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青
(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山东淄博 255049)
·党建园地·
胡锦涛党性修养思想论析
王 青
(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山东淄博 255049)
胡锦涛党性修养思想,是在特定的基础与现实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内容构架包括党性修养的根本前提、核心内容、本质体现、关键环节、总体要求、主要任务等;具有时代性、创新性、人民性、实践性等基本特征。
胡锦涛;党性修养;内容构架;基本特征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大力加强党性修养,精辟阐明了关于党性修养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党性修养思想体系。深入研究胡锦涛党性修养思想,对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情势基础。胡锦涛党性修养思想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这种特定的时代背景就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深刻变化的世情、国情、党情。
第一,从国际环境和形势来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一方面,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另一方面,世界仍然很不安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全球经济失衡加剧,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没有改变,我们仍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可见,当前的国际形势,既给我国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难得机遇,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能否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关键在于广大党员干部是否具有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考验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从这个逻辑上看,国际环境的变化实际上成为胡锦涛推进党性修养思想理论创新的主要动因。
第二,从国内环境和形势来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一方面,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另一方面,我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化解这些矛盾,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关键是要抓好党的自身建设。因此,新形势下党员干部加强党性锻炼、增强党性修养的任务更加紧迫和重要,这就使得胡锦涛党性修养思想的创新和发展成为必然。
第三,从党内环境和形势来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员干部队伍自身状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十六大以来,广大党员干部带领群众贯彻落实中央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积极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在应对重大挑战、完成重大任务的实践中都能尽职尽责,率先垂范,经受住了各方面的考验,做到了关键时刻、危机关头豁得出来、冲得上去,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另一方面,一些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能力素质与党的要求和人民期待还不完全适应,党性不强、作风不正的问题仍然突出,有的相当严重。胡锦涛深刻指出,领导干部作风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宗旨意识不强、理论和实际脱节、责任心和事业心不强、政绩观不正确、个人主义严重以及纪律观念淡薄等几个方面[1]849。这些问题,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实现。胡锦涛认为:“领导干部作风问题,说到底是党性问题。……党性纯洁则作风端正,党性不纯则作风不正。”[1]850因此,这些问题的解决,归根结底要靠广大党员干部加强党性锻炼、增强党性修养。胡锦涛的党性修养思想正是在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理论基础。任何新的思想和理论的创新,都“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2]。胡锦涛党性修养思想也是如此,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党性修养的理论即是其“思想材料”。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非常注重党性修养,他们虽然没有提出党性修养的概念,但中国共产党人从他们的著作中汲取了加强党性修养的基本要求:就是保持党的先进性。马列主义关于党性修养的一系列理论,为胡锦涛党性修养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深刻的启示。我们党的三代领导人都始终牢记革命导师的教诲,将党性修养作为党的优良作风,一代接一代发扬光大。毛泽东在革命年代紧紧抓住“革命”之时代脉搏,加强以“奋斗”为主题的党性修养。他从中国革命和党自身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明确提出了把解决党员思想入党问题,确立坚强的无产阶级党性,作为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和中心环节。邓小平提出了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党性修养的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党性修养理论。他强调共产党员必须有高尚的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必须顾全大局;强调要安定团结,就必须消除派性,增强党性;强调要解放思想,打破思想僵化;强调要选拔培养讲党性的领导干部等。江泽民对新时期加强党性修养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党性修养的重要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性修养理论。他强调共产党员的党性锻炼,说到底是树立和坚持正确的立场、世界观问题;强调共产党员增强党性,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强调各级领导干部务必带头加强党性锻炼,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造主观世界,严以律己,防微杜渐;强调要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地在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中进行党性锻炼,真正养成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等。党的三代领导人特别是邓小平和江泽民关于党性修养的理论为胡锦涛党性修养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直接理论基础。
3.制度基础。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是提高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的重要保障。胡锦涛强调指出:“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加强以党章为核心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提高制度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做到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推进党的建设和党内生活制度化、规范化。”[3]181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加快了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步伐,先后颁发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关于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意见》、《关于做好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等一系列重要的党内法规制度,以党章为核心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已初步形成。上述法规制度都无一例外地涉及党性修养问题,这就使加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基本做到了有章可偱、有据可依。关于党性修养的这些制度建设,构成了胡锦涛党性修养思想形成的制度基础。
4.实践基础。任何一种思想和理论都根源于实践,党性修养理论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是党性修养实践。十六大以来,胡锦涛非常重视党性修养,领导全党大力推进党性修养实践探索。这其中,主要的实践探索有:理论修养方面,抓好用先进理论武装全党工作,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出版并深入学习《江泽民文选》,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思想修养方面,强调“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坚持把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道德修养方面,强调党员干部要“模范地实践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自觉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3]177;纪律修养方面,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充分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党内民主实践活动,推动重要干部任用党委全委会票决制,推动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工作;作风修养方面,“大力推进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的作风建设,要求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牢记‘两个务必’,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大力倡导八个方面良好风气,做到为民、务实、清廉”[1]849,等等。关于党性修养的这些实践探索,为胡锦涛党性修养思想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实践基础。
