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石林,周 英,刘 伟,冯德文
(1.湖南农业大学,湖南长沙 410128;2.湘潭市家畜疫病防检站,湖南湘潭 411104;3.湘潭县畜牧水产局,湖南湘潭411200)
浅谈畜产品药物残留与防控对策
马石林1,2,周 英2,刘 伟2,冯德文3
(1.湖南农业大学,湖南长沙 410128;2.湘潭市家畜疫病防检站,湖南湘潭 411104;3.湘潭县畜牧水产局,湖南湘潭411200)
我国畜牧业经过30来年的大力发展,畜产品得到了极大丰富,但随之而来的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越来越多,产品质量问题向全社会敲响了警钟。笔者从畜禽生产投入品质量、饲养管理、防疫技术、质量安全监测体系等方面分析了畜产品中药物残留的原因,提出了防控对策。
畜产品;药物残留;来源;防控对策
我国畜牧业生产经过30来年的持续发展,畜产品得到了极大的丰富,畜产品数量供不应求的问题早已退出人们关注的视野,代之而来的是全社会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注。近年来,三聚氰胺、瘦肉精、苏丹红等事件的发生,对我国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损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对公众的消费心里造成严重的阴影。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给我们敲响了畜产品质量安全的警钟,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规范生产,确保畜产品食用安全。
1.1 滥用或非法使用兽药及违禁药品,导致畜产品中药物残留。有的生产企业、经营者为获取最大利润,置国家法律法规于不顾,滥用或非法使用兽药及违禁药品,有的给牲畜添加大剂量的兽药以增加产量,以及对动物屠宰前不执行兽药休药期管理的规定,是造成动物性食品药物残留的主要原因。制定的兽药及药物添加剂相应的质量标准和管理办法,规定了最大残留限量和体药期管理的规定未得到全面、有效的落实。
1.2 兽药在防治动物疾病,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生产中采用抗菌素、激素类药物的亚治疗用量防治疾病和促生长的方法,药物临床效果越来越差,使用剂量大幅度增加,细菌耐药性不断增强,向生物态环境与人体健康敲响了警钟。近40年来抗生素、抗寄生虫药物等已成为动物日粮或饮水中必不可少的添加成分,绝大多数食品动物在生长、生产过程中长期接受至少1~2种兽药及药物添加剂,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动物性食品中的药物残留。
1.3 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不完善,工作开展不平衡、监测面小。一是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城市与农村存在较大的差距,大中城市开展得较好。二是残留监测种类与工作力度不平衡,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等违禁药物监测开展得较好,磺胺类、四环素类等常用兽药及兽药饲料添加剂监测相对较少。
2.1 药物有防治疾病和保健作用,在受益的同时应充分认识到不科学合理用药,畜产品中药物残留引起人体功能、组织结构的损害和细菌耐药性增强对人体健康构成的威胁也日趋严重。食用残留超标的动物性食品,可在人体内产生过敏、致畸、致突变等不良后果,危害人体健康和生命。
如氯霉素能导致严重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四环素类药物能够与骨骼中的钙结合,抑制骨骼和牙齿的发育;链霉素、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主要损害前庭和耳蜗神经,导致眩晕和听力减退;泰乐菌素易发生肝损害和听觉障碍;磺胺类药物能够破坏人体的造血机能,磺胺二甲嘧啶具有诱发动物甲状腺增生,并具有致肿瘤倾向;己烯雌酚对孕妇所生女婴有致阴道癌倾向,雌激素、砷制剂、喹恶啉类、硝基呋喃类和硝基咪唑类药物等已证明有"三致"作用,许多国家都禁止用于食品动物,一般要求在食品中不得检出。黄曲霉毒素及相关化合物通过动物食用霉变饲料等途径进入动物体内,并残存于动物可食组织中,人食用后会产生危害,特别是诱发人的肝癌。“瘦肉精”在动物体内(主要是内脏)产生药物残留,人若食用,会导致出现心跳加速、手颤及心律不正常等症状,严重者可致心脏病复发甚至死亡。
2.2 不合理用药既造成药品资源的浪费,又对生态环境平衡造成影响,对人类产生远期毒性作用及潜在“三致”作用。兽药种类繁多,化学结构、理化性质、作用机理和药动学特征各不相同,残留是不可避免的。它们进入水体和土壤后,部分为动植物所吸收,并逐级富集,经过饲料、畜禽饮水有毒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进入畜禽体内富集,通过畜禽产品进入人体,给人的生理机能造成破坏,包括致残、致畸、致癌和遗传突变等。
