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的联合国外交特点

2011-04-08 05:31叶三梅
关键词:联合国外交世界

叶三梅

(池州学院 政法管理系,安徽 池州 247000)

论中国的联合国外交特点

叶三梅

(池州学院 政法管理系,安徽 池州 247000)

自1971年第26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以来,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边外交成为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国舞台上的中国外交充分显示:中国政府始终坚持维护联合国的权威,努力实现中国内政外交的建设性互动,寻求国家利益和国际责任的综合平衡,树立了中国良好的大国形象。

中国;联合国;外交;国家利益;国际责任

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自此以后,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边外交就成为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中国在联合国所走过的40年的风雨历程,中国在联合国的外交呈现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中国政府始终坚持维护联合国的权威

(1)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不可或缺 “在世界历史上,一个政治性的国际组织具有像联合国这样历久不衰的生命力,它的普遍性和重要性伴随着岁月的流逝而俱增是少有的。”[1]8联合国在其60年的发展历程中,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推动国际协调与合作、促进全球繁荣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与努力。尤其是在冷战结束后,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在不借助联合国的任何帮助下实现本国的利益。可以说,联合国是实践多边主义的最佳场所,是集体应对各种威胁和挑战的有效平台。

(2)联合国对中国的作用不可或缺 联合国作为国际政治环境的一部分,对中国的发展也起着促进作用,中国在参与联合国活动的过程中获益良多。第一,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中国在联合国中享有的大国地位和权力,对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维护自身权利、发挥更大的影响力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迄今为止,在所有的机制性力量中,只有联合国赋予了中国以巨大的荣耀,使中国与一些世界大国至少可以在表面上平起平坐;使中国在涉及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上与他们拥有相同的发言权。而在除联合国以外的任何一个组织机构中,中国都没有达到联合国所赋予的地位。”[2]因此,联合国能否正常运转,直接关系中国的荣辱和发展。第二,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使命能否正常履行,在一定程度上将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国内存在的各种问题、矛盾和缺失对中国的发展构成十分严峻的挑战,需要国际社会尤其是联合国的理解和帮助,需要加强彼此间的信任与合作。第三,联合国是维护中国统一、反对分裂的重要阵地。自1993年到2008年,台湾当局每年都鼓动一些小国向联合国提交讨论台湾加入联合国的的提案,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

(3)中国政府始终维护联合国的权威 自1971年第26届联大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以来,中国政府维护联合国权威、发挥联合国作用的立场和主张一直没有变。1985年中国总理在纪念联合国成立40周年特别会议上发表讲话时指出:“尽管联合国走过了曲折的历程,现在也还有它的弱点,但联合国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它对世界的影响,是不可替代的”,“中国支持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方面的活动,主张加强联合国在世界事务中的职能和地位”[1]8。1995年,江泽民主席在联合国成立50周年的特别会议上指出,联合国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有广泛性和权威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它对国际事务的独特影响,是任何其他国际组织所不能代替的[3]。在2000年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江泽民又强调“我们要坚决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继续发挥联合国及其安理会在处理国际事务、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的积极作用,确保全体会员国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在处理国际事务中,都不应对联合国采取需要时则利用之、不需要时则抛弃之的态度。”[4]2005年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系列大会上重申:联合国作为集体安全机制的核心,其作用只能加强,不能削弱[5]。2008年,温家宝总理在第63届联大指出:“联合国是践行多边主义,实现互利共赢、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平台。中国坚定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继续发挥核心作用,坚定支持维护和加强联合国的有效性和权威性。”[6]

