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嘉璐,石 锓
关于汉语国际教育热点问题的访谈
许嘉璐,石 锓
石锓:许老师,现在大家都在谈论世界各地出现的“汉语热”。您怎么看待世界各国的汉语热?
许嘉璐:汉语热不热是相对的。2000年以前,来华学汉语的留学生只有八万人左右,在各个国家学汉语的屈指可数。现在,每年来华学汉语的有20多万,世界各国不包括以汉语为母语的国家和地区,学习汉语总人数已超过4000万人。现有100多个国家近4000所高等学校开设了汉语课。开设汉语课的中小学数量,美国有4000多所,英国5200多所,澳大利亚1500多所,泰国1000多所。中小学学习汉语人数,美国已超过16万人,法国4.6万人,澳大利亚12万人,泰国超过50万人。在96个国家和地区已经建立了300多所孔子学院和300多个孔子课堂。此外,还有50多个国家的260多个机构提出申请,要求开办孔子学院。目前,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共开设汉语课程1万多个班次,注册学员达30万人,每年注册参加孔子课堂学习的学生有300多万人。世界主要国家汉语学习人数正以每年50%的幅度增加。这跟过去的局面相比是热多了。但是,我认为真正的“汉语热”还没到来。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发展起来的汉语推广事业才刚刚开始。目前外国汉语学习者的数量(相当于一部分还是华裔)与仅中国就有约两亿多英语学习者相比,恐怕还不能算“热”。美国、英国的英语推广已经在全球形成了一个产业,而汉语推广还主要是个“事业”。汉语要真正像英语那样受到世界的欢迎,那样普遍,还需要我们长期艰苦的努力。当然,汉语是否能真正热起来,是否能持续地热下去,主要要看我国综合国力(包括文化吸引力)是否能真正增强、持续增强。但我有信心,也许到21世纪后半叶,就能看到汉语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更为强劲的势头、在世界形成规模化产业的苗头。现在,我们送出的是中国语言、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民友好的心;到那时,我们收获的将是世界对中华文化的友好、喜爱,也许还有巨大的经济回报。
石锓:为适应海外汉语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我们现在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应注意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许嘉璐:海外汉语教学最需要解决的是师资问题。目前,国内共有200多所大学开办了对外汉语教学的本科专业,将有83所大学可以招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出的学生具有比较高的知识水平和较好的教学技能。但是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要适应非母语国家汉语教学和学习模式与习惯,还存在着比较大的距离。
首先,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要转变教学观念,不能完全用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的一套方法和模式了。在国内教外国人汉语跟走出国门教汉语的情况是非常不同的,因为语言环境、教学环境、生活环境不同了,教学对象范围扩大了,不同国别和不同学习者的需求多元化了。为了适应国外的教学,就需要实地了解不同国家、不同人群学习汉语的切实需求和难点。这样,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教材编写才能有的放矢。现在,来大陆留学的外国学生大多是大学生。他们每年学习40周,800多课时,时间上有保证;更主要的是有一个非常理想的学习环境,到处听的、看的、说的、写的都是汉语。即使你不来课堂学汉语,三年也会说中国话。因此,国内留学生学会汉语不能全算是课堂教学的功劳,至少一半应归功于环境。在海外则非常不同,没有汉语环境,每周最多四课时学习汉语(很多学校每周只有两节汉语课)。800多课时要200周才能教完。国内的教学模式到海外是否管用,就可想而知了。再说,海外学汉语的对象也是复杂的。有幼儿、小学生、中学生、政府和企业的工作人员、在家闲居的老人等等,他们都有学习汉语的要求。还要注意,这些学习者的学习目的都是很不一样的。有的是为了与中国人做生意,有的是为了了解中华文化,有的是为了来中国旅游,有的是为了到跨国公司求职,有的纯粹是为了个人兴趣,等等。针对不同的学习者要制订不同的教学方案,选择不同的教材。这些问题在国内都不成其为问题,在国外就要复杂的多。要让我们的学生对这些情况有充分的认识,要在心理、知识、技能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
