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诗词中的通感类型

2011-04-11 18:25:32吕卓童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通感触觉味觉

吕卓童

(琼州学院外国语学院,海南 三亚 572000)

一、什么是通感

所谓“通感”,即各种感觉是可以相通的,触觉与味觉相通,味觉与嗅觉相通,嗅觉与听觉相通,听觉又与视觉相通。这由外界事物引发的人体各感官上的互通,心理学上把它解释为一种由大脑内主管各感觉的神经产生了相似的共鸣的心理现象,[1]诗人把人体及心理的通感表现到文学作品中,并作为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段。

其实我国自从古代诗歌中就存在通感这一写作手法,屡见不鲜,被唐宋代诗人大量使用。但是“通感”这一学名却还是从外国引进的。我国学者朱关潜,钱钟书对通感都进行过阐述。笔者对英汉诗词中通感现象,并把之中的一些类型归纳探究。

二、诗歌中的通感类型

(一)视觉的位移。其一,视觉位移到触觉: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月光寒”:皎月的光无光热,让人觉得发冷,由外景中的月无光热村托人内心因孤寂无奈而感到的冷清。

其二,视觉位移到听觉:隔竹卷珠帘,几个明星,切切如私语。黄景仁《醉花阴·夏夜》

其三,视觉位移到意觉:

Night,with all thy stars look down,—

Darkness,weep thy holiest dew,—

Never smiled the inconstant moon

Percy Bysshe ShelleyA Bridal Song

夜空中闪着无数颗星星,黑夜滴下了圣洁的甘露,善变的明月也变得严肃。“明月变得严肃”即把视觉位移到意觉了,因为严肃是一种人才的情感状态,而凡涉及到思考,情感等的内心意识都射影到意觉方面。

Ten thousand saw I at a glance

Tossing their heads in sprightly dance.

The waves beside them danced,but they

Out-did the sparkling waves in glee:—

William WordsworthThe daffodils

一眼便瞥见万朵千株,

摇颤着花冠,轻盈飘舞。

湖面的涟漪也迎风起舞。

水仙的欢悦却胜似涟漪(杨德豫译)

千万朵水仙花随风而动,如此欢呼雀跃,也感染了湖面的水波,它们也开始移动起步伐,纷纷登场,可水波的舞步怎能比得上正兴在头上的水仙呢?诗人从眼前视觉意境的描写传神到意觉,感觉随风舞动的水仙正欢欣雀跃,情绪高昂。

汉语古诗词中也有如此写法的作品: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李清照词《醉花阴》

天空中的浓云也赋予了人的感情色彩,乌云也“愁”了,以外界的浓云来表示女诗人在重阳佳节一个人过的孤寂,愁闷的心情,以视觉位移到意觉。“夜凉”,不仅有夜里变得寒冷的意思,还有诗人因一个人一整天冷冷清清过节而内心不由觉得悲凉的意思。夜景位移到内心的哀凉,也是位移到意觉的表现手法。

(二)听觉的位移。其一,听觉位移到嗅觉:

雨过树头云气湿,

风来花底鸟声香。贾唯孝《登螺峰四顾亭》

Music,when soft voices die,

Vibrates in the memory—

Odours,when sweet violets sicken,

Live within the sense they quicken.Percy Bysshe Shelley To—(1821)

音乐犹如香气,即使音乐停奏后,香气宛如音乐的旋律会存留在人的记忆里。

其二,听觉位移到味觉;

Let me drink of the spirit of that sweet sound,

More,oh more,—I am thirsting yet;

Percy Bysshe Shelley,To Music

(三)嗅觉位移到视觉: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

梅花淡淡的清香扑鼻飘来,而当时的月色己经接近黄昏。[2]诗人把闻梅香投射到梅花香气飘散的时间背景,“暗”与“黄昏”照应,“香”与“浮动”照应,隐隐中扑鼻而来的梅香在昏黄的月色中浮动,寓香气于昏黄的背景之中,所以才称之为暗香。黄昏中浮有暗香,两者交集为一体,视觉嗅觉也相互交融。此时此地,看到并闻到,闻到并看到。

(四)意觉到听觉: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人悠闲自在,心无杂事,这是人的意念的表现,意念再突然转到了听觉,夜晚中听到了桂花飘落的声音。后一句又从视觉转向了听觉:月亮从乌云中露出了脸庞,月光惊动了山洞里的小鸟,时而传来洞里小鸟的叫声。

(五)视觉听觉嗅觉三者互通:

青色的夜流荡在花阴如一张琴,

香气是它飘散出的歌吟。何其芳《预言·祝福》

夜为“青色”,花为“琴”和“香气”为歌声,充斥三种感官的画面一齐呈现在我们眼前。

Silver key of the fountain of tears,

Where the spirit drinks till the brain is wild;Softest grave of a thousand fears,

Where their mother,Care,like a drowsy child,

Is laid asleep in flowers.

Percy Bysshe ShelleyA Fragment:To Music(1817)

开启泪泉的银钥匙,

灵魂痛饮这泉能至疯癫;

上千种恐惧最温柔的墓地,

它们的母亲烦恼,像个困倦的孩子,

已在那里的鲜花丛中睡着。(江枫译)[3]

音乐还能“痛饮”,听觉转向味觉,接着至“癫”—精神状态,又为意觉,最后是“最温柔的坟墓”,转向了触觉——“温柔的”,可谓听,味,触三通。

Pour forth the sound like enchanted wine,

Loosen the notes in a silver shower;

Like a herbless plain,for the gentle rain,

I grasp,I faint,till they wake again.

Percy Bysshe Shelley,To Music(1821)

请倾泄那美酒般的声音;

请释放出那音符的银色阵雨;

犹如荒原渴求轻柔的雨,

我喘息,晕眩,知道它们苏醒。(徐芜城译)[4]

音乐宛如美酒,又如阵雨,听觉上变为味觉,又变为视觉。音乐可以如良辰美酒般慢慢细细品尝,又象及时的阵雨解除内心荒漠的干燥,可见诗人对音乐之热爱,渴求之如此强烈。

三、结语

此文只是列举了诗歌通感艺术手法中的一些类型。重点对人的感官功能中的视,听,味及意(脑)四种感官进行通感剖析。发现英汉诗歌创作中,通感创作手法是两种语言较常用的一种,视听觉的位移发生比味觉和触觉普遍,可能是因为诗人视听的机会多余品尝和触摸的机会,而因视听产生的意觉的互通在诗歌中也较常见。

[1]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91页.

[2]吴长青,何宗达.古诗中的通感[J].语文知识,2003年09期,11页.

[3]江枫译文.http://tieba.baidu.com/f?kz=516730162

[4]杨德豫译文.http://www.zufe.edu.cn/document.asp?docid=1555.

猜你喜欢
通感触觉味觉
说通感
中华诗词(2023年4期)2023-02-06 06:06:00
征文通知:6G通感算融合
天南地北,令人难忘的“鸡”致味觉
美食(2022年2期)2022-04-19 12:56:00
唤起人工触觉 实现“意念控制”的假肢
海外星云(2021年6期)2021-10-14 07:20:42
Cecilia Chiang, pioneer of Chinese cuisine
食的触觉
特别健康(2018年3期)2018-07-04 00:40:20
通感:一扇让诗人不老实的门(外一则)
中华诗词(2018年2期)2018-06-26 08:47:32
通感(外一篇)——孔武仲《乘风过洞庭》
中华诗词(2018年1期)2018-06-26 08:46:44
味觉护肤——可以品尝的美
触觉设计在产品设计中应用研究
工业设计(2016年4期)2016-05-04 04: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