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瑞卿,胡青宇,吴海燕
(1.河北北方学院艺术学院,河北张家口075000;2.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河北张家口075000)
蔚县暖泉古镇环境景观空间探析
戴瑞卿1,胡青宇1,吴海燕2
(1.河北北方学院艺术学院,河北张家口075000;2.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河北张家口075000)
以河北省蔚县暖泉古镇为例,从古镇形成的历史源流、村落的选址布局、空间环境和建筑景观空间的营造进行了解读,挖掘蕴藏在村落环境空间塑造过程中的精神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取向,提出了整体性保护、继承——应从古镇环境景观空间的层面上加以保护与改造,注重村落周边的生态完整性,强调自然生态与人文景观的有机接合等方面的建议。
河北蔚县;暖泉古镇;建筑景观;环境格局;保护与继承
暖泉古镇位于河北蔚县县境西缘,因一眼四季水温如一的泉水而得名。暖泉古镇形成于元朝,历经明清两代发展成为“三堡六巷十八庄”的规模。现在镇内空间布局、道路网络及建筑形态仍保持着原生状,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有180余栋,完整地保留了独具特色的民居聚落风貌。
人类的居住环境归属于择天地之间的吉地,创物质与精神相融的聚居活动的环境空间。它取决于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理解与认同、依托与利用,也取决于当时社会发展的驱动。
宏观环境分析:暖泉古镇符合中国古代军事壁垒选址与建设的基本原则“因地形用险制于塞”,壶流河盆地南北均为恒山余脉,两道山系在盆地西侧趋于合拢,只留下一道狭窄的山口,暖泉古镇恰好就坐落在这个山口上,是雁北通往壶流河盆地乃至华北平原的要冲,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军事要塞。
中观环境分析:暖泉古镇地处北边丘陵台地和南边河滩地的交错地带的坡地上,西北高东南低。暖泉的北面为丘陵,虽不很高却对村落起了维护作用,向阳而避风;南面壶流河自西南向东北蜿蜒而去。村落和壶流河之间是一片十分开阔平展的河滩地,水资源丰富,是暖泉主要的农耕地带,可见整体村落符合防洪宜耕的条件。
微观环境分析:古镇中心的泉水人称逢源池,“澄清如鉴,三冬不冻”[1](P50),水温常年都保持在摄氏14度左右,泉水甘甜醇美,是暖泉人主要的汲水来源,亦可供洗涤灌溉。它带给小村繁荣和富庶,而且是村民心中的精神依托:不但“遇旱祷雨辄应”,而且“池内产瑞藻,其岁必发高科”[2](P13)。这在气候干燥的边塞之地尤其显得珍贵,暖泉镇的选址无疑是慧眼独具的。
暖泉环境空间格局的构建,是以中心、方向、领域三元素构建出合理完整的同心圆式空间模式:村落中心为广场,商业区、居住区依次层层向外扩展。因东南区域为河滩地不适合构筑建筑物,受地形影响,整个村落形成270°扇形的空间形态。
村落作为村民共同拥有、经营、塑造的“存在空间”,必有其运作所不可或缺的“核心”[3]。这种“核心”在暖泉表现为俗称“河滩”的公共广场,它是一个有着强烈立意追求,并为达到意境统一而精心规划的广场景观。采取以逢源池和暖泉书院、沤麻池为中心的向心布局模式,四周以建筑围合:“河滩”南面分布着奶奶庙、瘟神庙、财神庙和戏台;北面为龙王庙;东面则是华严寺;西面为商肆小店及小酒店。村民在此既可汲水与洗涤,又可祭祀、聚会、看戏、交易等等,总之构成以水为中心的极富生机、高度内聚的公共活动空间,具有良好的公共生活空间品质。
暖泉根据防卫、商业及生活需求,以广场为枢纽中心,顺应地形和功能的需求呈发射状形成7条不规则主干道组合成道路骨架,控制村落的整体布局。其中从西券门进入广场的街道空间序列空间序列极具特色,开敞和封闭对比强烈。西券门作为落西面的起点是一段拐弯的隧道,光线阴暗,空间更加仄窄,进入权门先须左拐90度,在券门内右拐90度,才能进入暖泉西市街,防御意识极强,西券门台上是由真武庙、火神庙、河神庙构成的庙宇建筑群。西市街是一条七八米宽的街道,一家家店铺布列南北两侧,并和南侧西古堡瓮城有巷道连接,瓮城上耸立着九天阁和文昌庙,和西券门形成呼应。在西市的东头又分出“上街”和“下街”两条街道,并在此矗立着一座平面布局为楔形的关帝庙,是西券门的底景。下街向东延伸,上街向东北延伸,两条路最后都延伸到河滩广场,至此豁然开朗。和广场上商肆共同构成了西边狭长、东边宽敞的三角形布局商业区。
居住区空间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以“堡”的形式构建具有防卫功能的封闭式堡寨聚落环境空间,在明代,暖泉地处与北方游牧民族交界的边防区域,出于军事防卫、抵御北虏的需要,由官方规划先后筑墙围合修建北官堡、西古堡和中小堡,西古堡与中小堡都位于暖泉镇区西南部,并排坐落在壶流河北岸的河滩地上,前者在西,后者在东,其间仅一巷之隔;北官堡则位于镇区东北部,与中小堡之间相距大约380米。三堡互成犄角之势。西古堡和北官堡规模较大,平面大体呈边长约200余米的方形(不计瓮城),中小堡则呈矩形,南北长约150米,东西宽仅80米左右,三堡规划意识较强,表现出比较规整方正的布局。另一部分是在北官堡以东、西古堡与中小堡以北的区域上,由太平庄、西辛庄、西场庄、沙子坡四部分组成的聚落组团,从平面形态来说,它是由一种“自下而上”由内(作为发射心的广场)向外自然生长的楔形村落格局,因借自然地形,形成变化丰富、灵活自由的格局。