(4)维护联合国的权威和推进联合国的改革不矛盾 当今国际社会,有来自四个方面的因素对维护联合国权威构成挑战:第一,联合国创建60年来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复杂的变化,特别是其成员由创始时的51个达到今天的192个,对联合国尤其是安理会的组织和决策机制构成了挑战;第二,美国的“单边主义”极大地削弱了联合国特别是安理会的作用;第三,全球发展任务紧迫,南北贫富差距突出,如何更好地发挥联合国在推进发展方面的作用更加凸显;第四,联合国机构重叠,效率急需提高。为此,中国在维护联合国的权威上面临两个重要的任务,其一,反对任何国家或国际组织绕开联合国安理会采取任何破坏世界和平与稳定的行动;其二,必须提高联合国的工作效率,增强联合国应对新威胁、新挑战的能力,使之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这就是说,中国主张通过改革加强而不是削弱联合国的作用,维护而不是破坏联合国的权威。

正是基于以上的考虑,中国成为联合国改革的最早倡导者之一。中国在联合国改革问题上的立场主要有三点:第一,改革要有利于维护联合国的权威,提高联合国的效率和应对新威胁、新挑战的能力;第二,改革的重点是发展问题;第三,改革要有利于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有利于推动多边主义,增进各会员国间的团结。

二、中国政府努力实现内政外交的建设性互动

一个国家的内政与外交互为影响。内政决定外交,反过来外交也影响内政,要实现内政外交的建设性互动不容易。同样,中国内政与在联合国的外交也是互动的,但不同时期互动的性质和程度不同。

(1)20世纪70年代——中国与联合国还未形成互动 20世纪70年代,一方面,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客观上加强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更多的国家同中国建交,出现了建国以来第三次建交高潮。整个70年代,同中国建交的国家达71国之多[7]。这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为中国的对外经济交往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当时中国国内正处于“文革”时期,片面突出政治,忽视了经济和外交,要求外交工作服从、服务于国内政治斗争的需要。从这一思想认识出发,中国主要把联合国作为斗争的舞台,同美帝斗,同苏修斗,联合发展中国家一起斗。中国领导人1971年在联合国大会第26届会议全体会议上的发言中共用了16次“斗争”一词。中国与联合国的政治关系发展得较快,而经贸联系比较弱,使得借助联合国对外进行经济交往受到很大限制,未能充分发挥出外交为国内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内经济建设的发展。此时,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不那么紧密或直接,还未形成互动。

(2)20世纪80年代——中国与联合国是适应性的互动 20世纪80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工作重心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经济建设,相应地要求外交政策予以调整,以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外交战略体系。为此,首先要求外交要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一个和平与良好的国际环境。其次,要发挥外交对经济发展的能动作用,积极广泛地开展外交活动,发展对外经贸关系,寻求更多更好的国际友好合作,为国内吸收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开拓国际市场服务[7]。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80年代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有了新的发展,一方面,中国借助联合国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团结第三世界国家致力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另一方面,加强同联合国的经济合作和交流,有力地推动了国内经济建设的发展,中国与联合国的合作实现了向积极方面的互动,不过这时的互动仍是经济方面的互动、适应性的互动。

(3)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与联合国建设性的互动 迈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与联合国的合作进一步密切,合作范围由政治、经济领域扩展到人权、核不扩散、环保等各方面。但9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与联合国的互动更多地是实践层面的互动。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实现了中国与联合国建设性的互动。第一,2000年9月,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通过《千年宣言》,制定了千年发展目标,其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发展和消除贫穷”。中国政府在2002年十六大报告中宣布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首当其冲的也是缩小差距,实现平衡发展,这体现了中国把实现本国发展战略与落实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实现了内外发展的互动。第二,台湾问题一直是中国悬而未决的内政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中国的核心国家利益。90年代以来,中国多次反对少数国家鼓噪的“台湾加入联合国”提案,并取得了成功。与此对应,2005年3月十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这就使得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内外完全一致,增强了中国在联合国解决这一问题的权威性。同时,通过制定反分裂法来保卫国家和民族最高利益是世界许多国家的普遍做法,说明中国对重大问题的处理日益规范化,这也是联合国这一多边机制所要求的。第三,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构建和谐社会[8],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9]2005年9月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胡锦涛提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使21世纪真正成为人人享有发展的世纪。”[5]和谐社会是新时期国内战略的大思路,和谐世界则是新时期国际战略的大思考,和谐世界是和谐社会在外交领域的延伸。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及和谐世界理念的先后提出和相互呼应,反映了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我国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我国内政外交关联性的进一步增强。中国在与联合国互动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和跨越,联合国也在中国的参与中改变自身,真正形成中国离不开联合国,联合国更离不开中国的良好局面。

