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静,中共中央党校,北京 100091
池田大作发展观微探
——以《面向21世纪:池田大作与汤因比对谈集》为例
袁静,中共中央党校,北京 100091
以《面向21世纪:池田大作与汤因比对谈集》为例,可以将池田大作的发展观概括为:人的生命尊严的价值至上是社会发展的核心,社会每一位成员“业的资产负债表”状况——即社会的伦理水准是评判发展的根本尺度,“依正不二”的协调发展思想是其主线,“不存在百分百、完全的进步”则是发展必须要有的思想觉悟。探析池田大作的发展观思想对中国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之路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发展观;池田大作;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
近代以来,“发展”以及与之相关的“发展观”、“发展模式”等为人们熟知。池田大作思想中包含了丰富的关于什么是发展、什么是进步,以及人类需要怎样的发展与怎样的进步等的思想。2003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1]这标志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正式提出。这也是中国执政党第一次将“以人为本”的概念运用在正式的文件中,作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发展指南。文章试图探析池田大作与另一位同样心系人类福祉和命运的思想家——汤因比,于21世纪之初的伦敦集中进行的一场长达10日的对谈中池田的发展观思想。以此,为中国的科学发展提供借鉴。在正式开始研究之前,有必要对文中常常涉及的“发展”与“发展观”的内涵做出界定,以便厘清文章所选取的视阈。
发展,首先指一种运动和变化。但区别于单纯的“运动”、“变化”概念,发展是包含着某种“价值预设”,具有某种确定“方向”的变化。它包含了时间上过去与未来的质的区分,未来的方向被看成是发展的唯一的方向,是具有价值含义的方向,即“向上的”、“进步的”、“好的”方向。其次,发展还指一种实现进步的过程。同样是包含一定的价值预设,“进步”是标示价值积累程度的概念,而发展与此相区别之处,在于它是指实现进步的“过程”和人的行动。最后,发展特别指一种有人的自觉意识参与的进化过程。达尔文认为“进化”是指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系统论强调“进化”是系统秩序的增加或熵的减少,即从无序到有序的变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没有人的意识的参与,是一种生物自身的本能行为,而发展则强调一种有人的自觉目的和意志的参与活动。[2]13因此,对发展的理解首先是对“人”的理解[3]10。正如佩鲁所言,进步取决于永不衰竭的创造能力,严格而细致的管理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正如不存在自我维持的增长一样,也不存在自我维持的进步[4]21。卡思陀瑞狄思也说,发展是一种社会想象的表意,是由人类想象所引导的一种追求“除旧迎新”的无休止运动[3]36-37。发展是人们掌握了一定的发展观后,以此指导自身并自觉进行实践,以推动与社会运动相联系的社会、经济、心智、政治和文化变迁的综合过程。经济增长是动力,和平、人权、参与、民主管理、环境以及文化等都是与发展密切相关的因素。从根本上说,任何发展都在于:第一,促进发展中的动态因素[4]14;第二,发展的要素的结构性合理变革;第三,发展是人通过参与、协商、合作后能力的提高过程。
人们指导发展实践的基本原则,即发展观。它具体包括着三个方面的内容:发展认识论、发展方法论和发展价值论或发展价值观。发展认识论是人们对社会发展的认识的认识,发展方法论是关于如何实现社会发展或怎样达到社会发展目的的方法的理论。发展价值论或发展价值观是人们关于社会发展价值现象或价值关系的基本看法和总的观点。无论是发展认识论,还是发展方法论或是发展价值论,它们均有着一个根本的相同之处,即是人的认识、人运用的方法和关于人的价值。当社会主体(一个社会、政党、阶级、团体、个人等)形成了或掌握了一定的发展观之后,就会按照这些观点去解释有关的社会发展现象,处理一系列重大的社会发展问题,自觉推动社会的发展。因而发展观也就成为指导人们观察、认识、思考、解决、评价重大发展问题并自觉进行发展实践的基本原则。因此,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认识论、发展方法论和发展价值观。可见,人是发展的主体。发展的目的也是人为了寻找自身的幸福[5]86-87。
发展是为了人,发展必需以人为本。任何关于发展观的探讨都不可能在“人”这一视阈之外。池田的发展观思想同样以“人”为根本的出发点。
1.生命的尊严至上
池田认为:“人的生命的尊严没有任何可置换的等价物。生命的尊严是至高无上的,且这种尊严应该被当作普遍的价值基准,没有超越生命尊严之上的价值,宗教也好、社会也好,如果设定了这种超越生命尊严之上的价值的价值,最终都会变成对人性的压迫。”[6]239-240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生命,并不是脱离宇宙万物存在而仅仅作为人类的一种生物性的生命。“万物都有生命的尊严,冒犯它们等于冒犯自己。”[6]240
