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文化力的特点与功能

2011-04-09 03:19刘国新王春喜
关键词:校园文化师生大学

刘国新,王春喜

(1.湖北大学商学院,湖北武汉430062;2.湖北大学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430062)

论高校文化力的特点与功能

刘国新1,王春喜2

(1.湖北大学商学院,湖北武汉430062;2.湖北大学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430062)

高校文化力是一种精神力量,它由高校文化孕育产生,具有积淀性、导向性和推动性等特点。高校文化力不仅作用于高校师生及其自身,而且能教化民众、引领社会、影响民族精神。高校文化力的功能体现在提高师生文化素质和文化品位、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高校应通过加大投入、涵养文化、立德树人、服务社会等途径促进高校文化力功能的充分实现。

高校文化力;文化素质;文化品位

一、高校文化力的特点

1.高校文化力的内涵

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通过学习可获得的、通过信息媒介可传承的一切物质和精神产品。文化无所不在、多种多样,如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高雅文化与世俗文化、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等。高校文化主要是指大学文化(因为高校还包括高职高专),又指高校校园文化,是在一定社会历史环境和大学的办学实践中,由大学人为追求和实现共同目标而逐步创造并形成的各种观念形态、校园精神、文化环境、文化活动的总和。高校文化的特征鲜明地表现在学术自由、大学自治、教授治校等大学精神和制度上。大学精神作为大学的独特品质和气质,是高校文化的内核和灵魂,它引领高校文化的发展,也是高校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1]。

高校文化力是高校文化对高校及其师生发展的作用力和对社会及其民众的影响力。一方面,高校文化在潜移默化的传播和繁殖中形成力量,将学校的办学理念、思想观念和心理取向影响和作用于师生,使得师生的文化活动及其成果在一定价值取向的影响和支配下完成,从而形成良好的文化影响力、文化凝聚力、文化导向力、文化推动力。另一方面,由于现代高校已不是与外界断绝的象牙塔,而是由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与社会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高校经过历史积淀形成的大学精神和文化形态,可以引领社会文化先声,主导社会文化发展,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从而做到引领社会、教化民众、影响民族精神。

2.高校文化力的特点

(1)高校文化力由高校文化孕育产生。

高校文化是高校文化力的基础和源泉,如果把高校文化比作是源,高校文化力则是流。高校文化力不会自动生成,而是需要一定的条件,如学生的文化素质、教师的文化素养、高校的文化品位是否达到一定高度;高校及其师生对高校文化的认识是否从理性层面深刻理解其本质,进而自觉运用其功能来提升办学水平;高校能否对原有文化进行拓展和创新,不断形成丰富、卓越、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等。没有优秀的高校文化,就不可能生成强大的高校文化力。高校文化相对静止,高校文化力则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动态的文化形态、一种影响过程和执行结果。不同的校园文化彰显出不同的高校文化力,对学生有不同的影响,发挥不同的作用。

(2)高校文化力存在方式的多样性。

校园文化有表层的物质文化、中层的行为文化和深层的精神文化三种存在方式。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础,包括校园环境(校容校貌、建筑样式)、教学科研设备、人文环境(文化活动中心、广播台、校内电视、网站、橱窗、电子显示屏、宣传栏、校报等)、校园物化形态设施(校徽、校标、校服、校歌)等;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包括师生的行为方式、风俗礼仪、群团活动、科技活动等。所谓于细微处见精神,大学的精神和文化正是从师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展现。特别是高校集中了大批拥有文化、传递文化、创造文化的教师,他们的学术造诣和人格魅力也是构成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包括理想信念、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集体氛围、规章制度与校风校训[2]。因此高校文化力是一种环境育人的力量和精神形态的力量,她表现为外在的行为力和内在的精神力,用这种力量激励鼓舞师生,可以使之外化为师生的行为,内化为师生的品格和信念,从而形成广泛的文化认同,为学校的改革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为师生的科学发展提供充足的精神动力。

(3)高校文化力的积淀性。

在长期办学实践中,高校师生通过对文化的保存、传播、发展和创新,通过广泛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导致校园文化的凝聚和积淀。师生在有形或无形的文化环境熏陶和作用中,会养成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进而积累、提炼和升华为文化心理、文化观念和群体意识,并形成有鲜明时代精神和正确舆论导向的文化氛围和大学精神,从而形成高校文化力。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办学特色,形成个性鲜明、风格迥异的高校校园文化,这就决定了高校文化力是难以仿效的,需要靠长期的积淀形成。由高校文化孕育产生的这种文化力是其他文化如商业文化、企业文化、乡村文化、军营文化、广场文化等所不可比拟的。

