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锐
袁世凯及北洋系势力的崛起
郭 锐
甲午战争以后,满清政府为了自身,积极组建新式军队,对于军队的控制,清廷一直心有所虑,但最终还是被以袁世凯为首的汉族官僚谋得,这是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北洋军;袁世凯;清政府
晚清时代,影响中国政局发展的三股势力是湘系、淮系和北洋系。它们产生、发展在不同的时间阶段,有相同性也有不同。其领导人物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是晚清操纵政局的汉族官僚的典型代表。
19世纪50年代,中华民族的危机日趋严重,社会动荡不安。在外强的侵略和人民起义的冲击下,清政府的军事力量支柱——八旗兵和绿营兵,已发挥不了作用。为了挽救王朝的颓势,清政府允许地方编练乡兵、团练。由此,湘军、淮军随之诞生,并且形成近代中国庞大的军事、政治集团。湘军、淮军具有一定的私人军队的性质,具有拉帮结派、派系林立的特点,对后起的北洋系有着重要影响。北洋系基本上继承了淮系的衣钵。
提起北洋系,就不得不提一提其领袖袁世凯。
袁世凯,1859年出生于河南项城。叔祖父袁甲三,曾参与镇压捻军起义,当过漕运总督。父亲袁保中是地方士绅,袁世凯幼年过继给叔父袁保庆为子。袁保庆官至江南盐巡道。袁世凯曾两次参加乡试,均名落孙山。他决心放弃科举,1981年5月赴山东登州投奔淮军统领吴长庆(袁保庆的结拜兄弟)。次年,朝鲜爆发“壬午政变”,袁世凯又随吴长庆赴朝鲜参与镇压运动,在军务中开始崭露头角。中日甲午战争前,袁离汉城回国。但就其最后的结果来说,罪有应得;就其能力来说,算得上是一代奸雄。
满清从建立政权后,本着维护满族政权的安全,满清政府一贯政策是重满而轻汉,统兵权和行政权一般不会轻易给非满族人。同治、光绪以来,执掌国家政权的重臣,基本上都是与皇室关系极好的亲王或者是深得皇室倚重的满族官员,如恭亲王、醇亲王、庆亲王及荣禄等。所以,袁世凯以自己的身份,想参与大政,并左右朝政,就必须攀附一位亲贵重臣不可,他将目光投向了庆亲王奕劻等满族官僚,庆亲王奕劻贪鄙无能而唯利是图,于是袁世凯利用贿赂重金和诡诈之术,使其几乎唯袁氏之言是听;维新变法由于袁世凯的告密而失败,但是慈禧太后及一些官僚对袁的这种“首鼠两端”做法大不为然,甚至要治袁世凯的罪,幸得荣禄以身家性命担保说:“袁乃我的人,无所谓首鼠两端。”[1]这样就使得清廷消除了对袁世凯的疑虑,他成为了慈禧太后的宠臣,也使得袁世凯得以扩展其北洋系的军事势力,并在军政各界广布心腹,最终成了满清政权的大害。
1894年的甲午战争使满清政府一败涂地,在中日战争中,日方军队运用西方新装备、编制和战术表现出的巨大优越性,与清军落后形成鲜明的对照,极大的刺激了清军将领和满清统治者。满清政府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决定采用西方的方法练兵,以建立一支新式的武装用以维护统治。以恭亲王奕訢为首,庆亲王奕劻为会办“督办军务处”,责令李鸿藻、翁通龢、荣禄、长麟会同办理。李鸿章在天津组建“定武军”(主要是胡燏棻负责),张之洞在武昌组建“自强军”。两支队伍都用西式操练方法,可是体制上仍然用的是旧式军队体制。甲午战争后,清军战败,袁本人从朝鲜逃回北京,此时恰逢清政府决定编练新式军队,袁多次上书朝廷,提出练兵计划,逐步得到清廷内部的赞赏,张之洞曾说袁:“志气英锐,任事果敢,于兵事最为相宜”,“若使该员专意练兵事,他日有所成就,必能裨益时局”。[2]同时,袁世凯亦积极利用袁甲三和袁保恒(袁世凯叔父)的关系,在北京广交诸如湖广总督张之洞以及翁通龢 、荣禄等权贵,争取支持。1895年12月,督办军务处大臣上奏朝廷说:“查有军务处差委浙江温处道袁世凯朴实勇敢,晓畅戎机,前驻朝鲜颇有声望。因令详拟改练洋队办法,旋据拟呈聘请洋员合同及新建陆军营制饷章,臣等复加详核,甚属周妥。相应请旨饬派袁世凯督练新建陆军,假以事权,俾专责任。”[3]1985年12月21日,袁世凯被委赴天津小站(新农镇)接替胡燏棻,训练“定武军”。
