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静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哈尔滨 150036)
·党建园地·
对新形势下学会做群众工作的若干思考
陈 静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哈尔滨 150036)
做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改革开放和长期执政条件下,必须充分认识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清这是坚持党的执政宗旨、巩固党的执政基础、适应党情变化的内在要求。当前群众工作存在着不容忽视的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群众观念动摇,不愿做群众工作;工作方法欠缺,不会做群众工作;经验水平不高,不敢做群众工作。新的历史条件下,各级党组织要把学习培训党员领导干部学会做群众工作,作为重要任务抓紧抓好。
领导干部;群众工作;干群关系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1],这既是对我们党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强调,又有着现实针对性。回顾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90年,是我们党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90年,是做好群众工作的90年。做好群众工作,是我们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基本经验和宝贵财富。在改革开放和长期执政条件下,我们党面临着做好群众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
做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群众工作,对于群众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我们党和党的主要领导同志先后都有过很多精辟的阐述。随着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国内经济社会的转轨转型,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已经进入到矛盾高发、多发、频发的“风险社会”,一些直接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各项权利的问题和冲突集中显现,并呈现出逐渐攀升的态势,这对我们党做好群众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给群众工作增加了诸多难度。在这样复杂的环境和条件下,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1.做好群众工作是坚持党的执政宗旨的内在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我们党的根本宗旨,虽只有短短九个字,却画龙点睛、一语中的,深刻道出了共产党人的执政理念和执政宗旨,内涵丰富、意蕴深远。它一方面阐明了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人民的利益就是党的利益和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利益的价值取向,揭示了党保持先进性、纯洁性和战斗力的关键因素之所在。另一方面,阐明了党同人民群众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辩证关系,揭示了党的力量源泉之所在。毛泽东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这就要求共产党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对工作极端负责、对人民极端热忱的态度做好群众工作。90多年来,无论在革命、建设还是改革时期,无论环境、形势和任务如何变化,无论是提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还是坚持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新理念,我们党都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永恒不变的根本宗旨。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就是坚持党的执政宗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2.做好群众工作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内在要求。人民群众是历史前进的最终决定力量,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也是每一个共产党人必须牢牢树立的根本观点[2]。毛泽东提出了著名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的重要论断,他还从不同角度生动地把党群关系比喻为血肉关系、鱼水关系、种子和土地的关系等等。党只有相信人民,依靠人民,植根于人民之中,同人民打成一片,才能得到人民的理解和支持,才能有坚实的执政基础。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现实生活中出现了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多样化的新趋势,群众对党和政府的需求亦呈现出多样化和日益提高的特点。要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等各方面的需要,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观点,牢记“两个务必”,坚持务实、为民、清廉,不断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就是最大限度地争取民心和民意,筑牢党的执政基础的现实要求。
3.做好群众工作是适应党情变化的内在要求。
当前,我们党的干部队伍正处于一个整体性新老交替的历史时期。现在,不仅建国前参加革命的老同志已经基本退出领导岗位,而且“文革”以前毕业的大学生以及参加工作的干部基本上也退出了领导岗位。目前,干部队伍中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和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干部已成为主体,这些同志普遍受过高等教育,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思想解放、视野开阔、思维敏锐,年富力强、充满活力,有较强的改革创新精神。但他们大多成长于改革开放时期,经历比较简单,成长较为顺利,缺乏对党的历史和优良传统的深入了解,缺乏艰苦环境和基层群众工作的经验,特别是缺乏严格党内生活锻炼和重大政治风浪考验,因此,部分党员干部在素质和能力上还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和不足,表现在党的群众工作上就是在感情上疏远群众,在思想上害怕群众,在工作上脱离群众,造成干群关系紧张、干群疏远的现实。正像有学者概括的那样,交通条件越来越好了,有些党员领导干部却离群众越来越远了;通信条件越来越便捷了,却越来越听不到群众声音了;文化水平越来越高了,讲的话群众却越来越听不懂了。这种党员领导干部脱离群众的现象,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的和谐,影响了党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群众对我们党的认同和支持。因此,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就是适应党内队伍结构等党情变化的迫切要求。