(4)高校文化力的导向性。

高校文化力是一种谋求个人与集体的和谐、激发人的自觉精神和潜能、调整规范师生言行的精神力量,它明确地对违反预定价值规范的思想和行为予以拒斥,对符合者则予以接受和褒扬,有明显的导向性。它通过凝聚力量和智慧,促使师生愉悦地学习、生活和工作,从而实现个人追求和学校目标的高度一致。如那些发生在各时期的优秀人物事迹及其成就和精神,既记录着学校文化发展的轨迹,也是一种具体的、活生生的精神财富,能为师生在校园文化环境中所体验和感知,从而引起思想上的高度认同、情感上的强烈归属,由此激发爱校情结,激励师生为学校的发展和繁荣竭尽所能,形成良好的文化导向力。

(5)高校文化力的推动性。

高校文化力的推动性主要体现在制度文化层面。制度文化是强制执行和严格遵守的一种精神文化,主要表现为培养目标、校纪校规以及相应形成的组织机构。这种具有强制性的制度文化一旦得到师生的认同,不仅能促进师生良好品行的形成,更能凝结为一种无需强制就能自然传承的精神力量。因此高校制订规章制度时总是以树立优良校风为核心,以校风校训及各种行为规范为重要内容,突出目标追求、素质要求、态度作风等因素,强调团队精神、奋斗方向、行为准则等,将精神要求与具体规定有机结合,使之既有执行力,又有良好的激励推动性。

二、高校文化力的功能

1.高校文化力有助于提高师生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位

文化是育人的最好方式,一个人的文化背景越宽,他的视野就会越宽阔,融汇贯通的能力就越强。常言道,“最差的教育是人管人,中间层次是制度约束人,最高境界是文化塑造人”。优秀的校园文化就是卓越的品牌,是全校师生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对人的影响和作用远远超过具体的课程和活动。当前,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各种思想观念发生着深刻变化,多元文化交汇于校园内外,纷繁杂乱的信息及诱惑让人们无所适从。高校文化是人类社会长期积累的优秀文化的缩影,是育人为本、严谨求实的文化,是崇尚道德、追求真理、大度包容、富有牺牲精神和批判创新精神的文化,因而也是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高校文化力以其导向性、积淀性和推动性等特点,发挥着思想引领、品行升华和润物无声的作用,对师生的言行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不仅能陶冶师生情操、净化人的心灵,而且能引导师生正确认识事物、对待问题、处理矛盾、融洽人际关系。它使校园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与师德师风建设相融汇,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师生头脑,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师生斗志,引导师生自觉将个人追求融入学校发展的伟大实践,促进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协同发展,既满足广大师生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需求,又提高师生文化素质和文化品位,为师生和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原动力和支持力。广大师生在传承文化、交流思想、教学相长的同时,身心素质和人格品性也得以提高和升华。大学之“大”,关键在于文化价值观和精神境界。高校文化力使广大师生学大道、识大体、践大义,把握大势、能担大任,达到大成的境界;使师生胸怀为民众谋福利的抱负,追求气魄之大、理想之大,做高品位、高本领的人;使师生能完善自我,也能影响他人,成为目光远大、意志坚定、大气、大度和大方的人[3]。如2009年10月24日,长江大学入水救人英雄群体就体现了当代“90后”大学生的一种大爱、一种责任感和对优良传统的历史传承。

2.高校文化力有助于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高校的重要职能,因而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成果和社会服务能力也是高校竞争力的重要指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能支撑学校发展的一种基础性能力或竞争优势,高校文化力作为引导高校及其师生发展无形的、巨大的精神力量,能有效提升师生文化素质和文化品味、凝聚师生智慧,又能有效促进科技与人文的日益渗透和交融,激发师生创造活力,传承、研究、融合和创造优秀文化成果,使高校成为发展高科技的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动力源、与世界文明成果交流共享的信息源,从而更好地发挥其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不断促成学校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可以说,高校文化力有助于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3.高校文化力有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高校文化力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引领和整合作用,为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因为高校文化资源丰富、文化积淀深厚、文化人才荟萃,在研究文化理论、培养高端文化人才和高水平文化团体、打造文化品牌与精品力作、兴办文化实体等方面有优势,有利于建立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渠道,发展新兴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升级,扩大对外文化贸易,从而使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高校文化力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它弘扬主旋律、追求真善美、憎恨假恶丑,引领社会风尚,促进社会文明,这是其他机构、其他领域和其他力量所无法替代的。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带来高校活动范围逐步扩大,其触觉延伸到社会经济各领域,对知识的生产、传播、应用和消费日益增强,对社会的影响和辐射作用日益明显。不仅如此,高校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智囊团及思想库作用,能深入回答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从而增强科学理论的说服力、感召力和影响力。当前,我国各级文化管理部门都强调进一步借助高校文化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竞争力,提升文化软实力,走文化科学发展之路。

