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霞
鱼玄机入道原因揭谜
马晓霞
在唐代,道教极为兴盛,女性入道盛极一时。这种现象既有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的原因,又有复杂多变的具体情况。鱼玄机作为一名女道士,除了受社会原因的影响之外,还有其自身原因和经济上原因。
鱼玄机;入道;原因
目前,关于鱼玄机入道的原因有“志愿”与“被遣”二说。唐皇甫枚《三水小牍?绿翘》中说:“破瓜之岁,志慕清虚。咸通初,遂从冠帔于咸宜。”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记载:“咸通中,适李亿补阙。后爱衰下山,隶咸宜观为女道士。”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咸通中及笄,为李亿补阙侍宠。夫人妒不能容,亿遣隶咸宜观披戴。”以后记载玄机事迹的人,多半是因袭前人,价值不大。我认为孙光宪的说法抓住了鱼玄机入道的主要原因,这一点有鱼玄机的诗为证。但是,“爱衰”并非她入道的唯一原因,还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经济状况、思想文化等多重因素有密切的关系,不能一概而论。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1.唐代统治阶级对道教的重视。道教在唐代被尊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唐代皇帝姓李,谬托为老子(李聃)之后,所以道教在唐代获得了国教的地位。从唐初统治者们便大力提倡道教,高祖李渊在武德八年,下诏宣布三教次序:道教最先,儒教次之,佛教最后。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十一年,下诏尊道贬佛,诏称:“自今以后,斋供行立,至称谓,道士女冠可在僧尼之前,庶敦本之学畅于九有,尊祖之风贻于万叶。”高宗李治继续执行崇道政策,下诏追封老君为“太上玄元皇帝”,令天下各州皆置道观一所,各度道士七人。玄宗时,把唐代的崇道之风推向了最顶峰。开元十年,玄宗诏两京及诸州各置玄元皇帝庙一所,每年依道法斋醮,并以开国以来五位皇帝之像陪祀老子,玄宗本人经常诏见道士,并亲受法篆。诏道士女冠隶于宗正寺,以宗亲之礼款待,赏赐也颇丰厚。并下令凡度为道士,给田三十亩,女冠二十亩,而且可以免除租税课役。为维护道教尊严,他还批准“凡道士女冠有犯法者,州县官吏一律不得擅行决罚,违者处罚。”玄宗以后的各代皇帝如宪宗、穆宗、敬宗、武宗、禧宗也都是虔诚的道教信徒。不仅如此,唐朝的不少皇帝甚至对道教中的神仙之事身体力行,乐而不疲。
2.道教教义本身对女性的尊崇。道教与其它宗教的不同体现在它主“长生”,主“享乐“,追求的不是来世的幸福,而是注重现世的生命满足,所以它在养性全生方面显示出最实际、最关注现世的特点。它把两性关系归结为阴阳互补、衍生全性的关系,把男女之交看作是天经地义的事。《太平经》说:“阴阳合一称之为道,一阴一阳才能衍生万事万物,阴阳不交,灭绝自然,是天下之大害也。”《云岌七签》卷九十三也说:“阴阳自少至老而分为五行,参而和之,而成为夫妇。”另外,道教发展到唐代,由于社会经济的繁荣、中外交流的发达,使它表现出明显的“世俗化”倾向。正如葛兆光先生所剖析的那样:“道教既不禁欲,又能长生,既能得人间富贵,还能成仙了道;既快活,又高雅,真是妙不可言!当然人们在俗世中如有不如意,也可以到道教中来,既可享享清福,做做神仙梦,又可以借此为‘终南捷径’”。因此统治阶级的皇帝将相为永世享受荣华富贵,公主妃嫔为了浪漫快活,士人才子为了高雅不俗,寡妇妓女为了自由放纵,贫苦百姓为了祈福免灾、免遭冻馁之苦都进入了道门,“虔诚或不虔诚地求做神仙来”。勿庸置疑,鱼玄机的入道也受到了这种社会大风气的影响。
3.唐代女性地位的提高。唐代社会本身是一个较少藩篱具有宏大气魄的开放型社会。商品经济发达、物质繁复、思想活跃。战乱造成儒教的式微和士族门阀势力的沉寂,出现“礼教衰微”的局面。而唐朝的皇族有着鲜卑的血统,对各民族的物质和文化都能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统治者实行一种开明、开放的政策。民族间的频繁接触和融合使胡族的风俗得以广泛流行也冲击了中原流传已久的儒法道统。这种社会环境使唐朝男女防线松弛,关系较为随便,妇女在家中地位有所提高。唐代的妇女更有着前代和后代妇女都没有过的自由。她们可以抛头露面,可以到郊外、市里游玩、听戏、看球,也可以在春季和男子一起到风光胜地踏青,杜甫的名句“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丽人多”形容的就是这种景象。鱼玄机不是与自己的爱人李亿一同打球,还有著名的《打球作》流传吗?不仅如此,她们更可主动追求爱情,未婚少女可私结情侣,已婚女子也可以离婚,改嫁之事屡见不鲜。在这种开放的社会中,唐代妇女一改过去哭不露齿、站不依门、行不露面的传统。正如李思纯在《唐代妇女习尚考》一书中所说的:“中国历史上对妇女的一贯要求,不外三件事:奖励贞操,倡男女有别;奖励柔顺,倡文弱的病态美;奖励服从,剥夺其受教育机会,使成为男子附属品。三千年少有例外,如有例外,那便是唐代妇女,她们因历史条件的不同,不自觉的有了一些改变。”
