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燕赵优秀文化传统提高河北文化软实力

2011-04-08 20:06佟贵银
关键词:燕国燕赵荆轲

佟贵银

(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河北保定 071002)

弘扬燕赵优秀文化传统提高河北文化软实力

佟贵银

(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河北保定 071002)

燕赵文化是先秦时期燕国和赵国文化的总和与统称。厚重的燕赵文化既是河北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丰厚资源,也是河北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元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充分开发利用这座富矿,批判地继承这份珍贵遗产,使之成为促进文化繁荣和发展文化产业战略资源、推动经济发展的精神力量、构建社会和谐的思想源泉,这是我们全面提升河北文化软实力应当做好的大文章。

燕赵文化;河北人文精神;文化软实力

一、燕赵文化是先秦区域文化的一枝奇葩,是一座蕴涵丰厚的精神宝藏

广袤的河北大地古属冀州,故简称“冀”,有周一代为燕国和赵国的核心区域,因有“燕赵”之称,大部地区位于黄河下游以北,所以名为河北。河北文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上古时期,这里曾是中华民族人文初祖黄帝的拓荒立业之地。黄帝与炎帝三战于“阪泉之野”“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与众多部落“合符釜山”等影响中华民族发展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这里[1]1。“合符釜山”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早期形态,是中华民族“和合”文化的起源。它象黎明的曙光,永远照耀着河北,照耀着中华民族。

春秋战国时期,河北是燕国和赵国的主要区域。燕国位于河北北部,其核心区域为燕下都(今河北易县)一带;赵国位于河北南部,其核心区域为邯郸一带,两国的分界线为今之保定。产生于燕国的燕文化和产生于赵国的赵文化,共同构成了燕赵文化。地域相邻、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相近相似,使得两国文化本身就有诸多的一致;特殊历史背景下的唇齿相依的关系,政治联盟、外交斡旋和士族往来,更强化了两国文化的融合、渗透,使燕、赵文化成为既相互独立又相互统一的整体。

燕国的历史始于西周初年。“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1]228。召公勤政亲民,深得人心,在燕国历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民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哥咏之,作《甘棠》之诗。”[1]228虽然学界对召公是否就任于燕国有争议,但其为人为政对燕国的积极影响是深远的,燕国于东周之后能够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位于“五霸七雄”之列与召公的影响也是分不开的。“召公奭可谓仁矣!甘棠且思之,况其人乎?燕外迫蛮貉,内措齐、晋,崎岖强国之间,最为弱小,几灭者数矣。然社稷血食者八九百岁,于姬姓独后亡,岂非召公之烈邪!”[1]231

战国晚期,燕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移至燕下都,即今河北易县一带。其中,燕昭王、燕太子丹和荆轲等人的出现,将燕文化推向高峰。燕昭王即位之时,燕国刚刚经过国内“子之之乱”和齐国大举入侵,处于山河破碎、民生凋敝的危难之际。他励精图治、求贤若渴,重用乐毅等一批优秀人才。最终大破齐国,报仇雪恨,振兴了燕国。燕昭王礼贤下士、厚待人才,对后世具有长久不衰的影响和启示。由燕太子丹策划导演的荆柯刺秦王,特别荆柯在易水河边“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一曲悲歌,使燕赵的悲歌慷慨民风产生了质的飞跃,标志着燕赵文化所特有的慷慨悲歌内涵的形成。

赵国的历史始于战国初年。处于列国腹心地域的赵国,时时面临着周边国家军事威胁和兼并危险。时势造英雄,在与列国的政治角逐、外交博弈、军事斗争中,赵国涌现了一批杰出人物。有宏图大略、在杯酒之间除掉代王的赵襄子;有坚持从实际出发、变革图强的赵武灵王;有开明豁达、关注民生国计的赵太后;有惯于攻城野战、威震列国的一代名将廉颇;有折冲樽俎、顾全大局的贤相蔺相如;有以“养士”而著名的平原君赵胜等等,构成了一幅以胡服骑射、完璧归赵、负荆请罪、毛遂自荐等为主要内容的壮丽画卷。