1.根本前提。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是我们党的一项强本固基的伟大战略性工程,也是党性修养的首要任务和基础工程。胡锦涛强调指出:“加强思想理论建设,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是我们党永葆先进性的根本保证。党的理论创新每推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3]596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也是加强党性修养的强大思想武器。党性修养的最重要任务就是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增强党性,进一步提高政治素质,保证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的最根本、最重要的前提。
2.核心内容。严格执行党章,按照党章的要求磨炼、改造自己,是党员干部加强党性锻炼和修养的核心内容。胡锦涛指出:“党章是党员加强党性修养的根本标准。”[3]174党章对党员的党性修养作出了许多明确规定,主要可以概括为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人生追求、坚强的组织纪律观念、自觉的奉献意识、高尚的人品官德和昂扬的进取精神。这些党性原则,是保持党的先进性所必须遵循的准则,也是衡量共产党员党性强弱的标志。因此,“只有把党章学习好、遵守好、贯彻好、维护好,才能有效引导党员加强党性修养、严格遵守党员标准,使广大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在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和示范带头作用”[3]174。
3.本质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宗旨的集中体现和党性修养的本质要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关键是要靠各级领导干部全面正确积极地贯彻执行,切实落实到思想和行动上。胡锦涛殷切希望各级领导干部:一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4]371。二要“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的道理,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5]624。三要“认认真真访民情,诚诚恳恳听民意,实实在在帮民富,兢兢业业保民安,努力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3]535。四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和公仆意识,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多办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1]851。这样的论述还有很多很多。对“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出如此详尽的规定和说明,如此具体的指导和教诲,内容之丰富,寓意之深刻,是我们党的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4.关键环节。胡锦涛明确指出:“加强党性修养,树立和弘扬优良作风,关键是要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1]856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多次强调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一要坚持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只有时刻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标准,才能从根本上做到求真务实。二要进一步认清我国的基本国情。正确认识国情,按照国情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和开展工作,是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依据。三要进一步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要求。四要坚持把求真务实体现到各项工作中去。求真务实,要紧紧围绕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来进行,最重要的是付诸实践、见诸行动、取得成效[4]729。
5.总体要求。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胡锦涛首次对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提出了总体要求,强调了党性修养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要求。他指出,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统一,坚持继承光荣传统和弘扬时代精神相统一,坚持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相统一,坚持加强个人修养和接受教育监督相统一,努力使各级领导干部成为政治坚定、作风优良、纪律严明、勤政为民、恪尽职守、清正廉洁的领导干部,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1]851。这对于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党性修养、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6.重点任务。胡锦涛强调加强党性修养要突出抓好的工作,概括起来就是“六个着力、六个切实”。一是着力增强宗旨观念,切实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二是着力提高实践能力,切实用党的科学理论指导工作实践。三是着力强化责任意识,切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四是着力树立正确政绩观,切实按照客观规律谋划发展。五是着力树立正确利益观,切实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六是着力增强党的纪律观念,切实维护党的团结统一[1]851。这六条要求,明确规定了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的重点任务,升华了增强党性修养的崭新的境界,拓展了加强党性锻炼的全新领域。
1.时代性。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是胡锦涛党性修养思想的强烈鲜明的时代感的具体体现。进入新世纪,世情、国情、党情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党员干部在坚持党性原则方面面临着重大考验,党性不纯、作风不正问题依然相当突出。针对这种情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扣时代脉搏,认识到只有“坚持不懈地加强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使各级领导干部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1]850,努力做到“政治坚定、作风优良、纪律严明、勤政为民、恪尽职守、清正廉洁”,才能以优良的作风带领广大党员、群众迎难而上、锐意改革、共克时艰,才能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完成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胡锦涛党性修养思想的这种与时俱进的时代性特征,使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把加强党性锻炼同新世纪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的考验联系起来,同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联系起来,与时代脉搏紧紧相扣,与时代发展息息相通,是时代精神最集中的体现。
2.创新性。注重创新,是胡锦涛党性修养思想的突出特征。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继承马列主义创始人和我们党三代领导人党性思想的基础上,着眼于新的伟大实践,不断探索,大胆创新,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发展的新境界,为推进党性修养理论创新作出了杰出的贡献:(1)第一次提出了“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树立和弘扬优良作风,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证”的理论命题[1]850。(2)第一次提出了党章是加强党性修养的根本标准。(3)第一次提出了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是加强党性修养的关键。(4)第一次提出了建立党性定期分析制度,健全让党员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等等。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都是根据形势变化和实践需要而提出来的,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和新颖性,给党性修养赋予了新的内容和理念。
3.人民性。价值取向的人民性,是胡锦涛党性修养思想的又一突出特征。首先,胡锦涛强调领导干部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认真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次,胡锦涛强调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断提高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紧紧依靠群众做好各项工作。最后,胡锦涛强调要充分相信群众。“充分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力量源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1]646
4.实践性。实践性是胡锦涛党性修养思想的最根本的特征。一方面,胡锦涛秉承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非常注重理论的实践。他强调:“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把党的科学理论与改革发展稳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认真研究解决实际问题。”[1]852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这是第一次明确提出将“党的科学理论”与“改革发展稳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是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以及领导干部的现状向全党提出的一项重大课题。另一方面,胡锦涛又要求领导干部坚持实践的锻炼和修养。他明示:“积极投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各级领导干部增强党性、改进作风、砥砺意志、增长才干的正确途径。”[1]856号召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在条件艰苦、环境复杂、矛盾集中的地方经受锻炼、成长成才,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伟大实践中奋发有为、建功立业。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19.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624.
D261
A
1008-8520(2011)05-0048-04
2011-06-24
山东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6JDB008);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10YJA710010)
王青(1966-),男,山东高青人,副教授。
[责任编辑:那青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