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菊
(海南省人民医院产科,海南 海口 570311)
产科急腹症腹部卒中三例的诊治体会
陈小菊
(海南省人民医院产科,海南 海口 570311)
产科;腹部卒中;特征;诊治
腹部卒中是指腹腔内或腹膜后血管自发性破裂,导致腹内出血,以骤然发作的腹痛和低血容量性休克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一种急腹症[1-2],是一种罕见的急腹症,其术前诊断困难,常因延误治疗而影响患者愈后。现结合我科10年来收治的3例腹部卒中病例,复习国内外资料,就其病因、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进行探讨。
病例一:患者37岁,孕4产2。因停经“30周+3,头痛1月余,抽搐10次”于1998年7月27日16点45分急诊入院。既往无高血压或肾病史。身体检查:体温38℃,脉搏130次,血压为165/98 mmHg(1 mmHg= 0.133 kPa),神志不清,腹部移动性浊音可疑,双下肢轻度水肿。产科检查:宫高22 cm,未闻及胎心音。B超提示宫内妊娠31周,少量腹水。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 217×109/L,血红蛋白122 g/L,凝血酶在时间1 718 s(对照1 410 s),纤维蛋白原1127 g/L;尿蛋白(+)。入院诊断:(1)宫内妊娠30周+3,产前子痫;(2)死胎;(3)IDC。入院后给予硫酸镁解痉,安定及冬眠合剂镇静降压,肝素抗凝,抗生素预防感染等治疗。入院后19 h血压112/37 mmHg,脉搏140次/min,考虑DIC所致休克,输新鲜血800 ml,血压回升至150/105 mmHg,随后腹部逐渐隆起,伴腹痛,移动性浊音阳性,B超检查显示腹腔内大量腹水,血红蛋白为8 112 g/L,结合临床表现,考虑为腹腔内出血。于入院后28 h行腹腔穿刺术,抽出不凝固暗红色血8 ml。行剖腹探查术及剖宫取胎术,术中见腹腔内积血3 000 ml,其中血块500 ml,积在脾窝处,在脾结肠韧带处有一小裂伤,附有凝血块,未见活动性出血,予以缝扎。术后诊断:(1)宫内妊娠30周+3,产前子痫;(2)死胎;(3)DIC;(4)腹部卒中。经输血、输血小板、肝素治疗后,患者生命体征及凝血指标恢复正常,痊愈出院。
病例二:患者25岁,因“双下肢浮肿,气促2个月”于2002年7月18日收入心内科治疗。患者于7月17日因“孕足月、重度妊高症”在当地医院行剖宫产术,术程顺利。于7月18日出现腹胀、气促加重到我院就诊,诊断为:心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症,电解质紊乱,剖宫产术后,收入我院。入院查体T 36.5℃,P100次/分,R 20次/min,BP 161/84 mmHg,急性病容,中度贫血貌,腹部隆起,明显压痛、反跳痛,移动性浊音(+)。经全院会诊后,于7月22日转入我科。血红蛋白92 g/L,DIC全套正常,尿蛋白(+++)。7月23日患者腹胀明显,B超提示腹腔内大量积液,腹腔穿刺抽出250 ml鲜红色血水,血红蛋白77 g/L,DIC全套正常,考虑血色素下降,有血性腹水,腹腔内出血,急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腹腔内血性腹水1 500 ml,子宫、双附件未见明显出血点,左卵巢、输卵管粘连,有一积血块,约4 cm×3 cm大小,清除后未见明显出血,请外科探查大网膜、肠管、肝、胆、脾等未见活动性出血,术后留置腹腔引流管一条,术后转ICU观察治疗,予镇静、降压,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等治疗。7月26日转入我科,7月27日患者病情再次加重,出现胸水、腹水、呼吸困难,相关化验提示:低蛋白血症、贫血,后因“心功能不全”,“心源性哮喘”以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情危重,建议再转回ICU治疗,患者因家庭经济困难坚决要出院(自动出院)。
病例三:患者23岁,“剖宫产术后反复抽搐2次”于2002年9月17日4点30分急诊转入我院。患者9月16日孕足月、双胎,产前子痫在当地医院急诊行剖宫产,术程顺利,术后患者抽搐2次,出现昏睡、高热,T 39℃,BP 190/110 mmHg急诊转入我院。转入时,T 38.5℃,P 80次/min,R 17次/min,BP 154/103 mmHg,昏睡状态,瞳孔等大等圆,心肺听诊无异常,腹部不胀,切口敷料少许渗血,宫底脐下一指,恶露血性,量少。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 427×109/L,血红蛋白130 g/L;DIC全套正常,尿蛋白(+++)。诊断为“孕足月双胎,产前、产前产后子痫”。继续解痉、镇静、降压治疗。入院后第5天,9月21日中午12∶00患者出现全身乏力,呼吸困难,精神差,血压明显下降,BP115~ 114/(70~90)mmHg,P 110次/min,R 37次/min,面色苍白,重度贫血貌,呼吸急促,腹部隆起,移动性浊音(+)。急查血红蛋白56 g/L;DIC全套正常,B超提示腹腔内大量积液,腹腔穿刺抽出不凝血5 ml,考虑腹腔内出血原因待查,急诊行剖腹探查术。腹腔内积暗红色血水约3 000 ml,血块约1 000 ml,子宫体硬,子宫切口愈合好,双附件外观正常。请外科上台探查,肝、胆、脾、肠管、大网膜等处,未见明显出血点。考虑“腹部卒中”,吸净盆腹腔内血液后,留置腹腔、盆腔引流管各一条。术中输血1 200 ml,术后转ICU治疗。监测生命体征,血红蛋白126 g/L,DIC全套正常。术后2 d转回我科,转入我科后血压稳定、伤口愈合好。于10月5日痊愈出院。