其次,要调整教学内容。外国人学汉语根本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和学习中国文化。许多国家政要和孔子学院的外方院长都多次表达过这个意思。他们急于要了解的是中国经济、风俗、习惯和中国人,想知道如何与中国人交朋友。我在国外各孔子学院考察时,他们多次说:你们派来的人,只教汉语,不懂文化。所以,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有一个重大的转变,那就是:以前把汉语本体教学几乎作为全部的教学内容;现在,汉语本体教学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是汉语的基础知识。我们开设了更多的课程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中西文化是有很大不同的。中国人主张节俭,主张个人的道德修养,有忧患意识,主张和平、文化多元和真正平等。教汉语的同时,应让汉语学习者了解中国的价值观,实现与西方文化的平等对话。如果只教汉语,不传播中华文化,不能算是成功的。实际上,远离文化,汉语也教不好。向外介绍汉语和中华文化时,还要采用客观提供多样文化形态的方式,应避免说教,让学习者有亲近感。
第三,要改革教学方式。在新的形势下,汉语国际教育已从“把人请进来”变成了“自己走出去”。到海外教汉语最需要注意的就是要按照当地民众的接受习惯和思维模式来进行教学。以前,我们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主,我们怎么讲,学生就怎么接受。现在,我们的教学方式要向以学生为主转变,学生需要什么,我们就讲什么。在学习习惯上,海外学生与中国学生有很大不同。我们从小被要求上课时要背着手,认真听讲,不许做其他任何事情。海外学生上课,可以背对着老师,有的可以吃东西、可以接电话、可以随便出入教室,老师没有权力制止。海外教学,许多国家甚至要哄着孩子进行教学。因为海外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是用脚来投票的,不喜欢听我就走人。按照他们的法律,如果一个选修课(汉语大多是选修课)走得不满五个或十个学生时,老师就自动失业了。因此,到海外教汉语,如何让来听课的学生越来越多,而不是越来越少,这是我们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北京师范大学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采取的是专业教育和通才培养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让他们在汉语知识、汉语教学和中华文化方面打好扎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还要培养他们多方面的能力,在教学等各方面引发学生兴趣的能力。因此,我们培养的专业硕士个个能歌善舞、精通外语,剪纸、书法、绘画、古琴、烹饪等也都能露一手。他们到海外教学大受欢迎,几乎没有人能按时回国,各国校长都多方挽留,不让走。有的学生的婚事都因此耽误了。
石锓:许老师,面对海外汉语教学的师资短缺问题,学者们提出要使汉语国际教育可持续发展,必须注重海外本土汉语教师的培养。您觉得海外汉语教师本土化的工作应如何开展?
许嘉璐:海外汉语教师本土化的工作很重要。本土语言教师在思维习惯、文化背景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他们完全可以成为汉语国际推广的主力军,当前则应该成为我们外派汉语教师的重要补充。但这项工作现在还是一个薄弱环节,有必要加强。以美国为例,目前开设中文课的中小学已达4000多所,学习汉语的学生有16万多人,这就需要大量的汉语教师。很多学校因找不到合适的汉语教师不得不取消了开设汉语课的计划。尽管中国每年都向100多个国家派出5000多名汉语教师和志愿者(现在在外共约7000人),但这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海外对汉语教师的需求量在增加,需求的内容也在深化,供需矛盾很大。目前,国家正在着手解决这一难题。国家汉办已设立了政府奖学金,吸引海外优秀人才来华攻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各地孔子学院也在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积极采取措施,促进海外汉语师资本土化建设。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与当地政府共建了汉语师资海外培训中心。今后,海外教师本土化培训工作应注意四个结合:境外培训与来华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长年提高相结合;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普及性培训与专项性培训相结合。这样,海外教师本土化工作才可能常态化,才可能持续发展。
石锓:教师、教法、教材是汉语国际教育关注的三大中心工作。您认为面向海外的汉语教材编写工作应如何进行?