燕赵两国于春秋战国时期所涌现的一个个杰出人物,及其所演绎的一幕幕历史活剧,是燕赵文化的主要载体;其中所承载的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是燕赵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也有燕赵的区域个性,是植根于燕赵肥沃土壤,与齐鲁文化、吴越文化、秦、楚文化等共同开放于中华大地的一枝奇葩。

二、燕赵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品位极高的价值体系

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轴心时代”。这个时代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中坚理念、人文主题和价值体系,“产生了所有我们今天依然在思考的基本范畴”。而支撑和拱卫这个“轴心”的,则是包括燕赵文化在内的异彩纷呈的区域文化。

(一)爱家爱国、“先国家之急”——燕赵文化的灵魂与精髓

如前所述,春秋战国时期是名副其实的多事之“秋”、“战”乱之际。列国之间攻伐不已的兼并战争,以及“攻城以战、杀人盈城;攻地以战,杀人盈野”的残酷场景,大大强化了原本属于周王朝分封的诸侯各国的“国家”意识,强化了人们抵御侵略、保“家”卫“国”意识,为爱国主义的生成和培育提供了土壤和环境。正如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是楚国的杰出代表一样,蔺相如、荆轲等爱国志士正是燕赵两国杰出的代表。

蔺相如的非凡人生中有三大亮点。其一是奉“和氏之璧”出使秦国。面对秦国图谋,蔺相如怒发冲冠,欲以头击柱、与璧俱碎,最终“完璧归赵”,维护了赵国的利益。其二是陪同赵王出席“渑池之会”。会上,秦王“令赵王鼓瑟”以戏辱赵国。蔺相如拍案而起,张目叱咤,欲在五步之内血溅秦王,迫使“秦王为赵王击缻”,捍卫了赵国的尊严。其三是面对战功赫赫的廉颇的妒忌和挑衅,他顾全大局,闾巷回车,感动得廉颇“负荆请罪”,留下一段将相和合的千古美谈[1]523。蔺相如用生命和热血为代价来捍卫国家利益和尊严的爱国情怀,用“先国家之急而后私雠”的高风亮节,书写了自己人生的精彩。

荆轲是燕赵诸多“慷慨悲歌之士”的杰出代表。他喜书好剑,为人深沉,是一位有教养、有理性、剑术高强、胆略超群的侠义之士。为了使燕国免于灭顶之灾,荆轲“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1]549,义无反顾地踏上刺杀秦王的不归之路。他的悲壮的人生结局,为自己所追求的“重于泰山”的人生价值取向做了最完满的诠释。

爱国主义是燕赵文化的灵魂。作为燕赵文化的主要载体,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身上都深深地打着爱国主义的烙印。需要指出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燕国和赵国都是当时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所以文中所述的爱国主义和近现代以来的爱国主义不是一个概念。但是产生于列国包括燕赵两国在内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源头,作为一种神圣情感和宝贵品格,千百年来川流不息,为民族精神的塑造和发展输送着源源不断的精神营养。