2.1 发病原因 腹部卒中是急腹外科罕见的严重的疾病,病死率高,有报告达29%[3]。其病因尚不清,可能与高血压、动脉硬化、腹腔壁血管发育异常及妊娠有关[4]。另外妊娠产褥期内分泌的变化,造成某些妇女血管壁的变化,如劳累、分娩,腹压增高时发生破裂。有文献报道,炎症亦也可引起腹部卒中。此病常见于妊娠与产褥期妇女,文献报道[5],60%的病例为妊娠期妇女,本病可发生于早孕、中孕、晚孕以及产后3周内的任何时间[6]。破裂血管主要是腹腔的静脉系统和充血器官,如脾静脉、子宫卵巢静脉系统、盆腔静脉及曲张静脉。本组资料中1例为重度子痫前期,2例为子痫患者,遂高血压及动脉粥样硬化是腹部卒中的一个重要基础。
2.2 临床表现 腹部卒中发病急骤、凶险,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腹痛和腹腔内出血所导致的休克症状。病情的严重性与破裂血管的管径、裂口大小和部位有关。1960年Blumenstock等[7]根据腹部卒中的特点,将其分为3期:①早期,有与出血同时出现的腹痛症状,由于出血量不多,休克症状较微,脉搏快,血压及红细胞压积无明显变化,可能是腹膜或系膜间暂时性填塞之故;②潜伏期,从几小时到几天甚至数周不等,临床表现为暂时稳定;③末期,腹痛突然急剧,腹腔大量出血,如抢救不及时,患者很快死亡。但往往在临床观察中,常难以判断是哪一期,且对本病难以早期诊断,常延误患者病情。
2.3 诊断及治疗 腹部卒中非手术治疗的死亡率为100%,手术治疗的死亡率为10%~30%。本病临床表现多种性,诊断无特异性,遂在临床治疗中对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应严密监测生命体征、血常规、DIC等相关的检测,对有突发、严重腹痛及休克症状的患者应考虑本病。如移动性浊音(+),B超提示腹腔大量腹水,应立即行腹腔穿刺术,以明确腹水的性状。如考虑“腹部卒中”,立即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尽可能找到出血点,予以彻底结扎或病灶切除术,未找到出血点的,应放置引流管,以观察引流液的量或性状,术后观察有无继续出血。本组资料中,3例均有高血压病史,均以腹痛、腹胀为首发症状,继而休克症状,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均未见明显出血点。但本病发病急骤、凶险,本组3例中1例术后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情危重,放弃治疗,自动出院。又因本病因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诊断手段,医生缺乏对本病的高度认识,误诊率高。本组资料中,第1例延误9 h才行剖腹探查术,第2例宫产术后第1天出现腹胀、气促,误诊为“心功能不全”收入心内科治疗,后转入我科确诊“腹部卒中”,延误诊断时机及治疗时机,术后患者多器官功能衰竭,放弃治疗,危害严重。产科医师在临床中应加强对本病的认识,提高术前的诊断率,予以及时的治疗,解决患者的病痛。
本病目前的治疗方法以手术为主。国内有报道如病情允许,可行腹腔增强CT扫描和血管造影,发现破裂血管可行介入检查治疗,国内有1例成功报道[8]。所以,除提高医师本身的诊断水平外,介入栓塞治疗亦是腹部卒中的诊断治疗的新方向。
[1]曾宪九,吴蔚然,鲁泽清,等.克氏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025-1030.
[2]夏穗生.现代腹部急诊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2000∶530-532.
[3]陆鸿钟,程超鹏.自发性肠原膜血管破裂症[J].中华外科杂志, 1956,4(3)∶283-285.
[4]吴凌云.腹部卒中[J].普外临床,1990,5(6)∶340-341.
[5]于忠芹,侯 勇.足月妊娠左侧盆壁静脉丛破裂致腹膜外及阴道血壁广泛血肿一例[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9,34(6)∶350.
[6]马 俊,魏 炜,林 丰.腹部卒中的诊断和治疗[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7,14(5)∶619-622.
[7] Blumenstock DA,Jaretzki A.The surgicalsignificanceof spontaneous intra-abdominal hemorrhage[J].Surg Clin North Am, 1960,40(8)∶917-931.
[8]陈光锋,李 群.介入血管造影诊断及治疗自发性腹部卒中(附1例报告)[J].现代医用影像学,1998∶7(4)∶161.
R714
A
1003—6350(2011)14—134—02
陈小菊(1972—),女,海南省东方市人,副主任医师,硕士。
2011-03-27)
·短篇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