(一)塑造与强化——公共广场
暖泉书院作为村落核心——“河滩”广场上最重要的标志性建筑景观,是布局的焦点和醒目标志。凉亭书院在环境空间建构上,以自然山水为载体,构建人工物质空间同时极为重视精神空间的塑造,以强烈的精神情感和文化品质修身育人。
据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修佛镜碑记记载:“暖泉实名胜地,凉亭(书院)建于中极,北有一池,名鱼池(逢源池),其形如矩,地象也”①。暖泉书院在泉水南边,书院正房和围墙把泉水的源头围成了半亩方塘,巧妙地把书院与泉水有机结合,塘边古柳虬干盘挚、池中绿藻盈池,体现出“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深刻寓意。书院分里外两院,里院正北建有阁亭,飞檐凌空,亭前有池,成八角形,又称八角井。阁亭后的泉水穿亭而过直通八角井向南流出,泉水潺潺,若高山流水,旋律有致,共同建构了“水过凉亭八角井”这一富有文化意象的村落景观环境。书院无论阁亭、东西厢房、过庭、倒座房皆为5间,蕴涵着本初太极“中五”之意。外院正中建拱状泮桥一座,桥两侧各有三角井一眼,泮桥以北是一座小巧精致的木牌楼。而经过“八角井”的水流,沿书院的甬道下流到前院的两个三角形小水池,再由此仍从地下通往书院外的沤麻池。在蔚县暖泉书院内东北角筑有魁星楼,魁星楼为四角三层砖木式结构,和逢源池共同塑造出“文笔投砚”影象景致,具有兴文运的文化含义。
(二)舒适与气派——民居宅院
暖泉民居宅院以典型四合院形式为主,合院规模不一、类型丰富,但院落的基本构成要素大致相同,由正房、厢房、倒座等构成,均为砖木结构。正房一般为硬山卷棚顶,屋顶梁架结构又以四檩三挂居多。倒座房与厢房,一般采用屋面向内倾斜的单坡硬山顶。形制严谨、注重门脸、注重装饰、讲究等级是它们的共同特征,同时它们可以因主人家的个人情趣、财富多寡而产生更多、更灵活、更具生活情趣的变化。
在暖泉现存的180余所明清民居宅院中,西古堡内苍竹轩无疑是暖泉民居最具代表性的,因东跨院门额上有砖雕“苍竹轩”三字而得名。它由里外两个院落组成,苍竹轩大门朝西,占南院西厢房的当中一间;进入大门之后,北为正房,南为倒座廊,东厢房与倒座廊之间的院墙上还有照壁一面;正房与东厢房之间的院墙上设一小券门,小券门之东为杂物院,既为前后院落之联系,也为厕所和堆放杂物之处[4]。
苍竹轩并不以北边的正房为尊,而是以东厢房的形制为最高。东厢房的屋脊高度是最高的,而且是惟一带檐廊的房屋。苍竹轩的主人显然更看重的是住宅之门面,为此不惜牺牲以北为尊的“传统观念”,以正对大门的前院东厢房等级最高,正房反倒退为其次。苍竹轩不做垂花门,采用倒座廊,恰恰是最能体现苍竹轩建造者匠心独运与文化品位之处。苍竹轩没有垂花门,就保留了前院的三间正房,为保证正房能得到更多的阳光,苍竹轩的建造者不造倒座房,改做倒座廊。这一改动,并不只是居住功能上的根本改善,在美观方面也比内设垂花门的双院落更进一步。不仅在进入宅门的过程中高人一筹,而且停留于任何一间正房时,抬眼即可欣赏到装饰丰富且雕刻细致的倒座廊和照壁。此外,除了为日常休憩、聊天提供场所,倒座廊还可以在婚庆寿筵上当小型表演台使用。苍竹轩院落的外侧立面则是由正房的山墙、倒座房的山墙、厢房的后檐墙与院墙组成。山墙高而曲折,院墙低而平直,于是,就形成了一个变化丰富、造型优雅的院落侧立面。同时在村落正街立面空间的序列上也表现了跌宕起伏的视觉效果。在暖泉,包括苍竹轩在内,有数进院落的古民居中,从入口到最里进的进深渐次扩大,蕴含着传统的等级观念和步步高升之意。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看到,暖泉村落注重选址的环境、空间布局讲究、建筑景观空间设计独特、文化内涵深厚,形成独特的人居环境景观特色,有着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是值得后人继承的。但现状不容乐观,面临着如何保护和发展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应从古镇环境空间不同层面上加以保护与改造。注意保护村落周边的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强调自然生态与人文景观的有机结合;区分暖泉古镇规划型和自发型的两种聚落类型,营造小环境作为风貌协调控制区以便保持统一完整的空间格局风貌;公共空间应加强各个重要节点之间的空间联系,如华严寺大殿、魁星楼、戏台在河滩广场都是重要点景,在改造规划时应注意实现他们之间的视觉互通,对于增强古镇的形象特色和个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经典公共建筑景观进行修复或还原,应注重建筑的风格样式,要保持原有的古朴风貌;而古民居改造应本着以人为本的态度,在对外观不受消极影响的情况下使内部适应现代化生活的需要。