三、中国政府致力于寻求国家利益和国际责任的综合平衡

一国在外交中对国家利益的追求和国际责任的担当孰多孰少、孰重孰轻主要看该国对自己身份的认定。

(1)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身份认定——反霸和第三世界代言人 维护中国的领土完整、实现国家统一自新中国成立后就一直是中国的根本国家利益。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后就充分利用这个平台表明中国的立场。在第26届联大会议上中国政府重申: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企图把台湾从祖国分割出去的阴谋,都是我们坚决反对的[10]。在联合国非殖民化委员会讨论“香港和澳门是否属于殖民地的问题”时,中国政府认为香港、澳门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帝国主义国家强加于中国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结果。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根本不属于通常的所谓“殖民地”范畴,“联合国无权讨论这一问题”。在中国的坚持下,第27届联大会议批准了在中国建议基础上而形成的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的报告,从殖民地名单上删去了香港和澳门,这样就从国际法律上确认了中国对港、澳地区的主权,为香港、澳门的回归打下了第一块基石。

在履行国际责任方面,加入联合国之后的70年代,中国尽管开始了参与国际机制、回归国际社会的进程,但是对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真正的参与程度相当有限”,因此对国际社会体现出一定的“游离性”[11]。在该阶段,中国虽已开始淡化自身在国际体系中革命者和挑战者的身份特征,但却开始强化“苏联社会帝国主义反对者和第三世界代言人的角色”[12],因而此时中国眼中的国际责任就是坚决支持一切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斗争,支持并参加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的各个领域里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进行的斗争。70年代联大通过的一系列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宣言、纲领与中国的支持、参与不无关系。同时,我们在联合国体系内的行为更多地体现出了伸张正义、主持公道的大局意识。

(2)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中国的身份认定——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国内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重新融入国际社会的步伐大大加快。此时中国把自己的身份认定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方面,中国开始强调利用联合国体系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与一些重要的经济机构建立了较为密切的联系,加强了与联合国的经济技术合作。同时,我们也深知自己在国际上应尽的义务和担负的责任。1988年12月,邓小平就指出:“世界上现在有两件事情要同时做,一个是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一个是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13]为此,中国参加了关于柬埔寨问题的联合国会议,为全面政治解决柬埔寨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调整了对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的态度,开始参与维和行动,缴纳维和费用;开始参加联合国裁军工作会议和联合国人权委员会。1985年邓小平向世界宣告的裁军百万,是中国政府反对军备竞赛、维护世界和平的最好的体现。同时,中国政府还积极向联合国有关机构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国内的“八九”风波和国际上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影响,中国更加关注自身的国家利益,中国政府遵循邓小平提出的“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决不当头、有所作为”[14]的策略,国际战略方针的侧重点在于“韬光养晦”,中国对自己身份的认定仍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3)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中国的身份认定——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 自90年代中期起,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的国家利益的范围有了拓展,同各国之间的共同利益不断增多。中国重新调整冷战结束之初确立的“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中的侧重点,开始以“有所作为”的气度、自信而积极的姿态建构负责任大国的身份[15]。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负责任大国”就成为中国政府在很多重要场合公开界定的身份。2008年9月,温家宝总理在联大上郑重提出:中国要做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6]。2009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64届联大重申了这一点[16]。这表明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已不再是游离于国际社会之外“孤独的革命者”、联合国价值的“索取者”,而是“地球村”里维护和平与稳定、促进发展与繁荣的重要成员。“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一方面重申中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进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无论规模还是复杂性都世所罕见,实现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的首要责任还是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特别是核心国家利益,对自己的人民负责,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另一方面,中国愿意承担与自身国力相称的国际责任。正如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所说“我们将继续以自己的发展促进地区和世界共同发展,扩大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在实现本国发展的同时兼顾对方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关切。”[9]可见,中国的世界观已由“中国之世界”转变为“世界之中国”。

