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节事旅游论非遗保护:以彝族火把节为视角

2011-04-12 02:27杨丽琼
关键词:节事火把节西昌

杨丽琼,马 平

(1.中国社会科学院 财贸所,北京 100836;2.西南林业大学,云南 昆明 650224)

传统节日乃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重要标志和象征,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时间的周期复现,凝聚着民族文化的传统节日,不断唤起人们的民族文化情感,实现了其他文化形式难以达到的文化传承与文化强化作用。这些节日里开展的各项活动无不凝练了地方乡土文化内涵,整体上具有很强的文化性、参与性与娱乐性。

同时,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体验型的旅游产品愈发受到人们的亲睐,越来越多的游客希望能在游程中体验到当地文化。因此,以定期举办传统节日庆典为核心吸引力、营销和提升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节事旅游,成为旅游者在短期游程中文化体验的重要途径之一。[1]与常规旅游活动相比,节事旅游活动以集中观看庆典或参与庆祝活动吸引旅游者,游客需要短时间内从各地聚集到旅游目的地并作一定时期的停留,具有旅游团体规模大、停留时间长、消费水平高等特点。因此,节事旅游会使举办活动的城市或地区旅游设施和文化场所的综合利用率大幅提高,产业联动效应十分明显,对一个城市或地区的经济和社会进步具有很大影响。如何有效地保护和发展节日文化传统,利用这些传统节日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有利的时机与条件,成为发展节事旅游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彝族火把节及其文化表征

火把节是彝族地区最普遍、最隆重的祭祀性节日,2006年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认为是彝族的重要标志和象征符号。火把节在凉山彝语中称为“都则”,即“祭火”的意思,其原生形态是古老的圣火崇拜。在今天的彝族山地社会中,依然能够从种种民俗事象中发现这个节日的“祭火”信仰观念与文化内核。

彝族独特的十月太阳历法,把一年分为10个月,每月36天,按十二地支转三轮计算,在每年的夏至即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一年一度的火把节。按彝族传统习俗,火把节要过三天。第一天清晨,男人聚集河边杀猪、宰牛、打羊分肉;妇女在家忙着煮荞馍、磨糌粑面;每家要杀一只鸡,察看鸡舌、鸡胆、鸡股以占卜来年的吉凶,并烧鸡祭祖,祈盼阖家平安、牲畜兴旺。第二天,四乡八部的人们着节日盛装从方圆几十里甚至上百里的山寨潮水般涌向青山环抱的火把场。这天的活动可谓精彩纷呈,传统项目有斗牛、赛马、斗羊、摔跤、斗鸡、爬杆、抢羊、射击、赛歌、选美、赛衣、老鹰捉小鸡、跳“集乐荷”舞、耍火把、打情火等,活动极富原始情趣和乡土气息。第三天,点燃用蒿枝或细竹扎成的火把举行神圣的“送火”仪式。彝家男女老少高举火把,万众欢腾,祈祷平安,祝福吉祥。

从现实意义看,彝族大多生活在山区半山区,经济生产方式主要以农耕生产为主,火把节之后天气炎热,各种自然灾害比较多,尤其是水旱灾害,雨多成涝、雨少成旱,影响农作物生长,并决定一年的丰欠。季节转化时气候对人的健康状况影响很大,夏至期间人们容易生各种疾病,苍蝇、蚊虫、蛇等动物在夏至后开始活跃,对人体伤害很大[2]。因此,彝族火把节用打火把仪式祭祀和娱神,驱虫辟邪、祈求风调雨顺、期望五谷丰登,表现出浓郁的农耕文化气息。

火把节作为盛大的传统庆典,完整而丰富地保留了彝族这一群体文化演进的历史轨迹,讴歌其生命繁衍、祈盼族群生活的理想,传达朴素的生命观念和生活态度,渗透着一种“狂欢化”的民俗精神,构建了民族传统精神认同和象征意义。火把节在时间维度上的历时性发展和空间维度上的地域性演变,含括了彝族传统社会的多种活动事项,包容着宗教、信仰、伦理、歌舞、技艺、民间审美等丰富的内涵,呈现出复合形态的民俗文化内涵,逐步演变成今天的民间文化节日。

