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湜,王建国,顾万荣
(1.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哈尔滨 150030;2.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哈尔滨 150081)
黑龙江省以占全国1/10的耕地面积,生产出占全国1/4的商品粮。2010年,黑龙江省粮食总产一跃超千亿斤,全省增产粮食130亿斤,占全国粮食增量的42%,成为全国第二个粮食产量超千亿斤的省份,为中国粮食总产增加、稳定国内粮食市场供应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黑龙江省已成为中国粮油生产的核心基地,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新增潜力最大的区域,探讨黑龙江省农业发展,对中国未来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指导作用。黑龙江省种植业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存在一些现实和潜在的深层次问题,农业基础薄弱、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仍然没有根本改变,妨碍了黑龙江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黑龙江省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带之一,是中国耕地面积最大的省份。2010年黑龙江省耕地总面积2.14亿亩,已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1.74%,人均耕地面积5.6亩(全国人均1.38亩),具体见表1[1]。
表1 黑龙江省耕地面积变化Table 1 Change of cultivated land area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亿亩)
全省耕地面积在1980年为1.13亿亩,2010年达2.14亿亩,30年间增加了0.83亿亩,其中前25年增加0.18亿亩,后5年增加0.65亿亩。耕地面积扩大的原因主要是政府鼓励种粮各种补贴政策的刺激,使得各县市原有的“黑地”面积逐渐浮出。另一原因是为了扩大粮食生产而进行的土地整理、复垦、复耕等,也包括新垦荒地和对草场、湿地、林地的滥垦。耕地面积的增加有效地保证了黑龙江省粮食的播种面积和总产的增加。
2009年农作物播种面积占全国8%,居全国第二位。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全国的11%[2],居全国第一位。其中大豆面积6 375万亩,占全国的36%。总产占全国总产量32%,面积和总产均为全国第一。玉米面积6 015万亩,占全国面积的13%,排名第一。总产与山东省并列全国第一,各占全国12%。水稻面积3 691万亩,占全国面积的9%,排湖南、江西省之后位列第三,总产跃升第五位,其中粳稻产量占全国的70%[2]。2010年玉米总产已超过山东省跃升第一位(见表2)。
四个扩大是近年黑龙江省农业生产主要变化,①耕地面积扩大;②耕地面积中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③农作物种植面积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扩大;④粮食作物中高产作物种植面积扩大。黑龙江省粮食播种面积在近30年间增加近亿亩,其中前25年增加0.5亿亩,后5年增加0.5亿亩。粮食在农作物中的比例由过去的84%提高到2009年的95%。
表2 2009年粮食主产省农作物播种面积和粮食作物播种面积Table 2 Areas of crop growing acreage and grain crop in China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玉米、水稻、大豆的播种面积都表明了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在中国粮食生产中的地位(见表 3)[1]。
表3 黑龙江省作物播种面积变化Table 3 Change of crop growing acreage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万亩)
水稻、玉米、大豆的种植面积激增,而麦类、经济作物面积都在减少,亚麻曾经是黑龙江省重要经济作物,现在种植面积仅10万亩左右。
1980年,黑龙江省粮食总产还不到150亿公斤(146亿公斤),1990年才达231.5亿公斤。“十一五”期间粮食总产连续突破350亿公斤和400亿公斤大关,2009年达到435亿公斤,2010年达501.3亿公斤,占全国总产的10%,紧随河南之后,居全国第二,增幅最快。2010年全国粮食总产比2009年增加156亿公斤,其中黑龙江省增产66亿公斤,占全国增产量的43%,增产最多。
