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一般均衡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2011-04-08 15:52刘小怡华中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关键词:分配马克思劳动

刘小怡,华中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 430079

马克思一般均衡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刘小怡,华中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 430079

一般均衡理论并不是西方经济学的专利。早在瓦尔拉斯之前,马克思就一般均衡与帕累托最优的关系及一般均衡的存在性、稳定性等问题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论述,从而提出了比较系统的一般均衡理论。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论对指导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一般均衡理论;帕累托最优

在中外经济学界,一提起一般均衡理论,人们就会立即想到瓦尔拉斯体系和阿罗—德布鲁模型。一般均衡理论似乎成了西方经济学的专利。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瓦尔拉斯之前,马克思就深入分析了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对一般均衡与帕累托最优的关系、一般均衡的存在性和稳定性等问题,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提出了比较系统的一般均衡理论[1]257。马克思一般均衡理论集中反映了马克思从微观角度对经济体系整体运行的基本看法,对于指导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一般均衡与帕累托最优

在经济学中,均衡的严格意义是指经济主体行为的相互一致。在市场经济中,如果某种商品的供给和需求恰好相等,就说明卖者的销售行为和买者的购买行为相互一致,市场实现局部均衡;如果所有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同时相等,就说明所有卖者的销售行为和所有买者的购买行为相互一致,市场就达到一般均衡。马克思十分重视一般均衡的重要性,认为它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必要条件。他明确指出:“要想得到和各种不同的需要量相适应的产品量,就要付出各种不同的和一定数量的社会总劳动量。这种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决不可能被社会生产的一定形式所取消,而可能改变的只是它的表现形式,这是不言而喻的。”[2]368可见,在马克思看来,社会总劳动量根据不同的社会需要量在不同产品生产之间按比例进行分配的问题,是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都必需面对和解决的一个基本经济问题,所不同的只是,不同社会按比例分配社会总劳动的具体形式会有所不同。显然,如果社会总劳动量按不同产品的社会需要量进行了正确的分配,那么,各种产品的社会供应量和社会需要量就都相等,人们对所有产品的生产行为和消费行为就是严格一致的。因此,社会总劳动量按正确的比例在不同产品之间分配的状态,实际上就是一般均衡状态。

以上所述是一般均衡最一般的含义,它对任何社会都是适用的。在商品经济社会,一般均衡将采取某种特殊的形式。“在社会劳动的联系体现为个人劳动产品的私人交换的社会制度下,这种劳动按比例分配所借以实现的形式,正是这些产品的交换价值。”[2]368这是因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产品取得了商品的形式。一方面,由于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商品生产者都是独立地进行生产,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完全是个人的私事,劳动产品也归生产者自己占有和支配。因此,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的性质,是私人劳动。“只有独立的互不依赖的私人劳动的产品,才作为商品互相对立。”[3]55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分工,商品生产者又是互相联系和互相依赖的,私人劳动的总和形成了社会总劳动。因此,生产商品的劳动又具有社会的性质,是社会劳动。商品生产者私人劳动的这种社会性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生产者的私人劳动必须作为一定的有用劳动来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从而证明它们是总劳动的一部分,是自然形成的社会分工体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只有在每一种特殊的有用的私人劳动可以同任何一种有用的私人劳动相交换从而相等时,生产者的私人劳动才能满足生产者本人的多种需要。完全不同的劳动所以能够相等,只是因为它们的实际差别已被抽去,它们已被化为人类劳动力的耗费,作为抽象的人类劳动所具有的共同性质。”[4]90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是矛盾的,这种矛盾表现在:作为私人劳动,生产纯属个人的私事,生产者可以自由支配生产,产品也归私人所有;作为社会劳动,他的生产不能离开社会来进行,他的产品必须满足社会的需要。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这一矛盾只能通过商品交换来解决。如果商品生产者能顺利地把商品卖出去,他所生产的商品的使用价值就可实现为社会的使用价值,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就得到解决;反之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就不能得到解决。因此,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正是这个基本矛盾,使得支配资源配置的依社会需要量“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规律,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取得了价值规律的形式。