二、政府主导的节事策划

火把节虽然是一项地方性节庆活动,但浓烈的民族风情和狂歌劲舞早就为世人所向往。明代诗人杨升庵就赞叹火把节狂欢之夜的盛况是“云披红日恰含山,烈炬参差竟往还,万朵莲花开海市,一天星斗下人间”。彝族谚语也云:“苦什”(过年)是嘴巴的节日,“都则”(火把节)是眼睛的节日。到了当代,有“东方狂欢节”美誉的火把节年年都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火把魅力。2008年7月,西昌市以“清凉夏日,燃情火把”为主题,成功举办了“2008年中国西昌凉山彝族火把节”,并成为历届火把节中最火爆、最成功、最出彩、最平安的火把节。火把节期间,全市接待游客108.9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08亿元,自驾游车辆达到12400余辆。火把节节事活动给当地文化、经济和社会带来了巨大效益。

对于这次“火把节”,作为主办者的当地政府有着明确的政治、经济、文化目标。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使四川旅游业遭受重创,而凉山成为国家旅游局在四川首批恢复启动旅游市场的13个市州之一。于是西昌市委、市政府决定于7月26日~8月1日举办以“清凉夏日,燃情火把”为主题的东方狂欢节——2008中国西昌·凉山彝族火把节,大规模吸引游客到四川旅游,点燃四川震后旅游恢复的“第一把火”。对外宣传中以东方狂欢节、东方情人节来吸引大量省内外游客来西昌体验火把激情魅力,对内动员则加强当地民众对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认同,振奋民心、团结一致,在富民惠民的同时凝聚并利用一切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方力量,促进凉山地区社会经济大发展。为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西昌市政府把火把节作为旅游促销的重要手段之一,开展了一系列强势宣传促销活动:在北京、广州、成都、雅安、攀枝花等地召开的推介会,全国有70余家新闻媒体记者、140余家旅行社经理参加;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旅游卫视、北京卫视、四川电视台等电视媒体滚动播放“2008中国西昌·凉山彝族火把节”旅游广告;《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旅游报》、《四川日报》、《香港商报》等报纸刊载西昌旅游专题文章;新华网、人民网、搜狐网、新浪网四大门户网站推出西昌旅游专题栏目,当时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关于“2008年中国西昌火把节”的网页就达37000多个;而火把节特别制作的关于西昌市的十分钟动漫宣传片《千古佳话一座城》,更是融入了西昌灿烂的民族风情和多彩的旅游资源[3]。这些媒介宣传活动融传统和现代于一体,集旅游活动与美好祝愿于一身,向游客传递了旅游目的地自然、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信息,提升了旅游地声誉,达到了很好的营销效果。

为了展示凉山地区的文化资源,丰富火把节旅游活动内容,当地政府整合了本地的各项旅游资源:主办者利用民俗游、乡村游、山水游、美食游、健身游五大板块,把斗牛、赛马、彝族选美、火把狂欢等火把节传统旅游资源和西昌的优美自然风光、饮食文化、民俗文化等旅游资源有机结合在一起,让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在较短时间内享受了丰富的旅游组合大餐[4]。这些活动不仅显示了凉山彝族文化的市场开发潜力,也为火把节营造了极好的文化、社会氛围,调整了旅游资源结构,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三、节后效应与社会影响

一般而言,以旅游活动和经济发展为主旨的节事活动都会对当地文化、经济和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火把节的强势推介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客源,全国各地旅行社联手组团579个1万多人到西昌过火把节,众多散客也慕名走进西昌。火把节开幕式演出有13000多观众现场观看,门票销售收入75.6万元全部纳入西昌“春暖月城”公益基金,用于开展慈善活动,救助困难群众、弱势群体。西昌市将火把节这一民族文化资源通过营销、放大方式,让老百姓得到实惠,使富民惠民落到了实处。

为了使传统节日庆典的后续影响和效应得到最大的利用和发挥,西昌地方政府利用火把节所带来的商机,不断地推进旅游和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使所有与节事活动主题相关的生产厂家和产业都在节事活动中获得了收益。如专门制作的“2008中国西昌·凉山彝族火把节”吉祥物“阿依妞妞”(漂亮小女孩)和“阿依史博”(快乐小男孩)在火把节期间成了最抢手的旅游商品,每位游客都为能够得到“阿依妞妞”和“阿依史博”而欣喜不已。

