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静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河北石家庄 050071)
以就业为导向的河北省高职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崔 静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河北石家庄 050071)
在当今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占据中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教育,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规模上显然都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其毕业生缺乏就业优势。如何使高职教育满足社会对于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紧跟社会经济发展步伐,是高职教育亟须解决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我省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对高职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迫在眉睫。
高职;教学模式;就业质量
自1999年中国高等教育实施扩招政策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到大众化阶段的跨越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基本形成的条件下,应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力争把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适用型人才作为高职教育的科学发展培养目标。
近年来,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呈稳步上升的趋势,与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差距从2006届的7.2个百分点减少到2009届的2.2个百分点。最近两年更为明显,《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的一组数据显示:2009届高职院校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5.2%,比2008届高了1.7个百分点,而本科毕业生与上届基本持平。从就业质量上来看,2009届比2008届高职毕业生半年后的月薪增幅高出14.8%。通过以上对近年来高职教育的就业情况分析,虽然前景一片光明,但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专业设置不合理、就业区域分布不均衡、专业对口率相对较低、社会认同度不高等瓶颈问题也是不容乐观的。
通过十几年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充当了重要的角色,但我们也不难看出,高职院校的社会认同和接受程度与普通高校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对其理解只是停留在最原始的培养技术工人的层面上。再加上长期以来我国轻视职业教育的观念,无论是小到地方,还是大到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投入力度都明显存在着忽视的倾向,如招生录取、师资力量、实践基地、就业指导等环节都严重束缚了高职院校的壮大,只有政府、学校、学生、企业四方共同努力,切实把高职院校的知名度和品牌树立起来,打破思想观念和行动举止的不统一,才能真正培养学有所用、劳有所获的高级技术型应用人才。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丰富了多元化办学形式,也适应了社会经济和科技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但通过多年的高职办学形式和专业设置,我们不难发现,全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基本上是普通高校模板下的缩影,没有体现出自己的办学特色和竞争优势,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也主要是通过课堂灌输的形式,没有让理论转换成校内、外企业的岗位实践。对于社会上一部分掌握一定技能的一线工人,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来应对激烈的岗位竞争,但通过调查,大多数院校都没有提供这条进修的渠道,这些高职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办学条件严重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节。
河北省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主要集中在20世纪末实施扩张政策以来,截至2010年,共有58所高职专科院校具备招生资格,初步形成了反映市场需求,紧跟产业结构调整的合理的学科分工、专业设置框架。
(1)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为了切实落实《河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教育事业发展主要目标指标,我们就必须在理论视野上丰富教师的知识储备,达到理论知识与日益更新的科学技术的同步,真正做到把最新的理论观点传授给学生。同时,实践教学经验的累积也是高职教师的一门必修课,只有教师真正走出课堂,切身接受和体验相关专业的实践活动,才能传授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教学效果,才能让学生完全明白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必要性。
(2)工作实训与资格认证有机统一。担任高职教育的教师除了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外,还要有相应的实践工作经验和资格认证,这也是检验教师综合素质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河北省各高职院校应该在教师的评定上调整政策,鼓励教师积极面对各种不利影响,多参加职业实践,利用假期顶岗实习,参加考核和培训,力争成为“双师型”教师。除此之外,学校还要大力吸纳企业的精英人士来完善兼职教师队伍,把一线的最新成果带到课堂上来,这样既能让企业看到学生的成绩,同时又能让学生不断与社会信息相沟通,从而使双方达到有益的补充。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相对应的,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和心理健康多方位的培养,是高职教学关注的核心内容。为了切实提高省内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需要从根本上强化学生的就业能力,主要体现在课程考核体系当中的大胆创新:
(1)多种标准测试方法作为课程考核的有效手段。如:顶岗实习、现场工作、社会实践报告、校外指导教师的评价、诚信度、理论应试等,通过这些考核方式的实施,可以减少学生过重的理论学习压力,从死记硬背教材转向贴近市场需求的实践工作中去,更符合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