第二,古镇的建设需考虑到体现地域文化特征,营建亲和友善的人文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所以,古镇的保护和继承应该从物质到非物质文化的系统挖掘和提炼,不仅局限于古镇建筑环境本身,更要把其放在广阔的乡土历史背景中去研究,包括乡土生活方式、民俗风情、传统手工艺、民间杂祀及山区饮食文化等非物质的文化传统,总结出其特色和价值所在,确保传统物质形态与空间中的人形成和谐关系,从而使人认识这里的乡土文化,进一步推动古镇的保护,再生传统村落的活力。
第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打造华北知名品牌。首先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出台有关古镇、古建筑的保护政策,重视传统文化保护意识方面的教育与宣传,正确引导保护和建设的观念;其次应邀请城市规划及建筑方面的专家在保护古镇的计划实施中参与指导,研究适合本地经济发展模式的保护发展策略,以保护为前提,合理而有序地进行开发传承。最后,古镇的保护与继承更需要对当地居民普及相关的政策和知识,提高他们的保护意识,以使古镇居民自觉、主动保护文化遗产,通过多层次多方面参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是弘扬传统村镇聚落文化的根本途径,从而打造华北的民居聚落知名品牌。
注 释:
① 引自《蔚州志》(光绪丁丑版)卷四“地理志”。
[1] 蔚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蔚县志[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1995.
[2] 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M].北京:中国建工出版社,1994.
[3] 业祖润.传统聚落环境空间结构探析[J].建筑学报, 2001,(12):72-76.
[4] 罗德胤.蔚县古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Probe in to the Environmen t,Landscape and Space of Nuanquan Town in Yuzhou County
DA IRui-qing1,HU Qing-yu1,WU Hai-yan2
(1.College of Fine A rts,Hebei No rth University,Zhangjiakou,Hebei,075000,China; 2.Department of A rchitecture,Hebei Institute of A rchitecture Civil Engineering,Zhangjiakou,Hebei,075000,China)
Taking Nuanquan Tow n in Yuzhou County of Hebei Province as an examp le,the paper not only analyzes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old tow n,the location and layout of the village,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pace environment and landscape,but also expounds its connotation of spiritual culture and aesthetic value.On the basis of the p robe,the paper offers some suggestions concerning integrated p reservation,inheritance and so on.
Yuzhou County of Hebei Province;Nuanquan Tow n;architectural landscape;environmental pattern;p reservation and inheritance
K 928.7
A
1672-9951(2011)02-0080-03
(责任编辑 刘小平)
CN KI:13-1354/C.20110422.0951.017网络出版时间:2011-04-22 09:51
http://www.cnki.net/kcm s/detail/13.1354.C.20110422.0951.017.htm l
2011-01-10
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S2010612)
戴瑞卿(1976-),男,河北北方学院艺术学院助教,学士,研究方向为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