从旅游开发的角度来考察,正如《凉山日报》一篇报道所言,本次火把节的举办更是“以火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彝族文化的一次大规模宣传、利用。2008年的凉山彝族旅游火把节,已经远远超越了其本身作为一个旅游节日的含义。精细分析市场、及时抢占市场先机等等显示出西昌市跳出旅游,发展旅游的高端思维。科学发展的结果是震后四川旅游第一把火在西昌由熊熊的火把节点燃。而火把节的成功举办,昭示了科学发展效应带来巨大成功”[5]。可见,以火把节为主的一系列节事活动对凉山旅游业的推动作用是无法否认的。

与此同时,火把节节事旅游开发也是对彝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彝族地区素有“火之故乡”的美誉,彝族人民能歌善舞,秉持着先人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音乐舞蹈传统和口头艺术,在火把节习俗中形成的歌调、传说乃至史诗表演等也当属“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种重要传承。作为一种文化生产,举办火把节庆典在过去旨在满足当地消费,促使家庭社区团圆、欢聚和交流,祛除灾害、祈盼丰年。而在当下,同样是一种文化生产,它的消费目标不仅仅在于满足当地社会需求,还在于对外交流,吸引外地游客。因此,对当地人而言,火把节庆典在发展地方经济的同时丰富了社区生活、增强了民族文化自豪感和身份认同;对于外地游客而言,在“他乡情景”的游程体验消费文化中可以促发祈福意义和快感[6]。可见,火把节节事旅游活动弘扬并彰显了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个性,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加深了国内外文化交流与合作。

从消费文化的角度来说,火把节庆典需要充分了解外地游客的观点和品味。旅游的最终诉求是精神愉悦,游客在短暂的游程能够把身心都能投入到活动中去,享受具有浓厚文化底蕴和氛围的旅游。游客需要在节庆氛围中参加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活动,这需要丰富的旅游项目、游览内容以及旅游活动安排的合理化。为实现游客精神愉悦的需求,旅游组织者要考虑游客消费趋向和本地旅游特色结合的问题、旅游产品面临升级换代的问题。文化提升是旅游精神愉悦诉求最具体的实践,在文化生产实践中传统的发明将彰显蓬勃生机。2008年凉山西昌彝族火把节融传统地方性知识和当下文化发明于一体,呈现喜庆效应,不仅满足了游客的诉求,更重要的是节日的喜庆指向是和谐社会的建设,对于构建新时代凉山大发展形象具有积极的意义。

重大传统节日庆典对目的地的影响不仅是短期的,策划运用得当,还可以持续利用节事的后续效应,使之长期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这也是目的地地方政府对节事旅游最为关注的问题。在政府的大力推动和积极支持下,西昌市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种类比较丰富、形象比较鲜明的城市事件活动系列。高枧荷花节2000多亩荷叶接待游客3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10万元。西乡葡萄节依托“凤凰葡园”接待游客3.4万人次,销售葡萄25万斤,旅游及葡萄销售收入共150万元。川兴蜜桃节接待游客1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90万元。安哈民俗风情节依托民俗风情打造“螺岭彝风”,共接待游客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7万元。西昌“乡村八景” 桃源农庄、茅坡樱红、桃瑞月华、荷色生香、凤凰葡园、鹿鹤烟黄、螺岭彝风、榴开客家,处处呈现游人如织、异常火爆的场面[7]。火把节后,通过系列节事活动的举办、放大,持续发挥了这一节事活动的后续效应,这一切必然对彝族文化和凉山旅游大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节事在地方品牌化的过程中,作为促进旅游业和地方发展的动力,强化了旅游和发展意识;作为旅游形象和地方形象的塑造,提升了城市和地方声誉;作为旅游吸引物,构成了旅游产品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8]。从空间上看,从举办火把节到发展凉山、建设新凉山的过程,是一个扩大尺度、延伸范围的过程,也是一个从举办事件活动到实现目的地品牌化的过程。在目的地品牌化的过程中,不断实施“旧瓶装新酒”的过程。

四、变迁中的保护策略

在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民族民间节日习俗在当代社会正迅速地都市化、商业化。文化间的相互交流和传播伴随着大量的互动和转移,民族民间节日作为民俗文化的载体,其内在的民俗文化事象正发生着错综复杂的变化,如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壮族的赛歌会等,都已经从民族性的节庆变成了区域性的节庆,各民族的节日民俗在当代文化变迁中正迅速地城市化。

