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歌
(南阳理工学院,河南南阳473001)
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王克歌
(南阳理工学院,河南南阳473001)
党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调“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在当今的历史时代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思想是时代精神的真正代表,科学社会主义是这一时代的时代精神的精华。通过分析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培育之间的藕合关系,探讨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核心价值体系;精髓
时代精神是历史时代的本质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在社会心理、群众情绪以及精神文化等方面的反映,是一个在社会最新的创造性实践中孕育和激发出来的、反映社会进步方向、引领时代进步潮流的社会集体意识,是一个社会最新的精神气质和精神风貌,是社会的思想体系反映经济关系和政治制度的重要环节。[1](P5-6)
时代精神是每一个时代特有的普遍精神实质,是一种超脱个人的共同集体意识。体现着时代精神的英雄们主宰着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民的视野,当他们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新的英雄再用新的更合乎时代精神的武器占领他们的宝座。时代精神集中表现于社会的意识形态中,但并不是任何意识形态中的现象都表现着时代精神,只有那些代表时代未来发展潮流,标志一个新时代的精神文明,能对社会生产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思想才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时代的客观潮流是第一性的,时代精神是第二性的,时代精神的能动作用归根结底取决于它对时代潮流反映的程度。时代精神具有时代的、历史的特点,它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发展,并推陈出新。在当今的历史时代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思想是时代精神的真正代表,科学社会主义是这一时代的时代精神的精华。
时代精神反映一个时代人类社会发展变化基本趋势并已成为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共同的意志和精神追求。当今时代,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2]这为我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富有生命力的高尚品格、优秀思想和坚定志向的集中体现。在新世纪新阶段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必须大力“弘扬民族精神”[3](p17)。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某个时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接受和认同的思想品格、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等的综合反映。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爱好和平的伟大的民族精神,这一精神已深深地融入我们的民族品格、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之中,成为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奋发向上的价值取向。当前党中央提出的“和谐社会建设”,就是民族精神所体现出来的。其所体现的和谐思想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理解:(1)注重整体精神,强调以爱国主义思想为核心,追求民族共同理想、共同核心价值,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所体现的精神和谐;(2)追求健全人格、修身养性、善解人意、坦直率真、敬畏自然的精神状态中所体现的身心和谐;(3)推崇仁爱宽容、平等精神在人与人关系中所体现的人际关系和谐;(4)重视崇德尚义、厚德载物,强调道德主体的能动作用中所体现的社会关系和谐。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是党在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则是作为中华之魂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
时代精神的发展离不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的统一是开拓创新与发扬传统的统一。民族精神作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成为时代精神的历史文化底蕴。而民族精神又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民族精神也要与时俱进,从而更具有时代内涵和时代特征。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在多层面上藕合同时构成了时代精神的重要建构维度,两者体现出过程的统一。
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范畴,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对当代的继承和发展基础上所构建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历史基础和历史渊源,其本质是一种建设,一种创新,是在创造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有机统一的,两者相互交融,共同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深深扎根于民族精神的丰厚沃土中,体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又紧跟时代潮流,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经过一定时期的生活实践,形成具有稳定性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和民族品质的精神因素,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团结统一、英勇不屈、忠孝爱国、大义凛然等,这些价值取向深深扎根于每一个国人心中,是国富民强的精神动力。在清末、军阀混战时期、抗战时期,正是国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挽救中华民族于危难之中。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当爱国主义精神遇到全球化、市场化的境况时,民族精神就要转化为时代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就是在新时期新时代,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深化改革、锐意进取、与时具进,使改革开放具有新的理论品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同样需要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这种精神能为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4](p45-46)
马克思认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5](p406)价值体系属于社会意识范畴,是社会意识的本质反映。它受着一定社会基本制度的制约,是由一定社会崇尚倡导的思想理论、精神风尚、理想信念、道德准则等因素构成的社会价值认同的一个整体。由于社会意识具有的相对独立性特征,因而任何民族、任何国家、任何社会的意识形态领域都是复杂多元的,都会呈现出多元价值体系并存的态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立足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价值认同系统,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方针,是激励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维系全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有机体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指对实现共同理想的动力之源的价值认同。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把民族精神教育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结合起来”,这是党第一次把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共同作为思想文化领域的重要任务提出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6](p285)胡锦涛在2008年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指出:“我们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7]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被确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项基本内容之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一个新的概括和总结。从诸多社会主义价值中明确核心价值,鲜明地提出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是党思想理论建设的伟大创新和重大课题。我们只有以高度的责任心切实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工作,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认识上成为国人的共识,在行为上成为社会的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在建设。这包括两层含义: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在现实中发挥作用,就必须以建设为前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转化为人们的价值观念、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其次,要丰富和完善这一科学体系,也必须以建设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把我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不断推向前进。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并着重指出:“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8]这就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了明确、系统的新要求。