价值规律实际上表明了,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实现受社会劳动的数量界限。因为价值规律首先是关于商品价值决定和实现的规律。而商品的价值决定和实现,实际上涉及两个层次的问题。第一个层次是单个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和实现问题。马克思把商品的价值看作人类劳动的凝结,认为商品的价值量应该用它所包含的人类劳动的量来计量,后者可用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量。但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时间,不是个别生产者生产商品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3]52这就是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第二个层次是某一种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和实现问题。在论述这个问题时,马克思提出了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他首先指出了提出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必要性。他写道:“说商品有使用价值,无非就是说能满足某种社会需要。当我们只是说到单个商品时,我们可以假定,存在着对这种特定商品的需要,——它的量已经包含在它的价格中,——而用不着进一步考察这个有待满足的需要的量。但是,只要一方面有了整个生产部门的产品,另一方面又有了社会需要,这个量就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了。因此,现在有必要考察一下这个社会需要的规模,即社会需要的量。”[4]206这个“社会需要,即社会规模的使用价值,对于社会总劳动时间分别用在各个特殊生产领域的份额来说,是有决定意义的。”[4]716如果把一个部门生产的商品总量当作一个商品来看,它的价值就由该商品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来决定。而“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是指将社会所支配的总劳动量,按照对每种产品的特定数量的需要,按比例地分配给不同的生产部门。每个生产部门依此分配的劳动量,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才是社会必要劳动量。如果用来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劳动数量,同要由这种产品来满足的特殊的社会需要的规模相比太大,那么这种商品生产上耗费的社会劳动量就有一部分得不到社会的承认,这个商品量在市场上实际实现的社会劳动量,就比它实际包含的社会劳动量小得多,这个商品量必然要低于它的价值出售,其中一部分甚至卖不出去。反之,如果用来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劳动量,同要由这种商品来满足的特殊的社会需要的规模相比太小,这些商品在市场上实际实现的社会劳动量,就比它们实际包含的社会劳动量大得多,这些商品必然要高于它们的价值出售,它们的一部分社会需要甚至不能得到满足。只有当生产所有商品的社会劳动量都是按社会需要量所决定的正确比例进行分配时,这些商品生产上耗费的社会劳动量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这些商品才能全部按价值出售。此时,所有商品的供给和需求恰好相等,市场处于一般均衡状态。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一般均衡的条件是社会总劳动 (包括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按社会对不同产品的需要所决定的比例进行正确的分配。当社会总劳动按正确的比例进行分配时,没有任何一种产品生产过多,也没有任何一种产品生产不足,社会生产的所有产品都恰好是社会所需要的,经济体系已将资源用于对社会最有价值的用途。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说法,此时,资源的配置就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二、一般均衡的存在性

马克思在论述市场经济条件下一般均衡的含义时,实际上提出了价值体系和均衡价格体系的概念。根据马克思的观点,价值是商品的内在属性,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在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中,一个商品的价值是通过与之相交换的货币来表现的。因此,商品的价值就其表现形式来看,也就是商品的市场价格。当一种商品的市场供给和市场需求恰好相等时,这种商品就按其市场价值出售。当各种商品的市场供给和市场需求恰好相等时,各种商品就按各自的市场价值出售。这样的一组市场价值,就是商品的价值体系。因为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所以,各种商品实际上就是按与各自的市场价值相一致的市场价格出售。因为这样的一组市场价格保证了所有市场同时出清,所以,这组市场价格实际上就是均衡价格体系。

那么,这样的一组均衡价格在理论上是否存在呢?根据马克思的观点,价格是商品内在价值的外在表现,均衡价格是和价值相一致时的市场价格,各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和各自的市场价值严格一致的。因此,均衡价格体系的存在性问题,实际上就是价值体系的存在性问题。而商品按市场价值出售,意味着商品的供给和需求恰好相等。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如果供求一致,它们就不再发生作用,正因为如此,商品就按照自己的市场价值出售。”[3]211“商品按照它们的价值来交换或出售时理所当然的,是商品平衡的自然规律。”[4]209因此,价值体系的存在性问题,又可归结为各种商品供给和需求同时相等的可能性问题。在马克思看来,商品供给和需求相等的条件是在商品生产上分配的社会劳动量和商品的社会需要量相适应。对某一种商品来说,“要使一个商品按照它的市场价值来出售,耗费在这种商品总量上的社会劳动的总量,就必须同这种商品的社会需要量相适应,即同有支付能力的社会需要量相适应。”[4]215对所有商品来说,“如果这种分工(指社会分工——引者)是按比例进行的,那末,不同类产品就按它们的价值……出售,这种价格是由一般规律决定的这些价值……的变形。事实上价值规律所影响的不是个别商品或物品,而总是各个特殊的因分工而互相独立的社会生产领域的总产品;因此,不仅在每个商品上只使用必要的劳动时间,而且在社会总劳动时间中,也只把必要的比例量使用在不同类的商品上。这是因为条件仍然是使用价值。但是,如果说个别商品的使用价值取决于该商品是否满足一种需要,那末,社会产品总量的使用价值就取决于这个总量是否适合于社会对每种特殊产品的特殊数量的需要,从而劳动是否根据这种特定数量的社会需要按比例地分配在不同的生产领域”[4]216。因此,均衡价格体系的存在性问题,可以进一步归结为社会总劳动按不同社会需要的比例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进行分配的可能性问题。