进入城市的民间节日文化在文化趋同大势中,多多少少都产生了“文化变迁”,一方面节日文化会注入新的内容与时代精神,增进不同语言传统间及不同文化间的沟通与理解,另一方面都市化和商业化也有可能会使节日的传统文化因子流失,弱化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关怀,对此必须予以充分的关注和研究。

因此之故,近年来 “官办”火把节也开始为更多的学者所关注(凉山彝族自治州政府从1994年开始举办第一届国际火把节)。如民俗学家巴莫曲布嫫即认为,“官办”火把节(包括各大城市兴建的民俗文化村里的火把节)是民族民间节日的城市化趋势。民俗学家萧放则认为,火把节在传统的民族生活中有着实际的服务意义,它传承民族历史,凝聚民族情感,传播民族文化,是日常生活的“非常”盛会。在社会文化急剧变化的今天,火把节出现了诸多新的文化功能,人们对它的商贸交流和旅游开发的经济价值给予了较多的关注,是吸引外商、游客的文化资源。经济的发展是重要的,没有经济的支持,社会进步是一句空话,传统节日文化服务于当代民众经济生活是一条可行之路。在对传统节日进行现代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把握民族文化的内在特质,一定要注意符合民族成员的文化趣味与心理需要。在对这些传统节日的开发利用上,应该有对民族文化的敬畏意识,不要随便对她进行改造,尤其应该对开发性的破坏保持必要的警觉。学者陈煦、郭虹也郑重指出,凉山火把节的场地从山林田野转移到西昌市区,本该是此活动主体的本土民众反而成为本民族文化活动的旁观者。活动本身所具有的传统文化色彩日趋淡薄,各类现代意识填充其中,意义破碎。火把节正逐步成为外于民族原生文化的“本土文化”。精英们推出某种民族文化活动时,其原生性内容甚至被抽空,文化活动仅成为与民族发生联想的中介[9]。“官办”与“民办”成为学者争议的焦点。

笔者以为,文化旅游依托的是文化资源,以节日文化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少数民族地区节事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从凉山彝族火把节庆典可以看出,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节事旅游开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政府可以并且应该充分发挥行政管理职能,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积极促进行政管理措施与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10]。但就节日的民间传统看,政府主导下的过度商业化操作会逐渐减少传统文化因子,客观上会曲解甚至是弱化文化传统,对传统文化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所以,要实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的双赢,必须在加强政府主导和有序管理的基础上,鼓励本民族人民发挥民族主体性,积极继承和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实现节日文化官办和民办最优结合。

参考文献:

[1]宗晓莲,戴光全.节事旅游活动中的文化表达及其旅游影响[J].思想战线,2005(2).

[2]何星亮.从传统节日看古代中国人的和谐理念[J].民族研究,2008(3).

[3]甄丽君.关于节事旅游的思考[J].华东经济管理,2005(3).

[4]彭正科.百万火把点燃四川震后旅游第一把火[EB/OL].www.yizuren.com ,2008-08-02.

[5]蔡晓华.火红七月邀你共举热情火把[EB/OL].www.yizuren.com ,2008-08-02.

[6]凉山州人民政府. 2008西昌凉山彝族火把节活动一览表[EB/OL].www.yizuren.com, 2008-07-24.

[7]潘蛟.火把节纪事:当地人观点[J].人文讲坛, 2004(3).

[8]戴光全.重大事件对城市发展及城市旅游的影响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9]央视国际·民俗频道.火把节:节日解析[EB/OL].www.yizuren.com,2008-08-02.

[10]张英,高云.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行政管理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6(4).

猜你喜欢
节事火把节西昌
基于内容分析的景区节事活动探究
西昌近60年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分析
西昌月
火把节的情歌
基于体验视角的旅顺(北海)渔人节开发研究
To what extent might organisational structure influence group dynamics and team working in a 21st century organisation?
白族火把节:一天星斗下人间
《火把节之夜》中阮演奏与琵琶演奏的比较
节事活动与城市形象传播——以广州马拉松比赛为例
风云四号运低西昌本月中旬择机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