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珍
医护人员在为患者解除痛苦的同时,自己却成为各种传染病的易感者。院内感染一直严重危害着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健康。美国疾控中心资料显示,截止2000年底美国医务人员中有57名被确诊感染了艾滋病病毒[1],而HIⅤ职业暴露获得感染的概率为0.2% ~0.5%[2]。在 SARS流行期间,中国内地感染SARS的医务人员占全国SARS总病例的18.2%,个别感染比例较高的城市,医务人员感染比例高达38.3%[3]。陈华等[4]报道,1例因车祸所致的开放性股骨颈骨折在急诊和手术过程中,导致7名医护人员职业暴露,术后实验室检查发现此例患者患有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本文通过对医院的标准预防实施现状综合分析,提出相应对策,以强化医务工作者标准预防意识和防护水平,从而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
标准预防的含义是认定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液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接触上述物质必须采取防护措施,根据传播途径采取空气、飞沫、空气隔离,是预防医院感染成功而有效的措施。其特点: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强调双向防护,既要防止疾病从患者传至医务人员,又要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患者[5]。
吴安华等[6]对某大型教学医院615名临床一线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显示39.7%的护士对标准预防不熟悉,9.9%的护士甚至从未听说过。李小英等[7]对工作1年以上116名临床护士标准预防知识和预防措施的应用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只有36.2%的护士认为所有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具有传染性。62.1%知道标准预防的隔离系统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李新霞等[8]对洛阳市区22家二级综合医院的感染专职管理人员进行调查,有25%的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不了解“标准预防”的概念。唐晓芸等[9]对108名实习护生进行调查,仅16.67%的护生知道“标准预防”的概念。许同梅[10]对50名医院的工勤人员标准预防知识及行为进行调查,发现仅32%的工勤人员接受过岗前培训,16%知道洗手的指征,没有人掌握洗手的正确方法,只有4%的工勤人员了解标准预防的内容。
接触患者即使戴了手套也洗手的占34.5%,戴了手套很少洗手的占53.4%,12.1%戴了手套从不洗手;诊疗或护理每例患者前很少洗手占34.5%;接触血液、体液等污物后很少进行手消毒的占48.3%;接触患者湿性活体物而有可能被污染时很少戴手套的占44.0%;接触同一例患者的污染部位和清洁部位之间很少和从不戴手套的分别占19.0%和45.7%;接触未明确诊断的患者时很少和从不主动穿隔离衣的分别占34.4%和32.8%;注射器重复使用,针头重新套上针帽占53.4%;用过的注射器用手拔针头占65.5%;皮肤被利器刺伤后很少立即挤出血液再彻底清洗消毒仅占37.9%[7]。对工勤人员的调查中发现,锐器伤的比率高达82%,工作时戴口罩的比率为28%,对有可能被血液或体液污染的操作戴手套的占22%,对锐器损伤后能正确处理的仅占20%[10]。陈超男[11]对159名在岗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显示,55.1%的护士在进行高危操作时(如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加防护,虽有92.5%的护士认识到自我防护不当的最严重结果是感染血液传染性疾病,但对感染的概率认识不足;有35.2%的护士认为概率较小;有3.1%的护士对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损伤持无所谓的态度;有23.9%的护士不了解标准预防的内容;有37.1%的护士不知道针刺后的正确处理方法。
(1)无暇戴手套或戴手套等相关防护设备会影响操作的准确性。周秀春等[12]调查80名实习护生进行侵入性操作未戴手套的原因有太忙无暇戴手套占32.5%,戴手套影响操作占30.0%。(2)许多医院一次性防护用品供应不足,对这方面未给予足够重视。周秀春等[12]调查实习护生进行侵入性操作未戴手套的原因中不易拿到手套占10.0%。另外,医院在每个科室配备供洗手、擦干用的一次性纸巾或消毒手巾的情况也有待改进。据调查医护人员洗手后用公用毛巾或工作服擦干的占74.1%[7]。(3)医院的消毒措施未达标。如许多临床器械被有机物(特别是含蛋白的污迹)污染之后,仅凭普通清洗、消毒,难以达到标准。由于全自动清洗机及酶制剂价格昂贵,大多仅局限于内镜、介入的高危险性器械的清洗[13]。