那么,社会是否可能做到按由各种商品的社会需要量所决定的正确比例分配社会总劳动量呢?在马克思看来,至少从理论上看,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应该是肯定的。这是因为,如果经济社会根本不能做到依社会需要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时间,那就等于说经济社会天生就是不稳定的,总是处于供需失衡状态,资源配置永远不可能达到最优状态,而“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这一提法本身也就没有任何意义。实际上,马克思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价值规律自发的、事后的调节作用,各种商品的市场价格有逐步接近其均衡价格的趋势。他指出:“商品的价值规律决定社会在它所支配的全部劳动时间中能够用多少时间去生产每一种特殊商品。但是不同生产领域的这种保持平衡的经常趋势,只不过是对这种平衡经常遭到破坏的一种反作用。”[3]94可见,在马克思看来,第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商品市场供给和市场需求保持均衡,从而各种商品市场价格与均衡价格相一致,是一种实际存在的“经常趋势”;第二,这种保持均衡的“经常趋势”是通过各种商品的供求失衡,通过各种商品市场价格对均衡价格的不断偏离而实现的。商品的市场价格以价值或均衡价格为中心而上下波动,不仅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且是价值规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作用的唯一可能的表现形式。“只有通过竞争的波动从而通过商品价格的波动,商品生产的价值规律才能得到贯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这一点才能成为现实。”[5]215

值得指出的是,马克思不仅肯定了一般均衡的存在性,而且在论述社会资本再生产问题时,提出了后来被称为瓦尔拉斯定律的重要思想。在马克思看来,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基本问题,是社会产品各部分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归根到底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因为社会产品的全部实现,意味着社会产品的各个部分已经全部转移到需要它们的各个购买者手中。如果社会产品可以全部实现,那么社会产品就可在价值形态上补偿生产中消耗掉的全部资本价值,同时在实物形态上补偿生产和生活中所消耗的全部物质资料,社会产品各部分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就可全部得到解决。所以,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所要研究的问题,归结起来就是社会产品的实现问题。而社会产品的实现问题,也就是社会产品总供求的均衡问题。只要社会产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是均衡的,那么社会产品价值的实现就不成问题,社会总劳动就能全部得到社会的承认。只要社会总劳动是根据社会对各种商品的需要按比例地进行分配的,那么,各种商品就都能实现供求均衡,社会产品的总供求就可以实现均衡,社会总劳动消耗就都能得到社会的承认,社会资本再生产就可以顺利地进行下去。可见,各种商品同时实现供求均衡,是社会总产品实现总供求均衡的充要条件。因此,如果一个社会生产n种商品,社会产品实现了总供求均衡,同时 n -1种商品实现了供求均衡,那么第 n种商品也必然实现供求均衡。这一思想,就是后来被称为瓦尔拉斯定律的基本内容。