池田的这一思想道出了发展的根本所指,可以被视为其发展观思想的核心。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曾不断有过国家权威、教会权威、良心权威、伦理道德权威或匿名权威抑制个人的发展的时期。中国古代伦理道德思想为主导的价值取向曾经抑制甚至替代了个体人性;民主革命和建设时期政治权力为主导的社会又曾经压抑了个人的独立自由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受物质价值、科技价值为主导的工具理性的影响,个体精神和道德的发展亦受到抑制[7]14-15。“政治人”、“经济人”和“科技人”都反应了因社会发展的不协调和不成熟,个人被社会整体所抑制甚至替代的现象。个人经历了漫长的被压抑的过程,人的性格正随历史和时代的变化而发生某些明确的改变。强大的社会压抑机制下,个人的生命力受阻,而人的破坏欲是与个人生命的膨胀受阻程度的大小成比例的,当条件具备时,这种破坏欲则可能爆发出延缓或阻碍历史进程的力量[8]130。
近代世界以来,这样的思考方式逐渐占据支配地位,即:将和平等同于国家间的和平,将国民的安全等同于国家的安全,发展也是国家框架内的发展,“国民经济”的发展就是国家经济的发展,甚至人权也被放入到了国家范围之内,变成国民的权利等于人权[9]170。国家替代了个人,作为整体的国家或社会压抑了作为个体的人的发展。“人在不断膨胀的技术规模及由此带来的不断增长的生产量的环境的包围中,逐渐被矮小化了。这样的生活体验渐渐侵蚀了人对有能力进行有效的社会参与的信心。于是,这种怀疑最终贬低了人的生命尊严。”[6]152-153
“现代的年轻人所呈现出的对性的放纵化倾向,其真正原因正是在物质主义的压制之下,他们自身的生命体弱化的体现。从衰弱的生命中如何能产生出爱的精神?”[6]116确立人的尊严至上是释放年轻人生命活力的必需,更是解决国家和物质对人的压制的必需。“我们需要给产生精神力量的爱以坚定的支点,解除压制年轻人精神的物质主义的力量,开发生命本身,使生命跃动和坚强。”[6]31-32
2.“业的资产负债表”是衡量社会发展的尺度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集合在一起而构成的社会,像是一个超生命体。社会有自己的运动法则,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和增殖着。社会也内含着一种类似自我再生能力的机能。这样的机能,是生命体所特有的。”[6]191“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的本质、基础”;“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并不是把人当作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10]118-119“一个社会特定时期的伦理水准是由这个社会的成员各自的“业的资产负债表”所决定的),同时还由每个成员相对于其他社会成员来说或积极、或消极的精神伦理层面的影响所决定。
业有三种含义:一者造作;二者行动;三者做事。佛教用语中的“业”特别有“造作”之意。人起心动念,对于外境与烦恼,起种种心去做种种行为。行为可分为身、口、意:用身体去做,用口去讲或心里在想,这些都是行动,称为造作,也称为业。资产负债表(the Balance Sheet)是表示企业在一定日期的财务状况的主要会计报表。一般资产是按各种资产变化先后顺序逐一列在表的左方,反映单位所有的各项财产、物资、债权和权利,所有的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则逐一列在表的右方。列于右上方的负债分别反映各种长期和短期负债的项目,列在右下方的业主权益,反映业主的资本和盈余。左右两方的数额相等。这里“业的资产负债表”意在表述一个社会特定时期的伦理水准可以理解成一张大的报表,是对其中每个成员各自行动的结果的记录。这种结果是种“合力”的作用,是自我的伦理水准和其他社会成员相对的伦理影响——积极的影响类似于列表左方的资产,而消极的影响则类似于列表右方的负债,盈余则是这种正负相抵的结果——的综合反映。
因此,一个社会的伦理水准异于科学和技术的水准,是变动的和不安定的。而且,带来人类生活的福祉与幸福,或者带来与之相反的悲惨和不幸的要因,实际上并非科学和技术的进步,而是这种业。”[6]204
现代世界科学和技术日新月异,其累积的进步为人类带来了诸多的福祉,但这种进步并不必然会同时带来社会伦理水准的提高。近代以来,人们常将物理层面的力的增大这种进步化约为精神层面的进步,并且认为这种置换或者化约是自为的[6]205。由于过度崇尚技术进步带来的各种“强力”(如生产力、综合实力、军事力量等),技术、规约、制度、知识等一切价值存在,其首要目的都被当作是为了增加力量,而不是为了增加真理和正义[3]291。正因为如此,处于社会较低阶层的人们往往因为缺乏资源和力量而变得保守且沉默。他们变得对政治消极支持,对发展漠不关心。于是,社会的发展被掌握着这些“力”的强势群体所把持,无力配置资源的人们甚至被视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消极因素,只能等待被同情。普通人的创造力和活力在这样的过程中被逐渐压制和湮灭了。