袁世凯参照德国军制,在小站实施军事改革。他废除旧式军队不分兵种以“营”为基本单位的军事体制,设立步兵、骑兵、炮兵、工兵、后勤等兵种。袁世凯由国外购买枪炮等新式武器配属部队,并聘请德国军官进行军事训练和作战演习。袁世凯还建立陆军学堂,用德国教官教授作战技术。袁世凯在小站的改革,使中国军队面貌大为改观,驻天津的英国、俄国、日本、德国等国家的外交官和记者,不断前往观操。英国海军司令贝恩福1898年10月对新建陆军考察后曾在其书中称赞“操法灵熟,步伐整齐,以及旗帜之鲜明,号衣之整洁,莫不楚楚可观。”“为中国最有名望之兵”,称赞袁世凯“以儒生而为名将,多学多能,亦廉亦勤,聪明胆识,兼面有之。”[4]袁世凯的军事改革使中国军事制度向现代化方向迈出了重要一步。
袁世凯在小站期间,开始加紧培植自己的势力,他把许多亲信不断安插到新建陆军中去。比如:天津北洋武备学堂出身的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曹锟、吴佩孚、段芝贵、张怀芝、王占元等;有淮系旧军将领倪嗣冲、张勋、姜桂题、孟恩远、王怀庆等;还有袁的同乡、至友徐世昌等。由于袁将较多的原来淮系军官纠集到自己身边,并委以重任,所以北洋系被世人称为“淮军余孽”。袁世凯小站的练兵和新建陆军的成立,为北洋系封建军事集团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清政府为了加强对军事力量的控制,决定将袁世凯的新建陆军编入武卫军(除了新建陆军,还有宋庆的毅军、董福祥的甘军、聂士成的武毅军)由荣禄统领。新建陆军(武卫右军)、武毅军(武卫前军)、甘军(武卫后军),并称为北洋三军。
1899年,袁世凯率领武卫右军赴山东镇压义和团运动,并于1900年2月担任山东巡抚。此时,他的军队已经发展到2万余人。1901年11月李鸿章病故,袁世凯被委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这一重要职位。袁世凯于是更进一步的扩充军事实力,将武卫右军改编为“北洋常备军”。
1903年,清政府设立练兵处,以庆亲王奕劻为总理练兵事务大臣,袁世凯为会办大臣。名义上是奕劻掌握兵权,实际上大权被袁世凯控制。练兵处主要部门均由袁世凯亲信把持如:徐世昌、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等。1905年清政府把袁世凯统率的北洋常备军改编为陆军,共设六镇(“镇”相当于“师”)。
北洋陆军6镇,除第1镇多旗兵外(原京旗常备军,由满族贵族铁良直接控制),其余5镇将领都是袁世凯亲信(第2镇,原北洋常备军第1镇,先后有王英楷、王占元等为统制;第3镇,原北洋常备军第3镇,先后由段祺瑞、段芝贵、曹锟等为统制;第4镇,原北洋常备军第2镇,先后由吴长纯、吴凤岭等为统制;第5镇,原北洋常备军第5镇,先后由吴长纯、张怀芝等为统制;第6镇,原北洋常备军第4镇,先后由王士珍、段祺瑞等为统制)。此时6镇兵力已达七、八万人,成为晚清政府主要的西式军队。在编练新军过程中,袁还主持开办许多新式陆军学堂,以培养能为其所用的军事骨干。
袁世凯不但控制着这支军队,而且不断地将自己的势力扩展到政治、经济部门。袁世凯不仅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还曾先后任参预政务大臣、督办政务大臣、督办商务大臣、督办电政大臣、督办山海关内外铁路大臣、督办天津至镇江铁路大臣以及会办练兵大臣等。袁世凯坐镇天津,遥控着北京清廷,以至于出现“朝有大政,每有军机处问诸北洋”[5]的形势。北洋陆军的建成,及袁世凯在政治、经济等领域势力的扩张,标志以袁为领袖的北洋系军事政治集团形成。