分析粮食总产增加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①国家有关粮食安全的政策导向,各种农业补贴、粮食种植补贴的刺激,生产者种粮积极性的调动,使得粮食作物生产面积、高产作物比例剧增;
②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千亿斤粮食总产目标的确定所致,各地市县为达总产目标,积极扩大耕地面积、扩大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扩大高产作物种植面积;
③农业投入增加,国家、省县乡各级政府、农民的财力、物力支持;
④全球气候变暖。由于气候变暖、低温冷害减少,生育期延长,充分利用了当地生育期和种植了相应晚熟的高产品种,使得产量增加;
⑤农业种植管理水平的提高与完善。农业生产条件、农田设施设备改善,种植业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程度提高。农田抗灾能力增强。田间作业机械化使播种期适时、收获期缩短,田间损失减少;
⑥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如玉米品种龙单38、先玉335、郑单958、德美亚1号,大豆品种黑农51、合丰50,水稻品种龙粳21、东农428的推广种植,水稻大棚育苗、作物大垄栽培、节水灌溉、航化作业、氮肥后移等技术的示范和应用推广,对提升黑龙江省粮食总产的提高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⑦“场县共建”为粮食增产添砖加瓦。通过“场县共建”,黑龙江农垦的农场现代农业理念和技术向农村辐射,带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农村专业合作社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抱团面对市场,对粮食增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黑龙江省农垦现有耕地4 000多万亩,仅占黑龙江全省耕地1/5。1978年粮食总产不足25亿公斤,1995年突破50亿公斤,2005年突破100亿公斤,2009年165亿公斤,2010年181.5亿公斤,占全省总产36%。5年增产粮食80亿公斤大跨越。粮食总产增长的速度快,增长幅度大。粮食单产水平也远远高于黑龙江省平均水平,粮食商品量260.25亿公斤,占全省粮食商品量的1/2,粮食商品率高达95%。2010年农垦建三江分局1 090万亩耕地,粮食总产60.5亿公斤,平均单产每亩555公斤。由于大量装备国外先进大型机械,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96.5%。机械化作业能力达国际先进水平。近年新装备玉米收获机和马铃薯、甜菜生产专用机械,进一步扩大这三种作物的种植面积,提高机械化生产水平。
农垦的飞机航化面积达50%以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农业科技贡献率分别达到82%和67%。农垦的种植业生产已达到了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产业化。不仅引领着黑龙江省种植业发展,也为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做了示范。
表4和表5列出了黑龙江省粮食单产、作物单产和黑龙江省垦区粮食单产、作物单产的变化[1]。近20年来黑龙江省粮食平均单产提高不大,与垦区单产相比,相差巨大,垦区粮食平均单产比全省平均单产高出近一倍。
表5数据表明,黑龙江省各作物单产中,除水稻单产水平较高外,其他作物单产水平较低,和省内同类生态区的垦区相比,相差巨大,而其中农村部分粮食单产则更低。大豆单产停滞,玉米单产提高缓慢,美国玉米平均亩产达900多公斤以上。黑龙江省的气候特别适合马铃薯生产,但马铃薯的平均单产远远低于山东等省区。黑龙江省土地生产率低下。
表4 黑龙江省粮食平均单产和垦区粮食平均单产变化Table 4 Change of average yield between Heilongjiang Province and agricultural reclamation (公斤·亩-1)
表5 黑龙江省各作物单产变化Table 5 Change of crop yield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公斤·亩-1)
种植结构单一也导致农业经济效益低下。2009年黑龙江省农林牧渔总产值仅为2 251.1亿元,在全国31个省区中列第12位,仅为产粮大省山东的37.5%和河南省的46.2%。农业(种植业)产值也仅排在全国第10位,分别是山东省的37.4%和河南省的42.6%[2]。
