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病虫抗药性的产生不仅影响农药对病虫害的有效治理,而且使园林绿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遇到了新的障碍。如何开展抗药性综合治理,已经引起园林界人士的普遍关注。
病虫抗药性包括害虫抗药性和病原菌抗药性。所谓害虫抗药性,是指害虫对能杀死正常种群大部分个体药量所具有的耐受能力,在种群中逐渐发展的现象。病原菌抗药性是指病原菌长期在单一药剂选择作用下,敏感性往往会发生一定的变化,通过遗传变异,导致对杀菌剂产生适应性。
(1)害虫表皮和神经膜穿透作用降低,延缓了杀虫剂到达靶标部位的时间,使虫体内的解毒酶有更多的机会降解毒物。
(2)害虫脂肪体等惰性部位储存杀虫剂的能力增强。
(3)活化酶作用降低。有些杀虫剂进入虫体后在虫体内有关酶作用下,变成毒性更大的化合物时,才呈现出有效的毒杀作用,如果害虫活化作用降低即会出现抗药性增强。
(4)解毒作用增强。害虫体内有多种解毒酶系,如果解毒酶发生量或质的变化,将药剂解毒变为无毒化合物,药剂即失去致死害虫的能力。
(5)行为抗性机制。害虫有受体较敏感种群,在接触较低剂量药物时,就能使某些个体产生作用,从而逃离防治存活下来。
(1)原生质膜透性降低,使药剂达不到作用位置。(2)菌体解毒能力增强,使药剂降低或丧失活性。(3)菌体代谢能力增强,阻止了药剂在体内的活化。(4)杀菌剂与其作用点亲和力降低。
(5)迂绕作用。有的菌体代谢途径被药剂阻碍后,从弯路绕过被阻碍的代谢反应,维持正常成长。
(6)有的菌体特异性酶如果被药剂抑制,菌体可以通过增加酶的数量以弥补药剂化的损失,使整体代谢正常。
病虫抗药性的治理,要科学用药,保护利用天敌,合理保护敏感资源,选择抗病、虫品种和非化学防治措施。从而达到降低杀虫剂选择压,达到减少环境污染和控制抗药性发展的目的。从化学防治角度出发治理害虫抗药性可采取以下策略:
(1)避免长期连续使用单一杀菌剂、杀虫剂。
(2)限制使用药剂,使用最低有效剂量,尽可能减少用药次数,降低药剂的选择压。
(3)选用无交互抗性或有负交互抗性的药剂。
(4)进行不同作用机制杀虫剂、杀菌剂的合理混用或轮用。
(5)在病虫害发生和流行的关键时期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