(二)改革进取、“胡服骑射”——燕赵时代精神的生动写照

由赵武灵王亲自领导的“胡服骑射”是从变革军事装备开始的。当时赵国东有齐,西有楼烦、秦、韩,南有楚,北有中山、燕、东胡,对赵国构成了现实军事威胁。尤其是往来如风的胡人骑兵,经常袭扰赵国北疆。而赵国军队穿长服,乘战车,动作迟缓,难以与胡骑相敌。为了使赵国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进而开疆拓土,赵武灵王决定在赵国实行“胡服骑射”。胡服,就是将中原传统的宽袖长袍改为北方游牧民族短衣紧袖;骑射,就是以轻捷的骑兵取代笨重的战车。但是这场服装军械的变革,却涉及到两个重要问题:一是传统“以夏变夷”和现实“以夷变夏”的冲突;二是遵循“古法”与“变法”的矛盾,同时还涉及到移风易俗的问题,所以改革的难度和意义已远远超出改革内容本身 。经过深思熟虑,赵武灵王首先向大臣楼缓、肥义吹风打招呼、征求意见,得到了两位大臣的坚定支持。继而,对反对派重量级人物 ——其叔叔公子成展开了深入细致、入耳入脑入心的思想工作。经过几番恳谈,终于得到了理解和认可,摆平了改革道路上的最大障碍。接着,赵武灵王乘势而下,又说服了反对派代表人物赵文、赵造、赵俊、周袑等,在领导层形成了共识。在这场艰苦的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赵武灵王耐心诚恳、循循善诱、旁征博引、纵论古今,系统地阐述了改革的时代背景、动因目的、历史参照和预期效果等等问题,透彻地回答了如何对待“蛮夷”文化习俗问题,如何对待古代“礼法”这两大难题。对于传统礼法问题,他说道:“先王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及至三王,随时制法,因事制礼。法度制令各顺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故礼也不必一道,而便国不必古。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对于如何对待“蛮夷”生活习俗问题,他说道:“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圣人观乡而顺宜,因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且圣人利身谓之服,便事谓之礼。”“是以圣人果可以利其国,不一其用;果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礼”[1]312-313。这些精彩论述,闪耀着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科学光芒和与时俱进、自强不息的时代精神,是贯穿于其中的一条红线。“胡服骑射”极大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数年之间,赵国对外作战连战连胜,不断开疆拓土,使赵国进入发展历史的全盛时期。

赵武灵王是中原各国移风易俗第一人,首开燕赵改革开放之先,使得燕赵文化具有改革的、开放的和包容的浓厚色彩。国学大师梁启超热烈称赞其为:“赵之大彼得,黄帝以后第一伟人!”“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深远文化意义在于,他以开放的、发展的文化观为指导,从服装制式、作战方式入手,极大地促进了中原文化与北方文化、华夏文化与胡族文化、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流融合,中华文化因此获得了更加蓬勃旺盛的生机”[3]339。

(三)珍惜重用人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燕赵文化独放异彩的“黄金台”现象

风云激荡的春秋战国,也为士族崛起、建功立业搭建了广阔的舞台。在“夫争天下者,必先争人”的时代氛围中,那些雄图大略的国君王侯广揽人才,并因此成就了一番事业。赵国平原君赵胜“养士”达千人以上,为赵国构建了一个“人才库”,“毛遂自荐”的故事就产生于此。而燕昭王爱才用才以复兴燕国的战略举措,与赵国南北辉映,构成燕赵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

燕昭王是对燕赵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的人物,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招聘人才和使用人才的成功。“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雠”[2]602。他首先启用了郭隗,“筑宫而师之”。燕昭王求贤若渴的真诚,引得各类人才蜂拥而至,“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湊燕”[2]603,为燕国的复兴积聚了丰厚的人力资源。燕昭王对人才一是广泛招揽、积极引进,二是虚心求教、以师事之,三是是量才使用、以用为本,四是待遇丰厚、高筑宫室,为人才营造了集感情、待遇、条件和事业于一体的生态环境。在众多人才的辅佐之下,经过二十八年的努力,燕国国力强盛、士卒乐战。燕昭王“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2]603。此一战,使强大的齐国几近灭亡,天下为之震动。

燕昭王与乐毅的成功,既使燕国走出了一条人才强国之路,也使自身成就了一番功名显赫的事业,成为后代政治家治国理政的模板和知识分子向往期待的境界。因此,燕昭王对人才“厚币”和“筑宫”这段故事,自东汉以后逐步演绎为广为流传的“筑台”和“筑黄金台”,并成为文人雅士和帝王将相反复吟咏的题材。东汉孔融,南朝鲍照,唐代的陈子昂、李白、杜甫,宋代的王安石,清代的康熙、乾隆等等,均写过与“黄金台”相关的诗文。明清以降,黄金台在全国性史志类书籍中也有记载,如《大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中都有对黄金台的记述。今天,矗立于保定市人民广场的主题景观,即高大美观的“金台旭日”。“黄金台”现象折射出重视人才、珍惜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的历史价值,展示了燕赵文化的特有魅力。