若按作物单位播种面积农业产值(种植业)计算,黑龙江省为9 943元·hm-2,排在全国31个省市区的最后一位,仅为山东省33%(29 900元·hm-2)、河南省50%(20 000元·hm-2),距广东、浙江、海南、北京、上海、天津等3~4万元·hm-2产值相差更大[1]。
黑龙江省20世纪90年代前以旱作为主,小麦、玉米、大豆三分天下,实行“三-三”制轮作。目前粮食播种面积达2.03亿亩,其中水稻、玉米、大豆的面积就占95%。一些市县仅种植一、两种作物,局部区域仅一个作物。黑龙江省凡是能够利用地下水和地表水的耕地或草地都已开发成水稻田,旱田仅玉米和大豆两种作物,作物结构比例严重失调。其他数十种寒地经济作物、杂粮杂豆作物面积萎缩,相关产业停产、消失。
种植业结构单一,导致农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减少,农业产业结构失衡,使得黑龙江的农田生态环境更加脆弱,生态危险和威胁日益加大。表6数据表明,黑龙江省种植业是典型的以粮为主的单一结构[2]。
同为农业大省的河南、山东两省,其粮食作物比例在65%~70%,经济和园艺作物达35%左右;东南沿海一些省区的粮食作物比例50%~55%,果蔬的比例高达30%~40%。黑龙江省粮食作物比例高达95%,而经济与果蔬作物合起来不到5%,呈典型的“以粮为纲”格局。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的山地面积和园地面积在31个省区排名最低[1]。众所周知,经济作物和果蔬作物经济效益要高出粮食作物的一倍乃至几倍,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黑龙江是粮食大省而不是农业大省,更不是农业强省。
表6 我国几个省份作物播种面积(包括复种)构成(2009年)Table 6 Constitution of crop growing acreage in China
黑龙江省是种植业大省,而种植业所依赖的农药、化肥、大型拖拉机及现代大型农机具还大量依靠国外进口,自主品牌或质量高的品牌产品少。黑龙江年用种子12.5亿公斤左右,是用种大户,也是玉米用种大户。国外种子以其优质、特色、低价进入市场,被农民接受后,就掌握了市场话语权。可通过转基因品种直接或通过自交系间接控制他国粮食生产。美国的“先玉335”已是黑龙江省南部晚熟玉米生产区域栽培面积最大品种,德国的玉米品种“德美亚”1、2、3号已陆续通过黑龙江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正在北部玉米生产区域迅速扩大面积,“德美亚”1号已是黑龙江省北部栽培面积最大品种。近年审定的向日葵、甜菜、亚麻等经济作物几乎全是国外品种。180马力以上拖拉机和相应的机械几乎100%进口。国外公司对种植业种子的垄断,可导致只有几个他们的品种种子才能得到大面积种植,而自然界里的成百上千种同类型的种子被排斥在规模种植之外。不仅导致农作物多样性丧失,居民餐桌和营养结构多样性的丧失,从而使得各个国家、民族、人民以及文化等,都进一步被食物王国掌控,从而不再具有自生能力,只能沦为资本和强国的附庸[3]。黑龙江省种植业所需生产资料的对外依赖度加大,存在着种植业的不安全。
全球变暖,给黑龙江省农业带来利益,低温早霜明显减少。但一利必有一弊。极端气候和天气对作物的伤害并没有减少。如2010年4月低温暴雪就是一例。随气候变暖,初霜延后,农民越区种植作物和品种的现象普遍,潜在危险加大。
干旱日益加重,是目前黑龙江省种植业最大灾种。黑龙江省旱田面积大,极少有灌溉条件,高温危害和高温加干旱已成黑龙江省农作物的致命灾害组合。据年鉴,2009年黑龙江省农田受灾面积全国第一,高达1.11亿亩,占全国农田受灾面积的16%,其中旱灾面积7 308万亩,占受灾面积的66%,而同年第二位的内蒙古自治区受灾面积为7 155万亩,农业大省河南、山东、河北、安徽、吉林受灾面积仅为3 000~4 500万亩[1]。
耕地增加必然减少林地、草场、湿地的面积,水稻增加必然增加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消耗。多年的连作,每年大量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以及小农机作业导致黑土质量下降。土壤肥力不断下降,水土流失现象严重、黑土层逐年变薄,土壤质量不断恶劣,黑土综合生产能力逐渐降低。据测算,黑龙江省黑土层每年流失表土达0.3~1 cm。大面积水土流失导致土地沙化、荒漠化,使土壤功能弱化,甚至丧失功能。土壤耕层犁底层加高加厚,农村耕地耕层厚度仅15 cm左右变薄,土壤水库功能下降。常年的作物连作导致次生物质代谢带来的土壤酸化日益加剧。黑龙江省农业生产中,超过20%的农药、50%的化肥不能有效利用,造成浪费。农药、化肥、种子基本上花掉农民80%左右的投资,这几项不能有效利用,使得农民增收成为空谈。土壤面源污染加重,有害农药残留越来越多,甚至无法开展轮作。可以说,黑龙江省粮食总产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大量资源消耗换来的,目前各种农业资源数量还在减少、资源质量在不断下降,严重威胁黑龙江省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