在全体人民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工程,需要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持续不断地努力奋斗。因此,如何才能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精髓建设,十分关键。
第一,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
任何国家的核心价值体系都与本国的文化、时代背景联系在一起,并逐步形成具有本国文化特色的价值目标、理念等。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阐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时指出:“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一个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9](p219)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而不能脱离国情去凭空创造出一个理想的价值体系。当前我国的国情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生产力还不够发达,人民的生活还不富裕,人们的思想文化素质还不够高,而且全国的发展不平衡、区域差异较大。这些国情都决定了在我国只能建立一个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和谐统一、多层次多取向的价值体系。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前提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成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和战斗力。只有真正坚持并做到了以人为本,一切从实际出发,我们所要进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才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也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最终成为全体人民的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
第二,正确处理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合理吸收与借鉴中外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在五千年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中国文化传统,它贯穿于国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道德礼仪、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联系紧密,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历史源泉,是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坚实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吸收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合理成分,才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升华和创新,并相互促进。同任何国家在建立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一样,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建立核心价值的主要渠道。当然,立足于传统文化沃土,既不能对传统文化持全盘否定,也不能采取全面回归的态度。任何“拿来主义”态度都是极端错误的。我们细心必须处理好批判与继承的关系。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必须采取“扬弃”的辩证态度,以批判的态度建立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才能从中汲取精华,构建出科学的核心价值体系。同时,还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总之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使之成为适合中国实际的并反映中国现实发展的、引导中华民族积极向上的价值体系。
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还必须吸收和借鉴世界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不是排斥人类文明中积极合理的成分,而是继承、吸收和借鉴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来丰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精神。因此我们应该放眼全球,以开放的姿态建立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吸收和借鉴世界文明的共同成果。只要有利于我国发展的、世界各国的优秀思想文化成果都应该大胆大量地吸收进来,为我所用。当然,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和世界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这些思想不能连同它们的局限性一起照搬,不能把它们鼓吹到高于马克思主义的程度,而应当按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社会主义的要求加以改进,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机成分。
第三,提高国人对社会上义核心价值体系精髓的认识。
我们要进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适应了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思想观念变化的新特点,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紧迫性。因此,必须从思想认识上把建设这一体系作为一项经常性的重要工作任务来抓。马克思曾经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0](p9)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要始终坚持以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土义实践结合起来,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方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方面、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方面及在其他方面的重大意义,要有高度的认识。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促进整个社会和谐的中心环节,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社会主义价值观念,是伴随着社会主义运动,在与各种腐朽落后思想观念斗争中积淀和培育起来的,它的巩固和发展,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遵循人们价值观念生成和发挥作用的客观规律,因势利导,多管齐下,综合治理,做出长期的、多方面的艰苦努力;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社会实践,实现长期规划和近期安排的统一,价值目标与历史进程的统一,绝不能一蹴而就,因此必须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并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重大任务摆在突出位置,坚定不移,自觉做到持久扎实抓体系建设的决心不动摇、力度不削弱,才能见到成效,切实克服抓一抓、放一放,紧一阵、松一阵的现象。否则,核心价值体系就很难树起来、传下去。一句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在建设,难在建设,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不是短期内就能奏效的。
[1]包心鉴.时代精神与当今人类文明[J].江汉论坛,2007,(8).
[2]http://www.chinanews.com/cul/news/2007/10-15/1049050.shtml.
[3]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伏志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命题的基础性与系统性分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2).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6]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7]胡锦涛.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1-02.
[8]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
[9]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G641
A
1003-8477(2011)06-0166-03
王克歌(1972—),男,南阳理工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 周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