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燕 郭大章
李清照前后词风比较研究
杨海燕 郭大章
李清照的词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词作风格清新自然,后期词作风格凄婉深沉。拟结合李清照所处的时代特征和生活经历,详细分析了李清照前期和后期的词作风格的变化及其原因。
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变化
李清照是一位生活在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词作家。南宋政局的动荡,个人生活环境的变迁,使她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南渡指的是:公元1126年的“靖康之变”,即是指靖康年间金朝灭亡北宋的历史事件。李清照南渡前生活一度非常美好,她所关注的是一些关于自然青春爱情方面的话题,词作的风格是清新自然委婉细腻,后期因为丈夫的去世和颠沛流离的生活,词风则转向凄婉哀痛忧愤深沉。
李清照,号易安居土,济南章丘人,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的散文家,博学多才,为苏门“后四学土”之一,时任北宋后期礼部员外郎。母亲王氏,出身名门,亦善文。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李清照出生于这样的书香门第之家,给她以较高的天赋和极好的家庭文化的熏陶,为她的文学创作之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少年时代的李清照在美好快乐的家庭氛围中长大,形成了她率真自然的性格和心灵,奠定了其独立自由的文学创作风格。她在原籍大约生活到十五六岁,后到汴京父亲身边。十八岁与太学生赵明诚结为夫妻,一度生活美好。不久其父被诬陷为“奸党”,她受到诛连,回到原籍。在重返汴京不久,赵明诚之父被罢相。李清照随赵家屏居青州十年,期间,她与丈夫共研金石书画,夫妻间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靖康之变是李清照人生的转折点,南渡之前,她过着美好而愉快的生活,只是偶尔有那么一点强说的“闲愁”,所关注的是自然,青春和爱情。因此她前期词的风格多为:清新明快,委婉细腻,色调明朗。前期词作内容和格调都是欢快无忧的,其词境也充满着乐趣。她的前期词共有三类:一类是歌咏自然青春;一类是惜春和伤春;一类是对爱情的自我表白。
(1)歌咏自然青春。
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对于自然和青春的关注很多,从她的这些词作,我们可以看到她前期词清新明快的风格。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大致是作者十六岁(宋哲宗元符二年即1099年)所作,此时作者刚来到汴京不久。在这首词里,她追忆往昔游览溪亭的情景,那天天色将晚,在溪亭游玩饮酒,竟然沉醉不醒,自然也就忘记该回家了。等到兴尽醒来,夜幕已经来临,急急忙忙解缆绳划船回家。仓促间,误划入荷花丛中,船儿在荷花丛中打转,不知回家的路将怎么走。糟糕!在彷徨之中,惊动了滩边的沙鸥和白鹭,它们纷纷起飞,消失在暮色中。此词给我们描绘了一位天真无邪的少女游览溪亭的画面,很自然,很清新,让我们看到了少年时代的那份快乐和自由,无忧无虑。这首词叙事写景交织成文,流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细腻而活泼的观察。全词用白描的手法,将生活中的微小画面展露无遗,画面轻松活泼,语言清新明快。
(2)惜春和伤春。
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感情世界,在她十五六的时候,她就对周围的事物有着细腻的感触。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作历来对其中的“卷帘人”争议很多,笔者跟从叶嘉莹先生的观点,将卷帘人视为作者的丫鬟,同时也将此词视为作者婚前所作。这是一首表达少女伤春的作品。惜花伤春是古代作家的一种思想寄托,其中包含了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刻见解。李清照的这首词,描写的是女主人公早上起床后的一个生活片段。前两句是对昨夜情事的追忆,昨夜作者不断地听到风声雨声,时刻感受着大自然的变化,根本睡得并不安稳,作者牵挂着花在一场风雨后的命运,难以入眠,只好借酒解忧。正因为作者一夜都在为这场风雨引起的节物变化而担忧,所以,她一早起来,不顾残酒未消,便迫不及待地对丫鬟发问,外面的海棠花怎么样了。丫鬟冷漠的回答和作者的迫不及待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作者对花的命运的关注,表达了词人惜花伤春的情感。这首词描写的整个画面很简单,就两个人,主人公和丫鬟,主人公猜想的画面也很简单——“绿肥红瘦”。整首词风格比较简短细腻。
(3)爱情的自我表白。
少女时代的李清照不仅关注大自然,同时就像所有年少的女子一样,对于那美好的爱情有着懵懂的想往,对于爱情,李清照也有着自己的感受和思想。
[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首词描写的是那个春末夏初的早晨,作者荡完秋千,从秋千横板上跳下,因为使劲过猛而摔倒在地上,多亏两手的支撑身体没有摔倒,却弄脏了她那白净的双手,她从地上爬起来并且懒洋洋地擦拭她的双手时,汗水却从轻薄的衣裳里透出。正在她自我陶醉并欲宽衣放松之时,猛然看到了一位来客,她便慌乱地躲闪,慌忙中竟然跑掉了鞋子,以袜着地飞快地躲到了半掩着的门后,头上的金叉也滑落了下来,当她觉得自己的狼狈相被门掩住的时候,便悠闲地倚门嗅梅并调皮地观察这位不速之客。整首词的节奏轻快,画面清新,感情含蓄委婉。全词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用清新明快的语言和画面把一位妙龄少女那俏皮可爱的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写出了作者少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情形,是活泼俏皮的词人对爱情的最初向往。
