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援芳,刘 玮,高 洋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浙江 杭州 310012)
产妇产后超过8h不能自行排尿称为产后尿潴留[1],是产科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约14%[2]。腹针疗法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神阙调控系统为核心,通过针刺腹部穴位预防治疗疾病的一种针灸疗法,其有别于传统针灸的最大特点是针刺时无酸、麻、胀、痛感觉,在舒适体位和无痛状况下产生针灸效果。按中医“治未病”的原则,防患于未然,本院妇产科对产后存在尿潴留高危因素的产妇实施腹针疗法同时进行预见性护理,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1 对象 2008年2月至2009年12月,本院产科经阴道分娩、存在尿潴留高危因素的产妇32例,年龄21~35岁,平均年龄(26.60±5.46)岁;孕周36+6~42+2周,平均(38.17±2.89)周;产程3.17~18.5h,平均(12.30±3.56)h;初产妇26例,经产妇6例;高危因素:第一产程>8h17例,第二产程>1h5例,阴道检查次数>3次8例,阴道产钳助产1例,并发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且在产前已静脉注射25%硫酸镁15g 1例。
1.2 腹针疗法 胎盘娩出后10min内,由妇科中医生实施腹针疗法。在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气穴等穴位常规消毒,选用30号针直刺、缓慢进针,停留5min候气,然后轻轻缓慢捻转以行气,再隔5min行针以催气,留针30min后起针。
1.3 预见性护理
1.3.1 宫底按摩 腹针起针后即行宫底按摩,方法:操作者以手尺侧面压在产妇宫底部,五指并拢掌力向下行顺时针按摩,力度逐渐增加,以产妇能耐受为度,按摩时间10min。产后2h将产妇送母婴同室前再按摩1次,并和母婴同室护士交班,及时督促排尿。产妇产后第1次排尿不畅或B超检测残余尿>100ml,以后每次排尿前均可按摩。
1.3.2 鼓励产妇进食和饮水 产妇在腹针留针起到第2次宫底按摩结束,产房专职护士协助产妇进食和饮水,分次饮水1000ml以上。产妇在母婴同室第1次排尿后,责任护士鼓励其进食饮水,既可补充产时的能量消耗,又可在短时间内使膀胱尽快充盈,以锻炼膀胱肌肉的收缩功能。
1.3.3 处理残余尿 产后第1次排尿时责任护士在一旁看护,了解排尿量及排尿时的通畅感,排尿后床旁B超检测残余尿,若排尿后仍有小腹胀满感、B超检测残余尿>100ml,要求产妇每3h排尿1次,排尿时指导产妇用手掌自膀胱底部向下推移按压,协助将尿液排净,以减少膀胱残余尿,如经3次自行排尿仍不能将尿液排净或B超检测残余尿仍>100ml,及时采取导尿术。
1.3.4 健康指导 产妇进入母婴同室后,常规进行产后健康指导,如产后做到早吸吮、多吸吮及注意阴道流血、在产后6h内排尿等,同时告知产后尿潴留的原因、预防措施、需配合的事项,使产妇积极配合,减轻紧张心理。
1.4 效果观察指标 参考陈树杨等[3]研究的观察指标,自行设定产后尿潴留的观察指标。未发生尿潴留:产后4h内能自解小便,膀胱无残余尿或残余尿<100ml;发生尿潴留:产后4h内不能自行排尿。
32例产妇中,31例产后4h能自行排尿,发生尿潴留1例,发生率3.1%。
3.1 产后易发生尿潴留的原因 由于部分产妇过度焦虑、惧怕疼痛,担心排尿会污染会阴创口,不敢排尿,延长排尿时间,从而引起尿潴留;产程延长,尤其是第一、第二产程延长,胎头长时间压迫膀胱和尿道引起神经反射性尿潴留[4];产妇过度疲劳、体力消耗,易致产后尿潴留;产前或产程中应用解痉、镇静药,如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者应用硫酸镁等药物,降低膀胱张力而引起尿潴留[5];妊娠期腹壁长时间扩张,产后腹壁松弛,加上膀胱肌张力差、膀胱压力低、膀胱容量增大,对内部张力的增加不敏感,易发生尿潴留[6]。
3.2 腹针疗法预防产后尿潴留的机理 产妇分娩后常因正气亏虚、胞脉受损、肾气不固、膀胱气化不利、开合功能失调,导致小便不利。腹针治疗在于振奋气化功能,通利水道,以促进排尿。用于本病治疗则是补元气、调水道、利尿闭,在腹针处方引气归元中之中脘、下脘具有理中焦、调升降的作用,气海、关元具有培肾固本、补益肝肾的作用[3],诸穴配伍具有“以先天养后天”之益[7],为本方之君、臣;气穴在关元穴两旁5分处,为治疗尿路疾患之穴,是本方之使穴,与关元穴合用,更能通调下焦气机,以利排尿。本方配伍合理,标本兼治,故预防产后尿潴留能取得明显疗效,本组32例中,产后尿潴留仅1例,发生率3.1%,明显低于14%的发生率[2],且操作简单、安全、无痛,患者易于接受。
3.3 预见性护理的优点 及时实施预见性护理,能及早发现膀胱充盈,早期处理排尿困难及残余尿,使护理工作由被动变主动。同时预见性护理增加了护士的责任心,密切了护患关系,体现了人性化管理,有利于消除产妇的紧张情绪,提高了护理质量[8]。
3.3.1 腹部宫底按摩能促进尿液排出 腹针起针后进行宫底按摩,既能增加产妇的舒适度,又能改善和促进膀胱血液循环,刺激膀胱逼尿肌收缩,膀胱内压增高,使牵张感受器功能恢复,从而恢复正常排尿反射过程,同时利用子宫对膀胱的挤压,增加膀胱内压力,促进尿液排出。
3.3.2 能及时协助和鼓励产妇排尿 产妇产后2h由产房转入休养室,产后6h内,护士每小时巡视病房1次,能及时向产妇及家属说明早期排尿的重要性,指导、协助产妇下床排尿,适时的鼓励,对产妇早期排尿起很大的作用;对产妇第1次排尿后的尿量及残余尿进行观察,并及时处理残余尿,协助产妇排净尿液,有效预防了尿潴留的发生。
[1]周细萍.产后尿潴留50例原因分析与护理干预[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4):30.
[2]吴丽丽,徐志伟,严灿,等.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证治探讨[J].中国临床康复,2003,7(18):2580.
[3]陈树杨,黄建莲,纪泽虹,等.腹针疗法缓解产后尿潴留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5,20(12):49-50.
[4]谢爱凤,齐中普.开塞露在术后尿潴留中的应用40例[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7):233.
[5]曾秀华,许剑玲,陈晓秋,等.产后尿潴留的原因及护理[J].福建医药杂志,2001,23(2):142.
[6]潘昌会.产后尿潴留原因及预防的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06,22(6):913.
[7]朱文罡,顾群.腹针治疗面肌痉挛19例 [J].中国针灸,2004,24(4):236.
[8]杨秀瑾,汪福玲,池旭英,等.预见性护理在产后尿潴留中的应用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6,12(7):1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