三、一般均衡的稳定性

如果一般均衡是存在的,那么进一步的问题就是,如果经济体系最初不处于一般均衡状态,它能否实现一般均衡?或者说,如果经济体系偏离了一般均衡状态,它能否恢复到一般均衡?马克思在评价布阿吉尔贝尔的劳动价值论时,对这个问题作了肯定的回答。布阿吉尔贝尔是经济学说史上最先提出第二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经济学家,从而也是最先认识到一般均衡重要性的经济学家。他认为,社会生产各部门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要使国民经济保持健康发展,就必须使这些部门之间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各种商品按由劳动耗费决定的“真正价值”进行交换,是实现这种比例关系的前提;自由竞争是实现各种商品按“真正价值”相交换的社会过程。马克思对布阿吉尔贝尔的这种见解给予了肯定的评价,他写道:“布阿吉尔贝尔就他在这方面 (指劳动价值论——引者)来说,虽然不是有意识地,但是事实上把商品的交换价值归结为劳动时间。用个人劳动时间在各特殊产业部门间分配时所依据的正确比例来决定‘真正价值’,并且把自由竞争说成是造成这种正确比例的社会过程”[6]43-44。这说明,在马克思看来,通过自由竞争的社会过程,价值规律可使社会总劳动按正确比例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进行分配。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论述了自由竞争实现一般均衡的机制——自由竞争调节社会总劳动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进行分配的实际过程。在马克思看来,在任何一个特定的时期,社会所能支配的劳动总量都是个既定的量。因此,按社会需要量正确地分配给各个生产部门的社会劳动量之间,客观上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由此决定的各种商品的市场价值之间,也存在相应的比例关系。所以,各种商品的市场价值和与之相适应的各种商品的均衡价格,都具有相对的意义。这样,如果某些商品生产上分配的社会劳动量过多,则另外一些商品生产上所分配的社会劳动量就必然过少。其结果,前一类商品供过于求,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将把市场价格压低到市场价值以下;后一类商品求过于供,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将把商品的市场价格抬高到市场价值以上。结果,前一类商品市场价格的下降将导致生产条件较差的商品生产者退出市场,使这类商品的生产和供给减少。同时,这类商品市场价格的降低又会导致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增加。总的结果是,这类商品的供给将比原来减少,需求将比原来增加,市场价值也将比初始水平略高。对后一类商品来说,市场价格的上升导致生产条件较差的商品生产者进入市场,使这类商品的生产和供给量增加。同时,这类商品的市场价格提高又会导致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减少。总的结果是,这类商品的供给将比原来增加,需求将比原来减少,市场价值也将比初始水平略低。这一过程将一直持续到所有市场同时出清,所有商品的市场价格都达到市场价值的水平为止。因此,在价值规律的自动调节下,经济体系确实有达到一般均衡的客观趋势。

上述自由竞争实现一般均衡的过程,是在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的相互作用下,通过各种商品的市场价格趋向其市场价值来实现的。在马克思看来,这个机制只适合于简单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当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这一机制会发生部分的变异。他指出,“如果商品都按它们的价值出售,那就像已经说过的那样,不同生产部门由于投入其中的资本量的有机构成不同,会产生极不相同的利润率。但是资本会从利润较低的部门抽走,投入利润较高的部门。通过这种不断的流出和流入,总之,通过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根据利润率的升降进行的分配,供求之间就会形成这样一种比例,以致不同的生产部门都有相同的平均利润,因而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6]218-219之后,自由竞争实现一般均衡的过程,是通过市场价格与供求关系的相互作用,使市场价格趋向于生产价格而不是市场价值来实现的。不过,由于社会的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相等,同时价值的变动调节着生产价格的变动,所以,生产价格对市场价值的偏离以及生产价格对市场价格的调节作用,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只是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变化。

尽管马克思承认,在价值规律的自动调节下,经济体系有达到一般均衡的趋势,但他又认为,经济体系由失衡到均衡的调整过程,是一个充满摩擦的过程。他指出:“资产阶级社会的症结正是在于,对生产自始就不存在有意识的社会调节。”[2]369在发达的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丧失了对他们自己的社会关系的支配权。每个人都用自己偶然拥有的生产资料并为自己的特殊的交换需要而各自进行生产。谁也不知道,他的那种商品出现在市场上的会有多少,究竟需要多少;谁也不知道,他的个人产品是否真正为人所需要,是否能收回它的成本,或者是否能卖出去。生产者只有通过产品的跌价和涨价才亲眼看到社会需要什么、需要多少和不需要什么。因此,商品的供求失调是一种经常性的状态,一般均衡只是作为一种趋势而存在的。在达到一般均衡之前,一些商品供给过多,而另一些商品则供给过少。在前一种场合,一部分社会劳动被浪费掉了,在后一种场合,又有一部分社会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在这两种场合,商品交换都只能在“错误的”的价格上进行。在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下,资本主义经济不仅会出现结构性的失衡,而且会出现总量性的失衡。因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是贫富两极分化,贫富两极分化使广大群众的消费保持在很低的水平,从而导致总的有效需求不足,引发普遍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状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4]58经济危机的存在及其导致的生产力的严重破坏,表明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局限性。