许嘉璐:从前国内编写的教材绝大部分是面向国内来华留学生的,到海外基本不适用。海外汉语教材的编写我只说两点:一是从实际出发,多做调查研究;二是要编出特色。
教授们不能只坐在书斋里编教材,要深入海外教学第一线,到海外课堂进行深入的调查,才能编好一套汉语教材。编写教材之前,一定要摸清楚学习者的情况、环境要求、教学习惯等。前几年,我和陈绂老师等编写了一套面向美国中学生的AP教材《加油》。为了编好这套教材,我们编写组七人,三次去美国,每次长达一个半月。我们全体成员深入美国中学课堂听课、座谈,参加学生活动,与美国中学教师近距离接触,感受美国中学教育,比较美国中学汉语教学与我们所熟悉的中国大陆汉语教学的同和异,以此确定我们的编写方案。算起来,走访、听课的学校有一百多所,开了几十次座谈会。每编写一课还要发往美国的有关班级进行试教,听取师生意见,然后修改。
教材编写还要有特色。《加油》有三个特点:一是符合美国外语教学的标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五个“C”:Communication(沟通),Cultures(文化),Connections(贯连),Comparisons(比较),Communities(社区)。二是切合美国汉语教学的实际。AP课程是美国大学放到中学的基础课程,针对性极强,要求极高。我们的教材既要符合美国高中生汉语学习的实际,又要符合AP课程的教学要求。三是体现了任务型教学理念。语言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完成任务”。这种教学理念不同于以往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教学理念,它充分体现了外语教学的应用性质。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并不是教授一套知识,而是教会一种技能,教材的编写就必须将“实际操作”看作第一要素,使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提高使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在完成各种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到教材所给予他们的各种知识。
石锓:最后,希望许老师给我们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生提几点要求。
许嘉璐:我只强调一点,从事汉语国际教育这项工作要有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数千年来,这是汉语教学第一次大规模地走向世界。我们生逢其时,又亲身参与了这项工作,这是我们的荣幸,更是我们的历史责任。向全世界传播汉语和汉文化不仅是中国的需要,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需要。这项事业的价值就在于它是祖国走向富强过程中必然要完成的工程,也是为祖国继续走向富强加油应有的工作。从学校领导、学院领导到老师,甚至做服务性工作的人员,对这项工作的重要性都要有清醒的认识,要由衷地把这种理性认识内化为灵魂,才会为之拼命奋斗。
别的都好说,把责任和使命化为灵魂最难。我的学生们都有这种拼命精神。北师大的朱小键教授、朱瑞平教授,他们早都已经是博导了,照样很拼命,经常在做不起眼的事务性工作。为了这项工作他们累得全身都是病,有时甚至累得晕倒在课堂上。就这样,他们也从没抱怨过。忙啊!忙得他们夫妻虽都在同一单位工作,可全家人一块儿吃饭的机会都很少(深情)。我的赴海外工作的学生们,他们在海外也很玩命。早上七点到校,七点半上课,整天都有课,最后一节课下课是晚上九点。回到宿舍都没有时间和精力做饭吃。天天如此(深情)!没有一点责任感和使命感能做到这样吗(激动)?做不到!(停顿)
你回去后,也要多做游说工作,争取领导的支持,把这项有重大意义的工作做好。
石锓:谢谢老师的谆谆教导。我今后一定按老师的要求努力做好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学工作!请老师多保重身体!
H195
A
1001-4799(2011)04-0018-03
“对外汉语暨汉语国际教育”专题研究
[编者按]最近几年,“对外汉语暨汉语国际教育”非常热,有人叫好,也有人提出了忧虑。因此,从学理的层面,对“对外汉语暨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科性质、特征、历史、前景以及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将有助于“对外汉语暨汉语国际教育”的健康发展。基于此,我刊特别推出专栏,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对这些问题开展研究。《关于汉语国际教育热点问题的访谈》一文是石锓教授对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许嘉璐先生的专访,专访涉及汉语国际教育的诸多热点问题,如怎样看待世界各国的汉语热、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应注意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海外汉语教师本土化的工作应如何开展、面向海外的汉语教材编写工作应如何进行等。李向农、贾益民先生的《对外汉语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与学科之辨》一文,对“对外汉语暨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科定性及学科体系作出了自己独特的思考。汪国胜先生的《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相关问题的反思》一文,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的相关问题作出了多方面的反思。青年教师杨小彬的《我国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成就与问题研究》一文,在爬梳历史的基础上,对我国对外汉语教材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反思。我们期待这组文章能引起学界及相关部门的关注。
熊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