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粉香
轮状病毒性肠炎是小儿时期常见病、多发病,是由轮状病毒感染所致。近年来随着医疗检测手段提高,轮状病毒感染导致肠道外损害病例日益增多。本文就我院2008至2010年收治的162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分析如下。
1.1 一般资料 收住院的162例腹泻患儿轮状病毒检测均为阳性。其中男97例,年龄8个月~4岁;女65例,年龄8个月~3岁8个月,平均年龄1岁4个月;发病至入院时间1~4 d;住院时间4~13 d。
1.2 临床表现
1.2.1 消化系统:162例患儿均有腹泻表现,大便为黄色稀水便或蛋花汤样便,量多少不一,无腥臭,≥10次/d 93例,≤10次/d 69例。149例病初1~2 d有呕吐表现。136例有不同程度发热,体温37.8~39.6℃。大多伴有不同程度脱水。
1.2.2 呼吸系统:68例患儿有流涕、咳嗽、鼻塞表现,其中19例肺部听诊呼吸音粗,可闻干鸣音或痰鸣音,诊断支气管炎,4例肺部可闻中小水泡音,诊断小儿肺炎。
1.2.3 神经系统表现:1例发热(39.3℃)时出现抽搐,考虑高热惊厥。
1.3 实验室检查 (1)大便检查:所有病例轮状病毒检测均阳性,77例脂肪球2+~3+,7例白细胞0~3个/HP,所有病例大便细菌及真菌培养都阴性。(2)血常规:白细胞(3.7~13.2)×109/L,分类大多正常。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大致正常。(3)电解质:153例为等渗性脱水,2例低渗性脱水,9例血钾降低,24例合并代谢性酸中毒。(4)心肌酶:乳酸脱氢酶>245 U/L 22例,占13.6%,肌酸激酶 >190 U/L 72例,占44.4%,肌酸激酶同功酶>24 U/L 124例,占76.5%。部分复查心肌酶2周内基本恢复正常。(5)心肌酶异常者51例做心电图,35例正常,13例心动过速,T波改变2例,室性早搏1例。(6)肝功能:丙氨酸氨基酸基转移酶>40 U/L 14例,占8.6%,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40 U/L 11例,占6.8%。(7)X线胸片:19例显示肺纹理粗乱,其中4例沿肺纹理走行可见小点片状阴影,1例肺门影增浓。
1.4 治疗 加强护理,给予易消化、清淡饮食,常规静点利巴韦林每天10mg/kg(5 d停用)抗病毒及补液、纠酸治疗,同时给予口服微生态制剂及蒙脱石散助消化、保护胃肠黏膜治疗。心肌酶增高病例静点维生素C、能量合剂营养心肌。合并支气管炎、肺炎病例静点消炎药治疗,并给予止咳、化痰、退热等对症处理。总住院天数4~13 d,出院时全部治愈。
轮状病毒肠道外损害较为常见,主要表现在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本组病例不足10%患儿出现肝功能异常,1例出现神经系统表现,患儿预后良好,出院时全部治愈。
轮状病毒主要侵犯十二指肠及空肠近端黏膜,使具有吸收功能和富含双糖酶的小肠微绒毛顶端被破坏呈现点状病灶,引起吸收功能障碍和双糖酶不足及其活性下降,最终导致未吸收的肠液和食物中消化不全的糖类积滞肠腔内,继发肠液的渗透压增高和微绒毛上皮细胞钠转运的功能障碍,造成大量水样泻[1]。但是近年来轮状病毒感染的肠道外表现越来越受到关注。有报道从患儿肺组织、脑脊液、胸腔积液、腹腔积液中检出了轮状病毒[2],为轮状病毒肠道外器官损伤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轮状病毒感染致肠道外损害以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较为多见。本文呼吸系统表现占42.0%,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亦有支气管炎、肺炎发生。轮状病毒导致心肌损害以心肌酶增高和心电图异常为主,而以心肌酶增高更为常见,本文心肌酶异常占79.63%,肌酸激酶同功酶异常为主,占本组病例76.54%,肌酸激酶同功酶几乎只存在于心肌内,因此是心肌损害更特异、更敏感的指标,因此据有更重要的参考价值。部分病例复查心肌酶2周内恢复正常,较心电图恢复快。心肌损害可能是轮状病毒对心肌直接损害或不正常免疫反应所致,高热、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亦可能影响心肌代谢,加重心肌损害。本文轮状病毒致肝功能异常及神经系统表现较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少见,也应引起临床医师重视。
建议临床工作者在轮状病毒肠炎的诊治过程中,积极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状况,同时应密切注意肠道外损害情况,要常规检测心肌酶谱、肝功能,必要时早期加用营养心肌的药物,以免病情加重。轮状病毒性肠炎易合并肠道外损害,最常见的是呼吸道感染和心肌损害,肝功能损害和神经系统表现虽然少见,亦不能忽视。本组患儿全部治愈出院,无1例死亡,说明只要早期、正确治疗,预后良好。
1 唐碧莲,姚霖,杨黎焱,等.轮状病毒肠炎并心肌损害138例临床分析.吉林医学,2010,31:2566-2567.
2 江载芳,胡亚梅主编.诸福堂实用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