1.“爱衰”。要说明这一点,我们还要从玄机被弃的原因说起。首先,鱼玄机身份、地位的低下注定她必然被弃。唐代是一个社会风气较为开放的时代,唐代女性的社会地位相对较高,而且人生自由度相对较好,有的论者在作唐代妇女地位的专题研究时,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开拓进取的精神”“任情旷达、不受约束的个性特征”和“刚强自信,不让须眉的豪迈气概”等条目来概括唐代女性的社会风貌。其实,这些说法对唐代女性的生存状态被估计的过于乐观了。《唐律疏议》对于妻妾地位的巨大差别都有规定,《户婚》律云:
“诸以妻为妾,以婢为妻者,徒二年。以妾及客女为妻,以婢为妾者,徒一年半。各还正之。”
妾,实际上是半贱民,不受法律的保护,甚至备受屈辱、虐待,这在唐代是屡见不鲜的。“别宅妇”比“妾”的地位更为卑微。据黄正建先生《唐代“别宅妇”现象小考》一文,“别宅妇”与“妾”之间的不同是:
“妾”是法律上允许的、合法的、一般得到妻子承认的小老婆,“别宅妇”则是男人养在别处的、不合法的、一般瞒着妻子的情妇。
正如黄云珠在她的文章中所说的:“妾虽然受制于正妻,但因为受唐代‘一夫一妻多姬妾制’的承认,地位相对稳固,是与正妻共同侍奉一个丈夫的正式妻妾群中的成员,即使得不到丈夫的宠爱,但其余各种作为家庭成员的权利却不会丧失。但‘外宅妇’则被排斥在这个制度所承认的体系之外,一旦不再为男子所爱,也就必然成为不被同情的弃妇,别的家庭成员也绝不会容纳她,那么她就将永远被排斥在家庭伦常之外,孤零零地一个人生活。”而鱼玄机的真正地位正是上文所说的比妾还要低下的“别宅妇”,所以,受唐代门第婚姻观念的影响,鱼玄机的“别宅妇”身份注定她一定会被李亿抛弃,只不过是迟早的事罢了。
其次,这是由唐人的才媛观念决定的。在“才学”与“妇德”之间,唐人更重视后者。
唐代对女子歌功颂德的文字中,提到最多的还是赞美妇德。这与时人的婚姻目的有关,《唐会要》卷八三《嫁娶》云:“婚姻之礼。人伦攸尚。所以承绍家业。嗣续祖妣。”《女孝经》和《女论语》中也规定了当时对于女子的价值判断标准,比如:郑氏《女孝经》云:“纺织裳衣,社赋蒸献,此庶人妻之孝也。”宋氏《女论语》也称:“夫妻结发,义重千金,若有不幸,中路先倾,三年重服,守志坚心,保持家业,整顿填茔。”可见,唐人更注重的是女子对家中长辈的敬重,对自己丈夫的敬贞,虽然也鼓励女子读书识字,但这是处于及其次要的地位,甚至这一点也是为了体现女子的孝、贞、谦而服务的。
鱼玄机作为女冠诗人的杰出代表,她的才学并不能使她在婚姻缔结上取得优势,因为当时的社会重视的是“贤妇”。李亿成了新科状元,定会成为将门相女选婿的对象,鱼玄机被抛弃是很正常的事。所以,正如苏者聪所说:“鱼玄机被弃,不能归之个人命运,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故其痛苦也不仅是她个人的,而是有唐一代姬妾共同的命运。”
2.“志慕清虚”。鱼玄机在她的《遣怀》诗中写到:“闲散身无事,风光独自游。断云江上月,解缆海中舟。琴弄萧梁寺,诗吟庾亮楼。丛篁堪作伴,片石好为俦。燕雀徒为贵,金银志不求。满杯春酒绿,对月夜窗幽。绕砌澄清沼,抽簪映细流。卧床书册遍,半醉起梳头。”其中,“燕雀徒为贵,金银志不求。”这两句将浮华世事与出世求仙相对比,流露出诗人身居闹市却心在山林那种超凡脱俗的心态,表明诗人深得老庄之韵。她的《夏日山居》写道:“移得仙居此地来,花丛遍地不曾栽。庭前亚树张衣桁,坐上新泉泛酒杯。轩槛暗传深竹径,绮罗长拥乱书堆。闲乘画舫吟明月,信任轻风吹却回。”她和陶渊明、李白一样,隐居山林,与清风明月为伴,与天地精神自往来。《题隐雾亭》诗云:“春花秋月入诗篇,白日清霄是散仙,空卷珠帘不曾下,长移一榻对山眠。”她觉得自己已经是没有任何世俗羁绊的“散仙”了,她的自我精神境界非常丰足,精神境界达到了飞升和超越的境界。这些诗都充分体现了鱼玄机对道教教义的体认及老庄精神对她自身的熏染。当然,这类型诗在鱼玄机的诗作中占很少的比例,只能从侧面证明玄机的入道有她对道教认同的成分,但不能作为她入道的主要原因。
唐代的上层女冠大部分都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象入道的公主、贵族妇女之类,她们入道后不仅能够自由地同社会名流交往,而且地位特权不变。她们住着富丽堂皇的道观,有成群的侍婢,她们的物质生活是不可能清贫的,也很难做到清心寡欲。