四、马克思一般均衡理论的现实意义

从前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出,马克思一般均衡理论集中反映了马克思从微观角度对经济体系整体运行的基本看法。根据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论,从静态的角度来看,均衡和非均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体系运行的两种不同状态。由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社会劳动时间在不同商品生产之间的正确比例会经常遭到破坏,从而导致各种商品的市场供给和市场需求经常处于失衡的状态。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非均衡是绝对的、必然的,非一般均衡是经济运行的常态,严格意义上的均衡则是相对的、偶然的[7]35。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一般形式这个事实……会产生这种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使交换从而也使再生产得以正常进行的某些条件,而这些条件转变为同样多的造成过程失常的条件,转变为同样多的危机的可能性;因为在这种再生产的自发形式中,平衡本身就是一种偶然现象。”[4]209从动态的角度来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般均衡作为一种趋势是存在的,但通过价格机制的自动调节实现一般均衡的过程是有摩擦、有成本的[8]210。在经济体系达到一般均衡之前,经济生活中会经常出现结构性的失衡:一些商品供过于求,另一些商品则求过于供。在前一种情况下,许多社会资源被浪费掉了,在后一种情况下,许多社会需求又得不到充分的满足。不仅如此,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生产条件的分配不均所导致的生活资料分配不均,还会导致广大人民群众的相对贫困甚至绝对贫困,从而导致社会总需求不足,产生普遍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总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体系中不仅会出现结构性失衡,而且会出现总量性失衡。因此,市场经济是一种可行的制度,但它又是一种有缺陷的制度。在马克思看来,市场经济的这种局限性,只有通过计划经济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消除。“只有在生产受到社会实际的预定的控制的地方,社会才会在用来生产某种物品的社会劳动时间的数量,和要由这种物品来满足的社会需要的规模之间,建立起联系。”[4]209

不过,根据马克思主义一般均衡理论,计划经济只有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来。因此,计划经济的顺利运行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甚至比市场经济顺利运行的条件要严格得多:例如,它要求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达,要求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要求有完全的信息,要求人性的全面升华,要求各行为主体的价值观完全一致,等等。因此,尽管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中国在建国后不久即选择了计划经济体制,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表明,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现阶段,由于还不具备计划经济体制顺利运行的各种先决条件,继续实行计划经济不仅难以达到计划经济的理论模式所预想的目标,而且会阻碍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有鉴于此,30年前,中国共产党和政府不失时机地实行了改革开放,逐步改革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先后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终于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在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中国创造了长达 30年高速增长的经济奇迹,中国的经济规模和整体经济实力也一步一步地迈上新的台阶。改革开放 3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事实证明,中国市场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完全正确的。但是,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市场经济是一种可行的经济体制,但它也是一种有缺陷的经济体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体系中存在着经常性的结构性失衡和周期性的总量失衡,即存在“市场失灵”。因此,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保持政府对经济体系宏观运行的适度干预是完全必要的。

总之,马克思一般均衡理论是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经济理论。将这个理论运用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具体实际,就可以回答中国为什么要进行市场化的经济体制改革,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需要政府适度干预经济生活等重大现实问题。因此,马克思一般均衡理论对指导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科尔内:《反均衡》(中译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年版。

[2]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

[3]马克思:《资本论》第 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年版。

[4]马克思:《资本论》第 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年版。

[5]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年版。

[6]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2年版。

[7]杨继国:《马克思经济学“辩证均衡”理论体系初探》,载《当代经济研究》2005年第 7期。

[8]王露、柳欣:《马克思经济学与古典一般均衡理论》,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

责任编辑 陈卓淳

Marxian General Equilibrium Theory and Its Realistic Implication

LIU Xiao-yi

(Economics school,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430079,China)

General equilibrium theory is not only involved in western economics.Before Walras,Marx had expounded the relation between general equilibrium and Pareto optimum,the existence and stability of general equilibrium minutely,and put forward systematical general equilibrium theory thereby.Marxian general equilibrium theory has very important realistic implications for the economic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

Marx;general equilibrium theory;Pareto optimum

刘小怡 (1961-),男,湖南宁乡人,华中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

2010-07-26

F019.1

A

1671-7023(2011)01-0072-06

猜你喜欢
分配马克思劳动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应答器THR和TFFR分配及SIL等级探讨
遗产的分配
一种分配十分不均的财富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