技术和伦理之间的差距,是现代非常严重的问题。人类尊严的确立不在伦理水准的提高之外[6]246。同样,真正的发展也不在社会伦理水准的提高之外。
3.人与宇宙的关系:“依正不二”
佛法中,“依正不二”是对生物与环境不可分割的关系最简明的概括。它是指一个生物的成长受着整个宇宙的影响,以其为中心,周围包含着与整个宇宙广泛的联系。“依正”是“依报”(包含一切的环境)和“正报”(生命主体)。宇宙生命体本身内在的力和法在运动的过程中逐渐显现为一个个个别化了的生命个体——即“正报”,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与“正报”相依存的环境,即“依报”[6]40。一言以蔽之,生命主体及其所处的环境即使是在现象世界是作为两个不同的存在而被我们认识到,事实上在本质上它们也是作为一个整体而融合在一起存在着的,也即一体不二[6]37。池田的发展观中处处体现了这一“依正不二”的思想。
池田认为现代文明之所以不断破坏自然界,造成目前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第一,自然界与人类存在于不同的世界,自然与人的生命是相异的。忘记了本质上自然与人类生命相互关联,保持着一定的节奏,是种生命的存在。第二,人类认为自己是离神最近的存在,认为其他的生物,其存在都是为人服务的。”[6]75技术给了人类一种能力感,感觉自己远不像在从前的时代那么任凭环境摆布了[11]5-7,于是,在对自然界一次次的征服和改造中,人的自由个性得到了极大的弘扬和彰显,人类逐渐以自己的尺度为自然立法。这种将人与自然对立起来的思想支配了人利用科技征服自然的实践,酿成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态环境的迅速恶化,而为了争夺有限的自然资源,世界局部地区已经频繁出现了民族、宗教纷争、核威慑、霸权主义等等。
灾害和危机并不能完全依靠科技的进步来预防和解决,更为重要的是人类伦理观上的变革——树立人与自然、人与宇宙“依正不二”的发展观,科学应该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跟随自然的律动,与之和谐相处而用”[6]87。
4.没有一种进步是完全意义上的、百分百的
“新的能力并不能完全代替旧有的能力,因为新的能力在补足了旧的能力的同时也带来了旧有的能力的退化,比如读书写字能力的发达导致了记忆力的退化;广播、电视和网络的交流能力的提高则带来了读写能力的退步;理性认识的提高则带来了潜意识的部分退化。没有一种进步是完全意义上,是百分百的。”[6]57正因为如此,评判一个人和一个社会的发展并不能仅仅依靠其所展现出来的能力,能力中心主义不仅会带来封闭的职业和知识群体,影响知识的传播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还会遮盖掉人本来所潜藏的诸多可能性,从而在根本上阻碍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承认发展的主体——人的诸多可能性,认清发展的代价,这是池田发展观重要的思想前提。
综上所述,池田的发展观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即:发展的根本点与核心是人的生命尊严至上;发展的衡量标准是一个社会每个成员“业”的资产负债表状况及社会的伦理水准;发展的基础是人与宇宙关系的“依正不二”;发展所必不可少的思想觉悟是认清发展的代价,认清没有一种进步是完全的、百分百的,没有一种进步是不需要付出代价的,从而时刻警醒人类自身。
改革开放30年来,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成分、利益主体、分配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就业方式、社会阶层和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和多样化。经济的发展唤醒了人们的主体意识,在增强人们的竞争意识的同时,也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感。当下的中国正处在激烈的转型期和变动期,发展中出现的一些如贪污腐败、地域差距和阶层差距等现象一旦超过了社会可承受的限度,就很可能引发新的政治矛盾和社会冲突。为此,必须使发展更广泛地团结社会的不同阶层,凝聚共识、统合社会的向心力。而这种社会统合机制,必须伴随多样化的社会发展态势,由原来依靠物理强制的由上而下的纵向式的权力控制,转为基于人的发展的内在需求、相互联系的内在契合式的综合凝聚。构建这种新的社会整合方式,需要建立新的制度规范协调体系,需要在个体和整体互动基础上的被整合双方的主动调节和适应——这些都必须建立在社会成员共同的价值认同基础之上,这也是中国的发展观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池田的发展观中最核心的一点——人类共同的对人的生命尊严的价值的认可,池田认为“这是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必要基础”[6]242。