兴没有显现出任何迹象。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再次吹响了中华各族人民集结的号角,鼓舞着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民族人民以夸父追日的追赶精神,创造了发展道路上的一个又一个神话,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法国早被我们摔得远远的,即便后起之秀德国、日本在正视中国的发展速度时也自感“望尘莫及”。2010年,中国GDP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变化,被西方国家誉为“中国奇迹”,但这在中国人自己看来却是一种力争上游的赶超精神,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强烈渴望的驱使。2008年奥运会举办的巨大成功和“汶川”救援中各民族的团结协作精神、2009年“建国60年盛大庆典”的顺利举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辉煌成就,既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立自强意识,又是对西方国家谬视中国的最有力回应。改革开放30余年来,生产力迅速提升、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的客观事实必然刺激国人的民族意识、民族情绪的持续高涨,最终以民族主义的形式外显出来。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作为社会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对此刻意回避是无用的,概而化之也是不行的。惟有主动回应、科学把握,才能积极应对、有效引领,搞清楚“来龙”,自然明白“去脉”。
参考文献:
[1]房宁,王炳权.民族主义思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8.
[2]宋强,张小波,乔边,等.中国可以说不[M].北京:中国工商联合出版社,1996:65.
[3]程人乾.当代世界民族主义纵横谈[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9(3):56.
[4]张国,吴雪.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兴起的根源初探[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4(4):6.
[5]房宁,王炳权、马利军,等.成长的中国—当代中国青年的国家民族意识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1.
[6]余英时.中国现代的民族主义与知识分子[M]//近代中国思想人物论:民族主义.台北:时报出版公司,1981: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