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开放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研究——以重庆图书馆为例

2011-04-11 21:00曾友和
河北科技图苑 2011年6期
关键词:免费重庆图书馆

曾友和

重庆图书馆办公室

〔重庆市沙坪坝区 400037〕

一、问题的提出

2009年10月1日,重庆图书馆率先在我国西部地区取消了借书证申办、借书证年度注册、自习室使用、读者存包、展览、讲座、一般性参考咨询、二次文献资料发放、读者饮用水、特殊人群(残障人士、进城务工人员)计算机培训、电影音乐欣赏、数字资源查询和下载等15项收费,正式向公众免费开放。一时间,市民阅读热情急剧高涨,蜂拥来到图书馆。仅2009年中秋节与国庆节长假期间,重庆图书馆就接待读者51 102人次,新办借书证2 839个,到馆读者量比2008年同期增长了27.1%,新办证翻了两番。2010年5月29日,重庆图书馆又取消了电子阅览室未成年人专区收费,实现了对未成年人免费上网。于是暑假期间,未成年人读者量大增,天天爆满,仅七八两个月就接待未成年人读者22 000人次,比2009年增长了一倍。2011年4月23日,重庆图书馆最终取消了电子阅览室成年人专区收费。至此,重庆图书馆提前完成了2011年初文化部和财政部要求2011年底所有公共图书馆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开放的目标。

经过对免费开放前后的业务数据比较发现,经过近两年的“井喷”现象之后,到馆读者量不断回落,又恢复到甚至低于免费开放之前的水平。这一事实告诉我们:在免费开放的背景下,公共图书馆不应仅仅关注“免费”两个字,而应通过免费开放的有利契机广泛普及公共图书馆的理念,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促进阅读社会建设,这也是公共图书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免费开放固然重要,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普及公共图书馆理念才是更主要的目标,不能为了免费而“免费”,仅仅体现一种形式。实际上,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目的归根结底是要把公共图书馆打造成优质文化资源库,从而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献信息需求。因此,提升自身价值和服务水平,让更多的人持续走进公共图书馆,并在民众的文化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最终使公共图书馆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摆在公共图书馆人面前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二、问题的分析

此前,国内众多已免费开放的公共图书馆,包括重庆图书馆的实践证明: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初期,到馆读者量激增,可是经过短期的“井喷”现象之后,到馆读者量又逐渐回落,甚至恢复到了免费开放前“门前冷落车马稀”的状态。人们不禁要问:公共图书馆不是免费开放了吗,为什么民众还是缺乏持续到馆的热情呢?究其原因,不仅是经费不足和政策不完善的问题,也有职能单一、理念滞后、馆藏匮乏、服务能力较低等因素。难怪程焕文教授认为,公共图书馆免费服务的最大障碍和困难不是来自外部因素,而是来自公共图书馆的内部因素。这些内部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共图书馆服务理念滞后

当今社会,理念十分重要,尤其是服务理念。它不仅关系到服务态度问题,还直接关系到服务质量、服务效果和服务水平,并指导着服务工作的创新与发展。反观当前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发展现状,大多数地区公共图书馆的发展理念都滞后于当地的经济发展理念,并由此陷入了转型之困,这一现象反过来又束缚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近几年来,尽管重庆市的图书馆业实现了新的发展,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绩,但在为公众提供高效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上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乃至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公共图书馆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这主要是由于滞后的服务理念制约了图书馆改革创新的步伐。

(二)公共图书馆服务内容不足

《人民日报》2010年11月4日刊登的《图书馆陷入转型之困 馆藏匮乏成“死穴”》一文指出:当下社会变革日新月异,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数字阅读、网络阅读方兴未艾,图书馆的传统职能逐渐失去吸引力,“立身之本”受到猛烈冲击,有近七成受访者认为目前国内公共图书馆馆藏不够丰富,馆藏匮乏已成为公共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死穴”。根据《中国图书馆年鉴(2010)》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重庆全市公共图书馆总藏量仅为988万册(件),人均藏书量仅为0.3册,不仅远低于国际图联规定的人均藏书1.5册~2.5册的标准,也低于全国人均0.4册的水平。免费开放后,读者量激增,现有馆藏量更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读者需求,势必造成文献保证率降低和拒借率的增加。