“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这种身份建构体现在外交理念和外交实践两个层面。在外交理念上,主要包括主张世界多样性、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树立新安全观、走和平发展道路、建设和谐世界等,它们集中体现了中国站在全人类和整个世界的高度,而不是仅仅从自身的利益出发,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责任意识。当然,中国“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身份在实践层面上的建构更为突出。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的活动,推动联合国的改革;建设性推动国际社会和平解决国际热点问题和地区冲突;竭尽所能为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

中国与联合国的交往正处于这样一个显著的、有全球意义的“双赢”进程:中国的快速发展受到了外界的鼓舞和帮助,中国政府和公众也从中获得了宝贵的教育和启示,反过来促使中国更加主动地参与国际事务,更加认真地投入到各种国际规则的制定或修改过程,更加努力地帮助那些与中国有类似遭遇、目前仍面临各种发展“瓶颈”的国家和地区,从而与联合国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方向不谋而合、殊途同归[17]。

[1] 徐 浩,李同成.经天纬地——外交官在联合国[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5.

[2] 王 杰.国际机制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459.

[3] 江泽民.让我们共同缔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在联合国成立50周年特别纪念会议上的讲话[EB/OL].(1995-10-24)[2010-01-20].http://www.people.com.cn.

[4] 江泽民.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EB/OL].(2000-09-06)[2010-01-20].http://www.gov.cn.

[5] 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安理会首脑会议上的讲话[EB/OL].(2005-09-14)[2010-01-20].http://www.chinadaily.com.cn.

[6] 温家宝.在第63届联大一般性辩论上的发言(全文)[EB/OL](.2008-09-25)[2010-01-20].http://www.gov.cn.

[7] 郭伟伟,魏 坤.试论时代主题的转变及其指导下的中国外交与国内建设的关系[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1,(6):46-47.

[8]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EB/OL].(2000-09-19)[2010-01-20].http://www.people.com.cn.

[9]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07-10-15)[2010-01-20].http://news.xinhuanet.com.

[10] 人民网.乔冠华在联合国大会第二十六届会议全体会议上的发言[EB/OL].(2007-08-17)[2010-01-20].http://bbsl.people.com.cn.

[11] 秦亚青.国家身份、战略文化和安全利益——关于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的三个假设[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1):10-15.

[12] 门洪华.压力、认知与国际形象——关于中国参与国际制度战略的历史解释[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4):17-22.

[1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418.

[14]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21-325.

[15] 李宝俊,徐正源.冷战后中国负责任大国身份的建构[J].教学与研究,2006,(1):49-56.

[16] 胡锦涛.同舟共济 共创未来——在第64届联大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EB/OL].(2005-09-23)[2010-01-20].http://news.xinhuanet.com.

[17] 中国联合国协会.联合国与和谐世界[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272.

(责任编辑 蒋涛涌)

On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UN Diplomacy

YE San-mei
(Department of Politics and Law,Chizhou University,Chizhou 247000,China)

The twenty-sixth session of the UN General Assembly in 1971restored all the lawful rights to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Since then,UN-centered multilateral diplomacy has been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independent and peacemaking diplomatic policy.China's UN diplomacy fully displays that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set up agreat national image by consistently sticking to maintain the authority of UN,keeping a constructive interaction of Chinese domestic and foreign policies,and seeking a comprehensive balance between national interests and international responsibilities.

China;the United Nations(UN);diplomacy;national interest;international responsibility

D82

A

1008-3634(2011)01-0069-05

2010-01-29

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2008jyxm445);池州学院人文重点课题(XK0803)

叶三梅(1968-),女,安徽桐城人,副教授,硕士。

猜你喜欢
联合国外交世界
联合国呼吁提供55亿美元以免3400万人陷入饥荒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外交
联合国提议2015年召开第五届世界妇女大会等5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