综合来看,新形势下我们党的群众工作是好的,广大党员干部牢记党的宗旨,牢记权为民所赋,做到了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应对重大挑战、完成重大任务的实践中,绝大多数党员干部团结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经受住了考验,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但毋庸置疑,也确有一些党员干部群众观念淡薄、党的宗旨意识不强,不依靠、不相信群众,甚至严重脱离群众。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出现了“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说不到一起去”等“不符合”和“不适应”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群众观念动摇,不愿做群众工作。当前,一些基层领导干部习惯于浮在机关,热衷于迎来送往,沉湎于接待应酬,忙碌于文山会海,对基层情况一知半解,对群众愿望、要求漠不关心。一些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感情淡漠,有距离、有隔阂,对群众疾苦视而不见,对群众呼声置若罔闻,对群众利益麻木不仁,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甚至发生角色错位,不是把群众作为服务对象,而是当成管理对象,习惯靠命令强迫和压服群众。认为不是干部离不开群众,而是群众离不开干部。一出现问题就把责任推给群众,认为群众不听话、既难缠又不好对付,甚至称群众为“刁民”。现在有一些干部已经把自己甚至把党放在了群众利益的对立面上。前一时期反响比较大的一句话“你是替党说话还是替群众说话”就是这种心态的典型写照。他们对待群众反映的问题和长期积累的矛盾能拖则拖、能推则推,对有困难的群众能躲则躲,甚至侵害群众利益,与民争利。无直接利益群体的出现就是群众对一些基层政府和党员干部产生“信任危机”的后遗症。
2.工作方法欠缺,不会做群众工作。现在有的领导干部很会做“领导工作”,但却不会做群众工作。一些党员干部虽然学历很高,群众工作水平却很低。他们在处理民生问题和化解矛盾时,不懂得怎样积极主动地去维护好群众的合法权益,不掌握群众心理,不了解群众愿望,不熟悉群众语言,不明白如何与群众良性互动,面对群众不会说话,面对群众的诉求没有办法,频频“失语”,表现为“老方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遇到问题或者束手无策,或者方法简单、态度生硬、作风粗暴,引起群众的抵触和反感,造成群众对一部分党员干部的信任度减弱;有的领导干部不会与群众面对面做工作,满足于在办公室里用键盘与鼠标来了解民情。结果是在虚拟世界里与群众“近”了,在现实生活中与群众的感情距离却远了;还有一些领导干部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方面搞形式主义。下基层时走马观花,人到哪里,电视台、记者就到哪里。看个点,下面的同志先走一遍。找群众座谈,下面要先决定找哪些人。上海市委党校一项针对47名局级干部和234名处级干部的问卷调查显示,有七成左右被调查者担心“处理不好干群关系”,超过半数的人建议“大幅度加强做群众工作的能力训练”。这反映了领导干部面对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复杂化的焦虑,以及在群众工作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经验上的匮乏,更反映了领导干部要求学会做群众工作的强烈愿望。
3.经验水平不高,不敢做群众工作。现在有些党员干部是直接从校门跨进机关的,没有任何基层工作经验,“怕信访”、“怕接群众来电”是普遍心理。有的领导干部不熟悉政策法规,处理矛盾与冲突时犹豫不决,模棱两可,迟迟找不到解决办法,或是主观臆断,错误处理,导致有失公平,激化矛盾。一些领导干部明哲保身,在思想上害怕群众,不敢做群众工作,怕暴露问题、影响政绩、影响仕途,担心考核丢票,因此,在工作中掩盖矛盾,能捂就捂。遇到涉及多部门的棘手问题,则能推就推。现在,群众中有这么一段顺口溜:“五六十年代摸得到脚(同吃同住同劳动),七十年代握得到手,八十年代听得到音(广播里),现在只能看得到影(电视里)。”[4]这些话,虽是调侃,却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一些党员干部严重脱离群众的现状,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实事求是地说,今天的群众工作确实比改革开放前难度加大,呈现出复杂、多样、量大的特点。在利益多元、观念多样、思想多变的时代,群众已不再是抽象的“整体概念”,而是具体的“利益个体”。广大党员干部要在新形势下做好代表不同利益群体的群众工作,就必须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在提高群众工作水平和能力中的重要作用,要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作为有效载体和重要抓手,在学习主题、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实践活动等方面有部署、有安排、有举措,通过学习型党组织系统扎实的学习教育和训练,使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增强群众工作意识、提升群众工作能力,做到既继承行之有效的优良传统和一贯做法,又适应新情况、新问题、新变化,不断创新方式方法,从而协调利益、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做好群众工作。
1.通过学习树立理念,解决群众工作的立场问题,这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前提。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指出,群众立场是决定我们党的性质的根本政治问题。能否坚持群众立场是决定人心向背、事业成败的关键。执政党一旦脱离群众,失信于民,就会丧失执政地位,遭致人亡政息的危险。密切联系群众、处理好干群关系,是党获得群众支持、赢得执政合法性的重要途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虽然发生了重大转变,但人民群众作为时代主体的地位没有变、推动时代发展的历史作用没有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没有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怀,就不会有坚实的群众基础,最终就什么事情也办不成。