(2)增加弹性考核成绩比例。高职院校大部分专业都是针对市场需求设置的,特别是一些工程类、农业类、管理类等专业,面对复杂的公式和枯燥的实验室,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学习乐趣,有些课程甚至影响到能否顺利毕业。为了让更多的学生既能把理论知识吃透又能使考核顺利过关,我们根据各个专业的要求适度增加了弹性考核比例。如:建筑设计这门课程,就把平时弹性考核比例增加到50%,这样,一方面不会失去现场规划设计的机会,另一方面也给学生减轻了压力,最终让学生把理论转换成了实践,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在计算机普及的今天,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运用它,相关专业在教学过程中都保证学生用电脑来操作,以此适应新的市场工作岗位的需求。如工程图学这门课程,除了让学生学会手绘制图之外,还必须运用绘图软件进行制图,而且终结性考核也是以电脑设计为主,从而激发学生主动运用现代化工具来学习,为将来走入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树立高职毕业生的正确就业观念对于提高就业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学生能否理性地、科学地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对于就业指导课程作用的发挥是必不可少的。高职教育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适当加大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比例,从学生进入校园的第一天开始,就引用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把每个专业的学生从人格上划分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等六种类型,让学生明白自己是属于哪一种类型,并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检测这种职业兴趣理论与自身行为的差别和变化,并不断对这种性格进行修正,最终找到一个更适合个人发展的就业岗位。除了有针对性地对兴趣理论进行划分之外,在就业指导过程中还要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理念、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法律常识、心理健康等多方位、多角度的综合辅导,从而帮助学生从无知到有知,从盲目到自信,从凑合到择优的角色转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订单式”高职培养方式在我国已经被广泛采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基本上还主要停留在企业雇佣廉价的劳动力层面上。河北省高职教育应该根据专业的特殊性,特别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通过校企联合和政府的支持,建立院校企业,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或是实践环节亲身体验机器的运转和零部件的制作,并把生产出来的产品销售到市场,以此实现校企的正常开支和学生劳动价值的最大化。对于一些管理类的专业,学校要做到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培养企业真正用得上、能上能下的毕业生,要定期让企业的领导到学校为学生现场教学,同时也把学生输送到企业去顶岗实习,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明白自身应该如何适应企业的需要;另一方面企业领导也可以通过亲自授课,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从而打破学生对求职的不确定性和企业对学生的不信任程度。
2010—2020年河北省教育事业发展主要目标指标中规划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2015年达到70.2万人,2020年达到73.0万人。面对自2009年以来河北省连续三年高考报名人数减少的不利情况下,要想实现这个规划纲要的目标,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又提出了新的课题。
(1)省内高职院校的合理分工。各高职院校之间应该建立互通平台,发挥各自的办学优势,而不是为了自身院校的发展,忽略高职办学的全局性和学生的未来就业质量去单打独斗,各自为战。合理的分工是促进河北省高职院校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之一,需要教育相关机构起到领路人的作用,保障学校之间能够在有序、稳定的前提下,根据市场需求和未来走向细分专业的设置,壮大各院校的办学强项,从根本上避免师资力量的薄弱和不必要的资源重复设置。
(2)强化政府和企业的支持力度。高职教育的发展壮大需要政府强有力的资金和政策支持来弥补先天的不足。政府应该发挥强有力的调控手段和可观的奖励措施,让企业想方设法找对口高职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培养人才方案,而不是目前的学校办学与企业相分离的状态。只有通过强化政府和企业共同的责任,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职学生的顶岗实习和劳动保障,从而为真正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3)高职院校级别的提升。为了满足不同层次的人才选择高职教育的需求,高职院校应该提升级别,建立副学位、学位、硕士等等级。这样既可以为没有经验的学生提供继续接受学习的机会,同时还可以为在岗的人员提供继续深造和培训的机会,从而提升他们的理论能力,并且取得资格认证,为进一步升职奠定基础。高职院校学位的设置应与普通高校的学位等级有一定区别,普通高校的学位更注重于理论的研究,而高职院校的学位应着重突出理论在工作实践中的应用和所取得的实践成果。在城市化进程中,河北省高职院校应承担起实施就业、再就业培训工程的任务,从人才战略上增强城市的竞争力,要想保障这个任务做到实处,就必须多方位、全角度提升河北省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和层次等级,让更多的需求者认识和选择高职教育,达到学有所用,从而实现高职院校毕业生高质量的就业率。
[1]孟昭上.高等职业教育现状与对策刍议[J].中国高教研究,2004,(6).
[2]戴明来,杨丽娜.国外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7,(3).
[3]罗群英.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学体系改革探索[J].探索与交流,2006,(3).
Study of Employment-oriented Teaching Reform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Pattern of Hebei Province
CUI Jing
(Hebei Radio&TV University,Shijiazhuang,Hebei 050071,China)
In today’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accounting“half”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either in quantity or in size apparentl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However,its graduates lack employment advantage.How to make vocational education meet the high demand for skilled expertise,keeping the pace with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is a problem urgently needed to be solved.To further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mployment for vocational graduates in our province,the reform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pattern is imminent.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teaching model;employment quality
G718.5
A
1008-469X(2011)04-0087-03
2011-05-16
2011年度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研究立项课题《提升省内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对策研究》(JRS-2011-1069)
崔静(1978-),女,河北承德人,讲师,主要从事公共管理、旅游管理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