袁世凯北洋系的崛起与扩张,使满清政府感到不安,满清内部试图消减袁世凯的兵权,先是将北洋陆军第1、3、5、6、镇,调拨给陆军部尚书铁良统领;之后,将袁世凯又调任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使袁世凯表面上丧失对北洋军的直接指挥权。可是,袁自从天津小站练兵以来,其势力已经满布朝廷内外,遍及全国。北洋6镇控制着山东、江苏、直隶、河南和东三省地区,清廷试图剪除袁的党羽,消弱其势力,已经基本上不可能了。1909年1月2日,清政府发布上谕,“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袁世凯夙承先朝屡加擢用。朕御极后复予懋赏,正以其才可用,俾效驰驱,不意袁世凯现患足疾,步履艰难,难胜职任,袁世凯著即开缺,回籍养疴,以示体恤之至意。”[6]宣布让其回家休养。袁世凯虽回家休养,实际上仍密切注视着国内政局的变化,与部属、亲信保持密切的联系。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清政府派遣陆军大臣荫昌率大军赴湖北镇压,但是荫昌根本指挥不了由袁世凯培养起来的北洋军。此时,清廷政府内部出现了重新起用袁的呼声。同时,帝国主义列强一方面将军舰开赴武汉,意图干涉中国革命;另一方面又看到清政府的不可救药,如:1911年11月6日,英国公使朱尔典在致英国外相的电文中曾说到:“清朝面临的前途,实属暗淡”。[7]重新物色在华利益代理人。列强发现袁正是合适的人选,因而各驻华使馆官员也不断制造非袁世凯不能收拾革命党的舆论。这样,清政府迫于国内的形势,又迫于列强的压力,不得不重新起用袁世凯。此后,袁世凯利用自己掌握的北洋军和南方的革命党讨价还价,最终袁世凯以阴谋手段夺取了政权。1912年4月2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北迁,标志着辛亥革命成果落到了大军阀、大地方、大资产阶级的手中,中国开始进入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时期。
[1]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戊戌变法[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51.
[2]苑书义.张之洞全集[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3]来新夏.北洋军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37—38.
[4]贝恩福.保华全书[M].上海:上海保学会会刊,1899(第3卷).
[5]张一麟.心太平室集[M].上海:上海书店,1991,12(第7卷):469 .
[6]清实录·宣统政记[G].北京:中华书局,1986(第4卷):74.
[7]张荣初.红档杂志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M].上海:三联书店,1957:335.
ClassNo.:K258.3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
OntheRiseofYuanShiKaiandhisNorthernWarlordsRegime
Guo Rui
After the First Sino-Japanese War , the Qing government established a new army to protect their interests . The Qing government has made great efforts to control the newly-build army . But eventually the controlling power has gained been granted to YuanShikai. This is the result of interaction of various factors.
army of Northern Warlords Regime;YuanShikai;Qing Dynasty
郭锐,硕士,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芜湖。邮政编码:241000
1672-6758(2011)12-0037-2
K258.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