作者少女时代对爱情的向往是轻松愉悦的,但是表现在词作方面真正的爱情生活主要是写对丈夫的思念和等待,在她那些反映与丈夫离别之后相思之苦的作品中,她真实而大胆地倾吐和表露了自己的感情,抒发了自己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以及对丈夫的依依相思。这一篇篇的爱情表白,在她那个封建的年代,它实际上是一篇篇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宣言。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此词是在特定的政治背景下写作的,作者于崇宁年间,因受党争诛连,被迫归宁后,与丈夫分隔两地,因思念丈夫赵明诚而作。词的开头便道出时间是在一个荷花凋谢的秋天。丈夫远在他乡,免不了触景生情,牵挂思念自己的丈夫,内心之苦是不言而喻的。作者“独上兰舟”,想借泛舟以消自己的愁绪。一个“独”字就点出作者内心排解不掉的相思之苦。作者的这种感情被自己描写得细腻而含蓄,那原本无形无状的愁在作者的笔下却被赋予具体的生命力,刚刚才跳下作者的眉头,却又马不停蹄地直奔作者的心头。整首词用含蓄委婉的手法将作者对丈夫的思念展现在读者面前,让我们感受那细腻的相思之情。在那个封建枷锁牢固的年代,作者这么自由地抒发自己对于爱情的细腻感受,值得敬佩。
李清照前期的创作局限于自我的狭小空间内,关注的是自己的感情世界和自然青春,对于国家和人民没有留意多少,但是靖康之变之后,政局变动,李清照的生活和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词的创作也随着生活和时代的改变而发生着改变。
宋钦宗靖康二年,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李清照44岁。金人大举南侵,俘获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北去,史称“靖康之变”。五月,康王赵构继位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改元建炎,是为高宗,南宋开始。是年三月赵明诚因母亲死于江宁(今南京市),南下奔丧。八月,起知江宁府,兼江东经制副使。北方局势愈来愈紧张,李清照着手整理收藏准备南下。十二月,青州兵变,杀郡守曾孝序,青州剩余书册被焚。在兵荒马乱中,李清照于建炎二年(1128年)春将这批稀世之宝押抵江宁府。李清照至江宁后,每日登城远览以寻诗。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赵明诚罢守江宁。五月,至池阳(今安徽贵池),赵明诚被旨知湖州。不幸的是,由于途中感疾,赵明诚竟于八月十八日卒于建康。赵明诚卒后,当年十一月,金人陷洪州,所谓连舻渡江之书散为云烟。李清照只好携带少量轻便的书帖典籍仓皇南逃。之后,李清照曾一度投靠弟弟李迒。这时赵明诚被巫“玉壶颁金”之罪,李清照被迫以所有铜器等物追随帝踪,希图投进朝廷。颠沛流离中,所余文物又散失大半。
建炎四年(1130年)春,李清照追随帝踪流徙浙东一带。十一月,朝廷放散百官,李清照到达衢州。绍兴元年(1131年)三月,李清照赴越(今浙江绍兴),居土民钟氏之家,一夕书画被盗。她悲痛不已,重立赏收赎。至此,所有图书文物大部散失。绍兴二年(1132年),李清照到达杭州。图书文物散失殆尽造成的巨大痛苦,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给予的无情折磨,使李清照陷入伤痛百般走投无路的绝境。孤独无依之中,再嫁张汝舟,后又离婚。宋代法律规定,妻告夫要判处3年徒刑,故亦身陷囹圄,后获释。绍兴十三年(1143年)前后,李清照将赵明诚遗作《金石录》校勘整理,表进于朝。越十余年,大约在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或者以后,李清照怀着对死去亲人的绵绵思念和对故土难归的无限失望,在极度孤苦凄凉中,悄然辞世,享年约73岁。
李清照后期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她经历书画遭劫的痛苦,“玉壶颁金”的罪状,一场再嫁匪人离异系狱的灾难。这位瘦弱的女词人遭受着心理和身体的无情折磨和摧残。对于心思细腻感情丰富的李清照,这是多么催灭人性的后半生。这一切使得她后期的作品在题材风格方面都与前期不同,她南渡后的词作有明显的变化和进展。她这时期的作品主要写国破家亡的凄惨心境和深沉的感伤情绪以及对丈夫的深切悼念。同时,也倾诉了词人对祖国山河故土家乡的思念。她后期的作品风格比较哀婉凄苦,忧愤深沉,色调暗淡。
(1)思乡怀国词。
南渡后,李清照就过着颠沛流离的漂泊生活,异乡的她有着对家乡和故国的深深思念。
[鹧鸪天]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孙崇恩《李清照诗词选》:“李清照南渡以后居建康之日,其词作主调深沉,内容多为感时伤怀,怀乡念国之情。”“从此词的主调和内容来看,当为南渡之初居建康时作。”这首词开始就用一个“寒”一个“霜”字点出词作的时间是在深秋。上阙写深秋凄凉的晚景,暗含作者悲秋伤时之情。接着又写酒后喝茶,梦醒后闻到“瑞脑香”,写作者的寂寞无聊。“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写出了作者苦闷,愁容满面。作者借用典故,抒发自己思乡怀国的凄苦哀婉之情。
(2)自伤身世词。
孙崇恩《李清照诗词选》:“当流寓越中后,其词主调不仅深沉,而极沉郁凄苦,内容多为飘零之苦,孤冷之悲,身世之感,家国之痛。”
