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新平
(湖南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长沙市 410007)
水文是社会经济和水利工作的基础,水文的现代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水利现代化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坚持和运用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拓展水文工作在价值层面、制度层面和技术层面的发展空间,加快水文现代化建设,以优质的水文水资源信息服务支撑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水文现代化满足水利现代化的需求,是水文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自20世纪末开始,湖南水文得到了快速发展,为了紧跟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湖南水文应该在现代化建设方面进行规划,确定方略、分布实施,以满足湖南省“四化两型”建设对水文的要求。
围绕水文现代化主题,最近一段时间采取到基层测站现场调研座谈,与其它省、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省水文局领导交流,向水文水资源界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及水利部领导讨教等多种形式了解信息、分析现状、理性思考。认为我们有必要在弄清水文现代化概念的基础上,认真分析现状,提出湖南省水文现代化建设的整体思路。
水文现代化即: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以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市场经济的规律和系统发展的理论为指导,以先进的现代化装备为基础,以高科技应用为支点,以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为手段,以水文现代化建设促进水利现代化为目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和发展传统的水文科技,用现代的理性思维和理念转变传统的水文工作思路,不断创新和改革,在实践中探索为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新理论、新方法,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水文现代化是水利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水文现代化必须围绕和服从水利现代化和整个经济社会的现代化而推进。水文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历史过程。水文现代化需要不断进行体制和制度创新。水文现代化是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条件下开展的,要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不断进行体制和制度创新,要从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来支撑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建立水文工作的良性运行机制和科学管理体制。
水文现代化具有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1)思想观念现代化。要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适应治水思路的转变,切实转变水文工作思路,紧紧围绕水利中心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从重点为防汛抗旱服务向在继续为防汛抗旱工作服好务的同时,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转变;从重视水量监测向水量、水质、地表水、地下水监测并重转变;从重水文技术业务向在抓好技术业务的同时加强政策法规、科学管理转变。
(2)技术手段现代化。水文现代化建设必须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作支撑。应用现代科学技术,逐步建立与完善自动化水平较高的水文信息监测体系,畅通快捷的水文信息传输体系,信息存储完整、服务手段先进的水文信息服务体系,提高管理水平,完善健全科学高效的管理和运行保障体系,形成站网合理、技术先进、信息及时、预报准确、管理科学、服务全面的水文现代化服务格局。
(3)行业管理现代化。没有现代化的行业管理,要推进水文现代化建设进程是非常困难的。水文行业管理重点要在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效能提高、决策正确上下功夫,应逐步建立法制完备、体制健全、机制合理、行为规范,符合各地实际情况的较为完善的现代水文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规范和调节从事水文工作的各项行为,促进行业的进步和发展。
(4)人才结构现代化。人才作为知识的拥有者、传播者和创造者,正在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人员精干的人才队伍,是实现水文现代化的重要保证。通过新理论、新技术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人才的素质;形成既有高学历、知识面丰富的学术带头人,又有一定开发能力的实用型专业人才,还有懂专业的操作技术能手的人才结构。