当然,这只是上层女冠的生活情况。由于女冠的出身差异很大,她们的生活状况差异也很大,并非所有的女冠都过着衣食不愁的生活。一些下层社会女子入道后,也不免生活窘迫。据《唐才子传校注》载:唐代女冠诗人大多来自于中下层社会,没有达官名宦之女入道时的声价,更没有帝妃公主神化慕虚的身价。她们往往凭借妙兼色艺、慧擅声诗的一技之长,与士大夫文人酬唱交游而名扬于世。出身于“长安里家女”的鱼玄机就属于下层女冠,她和其他贫穷的女子一样,没有经济权,她们依附于自己身边的男子,一旦有朝一日,自己失宠,便陷入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困境,女子的地位脆弱地维系在男子一方的感情是否存续上。鱼玄机身为“外宅妇”时,由李亿供养她,可是被弃之后,不但感情上痛苦万分,生活上也陷入窘境,她当时的这种境况有诗为证,请看《和人》:
茫茫九陌无知己,暮去朝来典绣衣。宝匣镜昏蝉鬓乱,博山炉暖麝烟微。多情公子春留句,少思文君昼掩扉。莫惜羊车频列载,柳丝梅绽正芳菲。
可见,玄机的生活已经到了靠“暮去朝来典绣衣”的窘迫境地。而当时的唐朝皇帝不仅大兴道教,而且还颁布了许多扶持道教的优惠政策。比如:《唐六典》卷三云:“凡道士给田三十亩,女官二十亩,僧尼亦如之。”虽然受田之数不多,但是因为免除了赋税徭役,所以托身道观不仅能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还可以疗养她受伤的心灵,对于当时的鱼玄机来说,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归宿。
总之,鱼玄机的入道是多种原因作用下的结果。在唐代入道风气的影响之下,她带着自己心灵的创伤终于进入道观做了一名在道家经卷中医治情感创伤的女冠。
[1]彭志宪,张炎.鱼玄机诗编年译注[M].新疆大学出版社,1994.
[2]陈文华.唐女诗人集三种[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葛兆光.道教与中国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4]詹石窗.道教文化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孙昌武.道教与唐代文学[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7]谭正壁.中国女性文学史话[M].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
[8]孙昌武.唐代女冠诗人[M].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9]章学成.文史通义[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10]罗时进.中国妇女生活风俗[M].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
[11]卿希泰.中国道教思想史[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
[12]段塔丽.唐代妇女地位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0.
Abstract:During Tang Dynasty,Taoism was very prosperous,and females converting to Taoism was very popular.There are several reasons for this matter.As a female Taoist priest,Yu Xuanji was affected not only by social factors ,but also by the factors she owned by herself.The paper tries to discuss the reasons for her to be a Taoist priest.
Key words:Yu Xuanji;convert to Taoism;reason
Class No.:B95Document Mark:A
Discussion of Reasons for Yu Xuanji Converting to Taoism
Ma Xiaoxia
B95
A
1672-6758(2011)03-0134-2
马晓霞,硕士,助教,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山西·阳泉。邮政编码:045200
(责任编辑:蔡雪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