(四)侠骨雄风豪气、“慷慨悲歌”——燕赵文化的特质与风格

“慷慨悲歌”出自燕国末年荆轲刺秦王的那一段悲壮的故事。在荆轲赴秦启程之际,“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至易水纸上,……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1]549。这个感天动地的生离死别场面、以及在秦庭之上荆轲与秦王惊心动魄的搏杀和荆轲“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悲壮结局,使“慷慨悲歌”成为燕赵特有文化现象形成的鲜明标志。相传荆轲曾经说过:“今轲常侍君子之侧,闻烈士之节。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者,但问用之所在耳。”(《燕丹子》)荆轲之死,用之于挽救燕国于危亡之际,用之于报答燕太子丹的知遇之恩、用之于重于泰山的人生价值取向,具有极高的精神价值,诚可谓“烈士之节”。

唐朝著名政治家、散文家从以荆轲为代表的诸多人物身上,较早地对燕赵文化特质做了提炼概括:“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送董邵南序》)。这个提法得到了人们一致的认可和赞同,慷慨悲歌遂成为人们公认而熟知的、代表燕赵文化所特有的内质与风格的专有名词。

作为燕赵文化的专有名词,准确把握慷慨悲歌内涵与实质有着特别的意义。笔者认为,准确把握慷慨悲歌内涵与实质,首先必须紧紧围绕慷慨悲歌产生的典型历史环境中的典型事件和典型人物;其次,应当密切结合经过不同时代的拓展延伸所形成的精神积淀。从上述两点出发,慷慨悲歌的内涵应当是爱国精神、侠义情怀、忧患意识、浩然正气、感恩报德、诚实守信、视死如归等诸多优秀品质的结晶体,蕴含着崇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其产生的历史环境和典型人物来看,这些优秀品质在勇赴国难、“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的壮士荆轲身上,在为成全刺杀秦王大计而扶剑自刎的田光、樊于期、夏扶等刚烈之士身上,在“不惜以颈血以溅秦王”来维护赵国尊严的蔺相如身上,在“士为知己者死”的豫让身上,在“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为保护“赵氏孤儿”而献身的程婴和公孙杵臼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其悲壮之美真可谓是“白虹贯日,太白食昴。”

慷慨悲歌作为一种精神,对于后人得浸润和熏陶是非常深刻的。在历史长河的流动中时时跳动着慷慨悲歌的浪花,特别是国家处于忧患和危难之际。东汉末年,面对豪强割据、战乱频仍的局面,曹操“慨当以慷、忧思难忘”,决心效法“周公吐哺”,实现“天下归心”(《短歌行》)的远大抱负。一代伟人毛泽东对曹操很崇敬,称曹操是真英雄、大手笔,从而改变了曹操乱世奸雄的形象。毛泽东崇敬曹操的原因之一,就是他本人同样激赏慷慨悲歌。他在青年时期发表的一篇《体育之研究》中有这样一段话:“惟北方之强,任(衽)金革,死而不厌;燕赵多悲歌慷慨之士;烈士武臣,多出凉州。”在毛泽东辉煌壮丽的诗文和他的英勇豪迈的一生中,常常可以感受到高亢激昂悲壮的慷慨悲歌之风,如人们熟知的诗词《忆秦娥·娄山关》《七律·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1945年10月,毛泽东为了争取国内和平,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以人民领袖的的大智大勇,飞抵重庆与蒋介石谈判。延安人民在飞机场上送行场面,以及山城重庆的杀机四伏,为毛泽东的重庆之行染上了浓重的慷慨悲壮色彩。所以说,燕赵慷慨悲歌具有巨大的美学价值。诚如李大钊所言:“绝美的风景,多是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丽的牺牲当中。”