(5)投入机制现代化。水文工作是国家公益性、需超前发展的基础工作,经费不足是造成水文事业发展滞后的关键因素。加快实现水文现代化,关键是加大投入。切实解决水文经费投入问题,是加速水文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保障。
近年来,湖南省在水文基础设施建设、水文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为下一步全面推进水文现代化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进一步明确了水文发展思路。湖南水文的发展以满足水利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目标,不断转变发展思路,实现由技术导向型水文向服务型水文、数据服务型水文向成果服务型水文、行业水文向社会水文转变。以此为指导思想,结合湖南省实际,编制并完成了《湖南省水文“十一五”发展规划》、正在组织实施《湖南省水信息监测站网建设规划》、《湖南省水功能区划》、《湖南省水资源保护规划》等发展规划。同时,紧紧围绕水文基础设施改造,在洞庭湖治理、四水治理、中小河流域治理规划中加大了水文非工程建设投入力度。这一系列规划的编制和项目计划的实施,为湖南省水文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进一步提高了水文信息化水平。一是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在湘、资、沅、澧等大江大河上建立了水情自动测报系统,雨量观测全部实现自记,流量和其它要素的自动监测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二是信息传输系统建设初具规模。充分利用现有公网和局域网,建成了覆盖全省的实时水情广域网,实现了全部重要防汛雨水情监测信息在网上的实时传输,提高了防汛信息传输的时效性。依托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利用全国水利信息骨干网,实现了与水利部、长江委、相关省市水文局的宽带互联。三是水文业务应用系统开发成效显著。建成和完善了水情会商监测预警系统、水资源综合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国家水文数据库系统、水质信息管理系统、洪水预报系统、信息服务系统、资料整编系统等。这些系统广泛应用到相应的实际工作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已基本完成,实现了网上信息交换、信息发布、信息决策支持。四是新技术、新设备广泛应用。水文信息自动采集、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监测技术,声学多普勒剖面流速仪、美国产PE原子吸收仪、瑞士万通离子色谱仪、德国产车载式应急监测移动实验室、水质监测采送车、现场测沙仪等先进设备得到广泛的应用,较大地提高了湖南省水文的信息化水平。
(3)进一步强化了水文监测能力建设。近年来,湖南省水文投入逐年加大,“十一五”以来,全省水文基建投入1.4亿元,其中省级财政预算6600多万元,同时,各级地方政府加大了对水文的支持力度。目前,100%的市州局机关、60%以上的测站已进入当地财政预算。规划的15个测报中心已完成12个,建设或改造国家和省级重要水文站20处,迁建水文站4处,新建自记水位井20座,修建观测道路、观测码头39处;对65%的水文测站的主要测验设施进行了更新改造,五大类主要测报设施完好率达到70%以上。全省已建成各类水文站点1528处,其中水文(位)站145处,雨量监测站1140处,水面蒸发站48处,泥沙监测站40处,水质监测站155处,基本形成覆盖主要江河湖库、布局较为合理、功能比较完备的水文水资源站网体系,四水干流及主要支流水文监测能力明显提高。
(4)进一步展开了水文科学课题研究。 “十一五”期间,湖南水文部门围绕水利中心工作开展水文科技研究,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0多个,在基础理论研究、应用技术研发及科技成果推广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湖南省山洪灾害防治研究》、《洞庭湖洪水预报预警系统》、《湖南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省水利科技进步一等奖,《南方花岗岩地区流域侵蚀与径流输沙规律研究》、《湖南省水资源调查评价》、《湖南省水文系统人力资源分析与研究》获湖南水利科技进步二等奖,水文科技工作的开展有利地促进了水文业务工作水平的提高。
(5)进一步理顺了水文管理体制。全省各市州按行政区划设局的工作全面完成,双重管理得到全面落实;14个市州、30个县加挂了地方水文局的牌子,市(州)、县政府对水文社会服务、财政预算等工作得以大大加强。全省水文系统(省、市两级局)机关参公管理工作顺利完成,干部职工的工资、福利水平得到较大提高。招聘高素质大学生工作已全面启动,分年实施。水文管理体制机制的逐步理顺为水文现代化打好了体制基础,提供了制度、体制、机制和人才保障。
湖南水文近10年来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由于历史欠帐太多,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水文测站抗御大洪水的能力不强、应急监测能力较弱,测轮、缆道等设施年久失修,水情信息的采集、传输不畅,水情信息的发布、应用范围不广等等。认真分析目前存在的差距和不足,认真学习和领会国家关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关于加强防汛非工程措施、水文设施建设的一系列措施和前所未有的投资计划,我们认为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应积极努力,后发赶超,加快推进水文现代化建设。考虑到湖南水文的行业特点以及目前的现状,湖南水文现代建设应以 “四大体系”建设为基础,全面提升水信息采集、传输、服务现代化水平,认真编制“十二五”规划,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四大体系”建设具体内容为:
(1)完善的水文信息监测体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水利中心工作的需求,按照流域与区域、水量与水质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加强水文站网建设。对现有站点分布进行普查、分析、评估,根据客观需不断调整充实监测项目,挖掘和充分发挥现有站网的功能,完善行政区界、水功能区界、重要水源地、入河排污口的水量水质监测站网,为水资源的保护、配置服务;扩大地下水观测站网建设试点,特别是在干旱的地区增设地下水观测点,为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解决干旱缺水提供服务;开展墒情观测试点,提高旱情预测能力;有重点地建设一批生态观测实验站点,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重要旅游区、江河源头,乃至大江大河开展生态观测和生态实验;加强山洪预警监测1站点建设,为山洪易发区提供信息支持。形成布局科学、合理,功能完善的各类水文信息监测站网体系,以满足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用水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逐步实现水文信息采集的自动化、实时化。
(2)数字化的水文信息传输处理体系。充分利用水利系统计算机业务专网、湖南省水利通信专网资源,结合租用公网链路,在现在设施的基础上,建成覆盖全省的水文信息传输交换信息网络,实现全省各级水文信息采集点之间的联网。继续实施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等工程建设,完善通信网络,不断提高水文水资源信息采集、传输的自动化水平,提高信息的时效性和可靠性;以现有的水情信息中心为基础,基本建成省水文局局域网与水利部、长江委、相关省市区水文局、水文信息需求单位、防汛部门、市州相联,覆盖面广,具有综合能力的开放式互联网络系统,基本实现水文信息传输的网络化、数字化。
(3)全面的水文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水情、水资源、水环境预测预报和分析评价系统及其信息服务系统,深化对水文水资源信息的综合分析与研究,不断提高水文预测预报的预见期与精确度,以满足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和水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需求;加强国家重要水文站点实时监控设施建设和信息平台建设,开展水文数据中心建设,整合现有水文信息资源,依托国家、流域和省三级水文数据中心,完善水文、水质等各类水利信息数据库,建成集存储、查询、发布、分析、应用于一体的水文水资源信息共享服务体系。实现水文信息服务的实时化、可视化。
(4)健全的管理和运行保障体系。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条例》和《湖南省水文条例》,加强水文行业政策法规研究,制定一系列具体的管理制度,加强水文行业管理,特别是要下力气做好省、市、县三级设立水文局的相关工作,从根本上解决体制上的问题,稳步推进水文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市州、县(市、区)水文机构实行省地共同管理的双重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完善的法规体系和配套的政策措施,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和管理体制。充分依靠政府财政投入的主渠道作用,建立省、市、县三级财政投入机制,明确各级财政投入的内容和重点。加强人才工作和科研工作,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和科研机制。加强水文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重点在三峡工程建成后洞庭湖及四水水势、水情变化与对策研究,长株潭地区水环境水生态研究以及受工程影响水文监测的方法、技术研究和山洪灾害防御系统致灾机理、临界雨量等方面研究。加强水文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不断提高我省水文的整体科技水平。按照用好现有人才,稳定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的方针,按照现代化水文的要求制定人才引进和培养规划,有计划地引进一批大学毕业生,充实基层单位的人才队伍;全面启动“十、百、千”人才培训工程,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人才工作制度,建立健全人才培训机制、选拔任用机制、人才评价机制、人才激励机制。
通过调研、分析湖南水文现状,总结过去的实践经验;“四大体系”建设是现阶段湖南水文现代化建设核心内容。今后一段时期,湖南水文现代化建设必须始终围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湖南水利建设对水文的需求为重点,通过“十二五”规划、中小河流域治理非工程措施规划及水资源监测规划等一系列规划,稳步推进“四大体系”建设,充实、优化水文站网布局,扩充水文信息、资料采集量,加快水文站测验设施和设备更新改造步伐,加大水资源监测能力建设力度,建设水文信息服务体系,逐步实现面向全社会的水文水资源信息服务,不断加速推进湖南水文现代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