至2010年黑龙江省粮食生产连续7年获得丰收,再创历史新高。但虽然粮食增产了,农民的实际收益却没有较大的增加,根本原因是省内食品加工业薄弱。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率一般在90%以上,而黑龙江省只有40%左右,且85%以上为初加工。与国内发达地区比,在整体规模、加工能力、精深加工程度、品牌创造及技术研发等方面也有很大差距。
当前黑龙江省粮食和食品产业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是现有龙头企业集群化不足,产品结构单一且缺少科研投入和市场开发,远没有形成“联合舰队”优势投入国内外市场竞争。全省粮食只有15%进行精深加工,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
黑龙江省要成为现代农业的代表,农业生产的技术含量要高,生产农产品的附加值要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要高。在农业经营规模、劳动生产率、剩余劳动力转移、农业生产者素质、农产品档次等方面要远远高于其他省区。农场和农村、近郊和远郊在农业内容、形式等方面应各有特点,互为补充。然而农业生产的特点决定了种植业的增收不如其他生产领域,因此要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特别是要加大对黑龙江省种植业的补贴力度。要让黑龙江省安心搞好种植业生产,不致因种植业“发达”而导致其他各业不发达,不致因发展粮食生产而影响农民增收。此外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改变过去仅以千亿斤产能为单一目标取向。应加入单位土地面积产值(收入)目标、单位土地面积产量目标、劳动生产率目标以及资源环境的数量和质量目标。现代农业决不仅以提高和保障总产量为目标。今后的黑龙江不仅要保证千亿斤粮食目标,目标还应扩大为生产食品的目标、产值目标等。改变目标取向,就是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增加收入。
农业要实现农业的工业化生产、农业的现代化生产,要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基础上,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黑龙江省垦区已在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和种植业生产发展方面为黑龙江省广大农村发展提供了示范和模式。
黑龙江很多作物单产还很低,特别是占黑龙江省耕地面积4/5的农村地区粮食单产更低,同时也说明黑龙江省粮食单产还有更大提升空间。要利用农业部高产创建这个重要平台和黑龙江省垦区推广的场县共建模式,积极推广和采用新技术,特别强调规模化经营条件下的大机械作业、标准化作业,促进农村土地大面积均衡增产。努力提高粮食单产,将粮食单产由2010年的247公斤提高到333.5公斤产量水平,就可用1.5亿亩粮食种植面积保证千亿斤粮食产能。而333.5公斤的产量水平与垦区的单产水平还有较大差距,说明增产目标是可实现。黑龙江省粮食总产目标的实现和提高不应再依赖扩大耕地面积和扩大高产作物种植面积,而应千方百计地增加单产,走依靠内涵挖潜的途径。
通过种植业结构调整和逐步优化,不仅可以增产,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还可增加农田生物生态多样性,有利合理轮作体系建立。应逐年优化调整黑龙江省农作物种植结构,积极扩大小麦、马铃薯、杂粮杂豆和经济作物(包括果蔬)的播种面积,提高土地产值,增加农民收入。黑龙江省应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倾斜。上述作物种植比例应该稳定在在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5%~20%左右,形成粮豆作物、经济作物和饲草饲料作物三元种植格局,应把黑龙江省粮∶经∶饲作物的种植比例由2009 年 93∶6.3∶0.7 调整为 80∶15∶5,即在 2 亿亩耕地中,粮食作物面积稳定在16 000万亩,经济作物提高到3 000万亩,饲草饲料作物提高到1 000万亩。依靠耕作栽培技术的推广普及,全面提高全省粮豆作物单产水平,达到农垦总局粮豆当前80%的单产水平,即可用16 000万亩粮豆播种面积稳定实现黑龙江省每年千亿斤粮食的生产目标。到2015年,可实现黑龙江省农业(种植业)产值翻一番的目标,即由2009年的1 200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2 500亿元。
无论从何种角度,黑龙江省都不应再进一步扩大玉米和水稻种植面积,要防止造成新的比例失调,产生新的连作障碍和水资源威胁。