周建伟提出[14],在实习护生中运用健康教育模式,将实习护生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75名,对照组给予常规实习前标准预防的知识讲座,实验组运用健康信念模式进行为期1个月的标准预防培训,比较两组标准预防行为依从性情况。结果显示:运用健康信念模式进行标准预防教育能提高实习护生的标准预防行为依从性。
刘荷妹[15]提出了在管理方面、物资方面、人员素质要求、消毒措施、废弃物处理、监督等方面做好医院的标准预防。(1)管理方面。组成监督管理小组,定期对医护人员(包括护工)组织传染病及消毒相关知识学习。(2)物资准备。备用消毒器具,如紫外线消毒灯、消毒粉剂或液体(如75%酒精、2%碘伏、含氯消毒剂等)、一次性耗材(如隔离衣、防护罩、床垫、手套等)。(3)人员素质。医护人员要熟悉各种病原微生物感染知识及防护措施,抢救操作过程中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范、无菌技术,工作人员手、臂皮肤有损伤、感染或接触病员血液或体液时,要戴乳胶手套进行防护,操作中避免不必要的损伤。(4)消毒措施。环境消毒:包括每天用紫外线灯照射3次,每次30 min,地面每天用20%含氯消毒液拖地一次,污染后随时消毒处理等。器械消毒:急诊器械要在有效期内使用,并根据消毒要求每周定期消毒。物品消毒:诊查床、病员推车、轮椅每天定时用消毒水擦拭,污染后及时消毒。对血液、体液污染过的衣被及怀疑有传染性病原体污染的所有器物,按要求先消毒后清洗。(5)废弃物处理。遵循分类处理、分处存放原则,生活垃圾与医疗垃圾分类装袋,损伤性锐器装在专用利器盒内,使用过的一次性针筒、皮条按规定毁型,分装;垃圾定点存放,定期送焚烧点焚烧等。(6)监测。实行院、科两级监测,每月分别对空气、治疗台桌面、物体表面、消毒液、工作人员手、器械管道、常用灭菌用品进行检测等。
由此看来,我国医院标准预防执行情况不容乐观,而标准预防对医务工作者是极其重要的,能做好这项工作不仅是对医务工作者自身安全的一种保障,同时还能减少医务工作者与患者之间的院内感染机会,保证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因此,加强职业防护教育及各环节管理是广大医务工作者共同面临的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1] 毛秀英,吴欣娟,于荔梅,等.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22-425.
[2] 潘淑琴,吴俊霞,王建斌,等.临床护士锐器伤调查与预防[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4):415-417.
[3] 陈 锐,程 瑾,罗荣庆.从情报学角度研究医务人员感染SARS的原因及特点[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3,12(6):33-35.
[4] 陈 华,杨雪英,庞伟鸿.预防控制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的感染[J].中华医院感染血杂志,2006,16(2):187-189.
[5] 李六亿.标准预防的介绍[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9,15(4):241.
[6] 吴安华,任 南,吕一欣,等.护士面临针刺伤的危害及其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7):525-526.
[7] 李小英,王绿环.护理人员标准预防知识掌握情况调查及对策[J].护理学杂志,2005,20(3):63-65.
[8] 李新霞,赵进奎.洛阳市二级综合医院医院感染管理现状与对策[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5,16(6):367-369.
[9] 唐晓芸,谭 伟,李玉肖.实习护生职业暴露现状及防护知识的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6,21(11):60-62.
[10] 许同梅.医院工勤人员标准预防知识和行为的调查及对策[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3):8-9.
[11] 陈超男.护士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22(2):37-38.
[12] 周秀春,肖鹏妹,招 婷.护生职业防护知识与行为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2006,20(6B):1525-1527.
[13] 周 洁,李和姐.医务人员标准预防能力的调查分析与对策[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8,7(5):347-348.
[14] 周建伟.健康信念模式在实习护生标准预防教育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9):45-46.
[15] 刘荷妹.急诊科如何做好院内感染的预防[J].临床肺科杂志,2008,13(5):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