三、燕赵文化是河北的文化符号和金字招牌,是提升河北文化软实力的根脉和源泉

“软实力”,是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约瑟夫·奈于上世纪90年代首先提出来的,其基本涵义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而且也包括文化、政治价值观及外交政策等表现出来的“软实力”。其实,“软实力”对于中国人并非什么新的观念。中华民族先哲先贤对此早有领悟和论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经》)“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兵法》)“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子路》)”等等,都是软实力观念的中国式表达。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只是以前没有称之为文化软实力而已。毛泽东同志在领导革命和建设中,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形成了系统的文化思想,强调“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重要理论;江泽民同志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这些都是典型的中国式的“文化软实力”理论。党的“十七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战略任务。多次强调,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搞好河北文化软实力建设,要办的事情和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其中,必须开发利用好在社会文化领域中具有精神感召力、社会凝聚力、思想影响力和心理驱动力的各种文化资源。对河北而言,对先秦燕赵传统文化给予现代的诠释和转换,使燕赵传统文化中的软实力要素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与当代河北省情相结合、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以陶冶情操、凝聚人心、启迪智慧、培育具有时代特征的人文精神,是河北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课题。

如前所述,产生于先秦时期燕赵文化,是一笔珍贵的历史遗产。她既是地方的,也是民族的。她既是河北文化的基因、名片、身份证、识别码和文化符号,也是中华民族光辉灿烂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燕赵时代已是“往事越千年”的历史,但是它所留下的“先国家之急”的爱国情怀、“胡服骑射”的改革进取精神、“卑身厚币、以招贤者”的“黄金台”现象、“慷慨悲歌”所表现侠骨雄风豪气、“民贵君轻、社稷为重”的执政理念、“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的道义担当、“士为知己”的感恩意识等等,依然如大树之根脉、长河之源头,深刻地影响着河北文化的发展;那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依然在时时地影响着当代河北人文精神的塑造。河北省委宣传部长在《河北:品牌战略建文化强省》一文中评价了燕赵文化的价值和历史地位:“战国七雄在中国家喻户晓,河北拥有燕赵双雄,还有号称‘战国第八雄’的中山国。无论是燕人荆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歌,还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开中国改革之先河,廉颇蔺相如外敌当前摒私欲存大义的将相和,包括中山以千乘之国七雄虎视中不甘平庸、奋发有为的无畏气概,……都在中国历史上脍炙人口。燕赵这一称谓最直观体现着河北的历史,体现了今天河北人文精神的核心元素:仁厚诚朴、重信尚义、慷慨忠勇。”“……诚义燕赵是河北文化的根脉,是人文河北的源头”。

综上所述,厚重的燕赵文化既是河北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丰厚资源,也是河北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元素。它是一本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历史的经验;它是一面镜子,给我们以智慧的启迪;它是一座富矿,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财富。当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充分开发利用这座富矿,批判地继承这份珍贵遗产,使之成为促进文化繁荣和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资源、推动经济发展的精神力量、构建社会和谐的思想源泉,这是我们全面提升河北文化软实力应当做好的大文章。

[1]史记[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

[2]战国策[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

[3]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Boosting Yan and Zhao Culture to Upgrade Hebei Cultural Soft Power

TONG Gui-yin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Hebei University,Baoding,Hebei 071002,China)

Yan and Zhao is the common name for state of Yan and Zhao in Pre-Qin period.The culture of Yan and Zhao is not only the rich resources,but also the key element in Hebei cultural Soft Power construction.Guided by Marxism and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completely utilizing the rich“mine”of culture,succeeding the precious legacy with criticism,and making it become the well-established image of Hebei,we make great efforts to promote the cultural prosperity,improve the strategic cultural industry,and impel the spiritual strength in developing Hebei’s economy and ideological source in constructing harmonious society.This is the“big article”we must write well in full-scale upgrading of Hebei cultural Soft Power.

Yan and Zhao culture;Hebei humanity spirit;soft power of culture

D613

A

1005-6378(2011)05-0077-05

2011-10-10

2009年度河北省社会发展研究课题(200902038)

佟贵银(1955-),男,河北怀来人,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先秦文化。

[责任编辑 侯翠环]

猜你喜欢
燕国燕赵荆轲
苏春燕国画作品选登
助燕伐戎
决胜脱贫攻坚的燕赵答卷
箪食壶浆
文言实词小课堂
荆轲刺秦王
慷慨悲歌话燕赵
水黑燕赵
燕赵英杰
荆轲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