(三)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不强

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公共图书馆,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实现公共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与全国各地公共图书馆,尤其是沿海发达地区公共图书馆相比,重庆市图书馆业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只能勉强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而在文献信息资源借阅和一般讲座展览等方面,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高品位公共文化产品的能力不强。

(四)公共图书馆服务供需错位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各地政府纷纷投入巨额资金不断改善公共图书馆的办馆条件,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新馆潮”。但是,走进公共图书馆后发现,馆内的文献信息资源质量和服务水平与富丽堂皇的图书馆建筑相比,逊色了许多。许多公共图书馆有了一流的硬件设施,却没有优质的文化服务资源和服务水平,所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往往与民众的需求不相匹配。很显然,这种供给与需求的不匹配造成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供需错位。应该说,此类问题在全国各地的公共图书馆中普遍存在,重庆市也不例外。

三、因应之策

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港澳特区及我国台湾省的公共图书馆发展实践证明:实现免费开放并不难,难在如何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提升公共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并吸引广大民众持续地来到图书馆享受文化盛宴,从而促进公共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对此,因应之策是:

(一)以人为本、读者第一,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内涵

公共图书馆的重要职责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为此,就必须把“以人为本、读者第一”的服务理念贯彻到公共图书馆的实际工作中去,不断增强服务意识与优品优质意识,制造“场效应”与“磁引力”。只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共图书馆的功能和作用。

1.要打造市民大书房。随着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时代的到来,大众化的阅读需求与服务已不成问题。公共图书馆应该在传统的服务模式上努力创新、提升质量,多设置一些服务单元,多体现“人书合一”。要让每一位到馆借阅的市民都感到温馨、贴心、方便、快捷与高效,让公共图书馆成为市民的“大书房”,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成为市民书房的“管家”。此外,在加强人性化服务的同时,必须提升工作人员爱岗敬业、技能娴熟的事业精神和加强文献信息流通与利用的理念。在这方面,重庆图书馆通过RFID无线射频技术优化书架排放和分类布局,开辟了“新书专区”、“优秀图书推荐”、“咨询导航”等,加强了新书导读,降低“读者成本”,不断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文献信息需求,提高了读者到馆率和满意率。

2.要贴近读者需求。在书刊采访工作中,要主动贴近读者,深入了解读者的阅读需求和阅读倾向,要让采访工作者的主观性变为大众的需求性。在这方面,重庆图书馆通过开展“你选书、我买单”,读者荐购、问卷调查等活动,让读者参与书刊采访工作,增强了图书馆与读者的互动性,拉近了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距离,彰显了图书馆以人为本的精神,吸引了更多的民众走进重庆图书馆。

3.要倾听读者心声。在整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公共图书馆作为文化服务的窗口必须加强同读者的沟通与交流,了解与掌握读者利用公共图书馆的诉求。在这方面,重庆图书馆通过“读者俱乐部”、“读者信箱”、“读者留言”等方式,广开言路、集思广益,使公共图书馆在公众的关注下海纳百川、拓宽视野,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品质与内涵。

(二)拓展功能、扩大延伸,不断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

1.充实馆藏,优化馆藏结构。近年来,重庆图书馆一方面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增加购书经费,加快更新馆藏资源;另一方面,依托国家文化信息共享工程重庆市分中心、重庆市古籍保护中心、重庆数字图书馆、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中心等平台,不断优化馆藏结构,不断为广大读者提供优质的文献信息服务。

2.走出图书馆,延伸辐射半径。公共图书馆应通过加强与社会力量、企事业单位联络协调,将服务触角向企事业单位、城市社区和乡镇农村延伸,扩大服务辐射范围。具体方法有:设立图书流动点和24小时自助图书馆;走进部队,为官兵提供针对性强、教育面广的公共文化服务;走进大型企业,为企业读者开展专题讲座;走进福利机构,为孤寡老人送去书刊、文化讲座;走进监狱,为服刑人员带去知识关怀。

3.构建合作网络,扩大服务平台。在坚持公益服务为主、平等互利双赢的前提下,公共图书馆应主动出击,跨行业建立社会合作网络,联合举办公共文化活动,进一步壮大物质依托,扩大服务平台,丰富服务内容。近年来,重庆图书馆与保利万和电影院合作,推出重图电影院、开设书林咖啡厅,与中国移动通信公司合作,开通了“手机图书馆”,不断丰富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此外,重庆图书馆与英国威尔士国家图书馆合作,建立了电子借阅平台,使重庆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与国际接轨。