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首先要摆正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群众利益至上的观点、“群众利益无小事”、“群众工作无小事”的观点,这是做好群众工作的思想基础[3]。党员干部要学会与群众打交道、与群众交朋友,虚心向群众请教,说老百姓能够认同的话,讲老百姓能够接受的理,做到“进得了门,谈得上话,交得上心”,在与群众接触交流中不断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其次,广大党员干部要真情对待群众,把群众的要求和愿望作为“第一信号”。“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1]再次,要充分发扬民主、公平公正。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民主权利是人民群众的一项基本权利。要公开公正,在解决群众问题时要让群众有知情权,对事情经过让群众了解,让群众有地方说话,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对群众要一视同仁,公平对待每位群众的大事小情,最广泛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通过学习提高能力,解决群众工作的本领问题,这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关键。做好群众工作,要求广大党员干部不仅要在思想意识上树立密切联系群众的理念和愿望,更要有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技术如何先进,面对面、手拉手做群众工作的优良传统都不能丢。再发达的交通工具和信息手段,也代替不了与群众面对面、手拉手的交流融合。坐在办公室里拍脑袋、凭空想象,工作就抓不到点子上,政策就落实不到位,做不到群众心坎上,甚至会违背群众意愿、损害群众利益。因此,面对群众工作的新情况和新特点,必须深入探索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规律,把握群众的思想脉搏,积极探索新思路新办法。要把学会做群众工作,作为每位领导干部的必修课和基本功。
首先,提高领导干部传承传统群众工作方法的能力。要通过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继承党的群众工作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认真贯彻落实已有的行之有效的群众工作方法,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深入调查研究。注意倾听群众的呼声,及时了解群众的期盼,把党的宗旨贯彻到制定和实施的决策部署中,体现到关心群众的生产、生活的工作上,真正使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贴近民情、合乎民意、顺应民心,努力为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解决医疗、住房、就业等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以实实在在的好事、实事取信于民,不断提高百姓的生活幸福指数。
其次,提高领导干部创新群众工作方式方法的能力。要通过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大胆创新工作方法,创新与群众沟通联系的渠道,创新群众工作的载体和平台,比如,在信息网络化快速发展的时代下,大力发挥互联网在沟通联系群众方面的作用。通过网络跟网民建立起积极的沟通,了解网络上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在网络上解答网民关心的问题。如果党员干部在群众工作中对于网络知识一知半解,与网民使用两套话语体系,彼此不懂,就很难达到沟通的目的。只有掌握新形势下与群众有效沟通的能力和本领,宣传群众的工作才能收到入脑入心的效果。
3.通过学习完善制度,解决群众工作的路线问题,这是做好群众工作的保证。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也是党的全部工作的生命线,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树立各级领导干部的群众观念,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最根本的是要通过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从创建体制机制入手,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制度,用强化制度来保证各级领导干部坚持走群众路线。
首先,要建立和完善密切联系群众的体制机制。通过深入实践和不断探索,不断丰富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渠道和路径,健全和完善民意沟通机制、群众诉求反映机制、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等群众工作机制,将被动接访转变为主动下访,与群众零距离接触,现场解决群众提出的问题。在这方面,一些省市已探索创造了很多取得实效的好做法。如上海杨浦的“一线工作法”经验。重庆市委倡导的“三进三同”、“大下访”、“结穷亲”经验。浙江台州市探索的“民情恳谈会”、“民情商谈会”、“民情直通车”、“民主对话会”、“民主日”经验,都是值得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仿效的好做法。
其次,要建立和完善群众工作成效的奖惩机制。对于长期坚持在基层一线,群众工作业绩突出、群众口碑好的同志,在政策待遇上给予倾斜、在选拔任用上给予优先考虑;对高高在上、脱离群众、对群众生活不闻不问、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袖手旁观、漠视群众利益,导致信访案件剧增和群体性事件发生的领导干部,要坚决问责、严肃查处。
再次,要建立和完善考核选拔领导干部“由人民群众评判”的机制。当前有些干部之所以没有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是因为他们认为“乌纱帽”是上面给的,首先应考虑上级领导和组织部门的看法和考核,认为群众的意见对其职务晋升不发生决定性作用,只对上级负责即可。因此,要有针对性地将干部的选拔任用与群众工作效果紧密结合起来。把能不能做群众工作、会不会做群众工作、敢不敢做群众工作,作为考核选拔领导干部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考核领导干部时,加大基层群众行使民主权利的权重,促使干部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有机统一起来。唯如此,才能杜绝干部“跑上不跑下”现象的发生。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语重心长地指出:“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1]密切联系群众是党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我们应怀着强烈的忧患意识,把做好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作为事关党的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有效组织、培训党员领导干部学会做群众工作,从而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保证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治久安。
[1]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7-02.
[2]李慎明.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根基[N].人民日报,2011-04-26.
[3]李春华.关于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的几点思考[J].理论导刊,2011,(1).
[4]崔凤日.做到四个到位 平等对待群众[N].阳泉日报,2011-05-07.
D261.3
A
1008-8520(2011)05-0044-04
2011-07-11
陈静(1962-),女,黑龙江木兰人,政治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