只有每一个人都认可了生命尊严价值的至上性,并将其作为普遍基准,方能在利己主义的行动中尊重他人的价值,不损害他人的权利。当下的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结构(经济等方面)的变化对不同阶层产生的影响不同,决定了不同的社会群体有着不同的心理和意识形态反应[8]31。对于在这一过程中崛起的利益集团而言积极影响是主要的;较低阶层民众则没有什么可失去的,他们恪守友爱和正义,继续坚持不妥协精神;中间阶层则面临极大的机会和巨大的威胁,以及更多的微不足道感和孤立感——均贫富的信念逐渐瓦解,任何事都依赖于自己的努力,每个人必须努力向前碰碰运气[8]72。于是,个人变得一方面贬低他人,另一方面怀疑自己,人成了工具而非目的。这样的社会心态一旦居于主流,合作就成为不可能的了。个人冒险主义原则取代集体协作原则,于是对于社会发展的风险承担也就随之发生了分化。
正如贝克所言:“财富在上层聚集,风险在下层聚集。”[12]36像饥荒一样,经济危机往往是在“魔鬼袭击落在最后的人”的基础上展开的,这就是为什么一个国家在几十年间每年经济增长5%或10%以后,GDP在一年中下降5%或10%会对它产生灾难性的影响。因为下降的5%或10%不是由全部人口平均分担,而是主要压在最贫困的那一部分人身上,于是这一部分人就不会有什么收入了——无论过去那些年增长的成就如何。[13]182可见,合理地分担风险是中国改革成功的关键之一,只有使个人承担的不至于太大,保证个人具有给予和获得的效能及能力,才有可能促进以广泛的参与为前提的人们之间商品、服务、信息和符号等形式的交往,才有可能解决发展中国家一系列的发展问题,如人力资源的浪费(死亡率增加、早逝、教育水平低下),整体内部各组成部分缺乏联系等[4]12-13。
发展需要确立共同的价值认同,需要在这样的基础上实现发展各要素的合理变革,从而提高人的参与、协商等能力,最终提高人的伦理水准。借鉴池田的发展观,我们可以知道中国的发展必须要在“人”的身上体现社会的基本价值,即:生态系统的平衡、经济的福祉、交流的发展、全人的发展(human development)以及和平的变革[9]107。具体来说包含如下具体的方面:
第一,生态系统的平衡:指人与环境的可持续的相互作用,即克服一次自然环境中环境污染、天然资源枯竭、能源危机等问题,同时克服工业化的城市生活环境的恶化;
第二,经济的福祉:人与环境、人与人相互作用的产物,一方面指商品和服务的增长,另一方面指公正的分配;
第三,交流的发展:是由以上二者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指改善信息传递的量和质,提高人对流动的信息掌握的能力和扩大人对信息选择的自由度;
第四,全人的发展:指个人作为社会一员平等参加社会、政治活动等的机会的扩大和质量的提升,以及个人在精神领域自我实现的可能性的提高;
第五,和平的变革:指实现以上四种价值的非暴力方式,特别指人与人之间朝向人类共同目标的合作。
社会的发展是“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14]80。人的发展经过人对人的依赖、人对物的依赖过程,最后到人自由个性的生成,是社会历史发展最根本的价值内容。人作为社会关系的存在,只有在人的身上体现发展的社会价值,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的发展。
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在一切事物中,凡是被选择的东西就是可贵的,被最多选择的东西是最高贵的。”[15]228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的参与度越高,才越能体现发展所带来的人的自由的增加,这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朝着进步和健全方向行进的最重要标准之一。没有伴随人的参与度提高的经济增长,不过只是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准备了必要性和可能性,因为如卢卡奇所言,客观的经济发展只能确立无产阶级在生产生活中的地位,这种地位决定了它的立场,客观的经济发展只能赋与无产阶级以改造社会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但是这一改造本身却只能是无产阶级自身的自由的行动[16]304,为社会意识而斗争,是与经济斗争同时进行的,而社会有了意识,等于领导社会有了可能[16]305。通过对发展的参与,可以帮助人提高对自我存在感的确认和认同。人们并不是靠理性活着,只是在界定了自我之后,他们在追求自身利益时才能理性地筹划和行动[17]95。池田的发展观主张以全人类对共同的生命尊严之上的价值认同为基准,确立人与宇宙“依正不二”的协调发展思维,以社会成员“业的资产负债表”状况为判断发展的根本尺度,并始终以没有一种进步不需要代价作为警醒人类自身的思想觉悟,这对指引我们走上真正的“以人为本”的发展之路是宝贵的启示。
[1]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1024/2145119.html
[2]刘福森:《发展的观念》,载《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2期。