[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通过对秋日黄昏的独特感受,抒发了词人晚年饱经国破家亡,离乱战患的伤痛之后,孤独凄凉的心情和无限的哀愁。开篇选用了七对叠字,一字一调,缠绵哀怨,制造出了浓浓的凄切哀愁气氛,将词人凄惨空旷寂寞的心境表现得极为真切。接着词人从不同角度来描写愁情,真切地显现出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下片由上片对凄凉心境的描写转入对残败秋景的叙写,继而转入了更深一层的反思和秋愁,美好的时光都已流逝,留下来的只有凄楚与心酸。一个孤苦自怜的思妇形象便跃然纸上。“大雁,黄花,梧桐,细雨,黄昏”这些残秋愁惨不堪的景色无不触动愁思。最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在伤感无奈和自我解嘲中作结,给人以“诉不尽的愁苦”之感,大大丰富深化了词的内涵,充满悲伤和忧郁情调。这整首词的风格哀婉深沉,将作者晚年的凄苦和寂寞深刻准确地揭露出来了。
(3)感伤国事词。
能代表李清照南渡后词风的词作有很多,如下面这首《武陵春》: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春天在金华写的。时值金兵进犯,她避难到金华,她那时已是51岁,经历了很多人生苦难。国破家亡,面对种种不幸,主人公无助无望,发出“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悲叹,进而未语泪先流,哀婉凄苦。抒写的是“愁情”,但词人却把无形的愁和有形的小舟联系起来,使愁变成了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一个物化的“愁”字,赋予它重量,这愁也就具有了可感性,使人感觉更强烈。因为词人从心理上感到它愁苦压人,也就感到愁有了重量,好像有千斤之重,重到船都载不动了。全词写的这个“愁”不是个人之愁,而是千千万万人之愁,是国家之愁和时代之愁。这首词真实地抒写了词人的身世之感,反映了国家的沦亡,家庭的毁灭给词人带来的痛苦。李清照后期的词不仅仅是写自己的痛苦和不幸遭遇,同时,她也是在写整个社会的悲剧和灾难。她的词作表现出凄惨哀痛的情绪。
靖康之难改变了无数人的生活和命运,李清照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她的生活和命运也随着这一改变而发生变化,其中直接为我们所能了解的就是她的词作风格在南渡前后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南渡前,在美好的少女时代,她过着舒适美满的生活,她的语言清新而明快,感情委婉而细腻,词作的色调明朗而鲜艳。靖康之难以后,作者南渡,国破家亡,丈夫去世,病痛折磨,这一切的一切,使得她南渡后的作品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创作的主题也转变为对丈夫的怀念以及对故国和家乡的思念,此时作品的风格就转变成了凄婉哀痛。所描写的就不再是那些为赋新词强说的愁,也不再是那大自然的无限美好,而转变成了故国的哀叹,家乡的思念。
综上所述,李清照前期的词主要是在抒写自己青年时代的生活和思想,表达自己对生活与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理想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后期的词作,随着社会的动荡以及自己生活的变动而发生改变,由前期清新明快,到后期的哀婉凄苦。特定的生活道路和生活环境,丰富的情感,超奇的理想,独特的创造力,造就了李清照前后期词思想内容和风格的变化,也为她奠定了在中国文学史上不朽的地位。
[1]叶嘉莹.李清照词新释辑评[M].北京:中国书店,2003.
[2]杨海明.唐宋词史[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
[3]艾治平.婉约派的流变[M].辽宁: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
[4]西渡.名家读唐宋词[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
[5]杨义.宋词选评[M].湖南:岳麓书社出版,2006.
[6]张芙蓉.略谈李清照前后词风的变化[J].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
Abstract:The style of LiQingzhao’s poetry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periods taking the Moving South Event as a division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reasons of changes of Li’s poetry style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her life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features and life experiences of LiQingzhao’s .
Key words:LiQingzhao;around the period of moving south event;change of the poetry style
Class No.:I207.23Document Mark:A
Comparison in the Styles of LiQingzhao’s Poetry
Yang Haiyan Guo Dazhang
I207.23
A
1672-6758(2011)03-0100-3
杨海燕,教师,重庆市巴蜀中学,重庆。邮政编码:400025郭大章,教师,重庆市巴蜀中学,重庆。邮政编码:400025
(责任编辑:郑英玲)