3.1 造成畜产品中药物或化合物残留的原因较为复杂,有主观上受经济利益驱动影响,不遵守兽药使用休药期管理的规定或使用违禁药物;在客观上有受诊断水平的制约和药品知识的缺乏,随意加大药物剂量、延长用药时间或者联合用药不合理。
畜产品中药物或化合物残留的来源主要有:一是来源于饲料中违规添加的防霉剂、抗菌剂、促生长剂、镇静剂残留于动物体内。二是来源于饲养过程,畜主为了防治畜禽疾病随意添加饲喂的药物。三是畜产品加工过程中为了改善产品口感、外观或延长产品保质期,随意添加色素、香精、防腐剂等。四是畜产品在生产、运输、包装过程中受到污染。五是违法使用病害畜、禽加工的食品。
3.2 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程度的提高,动物疾病越来越复杂,接种的疫苗品种和投入的预防药物越来越多,畜产品中危害的来源越来越多。
3.3 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涉及饲料、兽药、饲养管理、屠宰加工的多个部门、多个环节,线长面广、监管工作难度大。
3.4 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需要精密的仪器设备和具有一定专业素养的技术人员,监测面广,工作成本高,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技术水平亟待提高。
4.1 积极引导,发展适度规模生产,实行规范化管理,程序化生产。当前我国畜牧业生产规模化程度低、防疫水平低、相对效益差,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畜产品安全意识淡薄。积极引导发展规模生产,规范经营,加强管理,提高畜产品安全质量水平。
4.2 严把生产投入关。严格执行《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及其配套规章的规定,切实加强饲料、兽药等投入品质量监督:⑴严格监督饲料中违规添加药物或其他化合物的违法行为。⑵严格监督兽药产品成份不明、非兽药冒称兽药的违法行为,对兽用生物制品、兽药、安钠咖等精神药品实行分类管理。
4.3 加强督促,规范管理。督促广大养殖场(户),不使用禁用化合物、人用药品,严格遵守兽药使用休药期管理的规定,降低药物残留的风险。药物残留是动物性食品中主要的污染源之一,是畜禽使用兽药后蓄积或贮藏在动物细胞、组织器官内的药物原形、代谢产物和杂质。非法使用违禁药物,任意加大用药剂量、延长用药时间或改变使用对象等滥用药物现象,以及对动物在屠宰前不遵守休药期规定等,是造成动物性食品中药物残留超标的主要原因。
4.5 加强疫病监测,科学防疫,降低兽药使用量。一是开展免疫效果评估,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提高防疫水平。二是开展细菌性疾病药物敏感性试验,合理用药,充分发挥药物的协同作用,提高治疗效果,减少细菌耐药性产生。避免盲目用药,防止兽药使用量大、时间长、组方杂、无指征用药的行为。三是减少药品投入,节约医药资源,降低药物残留的风险。
4.6 加强地市级畜产品安全监测体系建设。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需要精密的仪器设备和具备较好的专业素养的技术人员,近年来地、县级畜产品安全监测体系建设均得到了加强,但与工作目标仍有较大的差距。建议集中财力、物力、人力加强地级或区域性畜产安全检测中心建设,整合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和业务水平为畜产品安全服务。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坚持科学严谨的态度和对人民生命健康高度负责的精神,客观评价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最大限度减少药物的安全隐患。
4.7 加大畜产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的攻关力度。采用快捷、经济、准确的检验方法,是保障食品安全的迫切需要。加大兽药残留分析快速检测技术研究,提高检测方法的灵敏性、准确性,确保畜产品安全监测工作的时效性、适用性,增加监测频率,扩大监测面。胶体金检测是简易、经济、快捷的检测方法,检测精确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检测种类亟待增加。
4.8 广泛宣传,提高畜产品安全意识。通过报纸、电视、举办培训班等方式向广大群众宣传动物性食品安全知识,充分认识兽药残留的危害,提高畜产品安全意识,全社会共同参与防范、监督畜产品质量,减少药物残留的危害。
[1]王 晶,王 林,黄晓蓉.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2]沈建忠.动物毒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3]刘 坚,吴新荣,蒋琳兰.药源性疾病监测与防治[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6
S8
A
1006-4907(2011)03-00006-02
10.3969/j.issn.1006-4907.2011.03.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