[3]刘森林:《发展哲学引论》,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法)弗朗索瓦·佩鲁:《新发展观》,张宁、丰子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5]邱耕田:《发展观的变革》,载《江海学刊》1999年第5期。
[6]《面向21世纪:池田大作与汤因比对谈集》(下),东京:圣教新闻出版社2008年版。
[7]郑永廷、方涛:《价值取向的全面与协调——兼论科学发展观的历史超越及当代意义》,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8](美)埃里希·弗洛姆:《逃避自由》,刘林海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9年版。
[9](日)坂本义和:《世界秩序和市民社会》,东京:岩波书店2005年版。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1](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马元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12](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
[13](印度)尔蒂亚·森:《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5](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苗力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6](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杜章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17](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An Slight Exploration on Daisaku Ikeda's Outlook on Development——Take《Forecast the 21st Century:A Dialogue Between Daisaku Ikeda and Arnold J.Toynbee 》as an Example
YUAN Jing
(Party School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P.C,Beijing 100091,China)
Through the discussion about Ikeda's thorough exposition of development,progress and human welfare in‘Forecast the 21st century:A Dialogue between Daisaku Ikeda and Arnold J.Toynbee’,Daisaku Ikeda's arguments on development could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That Human's life and dignity are supreme is the core of social development.Statement of Financial Position(SOFP)condition of each social membernamely society's ethics standard is the basic criterion to judge the development.Coordinated development thoughts of“In Absolute Accordance with What is right”are the cardinal line.“No one hundred percent and complete progress”is the necessary ideological awareness for development.Approach to Daisaku Ikeda's thoughts has significant implication for China in persisting in“people-oriented”scientific development.
outlook on development;daisaku Ikeda;people–oriented;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袁静(1986-),女,安徽芜湖人,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史研究。
2010-11-22
D61;K02
A
1671-7023(2011)03-0087-06
责任编辑 蔡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