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香国孕育的雕塑奇葩

2011-04-09 01:32
世界知识画报·艺术视界 2011年8期
关键词:城市雕塑乐山郭沫若

100多年前,来自英国的植物学家和探险家亨利·威尔逊三次游览中国乐山,乐山的古寺庙、古塔,古树、民居及码头的游船等悉数嵌入威尔逊的相机中:环绕的城墙,成荫的绿树、争艳的百花……陶醉其中的威尔逊将乐山称为“世界园林之母”。

现代城市发展规划能否重现千年古城凝练、厚重的美?这些年来,通过倾心实践参与乐山城市设计的雕塑家李学雷有他自己的看法。站在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三江交汇处,仰望巍屹千年的乐山大佛,李学雷说,乐山大佛成就了古嘉州,也为现代乐山的城市雕塑提出了更具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的课题:现代城市雕塑怎样更好地融会进乐山的文化建构中?

樂山的城市雕塑以人物雕塑居多,这也是乐山名人辈出的集中反映。坐落在乐山广场上的名人雕塑群中有很多就是李学雷的作品:蜀中四大才女之一的薛涛、曾游历乐山的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等。采用雅石作材质,李学雷将端庄、娴雅,工诗赋,通音律的薛涛表现得淋漓尽致;黄庭坚像则抓取了诗人即兴挥毫题咏时的洒脱、飘逸之态。黄庭坚在嘉州时对其山水多有吟咏,他曾游玩叮咚井,并作诗一首:“古人题作丁东水,自古丁东直到今。我为更名方响洞,信知山水有清音。”

嘉州古城千年积淀起来的历史事件。人物及代代承传的建筑艺术与文化,都是乐山特有的内涵,是城市雕塑可以汲取灵感的创作来源。雕塑与城市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只有结合了城市历史文化背景和空间环境的雕塑,才能经得起城市历史变迁的考验。也因此,在为名人塑像之初,李学雷并没有将其设计成乐山城市标志的构想,他认为,我们不应该有意识地去把雕塑强加给城市,如果雕塑能够受众人推崇而成为标志,那也是在雕塑蕴涵的文化被慢慢解读之后。

位于乐山新广场中心位置的郭沫若像是乐山名人雕塑群的核心,这正是李学雷的大手笔。雕塑的背景是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交汇的三江水,寓意了在历史长河中哺育出了一代文学、史学巨匠,恢弘的雕塑就像是一幅历史长卷呈现出郭沫若一生的浪漫旅程:文豹出世、少年壮志、东渡日本、五四狂飙,凤凰涅磐、文坛巨笔、恢弘巨著,历史史篇,遥望故乡。如此把郭沫若的不同阶段浓缩、提炼后表现出来,使人们对郭沫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整个雕塑造型采用的是奔放、写意的艺术手法,在中心部位塑造了涅磐的凤凰,升腾的火焰,站在丹霞山上激情豪放的郭沫若,提起了广场的视觉高潮。雕塑能否经得起历史的沉淀,还有待时间去检验,但在反映乐山的精神面貌及塑造乐山城市活力上,其积极作用是有目共睹的。

以往人们来乐山旅游,只知道要看乐山大佛,而对乐山城市历史,文化的了解极少。现在,乐山大佛景区建起来的配套景点丰富了人们的认识,李学雷的雕塑《嘉定坊》就是代表。《嘉定坊》提炼、浓缩了乐山的历史文化,古嘉州最原始的民居以及人们的生活情态、世事变迁被李学雷巧妙地塑入其中,游客们自然而然地便了解了乐山的风俗民情及文化底蕴,城市雕塑的功能也可见一斑。

李学雷的城市雕塑就像是乐山城市的眼睛一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类的雕塑,让人产生历史的优越感或是沉重感,激发了大众的情绪,民风民俗类的雕塑则记录了普通百姓的生活,让人产生一种亲切感。除此之外,还有像《城市碎片系列——打包》这样的抽象类雕塑,现代城市在蜕变中的留存与迷失给人带来丰富的想象空间。

提到凯旋门,就会想到法国巴黎;提到自由女神像,就会想到美国纽约;提到美人鱼,便会想到安徒生的故乡丹麦,这些都是城市雕塑史上的经典之作,因为她们承载了城市的身世、历史和文化。李学雷也有他的梦想,那就是在海棠香国中塑造出乐山自己的现代经典。

猜你喜欢
城市雕塑乐山郭沫若
文化遗踪——峨眉山—乐山大佛
乐山师范学院特殊教育专业介绍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二)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一)
食在四川,味在乐山
郭沫若佚诗一首
《赠乐山五言律诗轴》
挪威城市雕塑
公共环境与城市雕塑
城市雕塑之几项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