(三)深入开发、拓宽渠道,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

1.主动嫁接社会资源,提供多元化公共服务。公共图书馆要充分借助社会力量、嫁接多种社会资源,开展多元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以便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文化需求。近年来,重庆图书馆联合妇联、法律援助中心、就业服务中心、医协、科协、残联等共同开展活动,为民众提供家庭婚姻、法律援助、就业指导、家庭理财、科普咨询、医疗保健等公共服务,逐渐把公共图书馆打造成一个为民众提供多元化公益服务的综合体。

2.开发特色数字资源,增加文化产品附加值。近年来,重庆图书馆在购入大量数字资源的同时,还深入开发“重庆老照片”、“重庆民间故事”、“红色经典唱读讲传”、“重庆农业实用技术指南”等特色地方数字资源,并把自拍的抗战遗址专题片、公益讲座等制作成数字资源,依托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图书流通车等平台,把含金量较高的公共文化产品送到基层,普惠城乡群众。

3.引入社会资金,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一般来说,政府财政给予公共图书馆的资金是十分有限的,而借助于民间力量、引入社会资金,可以大大提高公共图书馆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因此,公共图书馆可以借助社会企业资金成立各类读书俱乐部,开展讲座、展览、读书沙龙、艺术评赏等活动,走出一条“企业搭台、文化唱戏”的公共图书馆服务新模式。公共图书馆可以用赞助冠名、合作主办等方式吸引企业资金介入,大大拓展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范畴与平台,从而使更多的群众可以享受公共图书馆的服务。

(四)挖掘资源、积极推广,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品牌

1.充分挖掘抗战资源,打造公益讲座品牌。重庆市曾是抗日战争时期的陪都和大后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拥有大量珍贵的抗日战争历史文献资源。对此,重庆图书馆依托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中心,整合全市、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抗日战争历史文献资源,创办了“中国抗战大讲坛”,邀请全国乃至世界知名专家、学者举办讲座,逐渐把“中国抗战大讲坛”打造成全国知名的公益讲座品牌。

2.深度开发数字资源,提升数字服务功效。近年来,重庆图书馆在数字资源建设中,将文化资源、文献资源、数据资源以及网络资源有机结合起来,自主开发推出了共享工程、古籍保护、重图讲座、地方文献、联合编目、少儿资源、培训会展、政府信息公开等八个主题信息版块和重庆数字图书馆,分别采用广域网和局域网的形式为社会提供网络信息服务。此外,充分发挥重庆图书馆网站承载的业务宣传和发布、信息服务与检索、网络资源导航以及读者交流互动四项功能,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强有力的网络支撑。

3.创新开展读书活动,打造全民阅读品牌。当前,社会公众的文化需求是多层次、多元化的。重庆图书馆紧跟时代步伐、创新服务方式,策划举办了“太阳花”读书会、“杂志有约”系列主题活动、毛毛虫故事广播、“快乐阅读推广”周末故事会、“远离网吧、畅享夏日图书馆行”、小喇叭书刊宣传推广站、许愿树成长信箱等形式多样的公共文化品牌活动,使阅读活动从社会公众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转变,活动载体从馆内资源向社会资源延伸,活动受众从持证读者向社会公众扩散,活动项目从读书学习向科教文体多方面拓展,活动影响也从亮点出彩向经常化、正常化提升,大大提升了重庆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和感召力。

四、结束语

总之,在免费开放的大背景下,不断提升公共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是一个适应时代要求、适应社会需要的紧迫任务,也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公共图书馆必须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努力探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新途径,以增强社会公众对公共图书馆的依赖性与认同感,提升公共图书馆的文化感召力及竞争力,不断发挥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最终实现公共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1]不详.图书馆陷入转型之困:馆藏匮乏成“死穴”[EB/OL].(2010-11-04)[2011-05-04].h ttp://cu lture.peop le.com.cn/BIG5/13124164.htm l.

[2]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国图书馆年鉴(2010)[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616,658.

猜你喜欢
免费重庆图书馆
重庆客APP
该不该免费送货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免费开放
“逗乐坊”:徜徉相声里的重庆味
二十四气推拿 常年免费学习
图书馆
在这里看重庆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