黑龙江省要在农场发展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的商品谷物农业,积极发展精确农业、设施农业,加快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大型机械化技术、循环农业技术、环境友好农业技术、面源污染防治技术等高新技术在种植业领域的应用。只有大规模的商品谷物生产,生产的高度机械化则成为必然,也才可以应用高新技术发展现代农业。在农村则应在规模化基础上发展混合农业(种养加结合),多元经营形成多元经济,多元经济构成多元收入,促进农业和农村的多元发展,形成农业生产的生态稳定和经济稳定。
能力建设除了加强水利建设外,重点是要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重点开展土地平整,建设田间排灌沟渠及机井、小型集雨蓄水设施,提升农田的保灌能力和土壤肥力。保护好现有土地的数量和质量,坚决不再开垦林地、湿地、草场。恢复原植被、原生态环境。减少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大力推广少免耕技术,恢复和保持土壤肥力,建立土壤水库,增加土壤耕层蓄水能力。增加农田地表覆盖率和覆盖期,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和流失。坚持测土配方施肥,应用农田节水设施设备,提高化肥和灌溉用水效率,节本增产增效。
黑龙江省是种植业大省,农业气候对其影响极大。必须重视潜在的、深层次的灾害威胁。重视可能出现的极端气候和天气对种植业的影响和危害。遵循循环经济原理,建立环境友好农业,减少农业环境污染和减少排放。奖励减量化农业、零排放农业、零废物农业。
大力推进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必须重视黑龙江省马铃薯晚疫病、玉米螟虫的防治,控制病虫草害是重要的增产手段,不必扩大栽培面积就可达高产高效之目标。
水资源短缺和时空分布不均决定了旱灾是影响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的最大灾种,耗水作物面积逐年扩大,地下水开采严重,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都在减少,旱灾常年发生。季节干旱常会演化成全年干旱威胁。必须重视集水工程建设,积极发展大田节水灌溉,推广低压管道输水、滴灌、污水灌溉等技术。
黑龙江省是种植业大省,种子和农业机械需求量大,长期依赖国外,不仅消耗大量外汇,也容易受其制约。黑龙江依靠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积极发展种业生产,应成为作物种子、蔬菜种子、花卉种子、种畜、种禽的良种选育和扩散基地,而不仅仅停留在生产普通商品粮和商品畜禽。应积极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农机装备,满足发展现代种植业的需要。
国内外经验表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是提高农业比较效益,提升农业竞争力的关键环节。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是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黑龙江省粮食生产总量大、商品率高,具有建设粮食加工大省的资源优势。应重点围绕玉米、水稻、大豆等优势产业,建立并完善粮食产品加工项目库,超前谋划和储备一批市场前景好、投资回报率高、吃干榨净出精品的粮食产品加工项目。
同时,优化资源配置,大力加强品牌建设,用龙头企业打造国内知名,乃至世界知名原粮及深精加工产品的品牌,生产特色化、标准化、国际化的食品,培养、吸引一批世界级的食品企业集团参与到我省粮食精深产品加工的竞争,创出一大批国际知名的粮食产品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要打通制约粮食运输的流通瓶颈,加强粮食主产区在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和黑龙江省要在粮食加工转化方面给予特殊支持,加快粮食主产区的物流节点和流出通道建设,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运转效率。
黑龙江省拥有巨大生物质资源,每年千亿斤粮食要相应生产出1 500亿斤左右的秸秆。生物质产业是未来生产新材料、新能源、新燃料的重要产业,世界许多发达国家都在积极研发和扩大规模,并称之为“朝阳产业”。黑龙江应利用种植业规模大,生物质资源多的优势,率先、优先发展生物质产业,同时解决农村秸秆污染问题。
[1] 黑龙江省统计局.黑龙江统计年鉴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2]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3] 周立,刘永好.粮食战争[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