三、高校文化力功能的实现

1.加大投入,不断涵养优秀的校园文化

因高校文化力由高校文化孕育而生,为了有效实现高校文化力的功能,高校应努力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才不至于让高校文化力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此应“软硬兼施”,首先通过加大投入,不断充实和合理布局各种教学科研设施,改善校园网络和其他硬件条件,优化育人环境。通过精心设计人文景观(摆设名人雕像、布置富有哲理的大师语录、设立宣传橱窗和板报等),重视校歌、校训、校徽等物化形态设施建设,努力体现人文思想和办学理念,营造人文环境;其次,要充分挖掘校情校史资源,加强档案馆、校史馆和博物馆建设,将其建设成为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为丰富多彩的大学文化活动提供阵地,使师生员工教、学、乐各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增强向心力。还要通过不断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持续优化校园文化。高校在办学实践中应充分渗透和体现人文关怀与科学精神,持久深远地关爱师生的前途与命运,以促进师生的个性化和文明化,如此才有利于师生文化素质和文化品位的提高。高校应通过优化办学特色与个性来锤炼文化性格,以鲜明的文化性格不断彰显文化力。应通过批判地吸纳大众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从而不断发展健康文化、彰显主流文化、涵养优秀文化,使高校能在应对世俗文化中的低级文化、多元文化中的黄色文化、虚拟世界中的不良文化冲击时保持不软弱,做到在面对社区不良环境包围时不退缩,真正成为引领师生文明风尚、促进校园和谐、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强大支柱。

2.立德树人,坚持不懈地努力服务社会

服务社会是高校的一项重要职能,作为传承文明的中心、培养人才的摇篮和社会的精神先驱,作为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窗口,高校只要用先进的文化知识和思想观念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在培养人才中将其蕴含的文化底蕴、文化精华和创新精神等源源不断地传递到社会,并通过知识创新和科技发明创造文化,就可以为先进文化的弘扬和社会进步提供更丰富的内涵,成为引领社会、教化民众、影响民族精神的重要元素,从而使高校文化力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从实际情况看,高校师生思想活跃,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传承文化、发展科技、融合文化和创造财富是高校的优势所在。因为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发展是以知识的生产、传播、应用和消费为核心,所以高校作为教育发展的排头兵、各行各业建设者的“孵化器”,在文化科技创意、广播影视艺术创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音乐广告、文化会展、信息技术、数字内容和动漫游戏等文化产业领域,一般都能够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储备和技术支撑,能够不断提高文化原创能力,从而有助于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创新体系,帮助社会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合理配置文化要素,建设有影响力的文化会展中心等。面对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锋的新特点、现代传播技术广泛应用的新变化、人民大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高校确实应该以长远眼光、宽广胸怀和远大追求,增强人文使命,不仅致力于科学研究,而且努力服务社会。不仅授予学生谋生的技巧,更引导学生完善自我。不仅引导学生适应社会,更引导学生引领社会。竺可桢同志曾说,大学是引领社会风尚的希望之光,是照耀社会前进的灯塔,大学生应致力学问、以身许国,学成后为社会服务,做各界领袖分子和社会栋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杨东平.大学精神[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0.

[2]侯勇.高校校园文化特点及走向[J].湖北社会科学,2003,(8).

[3]程斯辉.何谓大学之“大”:关于我国大学之“大”的回顾与反思[J].武汉大学学报,2005,(1).

G640

A

1001-4799(2011)01-0068-04

2010-04-16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资助项目:08JA710014

刘国新(1957-),男,湖北仙桃人,湖北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高校文化力、管理科学研究;王春喜(1969-),男,湖北黄梅人,湖北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雷 丹]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师生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麻辣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